书城传记李鸿章坎坷创业路上的管理智慧
5666300000020

第20章 中兴谁料是危局渐行渐远终有尽(3)

为了建好帝国的第一支新式舰队,慈禧太后下定了决心,豁出了家底。每年从海关关税,各省厘金中拿出四百万两白银给李鸿章和沈葆桢使用。虽然这点数目远远不够成军所需之数,但建设新式的海军终于从一纸空文变成

投资是企业经营的必要过程,投资的方向正确与否决定了企业盈亏的最终结果。有效投资不仅是企业获取利润,成功抵御市场竞争的保证,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依托。然而投资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资金流动,而是对企业经营者眼光和胸怀的考验。在进行投资之前要有充分考虑:

投资项目的可行性。选择投资项目最先考虑的就是它是否可行,对李鸿章来说建设北洋海军,既是现实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列国有制造舰艇的技术,清政府有创立舰队的需求。即便财政紧张,清政府也有能力拿出这笔资金,创立新式海军完全可以实现。

投资项目的收益。投资有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最终考虑的都是回报问题。清政府遭受列国蹂躏,打造一支新式海军是去侮自强的途径之一。如果这个投资项目能顺利进行,妥善经营,清政府就能摆脱屈辱的命运。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睿智的豪赌、合理的投资是创业者必须拥有的成功素质。创业者的投资活动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成功概率。创业成功之道就是结合实际,各取所需,融入市场,赚取效益。

投资的方式有很多种,掌握正确的法门就能规避风险,少走弯路:

孤注一掷,全盘跟进。这是最豪气,投资高,风险大,回报也大的投资方式。成功则完全占领市场,失败则元氧大伤。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技术相同,市场有限的环境中,这是投资者成为行业领军人物的重要法门。

阶段投入,游击战略。这是最稳妥,投资小,风险低,回报较慢的投资方式。无论成功失败,这种投资都不会让投资者大伤元气。唯一不足之处在于它考验的是投资者的耐心,随时可能失去占领市场、跨越发展的良机。

全方位投资,多领域互补。这是风险收益相当,机会前途广阔的投资方式。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投资也不能放在一个领域里。多方位、多领域的投资唯一的要求就是投资者要有大量资金,雄厚实力。这种投资弊病在于不能做到高精尖,很难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

4.内外交困,猛狮昏睡:企业经营失败大都源于内部崩溃

一个家族的胜败可以取决于某个成员的努力,一个国家的兴亡却是大势所趋。通过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百般努力,万里海防有了北洋的舰艇游弋,千里北疆有了湘军子弟站岗。君臣同心之后,清廷似乎有了与列强一较高低的实力。在雄舰巨炮面前,洋人也似乎收敛了手脚。

殊不知这欢欣鼓舞的背后,只是清王朝的回光返照。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在列强的舰炮和农民的起义中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暮气已沉,大厦将倾,这是无力回天的定局。雄赳赳、气昂昂的北洋舰队只能虚弱地炫耀武力。中外和睦、上下同心也只是愚蠢的自欺。不久的将来一场与日本的较量,这一切的努力都将化作风尘。

内外交困的局面,远远落后于时代的意识形态,即使有先进的武器,即使有强大的武力,也必将如落花一般,在剧烈的时代变革中化作尘土、碾作泥。

垂死的帝国就如一个病人膏盲之人,全身上下都长满了散发着恶臭的脓疮:顽固派还死死抱着祖宗的教条不肯撒手,列强的魔爪已经从东西南北各个方面伸向了内陆,一些想要有所作为的官员被迫在政治的纷争中蹉跎岁月,试图拯救帝国的力量却演变成了日渐脱离政府的个人武装,鸦片的流毒更加猖獗地搜刮着国家的白银和灵魂,国家倚为柱石的中兴之臣纷纷老去,避战求和成为时代的主题。

顽固派当道,革新自救困难重重。当中国在世界资本主义的浪潮中,不自觉地随波逐流的时候,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开始分化为顽固派和洋务派。以工部尚书、大学士倭仁、宋晋为代表的顽固派成为清王朝自救路上的第一块绊脚石。

顽固守旧、墨守成规是阻碍清王朝自救的最大阻力。狂妄自大的清政府向来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是地大物博的礼仪之邦,而其他国家都是不足为虑的蕞尔小邦。这种思想导致他们对外来的文明不屑一顾,愚蠢而又固执地沉浸在短暂的辉煌和祖先已经远去的荣光里面。

即使鸦片战争的炮火已经摧毁了坚固而古老的城墙,打开了紧紧关闭的国门,在一款款丧权辱国的条约面前,倭仁、宋晋之辈依然顽固坚守祖宗之法,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落后和不合时宜。

正是这群妄自尊大,故步自封,拒绝进行任何改革的人,极力阻止着开明地主的变革,阻止着先进思想的传播,阻止着新式装备的运用,阻止着新式教育的开展。

1 866年,看到儒学不足之处的奕沂主张在同文馆开设天文、算学。这一举动立刻招来了顽固派的非议,自大的学士们认为“舍中法而从西人为非”、

“师法西人深为可耻”。监察御史张盛藻更是认为自强之道不在制轮船、洋枪而在“气节”。王朝就在这些无穷无尽的争论和永无结果的对立中,走向深渊。

列强成瓜分之势已成,危亡就在旦夕。中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眼中唯一一块广阔的而又没有被瓜分的市场,垂涎已久的列强想千方设百计也要获得这充满财富的殖民地。

第一次鸦片战争,面对西方炮舰的恫吓,抗争的林则徐被发配新疆,满怀期待的英国人轻而易举地获得了通商的特权。一份《南京条约》暂时满足了英国人的胃口,却招来了更多的强盗。从此,大清国走向了丧权辱国的不归之路。

在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下,英国人发现仅仅一份条约远远不能满足开拓市场的需要。于是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圆明园的一把大火是帝国即将终结的征兆。看着仓皇而逃的清朝皇帝,不甘寂寞的列强们纷纷效法英、法,用简单而又有效的武力来换取自己的利益。

英国借助它的印度殖民地,开始进军西藏;法国利用越南为跳板,图谋广西、云南;俄国从东北到西北张开了一张饕餮般的大嘴;刚刚在列强的打击中缓过神来的日本,把台湾和东北看作囊中之物;一贯躲在列国背后,软硬兼施,进行敲诈的美国,也用门户开放的政策成为侵华的急先锋。

林立的租界,万国的公使,中国多了许多国中之国。列强们都在等着享受中国这块美味的蛋糕,而清政府还在噩梦中沉沉昏睡。

党朋林立,互相倾轧。动荡的时代造就了动荡的朝局,机会蕴含其中,危险也会随时而至。所以上下官员纷纷结奥援以自立,拉党朋以自保,结同盟以相攻。这场内部的倾轧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同时进行的。

1861年,美国的南北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太平天国的暴动已经走到了尾声,清政府也建起了专门伺候洋人的总理衙门。而王朝内部却发生了近代最大的一场宫廷政变,趁着咸丰驾崩,幼君登基之际,慈禧联合亲王奕铲除了以载垣、肃顺为首的八大顾命大臣,开始了长达47年的垂帘听政。慈禧的上位,让“万国友人”感到放心和满意,也让王朝的政治陷入了更加混乱之中。

上梁不正下梁歪,朝堂的大臣之间也是攻伐不断。从严禁派与弛禁派的辩驳,湘派势力与江浙势力的相互敌视,顽固派与洋务派之间的死磕,疆防派与海防派的争论,淮军力量对湘军力量的排挤,主和派与主战派的唇枪舌剑发展到最后顽固派与维新派你死我活的战斗,各家各派你方唱罢我登场,晚清七十年就是内部政治倾轧的七十年。

一派得势,另一派就被秋后算账;一派被革职问罪,另一派就升官发财;一派寂寞潦倒,另一派就富贵盈门。一幕幕的悲喜剧,让这些大清王朝的死忠,在竭力地扶植和挽救大清江山的时候,又不自觉地瓦解和破坏着大清江山根基。

地方做大,中央势弱。王朝衰弱的另一个标志,就是中央失去对地方的控制,王朝失去对地方势力的镇压。

两次鸦片战争打得八旗子弟、绿营兵勇没了脾气,一场太平天国运动让清政府彻底失去信心。以曾国藩为首的地主团练,从“屡败屡战”中建立强大的地方武装。左宗棠组成楚军,与湘军形成合流之势。李鸿章借鸡生蛋建立淮军,靠着几分运气掌握了天时、地利、人和,一支更加强大的汉族军队出现在王朝中。

这些武装名属国有,实为私人势力,控制地方,垄断财政。清政府虽有意阻止他们坐大,险恶的局势却又迫使中央不断给予他们支持。朝廷大臣与各方军督眉来眼去,国家首辅与地方武装同气连枝。这些武装成为大臣与朝廷讨价还价的筹码,成为他们阳奉阴违的勇气。

特别是李鸿章的淮军,在他的有意栽培和机缘巧合中进化出了强大的北洋舰队。朝廷对他投鼠忌器,只能百般笼络,干般恩宠。朝臣也对他畏惧三分,拼命靠拢,朝廷局势逐呈一边倒的趋势。

督抚与朝廷争夺权力,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地方督抚令从己出,政由己施,俨然已经形成地方割据的雏形。1911年,袁世凯一封劝清帝退位的奏书终于让清廷尝到了这一杯酝酿了七十年的苦酒。

鸦片成为积贫积弱的最大帮凶。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贪婪的列强用毒品扭转了对华的贸易逆差,鸦片就像潘多拉盒子里的魔鬼迅速扎进了帝国衰败的身体里吸血抽髓。

鸦片的大量输入不仅仅在于大量白银外流,银价上涨,破坏中国原始的经济市场。更大的危害在于严重侵害吸食者的身体,腐蚀吸食者的精神。进取之心消亡在烟雾缭绕之下,清明政治损毁在巨额利益之中。

从道光年间开始,清政府就极力禁止鸦片。弱小的抗争最终敌不过强大的武力,越来越多的鸦片侵入内地。在鸦片的腐蚀下,贫穷而又麻木的中国人变得更加贫穷而又麻木。

避战求和,软弱可欺。清王朝虽然腐朽,但并非没有捐身为国的血勇之人、才智杰出之辈。

“四大中兴名臣”通过一系列的努力,稍稍缓解了与西方列强的对抗,赢得了几次内战的胜利。

“求强”的洋务运动,进一步为晚清王朝赢得了几次对外战争的和局。

随着曾国藩、左宗棠相继老去,人才凋零,张之洞、李鸿章成为硕果仅存的中坚主力。面对强大的列强,一家独大的李鸿章奉行“衅不可自我开”的避战求和政策。一时的退避,可能得到暂时的安宁,却阻挡不了列强的贪心。避战求和打击的是将士的士气,影响的是国家的信心。打了败仗不受惩罚,伤了敌人反受训斥。天长日久,军中就多了贪生怕死之徒,朝廷就多了避战苟安之辈。以致李鸿章麾下多叶志超这样的逃跑将军、撤退大将。

避战求和的结果使耀武扬威的北洋海军,成了虚有其表的装饰。中法战争不败而败,朝鲜遇敌溃退千里。这一切都为甲午的惨败埋下了伏笔,几十年的努力将一败涂地。

创业者必读

市场博弈有胜有负,大浪淘沙有输有赢。失败和挫折并不可怕,也不可悲。可怕的是在失败和挫折中丧失继续努力的信心和勇气,可悲的是在困难面前不知觉醒,相互倾轧。许多企业并不是被竞争对手打垮,而是在敌人面前自乱阵脚,内部崩溃。

内忧外患只是一时的困难,不知觉醒才是永久的失败。清王朝在农民起义和列强的连番打击之下萎靡不振,但政权还在,秩序尚存。如果此时良将用命,大臣尽心,上下一致,失败就会变成奋进的不竭动力,扭转时局希望巨大。

自乱阵脚将会授人以柄,暴露弱点。失败的重要原因是以弱对强,以小搏大。而失败之后不知团结,相互攻讦将会使自己的弱点完全暴露。本身的不足让敌人抓住机会,弱点的暴露会让自己的地位更加被动。

不找原因,盲目自救只会误人误己。失败和挫折的教训是让人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总结原因,寻找不足,填补漏洞,拨开云雾找到属于自己重上正轨的道路。清王朝的所有不足,归根到底都是体制的腐朽和落后。不解决这个问题,任它百般努力、千般辛苦都将是一朵浮云。

经管真谛“说”

清王朝的最终失败有外部列强的侵略,有内部百姓的离心,有革命党人的起义,有各省督抚的背叛,有满汉大臣的纷争,有宫廷权力的争斗。这一切的出现都只有一个诱因:在资本主义扩张的世界中,封建王朝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

历史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历史的大势面前,任何逆流而行都将被毫不留情地碾碎。对于创业者来说,创业的第一前提就是所选项目符合市场的要求,顺应市场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不是理想者的娱乐场,创业者的雄心壮志应该建立在对市场的正确认识上,企业项目的宏伟规划绝不能脱离市场需求的范围。任何不合时宜的创业项目都会在市场的规律面前无所遁形,在行业竞争的氛围中一败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