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鸿章坎坷创业路上的管理智慧
5666300000023

第23章 洋务运动需条件可怜一代老臣心(3)

在李鸿章的努力下,近代中国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个电报局、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出现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这一切让清王朝已经枯竭的血脉中再次出现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从而焕发出一丝生命的活力。

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坚定地站在变革的道路上,企图在模仿和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实现自立自强。在封建思想占据了数千年的中国,妄图用几十年时间就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变革和国家的富强,失败已经注定。

胜者王侯,败者寇。李鸿章后半生的历史就是洋务运动兴衰和胜败的缩影,他生前已是毁誉参半,而近40年的洋务运动更是把他定格在了“卖国求荣”的耻辱柱上。

1 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历史再一次愚弄了惴惴不安的清王朝。“求富、求强”的努力化作了泡影一个,庞大的舰队化作了废铁一堆,自立自强化作了黄粱一梦。在这场毁灭所有人希望的战争之前,洋务运动失败的蛛丝马迹已经出现在王朝的内部。

洋务运动有四个致命缺陷:混乱的制度与短浅的目光、国家的贫穷与官僚的贪婪、列强的野心和清政府的懦弱、少数的努力与冷漠的旁观。

混乱的制度与短浅的目光把洋务运动局限在狭窄的发展空间和地方利益的争夺之中。在西方思潮的进攻下,顽固派与洋务派始终是清王朝内部不依不饶的两大集团。危急的形势逼迫清政府作出变革的决定,但顽固派依然是阻拦变革的巨石。所以清王朝内部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体系,地方督抚各自为政,规划和协调极不统一。

封疆大吏超越了中央政府,派系争斗代替了团结合作。洋务运动的成就变成了官员政治竞争的本钱,地方要挟中央的条件。以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为例,清政府为克制李鸿章的个人势力,把水师分为福建、北洋、南洋几大块。平时各方相互争斗,战时依然不知同心戮力。中法战争中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拒绝前去救援受敌攻击的福建水师,坐看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北洋水师独力抗击日本海军之时,南洋水师竟无动于衷,保持中立。

李鸿章为垄断纺织业,在上海建立机器织布局后,使用官方的手段和名义,禁止国内在十年之内创办相同企业。这样的打压彻底堵住了纺织业的发展空间,就连张之洞也不得不以其他名义才将湖北织布局顺利办起来。

没有健全的制度,缺乏统一的指挥,自然缺少长远的眼光。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官员,在他们眼中“自强、求富”的目的只有一个: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恢复大清王朝昔日的荣光。短浅的目光把洋务运动变成了发展经济、增强军事这样机械性的定义,而非工业革命和现代变革这样的理念。因此,民办实业和私家企业被压制,官府干辛万苦造就的只不过是一个个没有任何生命力的工厂。

在饱受几十年战乱的基础上开展洋务运动,资本匮乏是最大的困难。清政府既要支付巨额的赔款,又要保障边防的军需,输向洋务运动的资金极为有限。有限的资金制约了工业和企业的创办及增长,许多现代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真正有实力者也只局限在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电报总局和汉冶萍矿厂这些小小的圈子内。

洋务运动是为了国家的富与强,官僚的贪婪却把它变成了自我致富的工具。腐败是清政府由来已久的弊病,独特的民间投资、官员管理的形式排除了现代化的管理技术进入洋务企业的可能。无能的官员成为一方的主管,任人唯亲把有能力的人排挤在外,贪污腐败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资金进入私人口袋,投资被挪作他用,企业被课以重税。

“宰相合肥天下瘦”,李鸿章推行洋务运动几十年,在去世后留下了四千万两白银的家产;为满足清朝权贵的奢侈,三千万两海军军费被挪用修造颐和园;为敲骨吸髓,提高新兴实业税收,削弱大众的投资能力。洋务企业在腐朽的政治中艰难求生,财富却滚滚流向贪婪的黑洞。“求富、求强”,富的是个人,强的是地方,养肥的是淮军等地方军阀。

列强无限制的野心和清政府的懦弱削减了洋务运动的作用。中国是欧美资本主义在东方最大的市场,保持武力上的优势地位是扩拓市场的基础,保持技术上的先进性是经济竞争的保证。清王朝的崛起自会压缩列强的利益,洋务派企图用自强和求富实现武力和经济的双重发展,这当然是列强不允许的。缺乏技术、缺乏设备的清政府付出远超市场的代价也只能买来落后的技术、过时的设备。艰难建立的各种实业也在列强雄厚资本的围剿下,不断凋零。

洋务运动的几十年,也是列强不断骚扰的几十年:1871年俄国进军新疆伊犁;1874年日本人侵略台湾;1875年英国试图打开云南大门;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群岛;1884年法国攫取安南,中法战争爆发。这些一次又一次地阻挠了洋务运动的正常进行,分散了清政府的注意力,消耗了大量的资金。

与列强百般限制相对应的是强化政府的懦弱无能。李鸿章一贯坚持在列强面前小心退让.忍辱负重,希望以此达到“和戎外交”的目的。小心退让是为了以后的寸步不让,忍辱负重是为了以后的扬眉吐气。但是久而久之,这种屈辱外交却成为清政府的习惯。经济发展了却没有刚强的个性,武力强大了却没有敢战的勇气。以致洋务运动的努力派不上用场,显不出成效。削减了国家的信心,打击了国民的希望。

洋务运动是试图拯救整个王朝命运的努力,参与者只是少数进步分子,现代化的进程在冷漠的旁观下蹒跚前行。以农为本是中国数千年的治国理念,商业在读书人眼中只是微末的伎俩,圣贤文章才是经国的大业。即使近代化的时代已现端倪,现代的商业已经充斥沿海口岸,背负传统包袱的±大夫们仍然无法挣脱由来已久的对商人的藐视。夷务和洋务在他们眼中是卑野之事,军工和技术在他们眼中是奇巧淫技,企业和商务是舍本逐末。洋务运动在他们的旁观和不屑一顾中发展得分外艰难。

欧风美雨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变革之中,这是一场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洋务派被迫进行改革和创新,实质上是一场建立在封建主义基础上的中国式“工业革命”。商业经营蚕食了小农经济,自由贸易打破了禁锢封闭,现代科技攻破了封建愚昧。而洋务运动从自强到求富的口号,就是从封建式的武力竞争到资本主义式商业战斗的最好注脚。

变革就意味着有机可乘,混乱就意味着可以浑水摸鱼。不甘平淡的新兴地主阶级趁势而起,在列强与清王朝的较量中,火中取栗,迅速成为左右中国风云变幻的阶层。所以洋务运动的变革既是一场清政府与外国列强之间鲸吞与反鲸吞、控制与反控制的博弈,也是新兴的地方实力派与不甘大权旁落和继续沉沦的中央政府之间崛起与压制、变革与保守的拉锯。

这场乱象纷呈的变革,在不触动封建根基的情况下,试图把一个近代化的工商业体系发扬光大,试图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但在其失败的废墟中,一粒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种子已经播撒,等待着阳光雨露,生根发芽。

创业者必读

短暂繁荣的背后,隐藏的是彻底失败的危机,几十年的努力,无数人的心血终将化为泡影。洋务运动的失败在于洋务派并没有懂得时代的发展要求和社会变革的意义,过分夸大了经济与军事的作用。须知求富和求强只是抵御外敌的手段,而非顺应时代发展的目的。无论多么繁荣的经济,多么强大的武力都要一个与之相配套的体系才能驾驭。只有从体系上进行改变,更换所有陈旧的血液和病变的器官才会赢得变革的胜利,否则落后的观念和封闭的思想已经注定所有的辛劳都将毫无意义。

这告诉企业管理者在主导企业发展时要注意: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变革与求新,不仅仅是资本的积累和扩大,而是如何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没有与市场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管理思想,如果缺少像现代化企业迈进的观念,那么无论有多么强大的技术、多么雄厚的资本都不会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经管真谛“说”

在市场的云谲波诡中,奋勇争先的创业者们无时无刻不上演着成功与失败的悲喜剧。在创业之中,一次失败意味着这次创业的结束,一次成功却不能保证这次创业不会失败。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教训比比皆是,下好每一步棋,走好每一步路,做好每一步选择才能最终大获全胜。

考虑全局,目光长远是保证不会走错路的前提。只要目标清楚,方向正确,无论拐多少弯,绕多少圈子,只要矢志不移就会达到终点。清政府败就败在大小官员目标不一,方向不定,洋务运动成为乱头苍蝇,所以一再失败,成功无期。

完善细节,杜绝漏洞才可步步为营。细节决定成败,企业的每次决策都要全面考虑,关注细节。细枝末节,是影响成败的关键。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只顾埋头前行,丢失细节。

“求富、求强”学得有模有样,只是虚有其表。最终导致军阀做大,上下离心,百年王朝功亏一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