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险恶的条约把沙俄的野心彰显得淋漓尽致,害怕沙俄再起事端的清廷,为迅速解决东北问题对此条约已心存动摇,但在日、英、美、意、奥各国的强烈反对下没有达成协议。一面是几国列强的联合反对,一面是沙俄在东北的蠢蠢欲动,左右为难的清政府干脆给李鸿章下了一道既不激怒俄国,又不得罪其他国家的命令,李鸿章无奈之下,不得不拖着病体亲自出面与俄国周旋。
外交谈判最高明的技巧就是在企图达成某种协议之前造成某种事实,这就使得对手被推到了一个死角,用压力和威胁来赢得胜利。而横亘在李鸿章面前的最大问题,就是俄国已经在军事上完全控制东北三省的事实,让李鸿章处在尴尬、被动的地位之中。
沙俄公使格尔斯威逼李鸿章如果不同意俄国的条约,则“东三省必永为俄有”。作为沙俄代表的华俄道胜银行经理璞科第也向李鸿章发出了如不限期签约则“决裂不与商办”的威胁。在沙俄的威逼利诱之下,感到威胁日近的李鸿章想要屈服于俄国。
与沙俄签订条约不仅涉及列强之争,也关涉清廷内部的争论。年迈的李鸿章已经不复当年的权威,在英、日、美、德等国的影响下,大臣张之洞、刘坤一、奕勖等人坚决反对中俄签约,李鸿章再次陷于两难之中。
眼看到手的肥肉得而复失,沙俄恼羞成怒。沙俄不敢公然与列国翻脸,满腔的怒火都倾泻到了李鸿章身上。在巨大的压力下,清政府内部的分歧也达到了顶峰。李鸿章说刘坤一、张之洞之辈是被日本所愚,刘坤一、张之洞反讥李鸿章固执己见,被俄人所愚。这种派系之争暂缓了中俄的签约,也让李鸿章的心智变得更加冷静。
此时英、日反俄同盟业已成形,沙俄为避免各国干涉,玩了一招偷梁换柱的把戏,声称把东三省所有的权利都让给了华俄道胜银行。这种肤浅而又贪婪的做法,让本就心存动摇的李鸿章极端失望。
经过了无数的危机风波,李鸿章心性之坚毅,胆魄之强悍,在晚清大臣之中独一无二。但是在咄咄逼人的强盗面前,在日渐虚弱的帝国面前,这位位高权重、叱咤风云的老人不得不藏起沧桑面容下的尊严、深入骨头里的骄傲,拖着病弱之躯,为注定灭亡的清王朝做最后一次周旋。
俄国的野心与它的领土一样在不断地膨胀着,日本的扩张已经引起俄国的警觉,李鸿章日渐病弱的身体让俄、日感到了恐慌。如果不能在李鸿章手上把条约签订,俄国即使可以用武力强行夺取想要的利益,但虎视眈眈的日本等国也不会让它称心如意。
逼迫、威胁、欺骗、利诱是谈判桌上的惯用伎俩。自从成为清廷外交的全权代表以后,李鸿章的人生便是面对这些口沫横飞的争论和令人憎恶的贪婪嘴脸。对于俄罗斯公使浅薄的外交手段,李鸿章绝不陌生,在平日寸他可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无休无止地跟其耗下去。
但是孱弱的身体让李鸿章感到力不从心,恶化的局势让他感到无能为力。人生的痛苦在于面对不可改变事实的无奈,而无奈的根源在于无能。武力上不是俄国的对手,士气上更不能与俄国比肩,李鸿章只能处处受限,小心翼翼,在俄国公使的威逼中无奈叹息。
即使老眼昏花,李鸿章也很清楚,俄国公使手中草草拟定的银行协定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陷阱,一款款的约定就像嗜血的藤蔓一样,把已经不为己有的满洲全境拖向沙俄巨熊的血盆大口。
但问题在于,身经百战的李鸿章直到此时仍然拿不出任何应对之策,只能用“将满洲全境交给华尔道胜银行害怕各国抗议”这样空洞无力的说辞来拖延。国家已经与他的希望渐行渐远,洋务运动也与他的努力分道扬镳。
走到生命尽头的李鸿章在悲愤交加中加重了病情,谈判桌上的叹息变成了病榻上的眼泪,这位在近代中国政坛呼风唤雨、穿梭自如、无比强势的政客奋斗了一辈子,坚强了一辈子,终于感到了虚弱无力。
创业者必读
企业的任何一个选择都事关企业发展前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各种小的成功汇聚起来会变成巨大的胜利,各种小的失败汇聚起来也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失败。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发展离不开正确的选择,一步错,步步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情况比比皆是。
成功源于细节,考虑必须周到。李鸿章依靠和戎外交取得不少的成绩,依靠沙俄也得到过不少的助力,但是他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一点,沙俄绝不是好心援助清朝,而是为了攫取自己的利益。忽视沙俄的野心,就等于把国家的利益送入它的口中。
求人不如求己,自身才能壮大。虽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在低头的同时还要保持一颗奋发向上的心,无论盟友多么强大,都需自己万分努力。可以借助盟友的力量,但不能完全依赖盟友,否则一旦盟友生变,后果不堪设想。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在云谲波诡的市场中,谁是朋友,谁是敌人并不是一目了然之事,以一颗真诚的心对待朋友的时候,也须多留一个心眼,保住自己的底线,不至于因为被出卖而一败涂地。
经管真谛“说”
对于掌握企业命运的创业者来说,借助盟友,抓住时机固然重要。然而考虑将为此付出的代价更为重要。一场与魔鬼之间的交换,还不如独自艰难前行。
李鸿章一直坚持和戎外交策略,轻易相信野心巨大的沙俄。希望依附沙俄实现自我的强大,却不料沙俄才是对清朝野心最大的那一个。多年的退让和忽视,让俄国得寸进尺。东北被侵占后再想克制已经无能为力。李鸿章在病榻上的泪水既是悔恨之泪,也是无力的辛酸。沙俄的所作所为把李鸿章最后的倚重变成了梦幻泡影、海市蜃楼。
这告诉创业者要想有所得,就一定会有付出。在面对暂时的好处和长远的付出时,一定要仔细考虑,正确选择。不要因为眼前的诱惑和便宜,就放弃自己的底线和原则,以致最后优势尽失,尊严尽丧,被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
3.闭了一双眼,断了万根肠:平衡发展和偏重一点是企业的两大经营战略
死亡是人生不可逃避的归宿,在悲愤与无奈中李鸿章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李鸿章拖着沉重的病体,用一双颤抖的手艰难地签下了最后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辛丑条约》,九月十九日在与俄国公使费尽心力的交涉后,终于耗费掉了生命中的最后一点力气。
渐入深秋,北方已经是一片萧索,片片黄叶覆盖了大地的气息,就如同中俄之间未知的时局一样让人看不清面貌。在北京贤良寺,弥留之际的李鸿章口不能语,目不能视,但久久不愿闭上眼睛,他似乎在回忆自己少年进京、中年发迹的所有细节,回忆意气风发的科场往事,回忆血战太平天国的峥嵘岁月,回忆近八十年的人生历程。
九月二十七日(1901年11月7日),为了大清国与洋人争辩了一生的李鸿章,流尽了最后一滴眼泪,带着无限的憾事死去。临死前他留下了一首七言诗,也许这最能体现李鸿章当时的心情和未了的遗愿: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寰海尘氛犹未了,诸君莫做等闲看。
贤良寺中的和尚死了,振奋晚清王朝从昏睡中醒来的钟也不鸣了。这位“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的安徽人,成功地实现了家族对他的期望。祖辈几代人的梦想在他的手上实现,庐州李氏被他带领着走到了历史的最高峰。
在仕途上李鸿章无疑是幸运的,在迈向变革的时代,他适逢其时敏锐地抓住了所有向上攀爬的机会,超越了他的祖先,超越了他的父亲,超越了他的老师曾国藩,在艰难而又晦涩的时代中,获取了他想要的一切荣誉。但他又是不幸的,在滚滚的历史洪流面前,他凭借个人微小的力量试图抵抗势不可挡的趋势。
历史已经将清王朝送到了生命的终点,丧钟早在列强浮海东来之时就已经敲响。在资本主义迅速扩张的大时代,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而没有作用的挣扎。李鸿章自然也在被历史无情打压的行列,迎来无奈而悲苦的结局。
正如梁启超所说:“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但他只能算“庸众中的杰士”,看到了国家的需求,却没有看到时代的趋势。
“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不能构建一个新的国家体系,那么一切的努力只能是沙上建塔,注定经不起风吹雨打。
在李鸿章的外交生涯中,有很多时候竞争对手会对大清帝国表示轻蔑和讥讽,也会表示同情和惋惜,但是从来没有人对李鸿章表示过怀疑和不尊重。因为这位不怒自威的老人在资本主义带给中国的灾难和封建王朝的废墟中不知经历了多少坎坷、多少危机。就是在这些坎坷、危机之中,尽管磨难重重他依旧挺立不倒,尽管垂垂老矣他依旧犀利如初。他已经成为清王朝的名片,人们只会同情他处于不幸时代的命运,而不会指责他的无能为力。
李鸿章无疑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然而作为一个臣僚,他代表的是皇权和封建官僚集团的集体意志。哪怕他们之间会因为这些改良而发生内部的争端,但改变不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事实。在屈辱与灭亡的选择面前,在历史的局限与时代的进步面前,在封建皇权与国家利益面前,太多的原因左右了他的选择。
李鸿章死了,清王朝如“梁倾栋折,骤失倚恃”。那些高高在上的权贵、尔虞我诈的官僚们,意识到以后的日子将更加艰难。刚刚“西狩”归来的慈禧太后听闻李鸿章的死讯不禁失声痛哭,但她哭的并不是爱新觉罗氏失去了一个好奴才,大清失去了一个好臣子,百姓失去了一个好官员。而是“大局未定,倘有不测,这如此重荷,更有何人分担?”的绝望和无助。
虽然这位威严的老人看上去并不如何厉害,手中似乎也没有扭转乾坤的力量,但镇压太平天国的刀光,工厂机器的轰鸣,北洋舰队的驰骋,外交舞台的手腕,还有不遗余力粘补大清王朝腐朽身躯而留下的身影,让那些习惯于躲在后面、发号施令的人感觉失去了最大的依靠。
无论多么复杂的外交争端、多么强大的敌人,对于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国家,只要有李鸿章这个高明的修补匠存在都能安然度过。他的死亡给末日在即的清王朝是致命的一击,如釜底抽薪一般彻底熄灭了清朝的生命之火。李鸿章驾鹤西去,清王朝也随时可能灭亡。
前所未有的恐惧占据了紫禁城贵人们的心,因为这种前所未有的恐惧,他们给了李鸿章前所未有的荣誉:谥号文忠,追赠太傅,晋封一等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