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秦始皇:跌倒在细节面前的高管
5666600000019

第19章 事业巅峰,谁道是风口浪尖(1)

1.五德终始说的用场:做好产品包装,跨入市场竞争

赢政占领六国之地,以胜利者的姿态君临天下。六国之民在绝对实力面前只能俯首帖耳,唯命是从。古代讲究宗法有序,权力有源。实际占领某地并不意味着能顺利维持统治。秦朝兴兵而伐天下,百战而定江山,采取的都是暴力手段。军事上的胜利者,在政治上却没有合法性。数百年诸侯分立的局面,已经被世人普遍接受。六国之民对秦朝入侵心怀怨恨,并不承认秦朝统治的合法性。军事威逼绝对不可能让六国之民真正接受秦朝的统治。所以秦始皇需要一个顺天应命,代天巡守的理由。

自三皇五帝以来,“君权神授”就是统治者乾纲独断的最好借口。商汤灭夏桀打的旗号是替天行道,周武伐殷商用的理由是商纣失德,神眷不再。战国虽然是个不讲信义、争于力气的时代,却依然保持着正统的观念。秦灭无罪之国,伐无罪之君,当然也需要神的眷顾来证明其所作所为的合法性。五德终始说就在此时,被抛了出来。秦始皇用五德终始说的理念,把秦朝包装成天命所归的样子,以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

齐人好神仙之术,五德之说就是起源于齐地。齐人邹衍宣扬“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苦兹”,也就是说统治者必须要有“德”,此德包括金、木、水、火、土,此乃上天给予统治者权力的保证。如果统治者失“德”,就会被另外一德取而代之。周王朝被视为拥有“火德”,赢秦灭而代之,就应该是“水德”。“水德”又主刑法,正合秦朝尚法的治国策略。秦始皇大喜过望,为强调统御天下是天命所归,又让秦朝的说书先生编造了一个“符应”的故事:五百年前,秦始皇的先祖秦文公在打猎时曾经获取过一条“黑龙”。“黑龙”属水,正好符合秦朝在“五德”轮回中所处的位置。

经过一番精心包装,五德终始说变成了秦朝统御天下的最权威的理论支撑。秦始皇为了强调自己的神圣性,自号为“祖龙”。国家的旗号、官员的制服都必须符合“水德”的黑色,故而大秦上下一片漆黑。在天下初定人心不稳,六国残余势力蠢蠢欲动之际,秦始皇抛出五德终始说,其好处不言而喻:

秦朝马上得天下,将六国之地变为焦土,招来六国之民的憎恨。如果秦始皇对这场兼并战争不能自圆其说,将会被国人质疑。他不能为自己一统天下寻找到正当的理论依据,就不能具有合法的统御之权,将危及到秦帝国的统治。五德终始之说便是一个缓解矛盾、巩固政权的思想工具。

秦朝统一天下,是三代(夏、商、周)以来都没有的大变局。数百年来,诸侯割据而治的局面已经被诸国民众所接受,很少人想到天下一统,视某一国君主为唯一的统御者。要天下之民在思想上接受秦朝的统治,就必须要有一个“理论依据”。“五德终始说”在理论上论证了秦取代周是“水德”代替“火德”,是“受命于天”,这就给了天下百姓一个自我安慰的理由——原来秦朝一统是天命所归。

在君权社会,君王既是国家,君主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意志,君主的威信就是国家的威信。君主要获得威信除了凭借本身的能力之外,还需要广告和包装。在百姓的心中,大凡九五之尊都不是凡夫俗子。虚无缥缈的神秘主义永远都是统治者蛊惑人民,麻痹百姓的惯用手段。秦始皇进位为“皇帝”,又自号“祖龙”,都是用神秘主义来包装自己。

暴力取得的政权缺少稳定和支持,而一个高大、神秘的君主形象却能迷惑六国之民,减少秦朝统治的障碍。五德终始说拉开了秦始皇与普通人的距离,将他塑造成一个不同于凡人的天之骄子。

好的产品是企业最佳的形象代言人。产品留给消费者的第一印象,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销售前途,也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对产品进行包装是企业进行商业策划、开拓市场的必要环节。好的产品包装能吸引更多客户的眼球,有助于产品的推广和销售。

秦朝刚刚统一六国时,其统治秩序和权力的合法性得不到六国民众的认可,需要进行“包装”。刚刚进入市场的企业也面临着产品知名度不高、销售氛围差、消费者认可度低、市场占有率不高的情况。为了避免这一情况,企业管理者在做产品策划时也要做好产品包装工作。成功的产品包装要考虑到以下三方面:

★给产品起一个好名字。做好产品包装的第一步就是给产品一个好名字,一个朗朗上口的名称是产品获得消费者青睐打开市场的第一步。

★给产品赋予独特的理念。产品包装的第二步就是给产品赋予一个能抓住主流观念的理念,让产品形成独特的销售卖点,依靠概念性的内容提高产品推广力和公信力。

★给产品一个适合的外表。产品包装的第三个方面就是产品外在形象,它能最直观地向消费者传达产品的个性和信息。优秀的产品包装能帮助企业在同类竞争中占据先天的优势。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的文化”。这句话虽然不完全正确,但它强调了企业的形象与企业家的形象是密切相关的。中央集权时代国家与君王是二位一体的,君主的形象和威信代表着国家的统治能力。现实中,在很多时候企业家就是企业的说明书和广告牌。因此,企业家需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

★树立自己良好的外在形象。秦始皇的所作所为充分说明企业的品牌不仅建立在严格的质量和一流服务上,还建立在企业家的小节和习惯上,建立在企业家的外在形象上。成功的企业家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内在能力,也需要树立一个良好的外在形象。这种形象并非是指奢华和炫耀,而是一种人格魅力,一种职业化的素养,一种寻求卓越的品质。

★适时运用自己的良好形象。企业家注重自身的形象就是注重企业的形象。若自己一时不慎就有可能毁掉多年建立的企业形象,失去原有的品牌效应。聪明的企业家懂得运用自己的良好形象赢得企业员工的支持和合作伙伴的信赖,把企业的形象变得更加高大。

2.三公九卿,各司其职:分权制衡确保价值最大化

领导者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创业之初需要事必躬亲,事业壮大之后依然面面俱到就难免力所不逮。这时就需要一个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团队来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

兵革之后,天下一统,百废待兴。秦始皇指挥秦朝大军打下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北接大漠,南跨百越的巨大疆域。秦朝占有如此幅员辽阔的土地,是以前任何时代所没有的。面对空前的帝国,个人的力量显得更为渺

秦朝在短时间内增加了数十倍的领土和子民,也增加了数十倍的政务。秦始皇以一人之力无法统御天下,因此制定了三公九卿制度。他将国家权力和玫务合理地分解、下放到三公、九卿手中。

如果说五德终始说是秦始皇从思想理论上来建立统治体系,三公九卿就是从政权组织形式上来分配国家权力。三公九卿制度是秦朝从家臣统治跨向中央集权的一次巨大飞跃。西周八百年的分封制在本质上是家臣制度,将权力逐级下放到地方,形成了一个松散联合体。

秦朝以武定天下,以法家治天下。法家之道的精髓就在于中央集权,皇帝乾纲独断。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绝对不允许自己的权力被层层瓜分,但帝王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必须要进行分权。权力的分散,并不意味着帝王权威的降低。熟悉权力结构的秦始皇巧妙地把中央的权力分给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三公九卿制度在以君主为核心的统治时代对国家统治有如下几个好处:

维护君主的威信,保证权力集中在君主的手中。秦始皇分权的实质是为了集权。所谓的“三公九卿”虽然各有自己的一套机构和职能以处理日常政务,但都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拥有最终的裁决权,可以随时任免这些官吏。

丞相总领百官协理万机,太尉掌全国武力领天下兵权,御史大夫监督有司巡察百官。三者相互制衡,最后都要听命于秦始皇的安排。秦朝中央机构施行以丞相为首的官僚制度,而又分出九卿以制约丞相的权利。九卿是三公的附属,同时九卿也各有其属吏,使得三公的权力进一步分化,也保证了国家对九卿的控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秦始皇只需要牢牢把三公控制在手里就能拱垂而治天下。三公九卿各司其职,国家大事被明确地划分到各个部门。职责的分散,各机构的协调管理作用得到凸显。作为帝王只需要发布号令、纲举张目就能把命令有效地传播下去。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秦朝新定天下急需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战国原有的贵族官僚制度已经在秦朝的铁蹄下灰飞烟灭,三公九卿制度正好弥补了这一权力空白。秦朝不重血统,只重才能和功绩。许多有能力的人才加入到秦帝国新的统治体系,进一步巩固了秦朝的政权。

三公九卿各司其职的制度使国家权力既独立存在又相互制衡。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形成了一个类似三权分立的体系。三大权力的独立存在使三者既有充分发挥能力的空间又没有能力威胁最高皇权。九卿制度分散了三公的权力,进一步明确了部门职能与岗位职责。

三公九卿制看似是分权,实质是集权。三公、九卿看似掌握着国家的权力,却无不统属于皇帝。秦始皇把自己的权力程序化、流程化,掌控一切国家大事的最终决策权。三公、九卿就像分工明确而没有自主意识的生产流水线,他们只能遵从秦始皇的意志才能正常地运转下去。

皇帝总揽一切,三公互相监督,九卿受三公的控制。中央的权力以一环扣一环的方式互相制约,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地位。

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企业管理者实现发展战略的基本平台。合理的组织结构有助于各项工作按流程、按规律开展,有助于企业战略有序地推行。秦朝三公九卿的组织结构很好地满足了秦始皇的集权欲望,也大大推动了秦朝事业的发展。企业管理者在进行组织结构时要注意以下两个细节:

★明确岗位职责。企业在制定组织结构时要明确部门与部门、岗位与岗位之间的职能。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上下各司其职,企业管理者不用事必躬亲,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的能动性,实现上下左右协调把管理工作落实到每个细节。

★明确协作关系。如果管理者忽视组织间的协作关系,只注重分工不重视协作,整个企业管理就可能因为协作不到位失去稳定性。导致企业的各项工作无法落实,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

良好的管理可以产生价值,如果说企业管理者的工作是完成企业的微观管理,企业家的任务就是实现对企业的宏观控制。而分权制衡原则是现代化管理进程中企业家掌控企业,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最好选择。

★分权有助于企业家的集权。企业各部门相互分权制衡的前提是企业家授予各部门的权力。最终,无论各部门之间怎样分工,怎样划分权力,通过相互制衡企业的核心管理权依然掌握在企业家手中。

★分权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家可以通过手中的权力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到每一个部门,部门之间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不需要担心自己职权以外的问题。这就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企业发展战略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得到充分执行。

★分权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企业部门之间的分权和相互制衡可以减少决策失误和决策的执行错误,使企业运行中出现的错误及时得到纠正,帮助企业家更清晰地了解各部门动态,随时向各部门提供建议和帮助。。

3.宣明法制: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天下平定,百废待兴。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策。秦始皇如果想快速恢复社会秩序,维护刚刚建立的秦帝国,就要采取非常的举动——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把天下规范到符合秦朝发展要求的范围中来。而这个非常的举动,莫过于延续秦朝原有的法制。

无规矩不成方圆,统治国家既需要完善的组织体系,也需要详尽的管理规则。战国本来是由各个国家、各种势力交织组成,不同地域在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规则来维持当地的社会秩序。

秦朝一统天下,为了实现全国范围的统治必须要制定通行全国的规则。为此秦始皇抛出了巩固大秦帝国的第三个手段——“以法治国”。以此把六国之民约束在详尽的管理规则之中。秦始皇“宣明法制,事皆决于法”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秦国地处西北,修文德、行仁义不足以慑服少数民族力量。秦人在治国的探索中形成了一套法、术、势的统治策略。“恩威并用,以法治国”是这个策略的核心。虽然商鞅、韩非在泰国推行“法制”的过程中死于非命,但法家思想始终主导着秦国的统治策略。秦始皇在天下践行“法制”,正是为了延续秦国坚持上百年的法家思想。

“事皆决于法”的最大好处是有利于集中国家力量干大事,保证所有的力量都能向着同一目标努力。这种制度帮助泰国实现了统一天下的愿望,自然被秦始皇奉为成功的秘诀并推广到全国。从社会发展进程看,秦始皇的选择无疑是时代的进步。以制度约束国家内部的各种力量是农业社会最能有效保障国家稳定的措施。多年的战乱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如不加约束必然祸国殃民。秦始皇用严格的法律以快刀斩乱麻之势,将天下尽数纳入制度之中。为了推行以“法治天下”的构想,秦始皇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了详细的补充:

“事皆决于法”的前提是有法可依。泰国在制定法律条规上走到了历史的前列。秦国之法的最大特点就是详细,详细到令人惊诧的程度。全国上下事无巨细,大到官吏任免、军爵赏赐,小到农田水利、牛马饲养皆有法律支撑。

解决了法律体系构建问题,接下来便是执行问题。法律是否有效,还取决于执行的情况。国家之乱,在于有法不依。完备的法律并不能保证社会依照这个规则去行事,法治命运的决定权往往掌握在执行者手中。秦人法律的理念就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从商鞅到韩非,秦国法律的制定者极力鼓吹重刑轻德、以刑治德。严刑峻法使秦国之民令行禁止,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秦国执法严明才实现了兵动而地广,兵休而民富,立威于诸侯,无敌于天下的夙愿。

在严格执法的基础上,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泰国法律的又一特色。秦国依靠严格的法律制度对国家成员的行为进行限制。如果这种法律仅仅作用于被统治者就会造成官吏渎职、权贵枉法、上行下效的情况。而在秦国细致的法律制度下,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处于同样的规则之中。

虽然这种公平的规则是建立在严酷、苛刻的基础之上,但它有利于实现整个社会的平衡。这种平衡使全国上下处于官民互不相扰的状态。官员奉公守法,不在法外滋事;民不为官员歌功颂德,以求法外施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