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遇见觉知的自己
5680200000030

第30章 觉知问答:觉知的信念——中国精神(3)

还有,美国很多的私立医院和学校都是富人捐赠的,很多研究所和科研机构都受着大小基金的支持;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就是美国免费小学和学校奖学金制度最早的倡导者;很多美国老人的外衣内都缝着一块小卡片,上面写着他的年龄和血型,以便他死后把遗体捐赠给那些需要的人;而服务于各种教会、高速公路、医院、病床前的义工和志愿者,更是显示了美国人助人为乐的精神和仁慈的爱心。

就算不看现在,看过去,你也能看见美国人对救助地球人乐此不疲地奔跑。有资料显示:“许多伟大的西方传教士的故事,令人感动之处不仅仅由于他们的献身精神,还由于他们为欧洲以外的人民的无数进步作出了某些重要的贡献,如较好的教育条件,更多地保护公众健康的措施,消除社会恶习以及提高对现代社会中工业化后果危险性的普遍警惕。没有哪个多神教在这些方面有如此广泛的影响和如此坚定的决心。”

归根结底,正是这些基于信仰的善举,在经历了近百年的奉献后,终于变成了一个理想,这个理想对美国人来说就像粮食和水一样不可或缺。也就是说,当美国人相信上帝拣选了自己,或者“上帝就是我”时,他就等于给自己注入了一种强化意念力,这个意念力告诉他:第一,你和别人不一样,你是上帝拣选的人。第二,你只有继续拿出你的好行为和好成绩来证明你的好,你才配享受“上帝之子”的称号。第三,你不但自己好,你还有责任帮助别人好;你不但自己富足,你还有责任帮助别人富足。这才能证明你是真正的、货真价实的美国人。

人可以自己富足,但宁愿自己挥霍,对他人的贫困冷若冰霜;人也可以自己富足,却不愿自己挥霍,对他人的贫困感同身受,并把这种感受落实于改变的行动,从帮助他人的行动中获得心灵的安慰和满足。面对他人的贫困和社会的不公,美国的主流价值观选择了后一种。

美国当然有自己的问题,这是事实;美国也不尽然是一个理想的社会,这点美国人自己也不否认。但有一点,就算美国人的善举不能改变美国社会的弊端,或帮助所有的穷人,但美国主流价值观中的理想因素,毕竟起到了制衡器和防腐剂的作用。也就是说,有理想在,美国政府就不可能太偏离美国人的主流价值观;有理想在,不民主、不人道、不公正的行为就不大可能在美国占上风。

于是,当一个社会的阴暗面因为有了理想而无法驻足时,这个国家就等于有了对社会疾病的抗受力;就像一个人,只要他对病菌有抗体,对多变的环境有足够的抗受力,如果他能够用他认同的价值观来时时检讨自己、反省自己,他就能基本做到在黑暗中不绝望,在富足中不迷失。一如美国,在理想抗体的警示下,社会弊端无法生根,社会不公正也不好麻木。

美国资深作家雅各布·尼德曼在《美国理想》中的结束语或许可以代表美国主流价值观对美国理想的诠释:

“我们需要的是能使我们以真正的人类尊严昂首挺胸,又能使我们以真正的忏悔低头思过的神话、象征和故事——然后使我们能直视前方去迎接问心无愧的生活,跨进我们在内心世界和脚下的大地里发现的一个全新的America的未来,它正在召唤着我们所有人去做一个真正的、具有高尚灵魂的人。”

当下,挖掘潜能和意念力的书比比皆是,了解了美国的宗教会发现,美国的信仰,或称“美国精神”、“美国理想”,包括“美国梦”,无不是人之潜能与人之意念力的奇迹和硕果。

想想,在一个并非以国家开始而是以几百万为己谋生的个体开始的新大陆,要没有坚强的信念,一群没有历史、没有权贵、没有世袭、没有原始人际关系的移民,该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如何使自己站稳脚跟并日益强大呢?

多年来,美国以外的人总拿美国人200多年的历史当神话,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仅有如此短暂历史的国家能如此兴旺发达。但要问美国人,美国人会说,正因为我们没有历史,没有历史的羁绊,也没有传统观念的束缚,我们才能自由驰骋,自由发展。

当然,就像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要学习平衡术一样,对美国人来说,要达到他理想与现实的平衡也是谈何容易。特别是近年来,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军事扩张,激起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不满与反感。尽管美国人每回出兵都打着民主的幌子,谁都明白,这种强迫他人民主的做法本身就违背了民主的初衷,显露了美国一意孤行的霸道和自我中心。

但不管怎么说,至少到今天,美国的主流价值观还没有消失,美国国内的正义呼声仍在美国政府野心膨胀时此起彼伏,让政府不得不止步、内省、不敢太过造次。加上美国人心里的上帝仍在心里和天上看着美国人,有这两处无处不在的监督,想必美国政府仍会守住“美国精神”的底线,不至于让他们的国家毁在他自己手里。

不知这算不算美国成功的秘诀,但有一点,人需要有精神,人更要有理想。从这个意义上或许可以说,美国精神的代表不是美国政府,是美国人民。因为其主流价值观的创造者是人民,维护者是人民,坚守者也是人民,借用欧洲人的话说,也许就是这种“取悦于民众式的民主”造就了特立独行的美国人,也成就了美国的强大与繁荣。

以上讲了美国人的信仰。从通俗角度讲,这也就是一个大概,但仍可作为美国精神的概括与要点。

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与开放,我们中国具备了发展的能力,也有了谦虚的资本。在这样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在我们中国人已经与世界同步的今天,以理性的态度学习他人,丝毫不减损我们的骄傲,反彰显我们内里的文明与自尊。于是,把别人的好拿过来,把适合于我们的好变成自己的更好,我们什么也少不了,只能让自己变得更坚实、更厚重、更完整。

四、给孩子精神富有,才有国家未来的富有

想想子女的未来,想想子女的后代,还有什么比生存技能更受用的财富?还有什么比个人自立更牢靠的饭碗?

问:我有一个朋友,算得上是大款,他的独生子自然就成了“富二代”。前两年他送儿子到美国去上学,但因为太有钱,他儿子根本不好好念书,整天出去飙车,后死于车祸,朋友悲痛欲绝,几近崩溃。上礼拜我们一起喝酒,他跟我说,他很后悔,后悔没有教给孩子做人的本领,没有让孩子成才,因为自己过去穷怕了,一心想让儿子过好日子,不想到头来害了儿子。我周围还有这样的人,人都富裕了,可心里对贫穷还有阴影,不知道怎么走出来。

非子:没有别的办法,最好就去做慈善,而且是全心全意地做,不带任何私心地做。具体办法就是,把自己花不完的钱交给一个可信的实业家,让他来帮你做这件事,你不要插手,不要还想从你投注的慈善事业里再赚大钱。彻底地离开赚钱的念想,不要老想着那件事,不要老想着自己过去贫困的事,那件事已经过去了。如果你有钱了还是老想着贫困的事,那你就还是一个贫困者。

人富裕以后,贫困的记忆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是健康的,即他不忘记过去是为不忘本,他不忘记过去是为给今后使劲。只有这样。除此之外任何有关贫困的记忆都没有意义,那种记忆不过是夸大自我的体面的方式,人总想夸大自己,或夸大优点,或夸大缺点,不管哪种夸大都是自我在作祟,都不可取,都不过是自哀自怜。如果你真的很充实,你就用不着挖空心思地去夸大自己了,你要真充实就去做实事,在一个又一个的实事里去奉献自己,帮助别人。

什么叫贫穷?物质上的贫穷不叫穷,那叫真相,精神上的贫穷才叫真的穷,因为他不放手、死盯住贫穷、为贫穷积累。但富有就不一样了,富有就是放手、忘记富有、给予富有,开始是给自己,以后是给别人;开始是在自我满足里找平衡,以后是在给予别人里找快乐。

是的,快乐只有通过别人,不是说你依赖别人,是说你只有心里想着别人,把心思用在别人身上,你才会有快乐。把心思用在自己身上的人,他就是有再多的财富也不会快乐,因为他堵塞了自己通往快乐的出口。快乐是放,不是收;快乐是松,不是紧。放是给,收是取;松是淡,紧是执。而这里所说的别人,不光指与你有关系或帮助过你的人,你之外所有的他人与他物也都包含在内。

想一想,你的财富从哪里来?没有他人的帮助——理解你,赞助你,给你开“绿灯”,给你出主意——你能成事吗?没有他物的因缘——好时代、好政策、好年月、好光景——你哪来的好运气?

这么一想,做慈善就不是你帮助别人了,是人家对你的接受给了你帮助他人的机会,是人家对你的信任给了你在他人身上完成你自我完善的心愿,所以说到底,不是你帮别人,是人家成全你。这才叫慈善,这才是真正的慈善。因为爱是无条件的给予,自我快乐的最高价值就是给予别人。

所以,真正的慈善是没有慈善概念的慈善,没有认为自己在做慈善;他认为自己需要帮助别人,那是他发自内心的需要,他永远都感谢帮助过他的人。

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的生育观就是养儿防老、传宗接代,这个观念一直延续了几千年。不能说养儿防老不对,但在今天,当独生子女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现状后,再看将来,我们唯恐再难维持那种养儿防老的局面。

想想子女的未来,想想子女的后代,还有什么比生存技能更受用的财富?还有什么比个人自立更牢靠的饭碗?如果你真的爱孩子,你怎能忍心看孩子因为你的腐败而心理受伤?如果你是一个合格的父母,你又有什么资格去腐蚀一个原本干净、年轻的生命,只为证明你的富足,把孩子也当成你富足的炫耀和资本?

电视剧《密战》,就讲了一个年轻女孩因父母的腐败而遭受心理创伤的故事。

佟一凡是滨海市市委秘书长,太太雷瑛也是个精明强干的女人,工作之外还给一个公司当顾问。该公司给雷瑛的报酬每回都很丰厚,雷瑛却有所不知,该公司的老板是国外某间谍组织派驻国内的间谍。几次交易后,老板向雷瑛提出要求,请她帮忙把一批办公设备送进市委办公室,雷瑛照办了。殊不知,办公设备中的复印机带有特殊装置,可把复印机发送的文件同时发送给间谍机关。

不久,间谍老板把雷瑛的“案情”如实禀报给佟一凡,意在威胁他束手就范,按照间谍的命令,把星讯六号卫星模拟器在滨海的转运日程安排提早禀报给间谍。佟一凡开始不干,无奈对方连威胁带利诱,一来只要他干,他未来副市长的位置就板上钉钉;二来他女儿到英国学习,每年6万到8万元的奖金也颇具诱惑。就这样,佟一凡开弓没有回头箭,为了仕途和金钱,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很快,佟一凡的好友、国安局干警秦枫在与间谍的搏斗中英勇牺牲。当秦枫的儿子在追悼会上抱着佟一凡失声痛哭时,佟一凡的精神陷于崩溃。因为正是他的叛国行径才造成了秦枫的牺牲,而秦枫又在临终前把儿子托付给自己,终于,一份无法承受的良心拷问,让佟一凡在关键时刻站了出来,对国安局坦白了自己的罪行。

在监狱里,佟一凡收到女儿欣欣写来的信,信中没有更多的怪罪,读来却是一派凄凉和哀婉:

亲爱的爸爸:

对我来说,这段日子曾经是那么地不真实,到现在我还无法相信,它是不是一场噩梦。可就发生在我身上,让我失去了一个原本温暖的家,让我不得不鼓起勇气去面对今后的生活。

在这段时间里,我经历了很多,也想了很多,此刻,我终于平静下来,用这种方式向您诉说我的心情。我知道爸爸妈妈做了错事,但改变不了的是,我依然是你们的女儿,你们也永远是我的亲生父母。

亲爱的爸爸,有时候我也在想,如果人生真的可以选择,我愿意用我的一切,包括我的青春和生命来偿还你们的过失,来挽回一个幸福温暖的家庭……

这封信,不知你读后有什么感慨;据我所知,很多人看到这里都无法平静,而后反观自己的生活、对子女的教育,以作警示和反省。

多少年来,我们对子女的爱总是物质大于精神。又因我们自己太过看重物质富足,我们对财富的迷恋终于染指了孩子,让孩子也背上了物欲的沉重。而当孩子也习惯了富足的攀比后,他们对勤劳和简朴就不屑一顾了。殊不知,正是这种基本品质开启了孩子的精神宝柜,让孩子从一开始就懂得生活的不易和自立的重要。

去过美国的人都知道,美国是年轻人的世界,但这样的观念并不是基于年轻人的享乐,而是体现了年轻人的奋斗;而且美国人的自立精神并非大人的强迫,而是从小的培养。直到今天,家务劳动和勤俭观念仍然是美国孩子的必修课,不管你有什么样的背景,也不管你的父母多有钱,每个美国孩子都明白,爱是挣来的,财富也是挣来的,对他们来说,天下就没有白来的享受。

也就是说,美国孩子明白,自己不可能因为是孩子就得到父母的爱,自己一定要有被爱的资本,才能得到父母的爱;而且在他们强爷胜祖的观念里,成为一个和父母一样的孩子,也不大会得到父母的夸奖;你一定得超过父母,才有被夸奖的资本和理由。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孩子总是以白花父母的钱为耻辱了,比起父母的钱,他们更愿意用自己的劳动去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种顽强的自立精神在我们看来也许有过残酷,但正是这种根植于真相的自我依赖,让美国孩子很早就挖掘出潜能。可见只有给孩子精神富足,才有国家未来的富足。这个道理,靠个人起家的美国人心知肚明。

美国人不但嘴上说,他们也为自己的理想拿出了行动。2011年2月,美国政府颁布最新遗产税法案,规定遗产税起征点个人为500万美元,夫妻为1000万美元,税率为35%。

美国的200位富豪给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参众两院议长写信,信中表明了他们感恩国家,愿与国家分忧并与其他美国人共享富足的平等精神:

“我们现在写信,是敦促你们将国家利益置于政治考虑前,为了我们国家的财政健康和民众福利,我请求你们对年收入100万美元以上的人加税……我们作为忠实的公民提出这样的请求。

“我们的国家面临着选择——要么我们偿还债务,为未来做好储备;要么我们逃避金融责任,损害国家潜力。我们的国家有恩于我们,它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基础。现在,我们希望能保持这样的稳固基础,以便其他人也能和我们一样成功。

“请为我们做正确的事情吧,提高对我们的征税吧,谢谢!”

美国《华尔街日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即使取消遗产税,仍有50%的美国富人打算捐出一半财产,只将部分财产留给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