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遇见觉知的自己
5680200000008

第8章 人生觉知:正确的思想(2)

这时你会感到,你的内心正在发生着一个巨大的转变。在这之前你还在埋怨别人,怪罪别人,你对别人的要求还让你处在嗔恨的磁场中;而就在你跃向死亡的那一刻,不但你没有死,你还瞥见了一丝耀眼的光明,而正是那一丝光明让你的良知从心底觉醒,而后你深深地呼出一口气,或者号啕大哭,你知道,一切都过去了,之前笼罩你的黑暗消散了,所有的不满都放下了,一切的恩怨都结束了,那一刻,你会定定地,平静地对自己说:生命真美!活着真好!

是的,人是群体动物,人更是个体动物,人只有在经历孤独和痛苦的感知后,他才能获得心智的成熟。没有办法,整体在造人时,给每人体内都安放了一个“自己”的宝盒,这才是我们真实的自己,这个自己的开启只有经过孤独和痛苦。这个意义上,孤独是密钥,痛苦是打磨,只有带着密码的孤独才能开启自己的宝盒,那才是一个真实的自己,与宇宙合一的、与他人和谐的、再没有分裂和焦虑的、一个平安喜乐的、真实的人。

这时你才觉悟,原来以前的自我并不是你真实的自己,原来那个自我不过是你头脑的把戏:头脑有太多的欲望,所以头脑才充满焦虑;放下欲望,解开焦虑,让心感觉,让头脑休息。这样一来,你真实的自己立刻走马上任,你生命的机体也开始了正常呼吸。

也因此,在你有了对自己的觉知后,你就不再恐惧死亡了。相反,你会把死亡当作朋友,你会时刻提醒自己说:从今往后,有死亡这个酷友,才有我对生命的觉知;有死亡的垫底,什么样的苦难都不在话下。

五、你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你的生命负责

只要想想,你每每痛苦时怎样在最后的艰难得以过关,你就能明白,原来在你的内心深处,是你永不屈服的生命在帮你打气,给你鞭策。

说人要对自己负责,大家好理解;说你要对生命负责,你就会感觉小题大做。什么叫对生命负责呀?我的生命不就是我嘛,对我自己负责,不就是对我的生命负责吗?

别急,请听非子慢慢说。

前面讲过,你的出生是偶然的,这个降世的名额,整体不是铁定给你的,只因你的“精爸”和“卵妈”偶然相遇,才有了你今生的降世和生活。

没错,你和你的生命是一个整体。正因为你和你的生命是整体,你在考虑自己的时候,才不能不考虑你生命的存在和感受;而那些对生命失去觉知的人,正是忽略了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是整体这样一个事实。

他认为他就是生命,生命就是他的自我,其实他所谓的“自我”不过是他头脑幻化的一个角色。生活中有太多的人,为寻找安全感,总在幻化自我的角色,感觉自己是大款,感觉自己是富婆,感觉自己是歌星,感觉自己是影后;更有感觉自己是女皇的女孩,幻想全天下的大款都是她的银行,全天下的男人都是她的猎物。

这也是为什么,一次失恋,就能让她肝肠寸断了。面对抛弃她的男人,她要么一哭二闹三上吊,要么她也会使劲破坏,让那个男人一辈子难受。

凡这样做的女人,她既没有对自己负责,也没有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也许她认为,那样做就是她对自己的负责,用她的话说:“我为自己负责,我才必须得让他难受。”她把对自己的责任建立在某人的痛苦之上,她认为让那人痛苦,就是她对自己最大的负责。殊不知,正是她这种破坏性行为,亵渎了神圣的责任,扭曲了她宝贵的生命和她生命中那个真实的自我。

一个有觉知的人会意识到:我的生命不光是我的,它更是整体给我的礼物。对这样一个珍贵的礼物除了珍惜,我不能有稍许的怠慢和误读。

把这种理念落实于行动,首先你要知道,在任何艰难时刻,你都不能随意和任性。通常,人在情绪败坏时,总会有破罐子破摔的感觉,此种任性在当时也许特给力,一旦理智被任性冲开,接踵的后果往往让本人后悔或失落。

而你之所以会任性,就是没有考虑到你应该对你的生命负责,因为你的生命不光属于你,它还属于与你有关联的人,你的父母和家人,你的亲人和朋友,你任性的结果不但伤害了你和你周围的人,更重要的是,你忽略了你生命的存在和需要。

什么是你生命的需要?

你的生命需要你跟它在一起,你的生命需要你考虑它的感受;你的生命从来就没有放弃过你,你的生命对你一直有指望,你的生命一直在枕戈待旦,你的生命一直在为你的快乐尽力、效劳。

对你生命的奉献你不用挖空心思地找证明,只要想想,你每每痛苦时怎样在最后的艰难得以过关,你就能明白,原来在你的内心深处,是你永不屈服的生命在帮你打气,给你鞭策。

想想你生命的无私,每个人都该为生命感动;想想每个人的种子,都是在你的“精爸”和“卵妈”最健康、最给力的状态下才得以成活,就能想象,如果你觉知到:你活着,不但要为自己负责,还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为此放弃偏见和我执,不要任性和冲动,果真那样,你的家庭会有怎样的和谐,这个世界该有怎样的美丽与和睦!

这就是人的使命,也是你生命的使命,你活着,不但你健康了、快乐了,同时你还为世界的美丽与和睦尽了你的一份力。果真那样,即使你就是一个普通人,你也可以这样告诉你的孩子和父母:我不是社会意义上的成功者,但我仍然很自豪,因为我拥有一份快乐的人生和有意义的生活。

六、每个人都有两个生命:身的生命和灵的生命

大到一人一物,小到一草一木,灵性的生命跳动在我们周围的每一片叶、每一方土。

人生最痛苦的事是什么?悔不当初。这四个字,只要你悔悟过一次,你就会感同身受。试想,在你告别生命的那一刻,如果你真对自己哀叹一句“悔不当初”,那么可以说,你这一生就算是白活了。

人为什么能悔恨?因为人有两个生命——身的生命和灵的生命。

每个人都有两个生命,每个人都有身的生命,也有灵的生命。

王尔德有一个故事,《陶琳·格莱的肖像》,这位英国作家用一幅肖像画的故事,借喻了人之灵魂的重要性。

陶琳是个帅哥,风流倜傥。陶琳的朋友给陶琳画了一幅肖像,肖像上的陶琳阳光、俊朗。然而陶琳不务正业,把大把的时光消磨在与女人的欢情中。一天,陶琳打开肖像,肖像的丑陋令他迷惘。陶琳因无法忍受肖像的丑陋,开枪自杀,倒在自己的肖像前。不久奇迹发生了,陶琳的朋友再次打开肖像,肖像上的陶琳又恢复了以前的阳光。

这是一个很好的比喻,在这个故事里,陶琳和他的肖像其实是一个人,陶琳代表肉体,肖像代表精神;肉体的堕落使精神枯萎,肉体的蜕变又唤醒了精神的希望。

这就是人,这就是人的灵的生命。灵的生命有自我调节的功能,每个人都有,就是心理学上讲的良知和自觉。每个人都有良知和自觉,良知让人知道对错,自觉让人主动修正。

如果你能觉知到,你有两个生命,不但有身的生命,还有灵的生命。如果你能觉知到这个秘密,你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言行就会有所收敛,有所检讨。就像那句话:什么是好人?好人是有所不为的人。什么是坏人?坏人是无所不为的人。

是的,好人是有所不为的人。我们要做好人,就得学习有所不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该要什么,不该要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如果你一生都在奔命于不需要的,要不该要的,做不能做的,即使你没有犯法、没有坐牢,你的人生也保不齐会有出轨或暗礁,到你清醒的那一天,你灵魂的问卷仍会让你遭受“悔不当初”的懊恼。然而,到了那一天,怕是谁也帮不了你了,就连你自己也无能为力了,因为你老了,病了,走不动了,只有躺在床上听天由命了。到那时,如果你每天脑子里响着的都是那四个字,“悔不当初——悔不当初——”,那该是怎样地撕裂!你有想过吗?

这个场面,一个有觉知的人,只要他想一次,他就会惊吓出一身冷汗,他就会对自己有所反省,对自己曾经无所不为的任性有所忏悔,感到愧疚。

前面讲过了,生命是有尊严的,生命自有生命的尊严。在这个大千世界,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只有在你与其他的生命和谐相处时,才能体现你的尊严,同时也体现出你生命的尊严。大到一人一物,小到一草一木,灵性的生命跳动在我们周围的每一片叶、每一方土。不光对我们自己灵的生命,对我们身边每一个灵的生命,为了我们最后的平安,也为了我们子孙后代的喜乐与平安,我们没有选择,只有对每一个灵的生命深怀敬畏,高举虔诚。

要对自己灵的生命有所觉知,该怎么做呢?

没有别的办法,只有给头脑洗澡,对自己的言行常反省、勤检讨。

反省就是给头脑洗澡,头脑整天在外面待着,和人的脸一样,最好是每天清洗,以保持它的干净。特别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垃圾信息比比皆是,对这些垃圾如果没有反省,没有筛选,想想看,天长日久,我们的头脑该会有怎样的混乱和麻木。

其次,要你勤检讨,也不是要你整日愧疚;相反,正因为你有了检讨的习惯,你才不至于心神不宁,生活在对他人的愧疚中。而所谓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也是这个意思,有错就改,没错就走。但有一点,觉知地往前走和盲目地往前走,到底有了本质的不同:前者客观,后者主观;前者考虑他人,后者只有自我。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块净土,只不过,人家的净土没有机会在你面前表现,你就凭你看见的那一点急于给人家下结论。这种主观主义的毛病,需要彻底改正。让我们时时反观自己,觉知自己,对自己灵的生命,不敢有稍许的怠慢。

七、真正的付出不是给你有的,是给别人要的

到那时,不管是朋友过节,还是邻里冲突,你都会心怀坦诚,绝不让自尊挡道;而是,让爱给自尊带路。

对每一个人来说,付出不光是一个好词,付出更是一个有机的链条:从给出东西到给出信任,从给出帮助到给出快乐,没有广义的付出,不会有社会的和谐;没有具体的付出,不会有社会的进步。

尽管付出本身没有界限,但在人们的意识中,付出仍有自己的原则。比如在物质上,母亲都愿意给予孩子,而且母亲对孩子的物质要求大都能有求必应,尽量满足;但如果一个孩子要快乐、要自由,母亲很多时候会举棋不定,或者她也会对孩子的要求置之不理,要么就是拒绝孩子,并以“你还小,爸妈要为你负责”为借口,来搪塞孩子的要求。

这里不是说父母为孩子负责有什么不对,而是要看你拒绝孩子是真的出于对孩子的责任,还是你有私心,害怕孩子的离开让你失落。

对这一问题弗洛姆早有论述,弗洛姆说:绝大多数母亲都能给孩子乳汁,在乳汁的给予上,母亲是无私的奉献者;一旦孩子想要阳光,很多母亲会有所退缩。

为什么呢?

因为给孩子阳光的母亲,她自己一定得先有阳光;有阳光的母亲,她才能给孩子阳光,而且给多少她都不在乎,因为她知道阳光只会越给越多,阳光绝不可能越给越少。而那些没有阳光的母亲,她们自然会在孩子想要阳光的时候,表现出拒绝和搪塞。

这也是物质给予和精神给予的不同:物质给予容易,精神给予不容易;物质给予一般不用碰触人的内核,精神给予则在人格层面考验了一个人的深层品德。

具体到母亲与孩子的关系,什么叫给予阳光,举例说明。

比如,某位母亲,她自己的婚姻很不幸,她丈夫在她很年轻的时候就抛弃了她,一直以来她都生活在对男人的憎恶和恐惧中;但她非常爱她的女儿,她把女儿当作她唯一的慰藉和财富。

很快女儿就长大了,很快女儿就恋爱了。可是当女儿把男友带回家与母亲见面时,母亲却表现出从未有过的反感和冷漠。母亲对女儿说:“你还年轻,不懂男人,妈妈不是不要你恋爱,妈妈是害怕你受伤害,被人欺负。”

接下来的日子,母亲和女儿的关系出现了裂痕。女儿爱自己的男友,相信自己的选择,可母亲却一再阻止女儿,而且每回都以责任为借口;但当女儿要求与母亲交心时,母亲又是一再拒绝,不肯接受。那些日子,母亲对女儿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你要是心疼妈妈,你就跟你的男友断绝关系。”

女儿没有听母亲的劝告,继续与男友来往,直到两人有了深层关系,很快,男友移情别恋,女儿落得和母亲一样的下场。

在这个“案例”里,什么是阳光?女儿的初恋是阳光,女儿想带男友见母亲是阳光,女儿想与母亲沟通是阳光,女儿想得到母亲的理解是阳光。这些都是女儿想要的;可对女儿的想要,母亲就是一点也不肯给。母亲是真的对女儿负责吗,还是潜意识里嫉妒女儿的幸福,害怕女儿的离开呢?

很显然,在阳光的给予上,这位母亲没有能力,她没有阳光。她从早年被丈夫抛弃后就一直生活在阴雨里,她心里就没有过阳光,她怎能满足女儿的要求呢?她没有啊。

有阳光的母亲,即使她有过遭遇,她也不会让遭遇影响她,她会选择走出泥泞,走出阴雨;有阳光的母亲,即使她不同意女儿的婚事,她也会尽量与女儿沟通,倾听女儿的声音,同时呈上自己的经验,并在讲述经验时抱以客观的态度,让女儿自己决定,自己选择。母亲只要说一句:“你是妈妈的女儿,妈妈相信你,而且妈妈愿意和你做朋友,你有问题能跟妈妈交心,那是妈妈的荣幸。”

试想,如果你有这样一位母亲,你从一开始就跟随妈妈走到了幸福的磁场,你怎能不健康、不快乐,你的婚姻怎能不幸福呢?

其次,还有两种关系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深层品德:一是有利害冲突的私人关系;一是没有利害冲突的公共关系。

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夫妻关系的利害不言自明。在夫妻的小堡垒里,夫妻二人大都对彼此心中有数。不管是物质给予,还是精神给予,只要彼此相爱,矛盾和冲突总能化解,问题也会有所着落。因为处在这一关系中的两个人,每一个都能为对方着想,每一个都是抢先付出。而两个人,只有在相互付出中共同成长;彼此的关系,也只有在共同付出中变成生产力,越给越多。

大凡感情破裂的夫妻,都是在给予上有所耽搁或退缩,不管是给钱财还是给自由,一旦没有了爱,或缺少了爱,所谓的自尊一定会不顾一切地站出来,为他的个人利益鸣锣开道。

这是因为,一个有爱的人,他不会无视别人的感觉;一如一个外场上的大男人,他通常会在家里俯首帖耳,让妻子享受被宠的骄傲;一个没有爱的人,他就只有拼出面子来遮掩他的虚空了,或者一旦他不需要面子时,他也会在爱人面前撕破脸皮,完全没有了外场上的“优秀”。

在没有利害的公共关系中也是如此,这种人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比如某人在公司是个有头有脸的大人物,但在公共汽车上,他竟会为售票员的一句话大肆较真;或者,他也会因为某位乘客的推搡而大打出手。

上述表现,一个有觉知的人他通常不会这样做。对一个有觉知的人,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尊严,每个人的存在都有合理的理由。即使他碰上的事完全不公平或者某个人就是耍混,他也会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尽量缩小矛盾,以便给对方更多的理解和最大的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