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遇见觉知的自己
5680200000009

第9章 人生觉知:正确的思想(3)

可不要小看这种“无用”的善行哟,它的意义并不在你“拯救”了一两个路人,而在于,不管世事多沧桑,生活多坎坷,只要你始终站在阳光下,好运和好事总会向你招手。即使你没有得着大实惠,你有一个快乐的心态,用修为的标准看,那也是你的大缘分、大福德。

这就是古人所言的“不因善小而不为”了。

一旦你走入这样一个境界,你跟天下的人就都平等了。到那时,不管是朋友过节,还是邻里冲突,你都会心怀坦诚,绝不让自尊挡道;而是,让爱给自尊带路。

八、杜绝潜意识里的“应该症”

知足的人,他满足的不仅是那件事和那个人;他也会感激他人、感谢世界和生活。

“应该症”可能是人类从动物基因里带来的习性。仔细观察大猩猩就会发现,一个首领大猩猩是如何地妄自尊大,在它眼里似乎根本就没有对同类的尊重,他似乎就是天经地义的坐享其成者。

正常的普通人当然很少有像大猩猩,但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人的“应该症”可以说是比比皆是,无处不有。

孩子认为,因为你是我的父母,你就应该对我好;

父母认为,因为你是我的儿女,你就应该听我的;

妻子认为,因为你是我老公,你就应该给我优越的生活;

丈夫认为,因为你是我老婆,你就应该对我照顾周到;

老师认为,因为你是我学生,你就应该懂得师道尊严;

学生认为,因为你是我老师,你就应该给我特别的关照;

领导认为,因为你是我的下属,你就应该服从领导;

下属认为,因为你是我的领导,你就应该提拔我。

上述种种应该的想法,如果从第三者口中说出,就有一定的权威性。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应该心理中“要”的成分会减少,应该的责任会加重;但同样是应该,如果从本人口中说出,应该的责任会减少,“要”的成分就会加重,这种太过自我的欲求心理,不用讲大道理,只要你能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你也能体会,用那样的口气要求别人,即使你的要求很正当,对方听起来也会不舒服。

生活中,正常关系受到“应该症”的疏离和困扰,不在少数:原本孩子很爱父母,但父母一再强求孩子,致使孩子的爱心受到伤害,感觉到的反而是父母的占有欲和自私;原本父母很爱孩子,但孩子一再要求和索取,致使父母很寒心,无法不感觉心灵的孤独;一对结婚多年的夫妇,老公对老婆从来没二心,但老婆就是改不了疑心病,结果两人的关系降至冰点;原本女友对闺密很贴心、很坦诚,只因闺密太敏感,两人的亲密罩上了阴影。

而所有这一切,无不归咎于“应该症”的作梗:一旦应该的心理变成习惯,习惯下的索取就变成了侵略;一旦应该的想法变成无意识,随性而来的要求就变成了享受。而不管那些“被侵略者”或“被享受者”多有素质,只要他是一个正常人,怕都不会喜欢这样的肆意。这种事要只有一次还好说,坏就坏在,人家还对你有所谅解,有所期待,你却对人家的厚道不以为然,把你心里的“应该症”发挥到我行我素的地步!

一则寓言故事,从本质上讲述了“应该症”的害处。

一个乞妇,很穷很穷,打从住进村子的第一天起就总对周围的邻居不满、疾恶如仇。有一点她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大家同住在一个村,人家的房前屋后都是溪水潺潺、绿树盈盈的,可她家的门前一直以来就是枯枝零落、土地干涸。后来她只得靠乞讨度日,但就算是乞讨她也不痛快,感觉讨来的饭食都是苦的。

带着这样的困惑,有一天,乞妇叩开了村里唯一一位圣贤的门。她把自己的愤懑告诉了圣贤。圣贤听后没有说话,指着眼前的一个面包说:“你说了这么多,也累了,先吃点东西吧。”

乞妇二话没说拿起来面包就吃,可感觉面包硬得像铁块一样,根本就咬不动。乞妇气得刚要大骂,圣贤说话了:“现在换一种方法,你说‘不,我不要’,再看看结果。”

乞妇虽然还在气头,碍于圣贤的指点,也不好太过分,可当她想鹦鹉学舌地说出圣贤要她说出的“不”字时,她发现说“不”对她太难了!多少年,她从来就没说过“不”字,不管对谁,对什么东西,她习惯出口的字就是“要,我要这个,我要那个”,好像那些人和那些东西都是给她预备的,好像这个世界生就得听她的使唤。这时乞妇才恍然大悟,明白了自己的痛苦,惭愧地低下头来,给圣贤鞠了一个躬说:“不,这回我不要了。”

怪了!乞妇的“不”字还未落音,一个松软香喷的大面包就在乞妇眼前出现了。但这时的乞妇已经不贪了,她对圣贤说:“先生,这么好的面包,我还是头一回看见,我要把它带回去,送给那些和我一样缺吃少穿的人。”

圣贤笑了,乞妇也笑了。待乞妇到家后,看见自家的门前也长出了葱葱绿树,鸟儿还站在树上吱吱地唱起歌来。

怎么样,听完这个故事有感受吗?可不要以为这只是故事啊,个中的道理无须言喻,只要你经历过同样的苦痛,就能明白其中的良苦。它告诉我们,只要你心里的“应该症”指向的是对他人的欲求,这样的欲求就不可能让你快乐和满足,即使你偶然得到了欲求,那也不是你的福分,只是你的侥幸,而侥幸得来的东西,早晚有一天会失去。也许你在这件事上没失去,但在另一件事上就有可能失手;也许你这辈子都大吉大利没有所失,但保不齐你的儿女子孙会替你失落。

这就是最终的真相,人生的真相,宇宙的真相,这个真相没有什么奥秘,就一个字——平衡。你不可能随心所欲,你不可能想啥来啥。不光你不可能,任何一个人也不可能,这是不可能的事。这就是天道,这就是真相,因为这个世界上不是你一个人,世界不是你的,它是大家的,是地球人的,是越来越多的地球人共有的。要想在日益拥挤的球体上活得敞亮、痛快,你只有一件事可做,就是从心里丢弃“应该症”,学会努力和感激:自己努力,感激别人。不光自己眼下、现在努力并感激别人,你得有一生一世自己努力、感激别人的觉悟。这是你接受真相的唯一办法,最有效的办法,舍此你不会有快乐,更不会有满足。

其实,你对别人的一次性要求,也许不会影响你的生活,但这种应该的欲求要成了你的习惯,欲求不到时,你就会有嗔恨或有愤怒。不光对不给的人和不能给的人少了一颗平常心,甚至对生活、对世界你也会疾恶如仇。

这也许就是“知足常乐”的深意了。知足的人,他满足的不光是那件事和那个人;他还会感激他人、世界和生活。

一直以来你都想让生命听你的话,跟你走,然而,杜绝了你潜意识里的“应该症”你才发现,你不再要求生命了,你的生命才肯听你的话,跟你走。为什么呢?这就是生命的法则——有欲则阻,无欲则通。

九、快乐是由你看待生活的想法决定的

爱攀比的人,就等于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给自己设置了一系列的路障,不但他再也看不到路边的风景,他还深深地陷入超越路障的紧张中。

2001年,非子的第三本书《快乐女人》出版了。出书后,曾有读者向非子咨询,她们想知道,怎样才能获得快乐;还有就是,关于获得快乐有没有一个便捷的办法。

非子告诉她们,你要想快乐,很简单,所谓便捷的办法也不是没有,就是改变你的想法,从你固有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

的确,这样一句话很简单,可要把这句话变成操作,让每一位困惑者明白,怎样才能从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本书就是一本讲思想解放的书,所以,那句“思想是种子”的话,我们需要多次提点,多次重复。

没错,思想是种子,不但是你命运的种子,也是你每一次经历的种子。

心理咨询也是一种经历,而从你咨询的问话里,就能听出一个人思想的种子。比如,有读者问到快乐时,不大问这种大问题,她一上来就跟心理医生说:我知道我不快乐,我不想让你教我怎么快乐,我想知道我的问题出在哪儿?

非子感谢这样的读者,对她们怀有一份深深的敬重。因为她们是那样地坦率,那样地简单,她们跟心理医生坦诚相见,不怕跌份,也不怕给自己揭短。因为她们明白,一个有问题的人,她要老是回避问题,不敢面对问题,那才是真的跌份、没有尊严,而且她们这样做,已经是走在通往快乐的道路上了,这种想法本身就已经包含了快乐的种子。

而另有一些读者,如上面那些总想找便捷方式的人,她们思想的种子从一开始就不对劲:您想啊,连心理修为这样的事都不想好好努力,还想抄近道,找便捷方法,这种潜意识里的懒汉思想本身就违背了快乐原则,这样生活的人,她怎么能快乐呢?

所以,快乐的第一个条件应该是勤劳,爱劳动,不光爱身体劳动,还得爱思想劳动。这样一个双勤劳动模范才配享有快乐的桂冠。

事实也是如此,大凡成功的人,都是非常勤奋的人;大凡懒惰的人,怕是都有贪欲的毛病。这样一个有贪欲的人,他怎么能快乐呢?他从一开始就堵塞了自己快乐的通道,他从有贪欲的那天起就宣布了自己跟快乐的分手。

而这里所说的快乐,并不是我们想的那种对一件事高兴得发狂的开怀大笑。人在精神上的终极快乐,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平安与喜乐,它就像一条静静的小溪,不管雷电多迅,风雨多大,它始终孑然自处着,在宇宙的怀抱里享受着内在的喜乐。这样一种快乐,就不是外在繁华所能给予的了,它是内在的财富,在你的心底,只要你播撒下觉知的种子,快乐之果一定会给你意外的收获。

其次,有占有欲的人,他恐怕也不大容易快乐。比如,某个妻子对丈夫特别地上心,某个母亲对孩子过分地关爱。表面看这的确是一种爱,但因为这种爱太过周到又太紧张,往往被爱的人很难感受到爱的快乐。

这也是某些孩子与某些男人的烦恼之所在,就像有读者倾诉的:你说我老妈不好吧,她对我的照顾让我巨紧张;你说我老婆不好吧,她对我的爱让我老是想逃跑。这种牢骚,在倾诉者讲来痛苦万分;在“被告者”听来又格外地委屈,无比地“寒冷”。

该怎么办呢?

没有别的办法,对这位寒冷的“被告”,你只有静下心来,用设身处地的办法来几次将心比心,把你当成被关爱的对象,让自己体验一下被别人那样关爱的感受。也许一次体验你还不能清醒,但经过几次的想象,尽量展现那个画面,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被别人关爱也会从心理上伤害别人。

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特别是成年人,他有独立的尊严、独立的人格,作为儿子,他不是不想要母亲的爱,但不能被爱到没有了空间;作为丈夫,他也不是不要老婆的体贴,但也不能体贴到没有了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