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跟鬼谷子学处世跟菜根谭学修身
5700600000023

第23章 波折磨难逃不得,功名利禄急不得(2)

不受重视的经历对任何人来说是成长必经的一步。职场新人常常会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或打杂跑腿,还要接受各种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处于自生自灭的过程中。人的成长必定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只有认准目标,不断坚持,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一些宝贵经验,才能为以后的厚积薄发作好铺垫。

先留住根,才能生长出茂盛的枝叶。这种思维是弱者的思维,也是强者的思维,只有站稳了脚跟,才能根深蒂固,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经受住暴风雨的洗礼。急于成功的人,别忘了日本名将德川家康的一句名言:“人生必须背负重担,一步一步慢慢地走,总会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是那走得最远的人。”

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

在现代社会,竞争可以说无处不在,不是争名,就是夺利,而且一争起来往往不择手段。名与利的确是十分诱人的东西,但一味争夺名利,会让人成为名利的囚徒,并且,争名夺利还会引来无穷无尽的灾难。所以,别太热衷于名利。

《菜根谭》中说:“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意思是,个人的名利恩宠不必与别人争抢,而有利于社会有利于道德的事情要不落人后地积极去做。官职、名声,相对于生命本质并无太多意义,不过是种外在的东西。千万别被名利销蚀异化,要能进行自控,不把一切看得太重,到了接近极限的时候,要能把握得准,跳得出这个圈子,不为利欲之争而舍弃了一切。

其实,无论是职场,或是其他社会圈子,成功者、青云直上者、名利双收者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为名利所困扰、因过分追求而落败的悲剧。既然现实生活如此之严酷,那我们为什么不把名利看淡一些,为什么不能视名利如过眼烟云呢?

庄子曾在《逍遥游》中讲了这样的寓言: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说:“日月都出来了,而烛火还不熄灭,我要和日月比光辉,不是很为难吗?如果先生坐上这个位置,天下便可安定,而我现在还占着这个位置,自己觉得很羞愧,请允许我把天下让给你。”

许由说:“你治理天下已经很安定了,而我要是来代替你,是为了出名吗?是为着求高位吗?小鸟在森林里筑巢,所需不过一枝;鼹鼠到河里饮水,所需不过满腹。你请回吧,我要天下做什么呢?”

这则寓言的意思是说:天地之间辽阔无比,相对而言,人所需要的何其渺小。那么不如效法天地之自然,而求得内心的自由和快乐。

生活的意义是广泛的,人生的价值不能完全用名和利来衡量,若想活得快乐,就应该在名利的砝码上减轻几分,看开名利,看淡名利,活出生活的本色来。《菜根谭》中说:“人知名位为乐,不知无名无位之乐为最真。”世人只知道拥有名声地位是令人快乐的事,却不知道没有名声地位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客观地讲,人生在世,适当地追求名利是无可厚非的,名利有时也的确能带来快乐,关键是要怎样看待名利,怎样追求名利。对名利的欲望是一头难以驾驭的猛兽,它常常使我们对人生的舍与得难以把握,不是不及,便是过之,于是便产生了太多的悲剧。

仔细想想我们周围的一些人,他们争名夺利,尔虞我诈,为谋取权力绞尽脑汁,为争夺名利不惜采用各种卑鄙手段。结果使得朋友反目、兄弟相残,身心难安。这时不禁让人想起老子的一句话:“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人能与他相争。可惜的是,几千年来,能参悟和运用这一哲理的人真是很少。在名利面前,往往争得你死我活的,结果大部落得个遍体鳞伤、两手空空,有的甚至身败名裂、命赴黄泉。《菜根谭》告诫我们:“一场闲富贵,狠狠争来,虽得还是失。”富贵本是身外之物,如果为了得到它而不择手段,虽然得到了却失去了做人最根本的东西。

有的人直到临终时才幡然醒悟。争来斗去的图个什么?你有再多的钱,每日也只需三餐;你有再大的豪宅,所需不过多少平方。人生本是赤条条来,赤条条去,争名夺利会失掉太多人生乐趣。做人不如像清代名僧苏曼殊那样,撰“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一联悬挂在卉山普陀寺,沉浸于幽静的大自然中,超然物外,乐在其中。保持这样一颗与世无争的心,更能延年益寿,独享人生乐趣。

当今社会,名利之风渐盛,人心浮躁不安。在名与利、得与失上,我们要时刻保持淡定的心态。迷恋名利便失掉了快乐的根基,而看淡名利则不会受名利的困扰。我们要想将自己始终置身于一种平和、自由的境界,就要能够做到视名利如云烟,在简单、朴素中体验心灵的丰盈、充实。对名利要保持淡泊、知足的心态,让自己静下心来,珍惜拥有,也许另一种幸福感便会油然而生。正如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南存辉所说:“看淡一些名,看淡一些利,你会感觉天地很宽广。”

花心思钻研,才能练成绝技

人要在这世上生存、发展,就不能没有技艺。三百六十行,无论哪行,都得花心思、花精力去学、去钻,才能精益求精,练成绝技。这个过程需要心力,需要坚持,急于求成不行,投机取巧不行,需要的是执着专一的态度。

《菜根谭》中说:“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路。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誉,必无实诣。”意思是,研究学问一定要集中精神专心致志,如果时刻惦记着功名利禄,就不能得到真正的收获。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绝对不可以投机取巧,只能靠勤奋和努力。摆花架子,朝三暮四,都只会害自己。要想有一定的造诣,就必须得下苦工夫,专心致志地去做。

德国着名画家门采尔,勤奋刻苦,一生中不停地作画,素描画了上千张,速写也有上万张,他在创作上极其认真,有的作品从构思到完成,竟用了几年的时间。正因为如此,他在画坛上很有声望,他的作品一上市,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当时有个青年画家,他画得很快,并以此向人夸耀,然而他的作品却很少有人购买。为此,他很苦恼。一天,这个青年专门去拜访门采尔,向门采尔诉苦说:“我觉得画画很容易,我一天可以画一幅画,可是为什么卖掉却那么难呢?差不多需要一年!”

门采尔听完这番话就笑了,他对年轻人说:“小伙子,你不妨倒过来试一试:用一年的时间好好地画一张画,那么你一天就能卖掉它。”

青年听了,果然认真仔细地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画了一幅画,结果不到半天就卖出去了。

可见,成功不在于做许多事情,而在于专心,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工作中去。这就是顺利完成一件事的最大秘诀。人的时间、精力有限,让有限的时间、精力造就人生最大的成功,就必须要专心致志,要拣对成功价值最大的事情去做。选择恰当的目标,然后踏踏实实地去做,不要被别人的成功晃花眼睛,而争一时之长短,计一时之荣辱,更不要为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在选好的位置上踏踏实实地干下去,用行动和事实证明自己的优秀,自然会拥有一份理想的收获。

每一位渴望成功的人,尤其是那些处在创业阶段的奋进者,一定要时时处处防范自己,不要滥铺摊子、滥用精力、四处出击,而应当像锥子那样,钻其一点。如果把精力消耗在许多事情上,就很难做出成就。这世上有天赋的人很多,但这些人最终也未必能获得什么成就,相反那些资质平平的人却成就了大事。这容易让人感到疑惑不解:为什么那些看上去智力不及我们一半、在学校排名末尾的学生却取得了巨大成功,在人生的旅途上把我们远远地抛在了后面?这是因为他们能选准方向做下去,所以最终收获颇丰。

与其四处消耗精力,还不如选准一项适合自己的事业,然后集中所有精力,全力以赴地做下去。世界上很少有天才,新东方总裁俞敏洪直言不讳地宣称自己是“地才”。“地才”,就是脚踏实地,把一件事做到顶尖的人。俞敏洪奉劝年轻人“一定要掌握一种技能,把它做到极致,做到你所在单位的前十名、中国的前十名,乃至世界的前十名,这样你就可以凭它去换取世界的财富”。是的,人生的目标不能太多,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这就是成功。

成千上万的失败者,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才干,而是因为他们过于分散自己的精力,而且从未深入其中。把有限的精力毫无意义地分散到很多的事情上,这是世上最大的损失。而如果能集中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培植一个花朵,那么它将来一定会结出十分丰硕的果实。正所谓“十年磨一剑”,这一剑必是锋利无比的,与只用几天磨出来的剑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十年磨一剑”,强调的就是专注的重要。专注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要想学到真本事,就得多花心思,专心钻研。技能有了,谁也无法阻挡你成功。

以出世心态,做入世之事

《菜根谭》是修身的奇书,奇就奇在它进可攻退可守。进则建功立业,退则归隐田园,《菜根谭》的作者洪应明就是这样做的。他在退隐之中,不忘着书立说,为人类创造精神财富。

洪应明是这样形容自己的:“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有廊庙的经论。”意思是,在朝为官的人,不能没有隐居山林淡泊名利的想法;而归隐山林的人,要有治理国家的志向和才能。如果一味无为,则与草木没什么差别。进则建功立业,退亦不忘修身着作,这正是洪应明的高明之处。

洪应明在《菜根谭》中直抒胸臆:“宇宙内事,要力担当,又要善摆脱。不担当则无经世之事业,不摆脱则无出世之襟期。”意思是,世上的一切事情,要勇于承担,又要善于摆脱。不承担的话就没有立世的资本,但是,如果一直深陷世俗生活,也就丧失了脱离尘世的情怀。身处名利场中,应懂得休闲放松,然后以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如果你有非凡的才能,为什么不贡献于社会呢?我们应“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即用出世的态度或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

“入世”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利害、得失、恩怨、情仇、成败、对错等作为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做事谋生,积极主动,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成就。当一个人入世太深,陷入烦琐的事物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难以超脱出来冷静全面地看问题时,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

“出世”就是做人不能太拘泥于现实、太苛求利益,要以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顺其自然。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对有些东西看得淡一些。这样才能排除私心杂念,以这种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就会事半功倍。我们活在现实中,要生存,要讲入世,但我们精神上要出世,保持内心的平静。

做人首先要有出世的心态,有了出世的心态,知道人生的一切不过是过眼烟云,就会把身外之物看淡,豁达、潇洒,了无牵挂。这样容易心态平和,自然也就能有所成就、找到快乐。但如果只停留在这一层面上,那就未免有点“消极”了。如果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观,而不想去做一点实际的、入世的事情,到头来只能是空耗日月。所以还要入世,尽自己的能力做事,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好,不仅仅是为自己,更重要的是为他人。

在浮躁的演艺圈,宋祖英一向沉稳、低调,她不会耍心眼,不喜欢抛头露面,不喜欢应酬,一直都在低调做人。没有演出的日子,宋祖英就安静地待在家里看书、听音乐,和家人享受天伦之乐。虽然已经大红大紫了,但她仍然坚持每个月去音乐老师金铁霖家里学习,提升自己。  宋祖英的日常生活一向简朴,对吃的从来没有什么讲究,穿戴也很普通,几乎不买什么名牌衣物。作为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女儿,宋祖英一直有一种强烈的家乡情结,有时去外地演出,主办方安排她去高档酒店吃饭,她都会拒绝说:“吃饭随便找家普通饭店就行,我们家乡还有很多贫困孩子,拜托你们为他们捐点钱。”还有的企业以高额的出场费请宋祖英去演出,她却说:“出场费我可以不拿,我的家乡还很贫困,你们能不能到那里去投资。”面对公益事业,宋祖英一向尽心尽力。

宋祖英对家乡的一片深情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们,而这一切,媒体却少有报道,对此,宋祖英说:“做好事不是给别人看的,为什么要到处宣传呢?再说,你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也获得了快乐,又何乐而不为呢?”

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情,告诉我们应放下心中的杂思妄想,珍惜时光,积极主动地把眼前的每一件事都看成大事,扎扎实实地把它做好。在世俗中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以权力、财富、名望为追求目标,而讲求修身、养德、济世,用来成就自己,造福他人。

世事纷纭,易生浮躁,我们要以超然的心态做事谋生。跳出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更好地看清自我,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我们应在“出世”和“入世”之间保持平衡,让事业、家庭、个人修为之间达到和谐,这样即使不能大成,也会收获快乐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