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跟鬼谷子学处世跟菜根谭学修身
5700600000024

第24章 一步行差踏错,半世追悔莫及(1)

人之所以会做让自己后悔的事,大多是因为缺乏自控力。为了阻止进一步深陷,在独处的时候,仍然要自我约束,保持清醒的头脑。任何时候也不要随意放纵自己,轻易向各种诱惑低头。每天都要反省自己,清理思想中的不健康因素。把自律变成一种习惯,你的人格和智慧会因此变得更出色。

莫见乎隐,君子慎其独

“慎独”是说即使独自一人的时候,仍然不做问心有愧的事。一人独处时应该和在公众场合时一样约束自己,不要因为别人不在场或不注意而干坏事。从小处说,独处时的所作所为除自知外还有天知地知良心知,因此勿因恶小而为之,往大处说,独处时严格地自律自醒能强化心智,提升个人修养。

《菜根谭》告诉我们:“受病于人所不见,必发于人所共见。故君子欲无得罪于昭昭,必先无得罪于冥冥。”意思是,肝染上疾病,眼睛就看不见;肾染上疾病,耳朵就听不清。疾病虽生在看不见的内脏,但症状却发作于能见的地方。所以君子要想表面没有过错,必须从看不见的细微处下慎独工夫。慎独这种道德修养,是一种自我立法,是一种自我保护,是一种自我负责。

慎独功夫的第一步,是做到“不自欺”。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仍然谨慎戒惕,好像暴露在大庭广众之前一样,完全没有掩藏的余地。然后须自我规范、自我约束,不是为了任何外在目的,只是为了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容许任何一点虚伪成分。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些以“慎独”出名的人物,名声最大的是东汉的杨震。他以公正廉洁着称,留下了“慎独”的美名。

东汉年间,杨震才华满腹,品行高尚。那时,政治腐败,贪官污吏屡见不鲜,而杨震却能做到清廉自守。他平时着布衣吃粗食,很少吃肉。有人劝他说,起码应该为子孙后代留下点产业。他却一笑置之,说:“我的家人能让后世称作清官的子孙,这种美誉是花钱也买不到的。”

杨震任荆州刺史时,曾向朝廷举荐了一个叫王密的人,因王密才华出众,朝廷委任他为昌邑县令。由此,王密对杨震十分感激。

几年后,杨震调任山东东莱太守,上任途中,路过昌邑。王密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晚上,王密独自到杨震下榻的馆驿拜访。寒暄一阵后,王密关上门,从怀中掏出一个布包,对杨震说:“学生能有今天,全靠恩师栽培。这十两黄金,不成敬意,还望笑纳。”

杨震很是惊讶,他严肃地说:“当初我推荐你,是因为觉得你很有才学,也认为你很懂礼。但今天看来,你并不了解我,赶紧收起来吧!”王密以为杨震不收,是怕坏了名声。于是凑近杨震低声说:“天黑了,没有谁会知道,您就放心地收下吧!”

一听这话,杨震脸色陡变,他斥责道:“你送黄金给我,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谁知道呢?我希望你不要让我后悔我的推荐!”

王密羞愧难当,急忙起身谢罪,收起金子走了。据说经过这次教训,王密后来也成为一个十分廉洁的官员。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杨震拒贿,表现出了良好的道德操守。君子慎独,这需要培养和强化人的自重、自爱和自律意识。这一点,值得我们高度警惕。古人尚知慎独自律之重要,现代人更应好自为之。有许多人因为缺乏慎独意识,在某些“无人之境”中,利令智昏,心存侥幸,做了不该做的事,从而走上了不归路,悔之莫及。

为了让自己不后悔,即使是独自一人时,也不要做坏事,而要学得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如果是一个人办的事,那是“我知”,说“无人知道”,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表面上的君子好当,表里如一、人前人后都一样的君子难做。君子一般有着良好的修养和自律,即便在没有外人监督的时候也会自我约束。

慎独是自身修养的方式,是阻止人陷入深渊的一道屏障。我们都应该努力做到慎独,注意清理思想中的不健康因素,反省微小的事情暴露出来的错误观念。拒绝慎独,就犹如放任“病毒”在自己的体内蔓延滋长,最终结果只能是毁灭自己。如果能慎独,则心底光明,天地自然宽。

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称某些人为“势利眼”。所谓“势利”,即看财产、地位分别对待人的表现。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说:某某太势利了,真就是一个势利小人!因此,人们常常是把势利与小人联系在一起的,势利的行为是一种为人所不齿的行为。

《菜根谭》有言:“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意思是,那些喜欢攀附权贵的势利者,末了会得到永远的凄凉和孤独。明白事理的人能考虑到死后的名誉,所以宁可坚守道德准则而忍受一时的寂寞,也绝不去趋炎附势,以免遭到万世的凄凉。

趋炎附势,多无真才实学;奉迎后,往往会得到过分的赏赐。这样的结果,真才鄙视,庸才嫉妒,结果,奉迎者成了孤家寡人,不得善终。

《史记》载:汉文帝时,有一个没有什么才能,但很会奉迎的人,叫邓通。此人与文帝私交甚密,权势极盛时,文帝把严道的铜山赐给他,特许他自铸铜钱。

一次,文帝生疮,邓通为表达自己对文帝的忠心,竟然用嘴去吸吮脓血。这令文帝非常感动,即刻把太子叫来,让他效仿邓通。太子说什么也不肯,惹得文帝很不高兴。太子对邓通的做法十分厌恶,对他让自己在父亲面前难堪怀恨在心。

文帝去世后,太子继位,是为景帝。时间不长,景帝随便找了个错,将邓通革职了,邓通无奈地回了老家。事情到此仍不算完。事过不久,有人告发邓通偷偷在边境铸钱,经审查属实,邓通被没收了全部家产,最后在抑郁中死去。

邓通吮疮,从医学上讲是医盲,是无知。从政治学上讲是奉迎,是拍马屁。这奉迎之事看上去是两人你情我愿的私事,但肯定会碍着别人,让人不自在,想不为旁人嫉恨几乎不可能。嫉恨引发的结果无非是打击、报复,甚至会因此丧命。

趋炎附势最大的表现就是投机和势利。看谁有权有势,就献媚巴结,对权势在握者,他们绝对毕恭毕敬,形如哈巴狗;见谁失势落魄,就冷落嘲讽;对于没有利用价值的人,他们不会想亲近,顶多虚与委蛇。如果有朝一日你不在势头上了,或你一无所有了,他那张脸立刻寒如严冬,曾有的如火热情顷刻间烟消云散,那目光含枪带刺,叫你彻骨透寒,他甚至还会在你身上狠狠踏上一脚。

你若失势又复得时,他们又马上换了副笑脸,呈现一脸的谦恭,说话让人如沐春风。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廉颇手握大权时,其宾客络绎不绝,而当他被免职后,众人尽散,另附他人。待他官复原职后,宾客又如蚁而至,廉颇于是将其逐出门去,而宾客却大喊冤枉:“天下的人都以势道交:您有势,我们跟从您;您失势我们就离开了,这是天理呀,有什么可埋怨的呢!”这时,你不得不感叹,势利小人的变脸术可谓炉火纯青!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确实无法做到完全清高,为了生存,难免势利。你可以为自己的利益势利一点,但千万别做小人。其实人活在人世间是很短暂的一瞬,如果只为了一时的舒坦去依阿权势实在没有什么必要。人要活出自己的尊严,耐得一时之寂寞,才赢得万古之喝彩。

西汉着名文学家、哲学家扬雄,世代以农桑为业。其家产不过十金,几乎没什么多余物品,但他却能淡然处之,不以贫贱为羞。他口吃不能疾言,却好学深思,尤好博览圣哲之书。

四十多岁时,扬雄游学京师,被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召为门下史。后来,扬雄被荐为待诏,与王莽、刘歆并立。哀帝时,董贤受宠,攀附他的人有的做了大官。扬雄淡泊自守,不趋炎附势。有人嘲笑他说:“他人都因取悦而高升,你这样委屈自己,又何必呢?”扬雄听了,着《解嘲》一文,表明自己甘于寂寞,决不追逐势利的决心。

王莽代汉后,不少人纷纷为王莽歌功颂德,也因此受官封爵,扬雄仍不为禄位所动,依旧校书于天禄阁。

扬雄甘愿寂寞一时,终受人赞颂。

真正有骨气的人,恪守道德,甘于清贫,尽管贫困潦倒,寂寞一时,末了终受人赞颂。而些依仗权势、阿谀逢迎者,无不是昙花一现。就做人操守而言,要做到不谄不媚,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方可安然度日。过平平淡淡的生活,做实实在在的事情,应该永远不会寂寞!

再大的错误,也抵不过一个“悔”字

人无完人,任何人都可能犯错误。一个人即使犯下十恶不赦的滔天大罪,如果能够痛改前非,悔过自新的话,那么他的罪过也会被他的忏悔所洗净。

《菜根谭》指出:“弥天大祸,当不得一个‘悔’字。”意思是,犯下滔天大罪的人,假如能真心忏悔,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罪孽就会灰飞烟灭。再大的罪过也并不是不可跨越的鸿沟,悔悟与否也只在一念之间,关键在于自己的态度。

犯错误不可避免,而犯错之后,重要的在于知不知悔,懂不懂悔,这个悔要是发自肺腑的真悔,从另外一方面讲,别人即使犯下再大的罪过,一旦真心悔改,我们也应当懂得这个悔字的珍贵,从而真心地原谅。

从前,有位老和尚非常宠爱小徒弟。谁知这小和尚在一夜间动了凡心,偷偷下了山。从此在花街柳巷寻欢作乐,放浪形骸。20年后的一个深夜,他幡然醒悟,于是快马加鞭赶往寺里。

他跪在寺庙的佛堂地上深深忏悔:“师父,你肯饶恕我,再收我为徒吗?”方丈痛恨他的辜负和放荡,摇头说:“不,你罪孽深重,要想佛祖饶恕,除非连石头桌子也会开花。”浪子失望地离开了。

第二天早上,方丈踏进佛堂的时候惊呆了……一夜之间,佛桌上开满了花朵,芳香逼人。方丈瞬间大彻大悟,连忙下山寻找浪子,却已经来不及了。本来陡然醒悟的浪子在心灰意冷后重又坠入他原来的荒唐生活。

是夜,方丈圆寂。临终遗言:“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是最罕有的奇迹,好像佛桌上开出的花朵!”

一个人的行善与作恶有时在于一念之间,一念要行善成善,一念要作恶成恶,所以一念之差可以上天堂也可以下地狱。面对一念之差,关键在于自己的明智取舍。

悔与悟相连,悔即是悟,悟即是悔。悔的工夫是保留我们的一念之善,悟的工夫是平日多自我反省。我们要学会把眼光放在自己身上,好好审视自己,清醒认识自己,这样才能改进自己,实现自我超越。平时多反省一下自己,平心静气地正视自己,客观地对待自己的过失。这既是一个人修身养德的根本,又是增强自身生存实力的重要途径。它能让人始终清醒地把握人生方向,不被生活的暗流淹没。

西班牙青年卡哈在少年时代放荡不羁,懒散成性,屡次违反校规,后来被学校开除。遭到了父亲的严厉管教,他吓得不敢待在家了,就去异乡流浪。他游荡了一年毫无长进,不得已又回到家里。不料父亲被他气得卧病在床,已经去世了,母亲拖着有病的身体去给人打工。

卡哈回来后,遭到了乡亲的白眼,他们对卡哈只有鄙夷,认为他是不中用的人。乡亲的白眼使卡哈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他开始反省自己,从深切痛苦中领悟到,要改变自己的形象,必须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

这时,母亲语重心长地劝他说:“一个人有没有用,不在于别人怎么说,而在于自己怎么看。如果因此而破罐破摔,当然不会中用。但是如果因此而自省、自新、自强,结果就不大一样了。即使成不了大业,也会有所长进。”

听了这番话,卡哈郑重其事地向母亲起誓说:“我要继续读书,像父亲那样做一个好医生!”他母亲喜出望外,全力支持。卡哈刻苦学习,考入了萨拉格萨大学。25岁时,他被该校聘为解剖学教授,他努力探索人脑神经结构,终于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1906年,他成了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

人一生中会犯很多的错误。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思悔改,可贵的是能对自己的过失进行不断的反省。不思悔改只能是错上加错,反省自己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