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二十几岁要懂得的人情世故
5717400000031

第31章

(1)凝重深沉者

这种人才高八斗、言辞隽永,对人情事理理解得深刻而准确,对社会、对他人较负责任,有一定的可靠性。但由于人情事理的复杂性,这种人一般得不到重用,抱负无法施展,如先秦时期的屈原。

(2)锋锐严厉者

这种人言辞锋锐,爱好争辩。谈话时他一旦逮住对方语言的漏洞就会不留情地反击,让对方无话可说。这种人看问题一针见血,眼光犀利,但由于急于找到并攻击对方的弱点,从而忽略从总体上把握问题的关键,陷入舍本逐末、顶牛抬杠的处境而不能自拔。

(3)刚毅坚强者

这种人办事坚持原则、公正无私、是非分明,但是因原则性太强而显得不善变通,让人没有商量的余地。不过,他因为肯主持公道还是会受到别人的尊敬。这种人在评判他人的价值时,不会因个人恩怨而产生偏见,依然能做到公正无私、扬善除恶、光明磊落、实事求是、主持正义。

(4)圆通和缓者

这种人为人宽厚仁慈,性格宏度优雅,具有圆通性,对新生事物持公正包容的态度。在语言上圆通能使一个人在交往时显得温和可爱,具有柔和的言辞和态度,不喜欢进行争论,怕伤了和气。拥有这种才能的人,总是能“入乡随俗”,不在别人面前大露棱角,举止、言语无不八面玲珑。这种人可以从事任何职业,因为搞好人际关系是做好任何工作必要的条件之一,尤其是外交官,因为若不会交际与圆通,必然不胜其任。

(5)温顺平畅者

这种人说话速度慢,语气平和,性格温顺,权力欲望平淡,与世无争,易与人相处。但易对外界人事采取逃避态度。如果他能遇上一个肯提携他的人,从旁帮他一把,教导他磨炼胆气,知难而进,那么,他就会成为一个能刚能柔的人物,会有一番大作为,令人刮目相看。西晋时王湛在父亲去世后,居丧三年,丧期满,就居住在父亲坟墓的旁边。他的侄子王济每次来祭扫祖坟,从不去看望叔父,叔父也不去见他。偶尔王济来,也只不过说几句客套话罢了。有一次,王济试探性地随便问了一些最近的事,王湛回答时措辞、音调都适当,音色温顺平畅,大出王济意料之外,他不禁大吃一惊。他觉得叔父不再是从前那个胆小怕事、没有主见、意志软弱的人了。因此继续和他谈下去,王湛的见解越来越精粹入微。在此之前,王济对王湛全没有一点子侄和长辈间应有的礼貌,自从听了他的言谈后,不觉心怀敬畏,外表也肃穆庄谨,于是留下来日日夜夜地相互谈论。王济虽然才华出众、性格豪爽,但在叔父面前仍觉得惭愧弗如。有一次,王济听了叔父的谈话后,不禁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家里有名士,30年来却不知道!”晋武帝每次见到王济,常常拿王湛当做笑柄,问他:“你家里那位傻子叔父死了没有?”王济往往无词言对。这一回,对叔父有了认识后,当晋武帝又像过去那样问起时,便说:“臣叔并不傻。”接着,就如实地讲了王湛的优点。晋武帝问:“可以和谁相比?”王济说:“在山涛之下,魏舒之上。”经王济这一番广告宣传,于是王湛的名声一天天地大起来,28岁时他开始步入政界,终为人所知。

(6)浮躁心急者

这种人易犯浮躁的毛病。他们做事情既无准备,又无计划,只凭脑子一热、兴头一来就动手去干。他们不是循序渐进地稳步向前,而是恨不得一锹挖出一眼井。结果事与愿违,欲速不达。

(7)激荡回旋者

这种人有强烈的好奇心,有独特的思维能力,敢于向传统挑战,敢于向权威说“不”。他们对事业开拓心强,经常弄出些奇思妙想,令人赞叹。他们在语言上的特点也与众不同、异想天开、独树一帜。他们的缺点是不能冷静思考,难以被世人理解,最终成为孤胆英雄。

学会从辩论中识人

通过辩论,能判断出一个人才学的高低和真假。在工作上如果能制造机会,引发一场争论,让大家唇枪舌剑一番,自己隔岸观火,很容易识别谁是真正的人才。

有的人在辩论时,总是摆事实、讲道理,事实摆得清清楚楚,道理讲得头头是道,说得人心服口服。这种人稳健大方,思路清晰,反应也快,看问题能抓住本质,而且态度从容,不紧不慢,为人做事有理有据有节,可托付重任。另外一种人,在辩论中说得别人哑口无言,或者说得别人拂袖而去,不愿再跟他辩论。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胜利者,但他是依靠犀利的言辞战胜对方的。这种人目光尖锐,头脑敏锐,能迅速抓住他人讲话的漏洞而伺机反驳,一张巧舌能把黑说成白,把错说成对,尽管对方知他无理,却在一时之间找不出确切的话语来驳倒他。他们是业务、外交、法律界的好手。但要注意他轻浮不稳的毛病,当心聪明反被聪明误。

有的人与人交谈时,如果大家见解一致,就如山水流向大河,彼此融融而洽。如果意见相反,争了几句就离开,或者彼此模棱两可,谈得不亲不近,不冷不热,渐渐地因尴尬而止,这是不善与人交谈的人。有的人说话被动,别人问一句答一句。但当说到他感兴趣的话题时,就立刻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侃侃而谈,语若滚珠,甚至会激动得不能自已,仿佛于寂寞山中遇到知音。这种人对生活有激情,他们苦苦钻研自己的兴趣所在,会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但他们不喜欢热闹,爱清静自处,适合于搞研究工作。

和不善交谈的人相反的是善于交谈的人。当这种人发现对方听不进自己说的话时,会立刻转换话题,或采用迂回战术,先说些对方爱听的话,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取得对方的赞同后,再逐渐地回到刚才的话题上来。这种人容易博得大家的好感,而且意志坚定、善于思考、敢说敢做,有力量坚持到成功。他们用心智做事,会察言观色,适合担任社会职务。

通天下之理,通天下之辩,就能识人。辩论在求理,正确的辩论者往往具备多种技能,他们的耳朵能听懂对方的意思,思想能创造新理论,眼睛能看出未来的机会,言辞能表达自己的思想,行动能纠正自己的过失,防守能抵挡对方的进攻,进攻能打破对方的防守,思维能找出对方的矛盾之处而攻击,令对方观点自相矛盾,最后投降。

言为心声,从辩论的技巧中,可以看出各种不同才能的人,我们还须耐下性子,慢慢观察,才能有所收获。

学会寒暄,打破人际交往中的僵局

说到寒暄,很多人都会说,不就是随便聊聊吗,有什么值得一提的!通常,二十几岁的人意识中的“寒暄”,似乎就是随便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但事实上,寒暄远非那么简单,它是交谈双方相互之间建立信任的基础,所以寒暄不是我们平时认为的简单地打招呼,也不是轻描淡写的问候,而是一种必要的沟通。

二十几岁的人在本该与对方寒暄几句的时刻,却一言不发,这不仅没有礼貌,而且也会给自己以后的交往带来障碍。

二十几岁的人学会了寒暄,好处还是很多的。寒暄是在人际交往中打破僵局,向对方表示自己乐于与其认识之意。所以说,在与他人见面之时,若能选用适当的寒暄语,往往会为双方进一步的交谈做良好的铺垫。

寒暄的常见类型,一般有问候型、攀认型、关照型。问候型是指一些问候语,较为典型的说法是“你好!”“很高兴能认识您”“见到您非常荣幸”。比较文雅一些的话,可以说:“久仰”,或者说:“幸会”。还有一些貌似提问实际上只是表示问候的招呼语,如:“上哪去呀?”“吃过饭了吗?”“怎么这么忙啊”等等。

攀认型寒暄是抓住双方共同的亲近点,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发挥性问候,以达到与对方顺利接近的目的。如“你是上海人啊,说起来,我们算是半个老乡了。虽然我出生在北京,但是我母亲是出生在上海呢。”“你的家乡在昆明?四季如春的城市,是我做梦都想去的地方。”像“自己喜欢的地方”“同乡”“自己认为的人间好去处”“自己向往的地方”等等都是与人寒暄的话题。

关照型寒暄主要是在寒暄时要积极地关注对方的各种需求,在寒暄过程中要不露痕迹地解决对方的疑问或疑难。比如,听说对方准备去某个景点旅游,他一定关心那里的天气、门票、路况等,你就可以从这些他感兴趣的地方谈起。如果你恰好去过那里,那就更好了,你可以介绍当时自己去时的一些实际情况,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哪些景点需要注意什么,哪里的饭菜既实惠又便宜等等。

总之,寒暄语不一定有实质性内容,而且可长可短,需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但通常应该简洁一点,还要表达出对别人的友好与尊重。寒暄语应当删繁就简,不要过于程序化。例如,两人初次见面,互相寒暄不止,搞得像演戏一样,这不但会让双方难看,而且没有一点积极作用。此外,寒暄语应带有友好、敬重之意,既不容许敷衍了事般地打哈哈,也不可用以戏弄对方。

此外,寒暄的基本要求有五点:

(1)要自然切题。寒暄的话题十分广泛,比如天气冷暖、身体健康、风土人情、新闻大事等,但是寒暄时具体话题的选择要讲究,话题的切入要自然。

(2)要分场合看对象。问候语具有非常鲜明的民俗性、地域性的特征。比如,老北京爱问别人:“吃过饭了吗?”其实就是“您好!”您要是答以“还没吃”,意思就不大对劲了。但是到了南方或者国外,还要用这句话问候别人,就会被人误解,他们会理解成你要请他吃饭或者多管闲事,从而引起误会。所以,在商务活动中,在你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为了避免误解,统一而规范应以“您好”“忙吗”为问候语,最好不要乱说。

(3)要建立认同感。切入了自然而得体的寒暄话题,双方的心理距离就会有效地缩短,双方的认同感就容易建立起来了。

(4)注意禁忌。牵涉到个人私生活、个人禁忌等方面的话语,最好别拿出来献丑。例如,一见面就问候人家“跟朋友吹了没有”,或是“现在还吃不吃中药”,都会令对方反感至极。

(5)和谐气氛。有了自然而得体的话题,有了认同感,再加上寒暄时诚恳、热情的态度、语言、表情以及双方表现出的对寒暄内容的勃勃兴致,和谐的交际气氛也就自然地创造出来,这就为你们融洽交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十几岁的人在与人交谈时,一定要非常重视开场的寒暄。它给别人的印象是非常深刻而不容易改变的,如果你寒暄不慎,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那别人就会以为你不尊重他,甚至从此就和你划清界限了。所以,如何学会和别人寒暄,也是社交礼仪的一个重要方面。

说话要看清对象

一个人在说话之前,一定要考虑对方的身份。对于不同的人要讲不同的话。

小李平时讲话比较随意,他也因此经常遭遇尴尬。有一天,他很早来到公司,先把公司的卫生打扫了一遍。这时一位男同事也来到了公司,小李和他不是同一部门的,所以两人比较陌生。于是小李对同事讲:“我听说你们部门最近要裁员,你可要当心。”其实小李的这个消息是公司的机密,这也是小李在打扫总经理的办公室时无意中发现的。他本不该将这个消息告诉他人,不过由于一时的贫嘴所以他无意中泄露了机密。

说话要看对象,这个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是能做到的人却为数不多。同样的一句话,对不同的人说会有不同的反应,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效果。因此说话时首先要考虑自己说话的身份,千万不能想到哪里就说到哪。

(1)看对象的性别

由于性别差异,每个人在讲话时要讲不同的话。对于男性,讲话可以比较随意,因为男性的语言承受能力比较强;对于女性,讲话就要特别注意,因为她们的承受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弱。究其原因,这种差别多半是由性别的心理差异所引起的。所以说话时应注意男女区别,有些对男性可以说的话并不适合对女性说。

(2)看对象的年龄

不同年龄的人会有不同的心理状态,会有不同的口头禅。对于青少年,可以用一些比较流行的语言,对于中老年,则应使用比较正式的语言。如果说话张冠李戴,就会闹出没必要的笑话,有时甚至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3)看对象的文化水平

社会上的人由于文化水平不同,对他们所讲的话也应有所区别。对于文化水平低的人,就要多用口语,用书面语讲话会显得人很迂腐、穷酸,像在卖弄才华,对于文化水平较高的人,过分使用口语会显得不符合自己的身份,可以适当使用书面语、历史典故以及格言,有时还可以讲一些委婉的话。

(4)看对象的民族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因此在和陌生人交流时首先要明白对方的民族。由于不同民族风俗习惯文化底蕴存在不同,其语言也必然存在差异,同一句话对于不同民族的对象来说,其反应也往往迥然不同。

说话勿揭人隐私

谈话最忌讳的就是揭人隐私、触人隐痛处,与人交谈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尤其是与陌生人谈话时,更应提高警惕。

大学毕业后,小孟到一家规模较大的公司上班。一天,因为工作的需要,她被派到外地出差。在车厢里,她遇到一位来华旅游的美国姑娘。出于礼貌,小孟先与对方打了一声招呼,小孟觉得自己作为东道主,如果不与这位姑娘热情地寒暄几句,显然是不懂礼节。于是,小孟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大大方方地与姑娘聊了起来。

在交谈过程中,小孟开口对姑娘说:“你今年多大岁数啦?”姑娘听到这一问话,显然有些不悦,敷衍地反问:“你看我有多大?”小孟似乎感觉有些不对劲,便转移了话题说:“依你的年龄看,一定成家了吧!”结果,话题没有继续下去。姑娘冷冷地看了小孟一眼,把脸背了过去,不愿与小孟继续交谈下去。直到小孟离开,两人也没有再说一句话。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小孟与美国姑娘就是因为话不投机,才不欢而散的。小孟在交谈时没有把握好一个度,涉及了对方的个人隐私。在国外,随便向人打听年龄大小、结婚与否等都属于不礼貌的言行。小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破坏了谈话气氛,没能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为了营造良好的谈话氛围,建立深厚的友谊,在与陌生人交谈时,必须要把握分寸,千万不能暴露对方的隐私。要想取得理想效果,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避人短处,多谈爱好

在与陌生人交谈时,提及双方熟悉的第三者,对拉近双方距离、引起共鸣,有很大帮助。这也是与人顺利交谈的手段之一。但是,在交谈过程中还要注意,尽量不要谈第三者的缺点。否则,这会使对方产生戒备心理,给别人留下喜欢在背地里说人长短的坏印象,这对结交朋友没有任何好处。

(2)坚持主见,表达观点

与人交谈时,千万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主见,这样,才能说出比较有影响力的话。当然,在说话前,还要仔细分析事情的发展形势,将问题深入到一个新的层次。要知道,好多事情并不是那么浅显的,如果只看到了表面现象,很容易跟着别人的思路思考问题,别人说东,你就说东,别人说西,你也附和着说西。这样不但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而且还可能使别人怀疑你的能力。

(3)谦虚谨慎,举止优雅

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喜欢卖弄、炫耀自己的人,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喜欢把自己摆在重要位置,言谈举止中,流露出一副不屑一顾的神情。其实,这样违反了交际规则。与人交往,尤其是与陌生人交往,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一句自夸的话,往往是一颗丑恶的种子,一旦将其播入他人心田,就会长出令人讨厌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