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皇帝老爸
5747100000026

第26章 第五皇帝老爸 汉光武帝——刘秀(1)

刘秀在位三十二年,每日清晨即起、临朝处理朝政,直至日暮,入夜还秉烛诵读,直到更阑夜深。太子曾劝说道:“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生之福,愿颐养精神,优游自宁。”刘秀微笑说道:“吾自乐此不疲!”

汉光武帝刘秀,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皇帝之一。史称其才兼文武,豁达有大度。他长于用兵,善于以少胜多,出奇制胜。他重新统一天下,定都洛阳,重新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中兴之主。政治措施皆以清静俭约为原则,兴建太学,提倡儒术,尊崇节义,为一贤明的君王。

皇帝老爸汉光武帝刘秀的个人档案

姓名:刘秀

籍贯:南阳郡蔡阳白水(今湖北省襄樊枣阳县吴店)

民族:汉

生卒:公元前6年~公元57年

享年:63岁

生日:1月15日

血型:未知

身高:七尺三寸(约1米75)

属相:兔

星座:未知

性格:内敛谨慎

学历:太学生

爱好:经学,经术

谥号:光武帝

庙号:世祖

陵寝:原陵(今河南孟津)

父亲:刘钦

母亲:樊娴都

兄弟姐妹:长兄齐武王刘縯,次兄刘仲;长姐湖阳公主刘黄,二姐新野公主刘元,妹妹宁平公主刘伯姬

初婚:29岁

配偶:郭圣通,阴丽华,许美人等

皇后:阴丽华

子女:儿子11人,女儿5人

继位人:刘庄(汉明帝)

最得意的事:“娶妻当得阴丽华”

最自豪的事:昆阳之战

最失意的事:蓟城之亡

最不幸的事:父亲早逝

最痛心的事:哥哥刘縯被杀

最擅长的事:善于把握战机以及谋略

最喜欢吃的菜:麦仁汤(后称“刘秀羹”)

最喜欢吃的水果:蜜桃

一 少年时代努力的刘秀 “牛背”上的开国皇帝

据《东观汉记》的记载,汉哀帝建平元年12月甲子夜,也就是公元前5年1月15日的夜里,后来的一代帝王汉光武帝刘秀就出生在洛阳县城,也就是今天的兰考县境的一座行宫里。这座行宫原是接待皇帝用的,自从当年汉武帝去世后就一直被封闭着,因为妻子临产没有合适的地方,刘钦也就顾不得许多,让妻子住进了行宫。

这时候,刘秀的父亲刘钦是洛阳县令。刘秀他的身上流着西汉皇家的血液——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定居南阳的原因则是由于他的六世祖: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不过到刘秀这一代的时候,封爵的传承已经结束,他的父亲刘钦也只是南顿令而已。

刘钦娶了一个姓樊的湖阳巨富之女——也就是未来的汉光武帝之母,闺名叫做樊娴都。

公元前6年,刘家的稻谷丰收,田地间甚至出现了一茎九穗的现象。就在这一年,刘秀出生了。刘钦夫妻对小儿子降生在这样的好年成非常高兴,特地为他起名为“秀”,意思就是庄稼出好穗。

虽然刘秀已经离皇家宗枝很远,但他出生时,家境还是相当不错的。刘钦樊氏夫妻很恩爱,生了很多孩子:刘秀有两个哥哥:刘伯升(刘縯)、刘仲,还有两个姐姐:刘黄(后来的湖阳公主)、刘元和一个妹妹刘伯姬。刘秀的童年跟随他父亲先后在洛阳、南顿县城渡过。

刘秀9岁这年,他的父亲刘钦去世了。刘秀和哥哥刘縯、刘仲及姐姐去到叔父刘良任县令的萧县生活,长到20岁才回到故乡南阳蔡阳,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枣阳县吴店镇皇村,又名白水村。刘秀兄弟三人从此寄居叔父刘良家中,几个姐妹则继续跟随母亲生活。刘秀就在故乡务农,并于公元14年到19年进入首都长安的太学学习,学成返乡后继续经营田业。

刘秀的哥哥刘伯升喜欢到处结交好友,与乡间豪绅子弟到处行侠仗义,对田园生活毫无兴趣,而弟弟刘秀却喜欢农桑稼樯,与村里的农夫一起干得热火朝天,这估计也是让“秀”这个名字影响的关系。

此时的刘秀,虽然仍然过着耕种读书的田园生活,心里却已经立下了宏图大志。

话说有一次,刘秀和二姐夫邓晨一起去拜访名士蔡少公。由于他们都是后生晚辈,所以只能陪坐末席。这位蔡少公,喜欢研究图谶预言之学,这天的聚会也不例外。聚会中途,他忍不住讲出自己的研究心得:“以某对图谶的参详,将来的天子将是刘秀。”

此话一出口,满座中诸宾客顿时纷纷议论起来,最后有人想到了一个高高在上的大人物:篡汉的王莽国师刘歆——他也喜欢研究图谶,而且事有凑巧,刘歆还刚刚改名为“刘秀”,看来他是想应这个预言啊!

这位宾客一想到这里,就连忙站起身来,问蔡少公:“莫非预言所指的,就是国师刘秀?”

蔡少公还没有来得及回答,“叨陪末座”的刘秀就忍不住反驳道:“为什么非要是那些有权有势的人物?怎么见得就不是我呢?”

不用说,刘秀这句话顿时引来了满堂的嘲笑。所有的人都觉得,这个文质彬彬的少年竟然敢跟国师相比,真是可笑之极。刘秀对这些所谓名士对自己的轻视很不满,起身扬长而去。邓晨也连忙告退,跟着小舅子出了门。

然而喜好谶文预言的绝不止蔡少公一人。宛地有一个名叫李守的人,也有这个爱好,他研究的结果比蔡少公更进一步:“刘氏不久复兴,李氏必将为辅。”李守与儿子李通讨论后,认为这说的正是西汉王室后人刘縯、刘秀兄弟。

不久后,刘秀推着小车儿,到宛地来卖收获的谷物,正好遇到了李通李轶兄弟。李氏兄弟一见刘秀,顿时如获至宝,大力游说他趁天下大乱的时机,匡复汉室江山。

刘秀卖完谷物,回乡将李通兄弟的话转告了大哥刘縯。李通兄弟的话正中了刘縯的心意,他将自己素来结交的百余名好汉召集起来,决定就此兴兵造反。刘秀作为亲弟弟,又满怀复兴祖业的心愿,当然更不会推辞。

刘縯平日里在乡间呼朋唤友,来往的尽是强梁子弟,时不时地还关上门来神神秘秘商议,整个一帮派老大的样范,看来风评并不是很好。所以他一宣布自己要起事,同乡同族的子弟们便大惊失色,纷纷逃跑,拒绝征召,说:“刘伯升(刘縯的字)造反,那是要我们去送死的。”

正在伤脑筋的时候,刘秀第一个响应哥哥的倡议,穿上了红袍高冠的戎装。

刘秀的举动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原来纷纷出逃保命的乡亲们都改变了主意,说:“刘秀可是出名的稳重厚道人,他都从军了,那肯定此事是有道理的。跟着他准没错儿。”

刘秀的人格魅力,使人们竟然忘却了杀伐的惨烈,已经外逃的人又都跑了回来,主动应征入伍。很快,刘秀就帮助哥哥召集到了八千子弟兵。

由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的复古改制,大大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遍及全国的反抗浪潮,为刘秀的超人帝王雄才大略,提供了最好的契机。这年,刘秀刚满28岁。

然而,这支刚刚组建的起义军毫无经验,尤其是最初的倡议者李通。他原本是作为刘縯刘秀兄弟的内应在宛城谋事的,结果消息走漏,他全家六十四口都被诛杀,只有李通他自己一人逃走。

宛城是打不了了,刘縯只好另想办法,联络上湖北大洪山(即绿林山)出来的、一支以王风为首的绿林军,壮大声威之后再作打算。很快,这支队伍连连得胜,攻下了周围唐子乡等地,得到了大量财物。

得到了财物之后,匪气浓重的王风便对着掠夺来的财物眼红起来,为了多抢些,他甚至还要跟刘縯率领的刘家军分道扬镳、大打出手。在这个节骨眼上,刘秀站了出来,向刘氏宗族百般劝说,让他们将抢到手的财物都让出来,全部送给绿林军队。

王风是土匪本色,拿到了全部钱物,自然又讲起兄弟情谊来。一场可能诱发内讧、使大家都死于非命的灾难就此被刘秀制止。

刘秀身上,有一种非常典型的超然气质,金银财宝和美色对他都不起任何作用。最初起兵的时候,军中战马不足,很多军官为了争抢坐骑抬高身份而发生争执。而刘秀却对此毫不在乎,他是首领的弟弟,照理来说,再缺也要给他一匹马,他却主动将马让给其他军官,自己一直骑着起兵前卖谷所用的一头牛。直到后来棘阳大捷,他才有了第一匹很不起眼的战马。

因此,刘秀也就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在“牛背”上,而不是“马背”上开国的皇帝。由于刘秀的忍让,一场危机安然度过,两军继续精诚合作,又攻下了棘阳。

在第一场战役中,刘秀目睹了士兵抢掠百姓、滥取财物的恶行,给了他很深的触动,也让他对百姓的苦难非常痛心。从棘阳之战开始,刘秀严格要求自己的下属部队,绝对不可以借着起义杀敌的名义,掳掠无辜百姓。

正是这项由同情心产生的纪律,在后来为刘秀争取了无数的支持和民望。

棘阳大胜使得刘縯过于自信,认为自己无坚不摧,以至于在随后的宛城之战中,竟然带着一家老小一起出发了。就在去往宛城的路上,刘氏兄弟的子弟步兵与王莽的正规骑兵正面遭遇。结果全军溃败。

在逃难的路上,刘秀得到了一匹马,载着妹妹刘伯姬一起逃命。半路上,他遇到了大姐刘元和三个外甥女。刘秀叫姐姐和外甥女一起逃跑,刘元拒绝了:“只有一匹马,如果我和女儿们也上去,能逃多远呢?你们快逃吧,不要管我,免得大家死在一起。”刘秀还没来得及再次开口劝说,追兵就到了。刘元和三个女儿以及刘秀二哥刘仲等几十个刘氏族人,都被追杀丧命。刘秀和刘伯姬侥幸逃生。

这是刘秀一生中第一场、也是最惨烈的败仗。

二 有志者事竟成也

从起兵到推翻王莽新政,再到建立东汉政权,再到消灭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刘秀身经百战。其中对刘秀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有三次举动。

昆阳之战发生在公元23年2月,即农民起义联军建立了“更始”政权后的一个月,刘秀与诸将分兵而进,攻下了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舞阳县)、郾城(今河南郾城县),包围了宛城(今河南南阳市)。绿林军的节节胜利,引起王莽的极大恐慌。他派王邑、王寻两员大将征调了全国兵力42万人,号称百万大军,向宛城进发。

队伍路过昆阳,发现驻有义军,王邑、王寻下令围困昆阳。面对王莽军队的进攻,对于是否能守住昆阳城,起义军将领意见颇不统一。外有敌军压境,内部军心浮动,形势十分危急。

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刘秀表现出大智大勇的军事才能。他力排众议,冷静分析,主张集中兵力坚守昆阳,争取其他外援夹击敌军。趁着敌军尚未合围,刘秀只带13名骑兵从南门突围,到郾城和定陵去调集援军。这年的6月,刘秀带领援兵来到昆阳城外,他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一千余人,在距敌军四五里的地方摆下阵来。王邑、王寻派数千人前来交战,刘秀身先士卒,率军冲入敌阵,大败敌军,首战告捷。

这时,绿林军已攻下宛城,但消息还没有传到昆阳,刘秀并不知道。为了鼓舞士气,瓦解敌军,刘秀故意派人拿着他亲笔写的“宛下兵到”的书信送往昆阳城中,又故意把这封信丢在路上。王寻、王邑拣到信看后,真的以为宛城的增兵已到,心中十分恐惧。昆阳内外的起义军形成夹击之势,刘秀亲自率领3000人敢死队,从城西渡水,直扑敌人的指挥中心,消灭敌军的中坚。

昆阳大战,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都给王莽以致命打击。这年的9月,起义军攻入长安,杀掉王莽,推翻新政。在整个战争中,面对号称百万的莽军,刘秀有勇有谋,指挥若定,表现出智勇双全、凛然不可侵犯的大将风度,也大大提高了刘秀在起义军中的威望。

随着刘家军在宛城和昆阳功勋的建树,随着王莽政权的即将灭亡,农民起义军内部争权的矛盾便显露无遗了。刘玄担忧刘氏兄弟影响他在“更始”政权中的地位,于是与农民将领“遂共谋诛伯升(刘縯字伯升)”。刘縯就与其部下被以“莫须有”的罪名一同被杀。

刘縯的死,对刘秀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面对巨大的压力,刘秀表现出遇大事而沉着冷静的胸怀与气度。一方面,他为失去一起举兵、一齐奋战、同生死共患难的亲哥哥,充满悲痛,充满怨愤,史书记载他“独居辄不御酒肉,枕席有涕泣处”(见《东观汉纪?光武皇帝纪》);另一方面,他却立即从前线返回宛城,向更始帝谢罪,不谈昆阳之功,不为刘服丧,不与刘旧属往来,饮食谈笑一如既往。

但他深知,尽管一时消除了刘玄等人的猜忌与疑虑,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了避开种种矛盾,寻求更大的发展,刘秀一方面隐忍韬晦,另一方面也在暗中扩大势力和影响,并利用各种机会为摆脱更始政权进而统一天下做准备。

刘秀能知人善任、扬长避短,使用得当。做到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使将帅能在不违背总的战略企图下见机行事,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马援称他“恢廓大度”,“开心见诚,无所隐伏,阔达多大节”。

耿合在刘秀的手下“云台二十八将”之中年纪最小,刘秀到河北的时候他才二十出头,但耿作战勇猛,兵法娴熟。耿合曾在河北时救过刘秀的命,刘秀常常把他比作韩信,颇为欣赏。曾经亲昵地说他:“小儿曹乃有大意哉!”

有一次,刘秀派耿合去攻打占据山东青州十二郡的豪强张步。张步兵强马壮,是耿合的一个劲敌。张步听说耿合率兵来攻。就派大将军费邑等分兵把守历下、祝阿、临淄,准备迎击。耿合先攻下祝阿,以后用计相继攻下历下和临淄。

张步着急起来,亲自带兵反攻临淄,于是在临淄城外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斗的大血战。在战斗中,耿合大腿中了一箭,可是他勇敢地用佩刀砍断箭杆,带伤仍坚持战斗。刘秀闻讯。亲自带兵前来支援。在援兵还未到达的时候,部将陈俊认为张步兵力强大,建议暂时休战,等到援兵来后再发动进攻。可是耿合却认为不能把困难留给别人,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耿合终于把张步打得大败。

几天后,刘秀来到临淄,慰劳军队。他在许多将官面前夸奖耿合说:“过去韩信破历下开创基业,现在将军攻克祝阿,连战连捷,两功相仿,从前你在南阳曾建议请求平定张步,我当时以为你口气太大,恐怕难以成功,如今才知道,有志者事竟成啊!”

遂得出了流传后世的定论:“有志者事竟成也!”这对耿合来说,是何等欣慰的评价!

这句话说明,一个人无论做多么艰难的事,只要有雄心壮志,不懈努力,就能够成功。反之,若一个人胸无大志,就是做再简单的事也会不尽如人意。“志者事竟成”就是刘秀的一句千古名言,他的一生从起兵反抗到称王称帝经历无数的困难和危险,刘秀都可以说就是做到了这一点。

公元24年秋天,刘秀调集各郡兵力,先后在馆陶等地击败并收编了铜马、高湖、重连等地的农民起义军,大大加强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刘秀带领一支军队回到冀中、冀北一带的时候,一路上,将领们纷纷给刘秀建议,要他称皇帝。刘秀故作拒绝,有时还惊讶地说:“你们怎敢说这种话?当心招来杀身之祸!”到了南平棘,将领们又一再劝说,刘秀还是拒绝。

乘身边无人的时候,将军耿纯说:“人们抛开亲人和家乡,跟从大王出生入死,为的就是想攀龙附凤,实现封官拜爵的愿望。现在大王不愿称帝,违背了众兄弟的愿望,我担心他们会感到失望,产生离你而去的想法,况且,人心是不容易收拢的。”刘秀仔细思考之后,明白了将领们要他当皇帝是出于个人利益,并非虚让,于是表示说:“我会考虑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