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刘备虚伪,冒着生命危险和人民在一起,谁能做到呢?刘备让徐州,人们说也是虚伪,他的正真目的是不想成为靶子。当时,天下大乱,割据政权又岂是一个徐州呢?我们再看一个刘备的起兵,“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於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这些大商人把钱和马给了一个穷小子,这本身就说明刘备具有领导的个人魅力。今天,你要想捐资做一件什么事,你能让大老板给你掏钱吗?
再看一件事“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如果那时搞“全民选举”的话,看来这皇帝就非刘备莫属了。
刘备对大臣,可谓以诚相待。大臣也是忠心耿耿。这是以心换心的结果,而曹操到了权势大的时侯,他处处在为他儿子当皇帝扫平障碍,可是他势力小的时侯却可以礼贤下士,这才是虚伪呢。
刘备临终时对后主说“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脩,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人之将死,其言也真,特别是对着他的儿子,他更不可能说假话。刘备对后主的遗诏,其实是他的人生观的体现。以德治国,正是他的治国理念。这和曹操的以法治国是不同的。
当然刘备想得到益州,这是他做为一个军阀无法回避的现实。事实上,他不仅想得到益州,他还想得到天下,在得天下这个问题上再讲什么道德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刘备得益州是没有过错的。他在收益州之时,注意拢络民心,并对刘璋做了妥善安排,这在三国这样一个乱世已经十分难得了。
《三国演义》尊刘贬曹,并不是单纯是小说家之言,这也是刘备人生观更符合儒家的道德规范。刘备光复汉室的道路上没有成功,这是不幸的。刘备的不幸在于他生活在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他的对手太强大了。《三国志》评价刘备道:“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备可以以一个低贱的出身,最终三分天下,手下的大臣对其忠心耿耿,也真是儒家道德的胜利。
刘备身上最为突出的性格特征是他的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刘备政治的活动中,“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是他贯穿始终的理想。在桃园结义时他们就立下誓言,“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刘备也曾对自己的实行仁政进行总结说:“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失义于天下,吾不为也。”
可见,实行仁政是刘备一贯自觉的政治主张。诸葛亮出山前,势单利孤的时候,刘备四处奔走,但不论到何处,他都能广施仁政,爱民如子,也受到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爱戴。在驻扎新野后不久,当地百姓就做歌称颂刘备,“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在遭曹操追杀,弃樊城奔襄阳的一路上,后有曹操精兵将至,前有江河阻拦,而刘备却宁肯被敌军追上,也没有听从诸将几次三番提出的抛弃百姓、独自逃跑的建议,带领几百万百姓每天只能走十里路,最后被曹操的大军追上,落得阿斗丢失。糜夫人投井身亡。这一切都和汉末任意屠戮百姓、视生民如草芥的各路军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他离开他所依托的军阀的重要因素之一。
刘备的一生可以说是为义而生,又为义而死。“忠义”是刘备性格的核心特征。《三国演义》第一回写的就是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从此以后三人同生共死、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致死不渝……在三国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义薄云天、荡气回肠的佳话。他们三人的之间的结义早已超出了民间简单的“拜把结义”,而是一种基于无私为民、相互欣赏、情感契合的忠义之举。在见利忘义、朝秦暮楚、战乱纷争的年代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刘备还能把这种“义”推而广之,“以性情相契”,发现和招揽人才,知人善任,进而“得道多助”,在身边形成了忠义笃信的蜀汉集团。在当阳长板坡,赵云忠心保护幼主,于曹操百万大军中六进六出,不管三七二十一七上八下地杀死曹军大将五十余员,救出甘夫人和阿斗,当赵云把幼主捧给刘备时,刘备怒摔阿斗。他真心敬慕诸葛亮的贤德,不惜在隆冬时节三顾茅庐,终于请出孔明,并委以重任。诸葛亮、赵云等也深感其知遇之恩,从此君臣一心,矢志不渝。与当时各路军阀之间、将领与下属之间那种尔虞我诈的处事为人方式截然不同,这也是刘备一次次出走的重要因素。
刘备也是一个富有胆识胸襟的人杰,有着适应环境、灵活机智的一面,能够“屈身守分,以待天时”。在曹孟德青梅煮酒论英雄一回里,刘备就深知自己在人屋檐下,一定要懂得“韬光养晦”的道理,才能保存自己,以等待时机。便在后园种菜,不问世事。当曹操说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的时候,刘备被说中了心思,又害怕曹操看出自己胸怀大志被其加害,而惊得酒杯落地,却能机智地借雷电之声将自己的震惊掩饰过去,巧妙的保全了自己。刘备的每一次脱离依托人都和他的不甘人下、怕人谋害有直接的关系。
尽管刘备身上几乎集中了贤明君主应有的仁政爱民、忠义、富有才智谋略、礼贤下士性格特征,这些在战乱频繁、群雄并起的乱世特别为饱受疾苦的百姓所向往和拥戴,也是作者心目中明君形象的体现与升华。
刘备和曹操两人,都是有雄才大略、称霸一方的英雄人物,也常被人们放在一起比较,但两者在根本上存在着“王道”与“霸道”的差别,也是“仁政”与“****”的根本差别。但由于罗贯中在刘备身上倾注了过多的理想化的色彩,也使得刘备的形象难免有些描写上的简单、片面和过头,反而令人没有真实可信之感。
如鲁迅先生就评价说三国“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但无论如何,刘备一直是作为一个封建贤明君主的形象历来被人们所敬仰的。
五 做刘备的妻子真不容易
刘备他究竟有几个妻子?可能大家想不出,在《三国志》以及《三国志演义》里也查不出来。但是可以告诉大家,刘备有八个妻子。刘备的八个妻子有先后,而且其中有个妻子原是寡妇,还被封了皇后。
这点在东汉时期也不是什么很特殊的事。孙权的女儿成了寡妇以后也嫁了人。在当时,寡妇嫁人是能够被大家接受的,包括她去做皇后。在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里,这是很平常的事儿。只有到了宋代以后,尤其是南宋以后,寡妇再嫁受到指责。
书上写到刘备有四个妻子,她们是甘夫人,糜夫人,孙夫人,吴夫人。她们共同的特点是:有姓无名。
最早写到的应该是甘夫人。她是刘备居住在小沛的时候所娶的,后来就跟着刘备一块到了荆州。她在荆州时期给刘备生了一个儿子,就是阿斗。当曹兵追到长坂坡时,刘备万般无奈,抛弃了甘夫人和阿斗。亏得赵云赶来,方免于难。刘备进入四川的时候,书中就不再提起这个甘夫人了,估计她是死在荆州。
第二个妻子是糜夫人。她是糜竺的妹妹。吕布袭取下邳后,甘夫人被俘虏,刘备转移至别处。糜竺把她介绍给刘备,刘备就娶她为妻。
糜小姐嫁给了刘备。这让很多人不理解。很明显,刘备在徐州只是客卿身份,并没有实权,徐州牧陶谦虽然年迈体弱,但根据汉末不成文的规矩,他的职位将来是属于儿子的,并且,陶谦有两个儿子,说什么这好事也轮不到刘备头上。最重要的,当时刘备是个穷光蛋,简直可以说是“身无分文”。
但糜小姐显然不是这么认为的,她说:刘备现在不做官也没什么,以后会做的;刘备穷也没关系,反正我家有的是钱——果然,糜小姐嫁过来的时候,带了两千个奴客,嫁妆无数,并且一嫁过来就把全部的钱都交给了刘备支配。可以说,如果没有糜小姐这笔钱,刘备大概只能在徐州做客卿终老了。
众所周知,糜小姐做了刘夫人后,并没得到什么好下场,而是死在了乱军之中。
这里特别强调这个“妻”字,因为刘备娶她以后,她的身份是妻。在历史上,糜夫人当时叫夫人。在这以前的甘夫人,尽管结婚在糜夫人之前,但是她的身份在历史上、在《三国志》里边是妾。甘夫人是妾,糜夫人是妻。甘夫人结婚在前,糜夫人结婚在后,这在历史上写得很清楚。妻、妾的名分古人很注意,不会弄错的。
但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不考虑甘夫人和糜夫人妻和妾的身份,反而提到两个人的时候都是甘、糜二夫人,不过甘夫人总是放在糜夫人的前面这是对的。
第三位是孙夫人。孙夫人在书里边是孙权的妹妹。孙夫人究竟叫什么名字呢?她是不是叫孙尚香呢?这个名字见于京剧《龙凤呈祥》。这是个比较花哨的女性化的名字,是在罗贯中《三国志演义》成书和流传以后产生的一个名字,所以那只是京剧里头这么叫。
第四个夫人,也是最后一个,叫吴夫人。她是蜀国大将吴懿的妹妹。历史上叫吴壹,在《三国志演义》里叫吴懿,后来被封为皇后。
小说里说吴夫人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刘永,一个叫刘理,这是《三国志演义》里边说的。从历史来看,这个说法不对。史书上记载,刘永和刘禅不是一个母亲所生,又说刘理和刘永也不是一个母亲所生。这样一来,刘永、刘理如果和吴夫人搭上关系,那只可能其中一个是吴夫人生的,不可能两个都是她生的,甚至也有可能两个都不是她生的。
如果说那两个儿子里有一个不是吴夫人所生,那么,刘备就还有第五个妻子。因为这时刘备的几个妻子都死了,孙夫人已经回到东吴去了。如果两个人都不是吴夫人生的,而这两个人又不是同一个母亲,那就是说刘备有了第六个妻子了。
正史上还说,甘夫人嫁给刘备是妾,不是妻。这说明,刘备在这以前已经有了一个妻。如果这个妻存在的话,那刘备就有七个妻子了。正史上又说刘备“数殇妻室”,就是说,他的妻子死了好几个,因为“数”字起码是指三个以上,除了这几个以外,至少死了两三个妻子了。这么一算下来,最少他有八个妻子,说不定有九个妻子。
做刘备妻子真不容易,这体现在刘备是个大英雄,懂得“好汉不吃眼前亏”,刘备的看家本领之一就是跳上他的坐骑的卢“开溜”。所以,往往“急不择路”“丢三落四”忘了捎上老婆孩子。
我们来整理一下关于刘备“妻子”遭擒的情况。共有三次:
第一次,《三国志?先主传》:“(建安元年196)先主(刘备)与(袁)术相持经月,吕布乘虚袭下邳。下邳守将曹豹反,间迎布。布虏先主妻子(包括甘氏在内)……先主求和于吕布,布还其妻子。”
第二次,《三国志?先主传》:“(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将至沛收散卒,给其军粮,益与兵使东击布。布遣高顺攻之……复虏先主妻子(包括甘氏和麋氏在内)送布。曹公自出东征,助先主围布于下邳,生擒布。先主复得妻子。”
第三次,《三国志?先主传》:“(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先主据下邳……曹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包括甘氏和麋氏在内),并擒关羽以归。”
通过麋竺传的记载也可以想见刘备“妻子”尽皆遭擒的境况。因为是攻城战,而刘备的家小于城内肯定是集中于一处保护,所以一擒皆擒。而刘备三次散失家小全都是军败城破,所以其每次家小尽失应无疑。
如前所示,前两次刘备的“妻子”遭擒后都有记载通过种种途径安全归来。可第三次就没这么好运了。因为他既没有向曹操求和,亦没有人帮他出头灭了曹操。所以,他应该在有生之年都无法再与被擒的“妻子”团聚了。除非曹操突然间良心发现,不忍破坏他人的天伦之乐,一面与你厮杀,一面还将所俘获对手的家眷送还。
当然,有人会说关羽不就是这样回到刘备身边的吗?这其间当然会有所区别,要知道曹操看重的是关羽,对刘备则既妒且恨。况且关羽并非曹操送回来的,而是逃回来的,这个有史可查。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本来缘份已尽的数人到底有否回到刘备的身边。还是《三国志》记载:“(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公南征(刘)表……先主弃妻子……”这应该是刘备第四次与家小失散,这次“抛妻弃子”的结果如下:
《三国志》赵云传:“及先主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而刘备的女儿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仍免不了再次遭擒的命运。
《三国志》曹纯传:“从征荆州,追刘备于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问题又出现了,刘备何时冒出来两个女儿?其实她们二人一直就存在,只是不为人所注意罢了。现代“妻子”的含意便是指老婆一人。而古人“妻”、“子”并称则表明不只有妻和妾,还有子和女。前面刘备家属三次被擒皆言“妻子”,也就是全家老小老婆和孩子。
而据《三国志?先主传》注引英雄记曰:“建安三年(198年),布使人齎金欲诣河内买马,为备兵所钞。布由是遣中郎将高顺、北地太守张辽等攻备。九月,遂破沛城,备单身走,获其妻息……”这里便直接说“妻息”了。应该可以解释通大家对于“妻子”和“妻”于“子”的疑问了。
但是《三国志》甘皇后传可知,刘备得子在到荆州以后。那上述所说的“子”则实为女,而且有两个,便是后来被曹纯擒获的二女。而这次的长坂坡之役是平原会战,在敌军的冲击下,出现四散奔逃的局面也毫不奇怪。有人保护的如甘氏和后主则免,无人保护的如刘备的两个女儿则再次遭擒。
此役中出现的甘氏和刘备的两个女儿于建安五年(200年)已被曹操擒获,又怎么会出现在建安十三(208年)的荆州战场上呢?或者世上之事又有这么巧的,甘氏在建安五年(200年)其实并没有被俘,而刘备前三次被擒之“子”或死或仍在曹操掌控中,这次被擒的两个女儿是后来生的。
还是记载刘备老婆孩子都是在关羽的保全下得以再聚的?曹操是很看重关羽的,我们姑且不论关羽是围而后降还是擒而后降,总之要他投降得先劝降。总不见得一个不怕死的人会主动无条件投降吧。那曹操会不会以刘备的家眷作为谈判的筹码呢?而关羽又会不会以刘备的家眷作为谈判的筹码呢?答案应该都是肯定的。
而关羽于逃亡之际,仍带着数位妇孺回到了刘备身边,就可推知其对关羽投降的促进性了。这么说来做刘备的妻子的确是很不容易的,做刘备的兄弟难道就容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