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基于组织整合视角的新产品开发研究
5753700000022

第22章 组织整合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4)

企业信息化0.148

控制变量

公司年限0.0720.052

公司规模0.0620.054

行业类型0.0570.038

所在区域0.0930.081

模型F4.67814.189

0.1350.455

调整的

0.1260.424

p<0.05;p<0.01;p<0.001

3、内部组织整合影响因素与跨职能共同参与的回归分析

本小节将探讨外部环境特性中技术动态性、市场动态性、产业竞争程度,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组织结构、高层支持、企业信息化等因素,对跨职能共同参与的影响。以技术动态性、市场动态性、产业竞争程度、企业文化、组织结构、高层支持、企业信息化为自变量,以公司年限、产业类型、企业规模与企业所在区域为控制变量,以跨职能共同参与为因变量分别建立两个回归模型。

在表6.15中模型1中包括公司年限、产业类型、企业规模与企业所在区域等四个控制变量,以及技术动态性、市场动态性、产业竞争程度等三个自变量,模型的P值小于0.01,达到非常显着水平(F=5.411,=0.148)。自变量VIF值都介于1至1.5之间,自变量之间不存在显着的多重共线性。其中,技术动态性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正且达到非常显着水平(P<0.001),此结果支持假设:当技术动态性越高,公司跨职能共同参与程度就越高。市场动态性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正但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此结果不支持假设:市场动态性越高,公司跨职能共同参与程度越高。产业竞争程度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正且达到显着水平(P<0.05),此结果支持假设:产业竞争程度越高,公司跨职能共同参与程度越高。

模型2则是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企业文化、组织结构、高层支持、企业信息化等四个自变量,检验其对跨职能共同参与的影响,其P值小于0.001达到非常显着水平(F=16.333,=0.525),其可解释因变量变差较模型2高出40.7%,可解释变差的增量达到非常显着水平,自变量VIF值都介于1至1.5之间,自变量间不存在显着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在模型2中,企业文化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正且达到非常显着水平(P<0.001),此结果支持假设:当企业文化中的分享与合作的程度越高,企业跨职能的共同参与程度越高。组织结构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正但未到达到显着水平(P>0.05),此结果不支持假设:当组织结构的柔性程度越高时,跨职能的共同参与程度越高。高层支持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正且达到非常显着水平(P<0.01),此结果支持假设:高层支持程度越高,跨职能共同参与程度越高。企业信息化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正且达到非常显着水平(P<0.01),此结果支持假设:企业信息化程度越高,跨职能共同参与程度越高。

外部组织整合影响因素与跨职能共同参与的回归分析

因变量:跨职能共同参与

模型1模型2

自变量

技术动态性0.1910.158

市场动态性-0.061-.0.080

产业竞争程度0.1450.136

企业文化0.443

组织结构0.081

高层支持0.269

企业信息化0.366

控制变量

公司年限-0.101-0.021

公司规模0.0390.028

行业类型0.0420.016

所在区域0.0830.067

模型F5.41116.333

0.1480.525

调整的

0.1300.495

p<0.05;p<0.01;p<0.001

通过回归分析可知,外部环境特性中的技术动态性、产业竞争程度对内外部组织整合的各维度都有正向影响,而市场动态性对内外部组织整合各维度的影响不显着。内部组织特性中的企业文化、高层支持与企业信息化对内外部组织整合各维度有正向影响,而组织结构的柔性程度对内外部组织整合各维度的影响不显着。组织间关系特性中信任、承诺与相互依赖对外部组织整合各维度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下节将在多元回归的基础上对各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结构方程分析。

6.3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以上几节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对各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为了进一步检验本书所提组织整合影响因素概念模型的拟合性,了解各概念之间的关系,本节将采用AMOS7.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6.3.1全模型检验

全模型主要对对外部环境特性对内外部组织整合的影响、内部组织特性对内外部组织整合的影响、组织间互动因素对外部组织整合的影响进行概念层面的检验,以了解各因素对内外组织整合影响的路径系数。

1.模型设定与识别

模型中的主要概念被设定为一阶潜变量,外部环境特性、内部组织特性、组织间互动因素为外生潜变量,内部组织整合与外部组织整合为内生潜变量。我们采用Bagozzi和Edwards(1998)的方法,将每个概念维度下的所有观测标识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的分值作为该维度的组合分值,以提高模型的简效性。

如图6.5所示,整个模型共有16个测量变量,数据点(datapoints)为DP=136。模型设定条件如下:

(1)模型中有3个外生潜在变量()与2个内生潜在变量(),相应地包含了10个外生测量变量()与6个内生测量变量()。

(2)模型中有10个外生测量残差(e1至e10),6个内生测量残差(e11

至e16),2个解释残差(e17至e18),其方差被自由估计。

(3)内生潜在变量被外生潜在变量解释,矩阵有5个结构参数()。

(4)每个测量变量仅受单一潜在变量的影响(单维假设),故产生10个外生测量变量因素负载参数,以及6内生测量变量负载参数。

(5)为了使潜在变量的尺度得以确立,采用固定负载法将各潜在变量的第一个因素负载量设定为1,共有5个因素负载量被设定为1。

(6)潜变量的残差项与测量误差之间彼此不相关,模型干扰项与外生潜变量之间不相关。

根据Bollen(1989)的模型识别原则,首先,检验数据点的数目是否多于自由参数数目。模型中需要估计的参数共有39个,而数据点的数目为136个,因此符合要求。其次,模型中的外生和内生潜变量至少有2个或2个以上的观测变量。以上检验表明,模型符合识别必要条件,接下来进行模型估计与评价。

2.模型估计与评价

模型的拟合结果见表6.15。由表可知,绝对拟合指标中,值为138.26(df=97,p=0.64),表明假设模型与数据的协方差矩阵之间无显着差异。卡方自由度比为1.42,小于2,说明拟合较好。GFI为0.89,未达到标准,但接近0.90,RMSEA为0.07,接近0.05,ECVI值略低于饱和模型的取值,远低于独立模型的取值;增量拟合指标中,CFI和IFI均为1.00,NFI为0.92,很好;简效拟合指标中,PNFI为0.46,PGFI为0.39,接近0.50的接受值水平。从拟合指标综合判断,尽管个别指标未达到标准,然而就整合而言,该模型仍在可接受范围内。此外,标准化的残差协方差矩阵显示并没有显着大的值,修正指标也没有显示关于模型因果结构关系和测量关系的修正指数。图6.8显示了组织整合模型的完全标准化参数估计结果。首先,模型中内生潜变量与其观测变量间的完全标准化负载系数都为正,其范围从0.68到0.90,整体在0.70以上,具有显着性()。另外,测量变量的可靠性指标值绝大部分都在0.50以上。以上结果表明,组织整合模型中的概念构建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接下来检验组织整合模型的理论假设关系是否得到数据的支持。

(1)外部环境特性对外部组织整合具有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31,具有显着性(<0.001),而外部环境对内部组织整合具有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42,具有显着性(<.0001)。这表明外部环境特性对内外部组织整合都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2)内部组织特性对外部组织整合具有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43,具有显着性(<0.001),内部组织特性对内部组织整合具有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54,具有显着性(<0.001)。这表明内部组织特性对内外部组织整合都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3)组织间关系特性对外部组织整合具有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58,具有显着性(<0.001)

7.3.2复核效化检验

本研究采用复核效化方法检验模型的稳定性,复核效化的基本做法是:首先将整个样本随机分为两个子样本,一个作为测定样本(N=101),另一个作为效度样本(N=105);随后利用多样本模型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先在测定样本上进行估计,所得结果套入效度样本的模型中进行估计。若仍可得到理想的模型拟合度估计值,则认为模型具有理想的复核效化,反映了该模型的结构方程分析具有跨样本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