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病了的字母
5781200000017

第17章 J(2)

角子儿

芍药:主治邪气腹痛,破坚积、益气。

这里的角子儿是指点一分二分的零碎钱。在百元大钞占主流的现今,角子儿恐怕只有商店、银行注意着,“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可能仅会在小学生唱歌词中出现。

然而事情也不完全这样。前两天一个叫龙国生的军人十年拾币两千张了心愿的报道着实感动我好几天。龙入伍十年,顶着各种异样的目光,捡拾人们遗失的角子儿两千余张,共计.84元。他在一次助民活动中得知有位品学兼优的学生本学期自开学起一直无钱交学费后,立即整理好捡来的全部零钞,替那名学生交了学费。

三百来块钱实在不起眼,但龙国生角子儿积聚起来的却是一种闪亮的品德,实在是百元抵万金啊。促使龙捡角子儿的理由不外乎勤俭的习惯之类,且绝无功利色彩,就是说他并没有打算以后要去资助困难学生。所以出名机会来临时,他没有大张旗鼓地通知新闻媒介,就像平时又捡了一张纸币那样寻常轻松,换言之,他明知做这种事成不了大器,但他仍然执着。

《马太福音第六章》说:你们要小心,做善事时,不要故意把它炫耀出来给人看,这样就不能得到上帝的赏赐了,要叫你的善事做在暗中,而在你这样做的时候,上帝会感知到你所做的事,必然报答你的。但许多人做善事并不是这样想的。

角子儿不仅铸就了一个人的高尚品德,这种过程有时也会让人成大器的。

我到过苏州西园的戒幢律寺,那里有一部“血经”,书写者为元代善继和尚,他咬破指尖,一滴一字,共用20年时间完成了81卷的《华严经》,令人叹服。这部经书前后共有明初宋濂等300余名人为之写序和跋。如果说这是皈依佛门之虔诚使然,那么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的奇迹则更说明角子儿精神能助人成大器。列文在一个小镇政府内当了六十多年的门卫,在这期间,他选择了又费时又费工的打磨镜片作自己的业余爱好,磨呀磨,一生磨一镜,借着研磨的镜片,他终于发现了当时科技界尚未知晓的微生物世界。像这种例子,翻检史籍,只要你用心找,比比皆是。阳光下放大镜为何能燃纸,也是因为光线专注而成焦点。

如果我们将捡角子儿、刺血为墨、一生磨一镜集中起来放在一个平面仔细揣摩玩味,又会有不同的发现。如捡角子儿时被人嘲笑的神态和我心依旧的心态成对比,再如刺血为墨的痛楚和长时间的冷寂反差,又如一生磨一镜若毫无用处或自己发现不了微生物假设,等等等等,但不管如何推断,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支撑他们的力量是内心无时无刻都在燃烧的信念。因此,哪怕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平头百姓,有角子儿精神就可能会有一种若干年后让人羡慕的东西存在。

如此说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是浅层次的角子儿,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才是深层次的角子儿,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两种角子儿都不能缺。写到这里,正好有一则外国的角子儿,虽说不上什么高尚,但充实。这角子儿是:美国64岁的科恩,30年来每天傍晚在大街上慢跑,他边跑边从路上拾起总数超过6000美元的小硬币,最近,科恩夫妇带着故乡大街的礼物愉快地以去加勒比海旅游的方式庆祝跑步30周年。庸俗点说,角子儿也蛮实惠的。

“锦旗现象”的社会心理

六月霜:治发背疮,消痈肿,拔毒。

这样的镜头也许已经让人习以为常了:锦旗满墙表示工作卓有成效,感谢某人或某单位做了好事要送锦旗,上级表扬下级工作做得出色更要奖励锦旗,一面面,一幅幅,镶金边,嵌金黄,总之,锦旗是象征,锦旗更是纽带。

然而,现在有人正向这个“光荣传统”挑战: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今后,深圳罗湖区人民法院将不再接受送来的牌匾和锦旗。该院院长称,这样做主要是因为诉讼是双方当事人参与的活动,一方过分赞扬的行为,可能引起诉讼的另一方对法院产生误解,会影响法院的公信力。

我们把“锦旗现象”粗粗地分类一下就可发觉,其实只有绝少的一部分人送的锦旗可能出于真心,因为他无限感激,无以言表,送上一面锦旗表示心意。而大部分人送的锦旗要么是随大流,要么是无奈甚至是不情愿,因为对方不客气地索讨锦旗这样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至于那些单位间互送或上级给下级的锦旗则多半是例行公事。更有另类别出心裁的,自己给自己挂锦旗,有些是包装门面好做事,有些则是假“旗”威坑蒙拐骗,典型的就是那些“祖传秘方”、“老军医”诊所内的不知来自何处的锦旗。

锦旗渊源流长,原因也很复杂,但依本人之见,两种社会心理是最主要的。一是做好事必得有报答的心理。人家做了好事不感谢一下总有一种过意不去的歉意,再说锦旗也不值几个钱。另一个就是对锦旗的崇拜心理。以前,皇帝老儿经常会奖励那些节烈妇女,弄块贞洁牌坊奖给贞洁烈妇,荣光得很,全乡全县都荣光,牌坊就是锦旗。于是百姓崇拜锦旗,总以为挂锦旗的一般要比不挂锦旗的气派些;当领导的重视锦旗,某位同志在外做了好事,锦旗送上门来不仅是个人的光荣,也是单位的光荣,于是就可以依据锦旗发奖金、升工资,甚至提干部什么的。前一种心理是锦旗流行的主要原因,后一种心理则是锦旗得以长盛不衰的源泉。

如此说来,让锦旗偃旗息鼓实在有些难度,也需要假以时日。报答心理可以慢慢引导淡却,崇拜心理也可以用一些办法消除甚至根除。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根标尺衡量,有关单位或干部为老百姓办实事好事,实在是份内的义务和责任,办好了理所当然,而不必让老百姓费心费神地送那劳什子的锦旗,纳税人并不欠谁;如果办砸了事,倒要不客气地追究他们的责任。就如那罗湖区法院院长讲的,依法审判、公正执法是人民法院的职责,“何况牌匾、锦旗等所表达的内容有限,缺乏难以真正起到表彰和激励人民法官的作用”。

而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应注意与锦旗相类似的一些现象,比如各式各样几乎泛滥成灾的评奖及证书,既劳民又伤财,还助长了某些人的“霸气”(周末布道,平日流氓的主儿大多有这类东西“护身”)。少一些虚浮的容易让人钻空子的“光环”,多一些实实在在的利民之举,这也是实事求是的具体体现。

让锦旗“稍息”,惟一要担心的是我们庞大的制旗业有人要丢饭碗了。不过两害相权取其轻,我认为还是值得的。

解剖一个电视恶作剧

橄榄:实消酒毒,核治冻疮。

公元2003年的1月6日,有一桩电视恶作剧在等待着美国的电视观众,而美国的电视观众也正翘首以待这样一档让人“开心”的节目。

这个节目的题目为:撕下你的面具。简单内容是:20名经过层层选拔的美国佳丽争着嫁给年轻的“百万富翁乔伊”。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福克斯电视台打出一则广告称:有一位美国花花公子乔伊现住法国,他从父母那里继承了5000万美元的财产,他想通过电视节目征到真心相爱的伴侣,但伴侣必须通过竞争的方式选出。这种事情的火爆程度是可以预料的,报名的少女都快挤破了电视台的大门。不久,20名佳丽胜出,将在今天在法国跟“百万富翁乔伊”会面。

如果这种事情是真的,那也罢了,可偏偏这个乔伊只是年薪万余美元的建筑工,这种收入在美国只能算贫下中农。可这个真相只有极少数的几个节目策划人知道,那20名佳丽自然是乐呵呵地蒙在鼓里,因为她们已经全封闭在法国的一个城堡里。在摄制组花了大价钱租用的这个城堡中,有数名管家和仆人,20名美女在城堡中受到了精美食品的款待,并且跟乔伊一起在草坪上骑马、散步、聊天,各人正施展着浑身的魅力,欲将乔伊俘获成“夫君”呢。

如果仅仅是这样,也还好说,待真相揭露后,那些少女大不了愤怒一下,谴责一番。可节目编导的用意并不在这里,他们要将这些在城堡上演的活报剧一个细节不漏地展示给广大的电视观众。因为那些观众早已被吊足了胃口,他们通过节目得知有这样一场精彩而真实(再高超的表演都有漏洞)的好戏。当观众幸灾乐祸地、指手画脚地或捧腹或喷饭或拊掌时,电视台真是乐死了。

最扣人心弦的当然是只剩最后一名少女时的场景,我们不妨模拟一下:这名几经角逐终于胜出的美女,手上拿着一束鲜花,来到乔伊的面前,附首吻着乔伊的脚喃喃地发表着胜出词(节目要求这样):乔伊,亲爱的,我爱你,我万分地爱你,我一如既往地爱你,爱到海枯石烂,爱到地老天荒,哪怕你是个穷光蛋,我也至死不渝地爱你。这时,“百万富翁乔伊”笑容可掬地拉起美女的手,动情地向她宣布结果(节目要求由乔伊自己公布真相):亲爱的,我非常非常非常(计12个)高兴地诚挚地接受你的爱,我也非常非常地爱你,正如你说的那样,我虽不是个穷光蛋,但我只是年薪一万美元的建筑工人。

这种结局可以有很多,但一般常见的会有如下几种:一是少女十分十分地惊讶,然后掩面大泣而去。二是少女先一怔,后哈哈大笑:我将继续接受你的考验,我们今天就结婚吧。

三是少女脑子一下转不过弯来,嗖地血压上升,心脏骤停,现场一片混乱。

这就是一档电视节目制造“真爱”的全过程,毫无保留地,简直是血淋淋地展示这种所谓实验,他们的用意据说是要让人们真实地看到“爱情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布衣疑问:将一种隐私放大而且是最大程度地放大给众人看,跟明火执仗的蹂躏有什么两样?凌驾于道德之上或以道德名义的实验极有可能酿成人间悲剧。

这个实验的具体结果现在还不得而知,但我相信许多的读者和观众都会和我一样拭目以待的。

“嫁人就嫁普京这样的人”

豆寇:温中,治心腹痛,呕吐,去口臭。

这是目前在俄罗斯非常流行的一首歌曲的题目。歌曲以失恋女孩的口吻,在抱怨自己男友的种种不是后,历数了普京的很多优点,唱出了“嫁人就嫁普京这样的人”的心愿。

这样的歌曲是很容易让上了一定年纪的中国人怀旧的,因为这个句式,我们的脑子里马上会蹦出深深刻有时代印迹的另一句京剧戏词,不提了,反正大家都知道的。还是说普京吧。

我没有听过这首著名的流行曲,但看过内容,促使众女人爱普京的原因,从歌词看大约有几点:一是“像普京那么强有力”,二是“像普京那样不酗酒”,三是“像普京那样不会令我伤心”,四是“像普京那样不会舍我而去”。原来俄罗斯的女人要求竟然这么低,原来普京也是个很平常很平常的人。你看,这些所谓的优点,我们有许多男人差不多都具备,但为什么那些俄罗斯女人就独独钟爱普京?

去年我看过一则关于普京的报道,说俄罗斯出现了“迷恋普京综合征”,还说普京是现今俄罗斯女人最迷恋的男人。这则新闻,空闲的时候我拿出来和许多人讨论过,但男人们面对这个基本上板着脸、五官又很一般的电视形象,总是分析不出结论,有的甚至说,大概是俄罗斯男人酗酒太厉害,整天醉醺醺,使得妇女同志对夫妻生活极不满意才有此怨言。我总说他们俗,说不到点子上。后来我们把这个问题放到社会学层面观察,于是就很容易得出了一致的结论:普京的个人魅力是因为治理国家初获成功。

这个结论看来能得到一些人的赞同。因为十分完美的东西是没有的,举个女人的例子来反证。欧洲国家曾在瑞士洛桑搞了个“最完美的女性”研讨会,通过一一比较,最后得出最完美的女人应当具有:意大利人的头发,埃及人的眼睛,希腊人的鼻子,美国人的牙齿,泰国人的颈项,澳大利亚人的胸部,瑞士人的手,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大腿,中国人的脚,奥地利人的声音,日本人的笑容,英国人的皮肤,法国人的曲线,西班牙人的步态———这种可能只有将来通过“美人工厂”流水线生产,别无他法,因此“要嫁就嫁普京这样的人”也就好解释了,俄罗斯女人真是聪明得很,实在得很。

再往俗里说,“嫁人就嫁普京这样的人”和赵本山“不差钱”的修辞原理是一样,只不过,前者表露的是单个的人,后者归纳的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有时就这样,俗到了家也就雅到了家。

介于聪明和愚笨之间的狐狸

旋覆花:主治结气肋下满,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

有一个犹太故事一直没有机会说它,人到中年的时候,才觉得它是那么的有意思。故事的大概是:葡萄园的篱笆上有一个小洞,狐狸身体太胖,钻不进去。它就绝食三天,身体变瘦,钻进去吃了个饱。吃完了,身体又发胖了,钻不出来,它又绝食三天,身体变瘦,才得出来。这只狐狸是笨还是聪明呢?

一句两句真是说不清。

说它聪明的理由大概认为狐狸本来给人的第一直觉就是狡猾,在汉语的语义里,有时候,狡猾就是聪明啊,不聪明那还叫狡猾?它有这个需求,它想吃那园子里诱人的葡萄,馋涎的津液逼得它想出了聪明的办法去实施这个既果腹又解馋的计划。好在有一个小洞,如果没有这个条件,那整个计划就无法实现。但以现有的条件,只怕是进不去的,必须要想法子,从给出的条件看,要实施这个计划,只有两个方法,要么把洞搞大,然后很轻松地进入园子,但也许是铁蒺藜的篱笆,狐狸的肉牙肯定斗不过,既然斗不过,只有想另外的办法,把自己变小,变小就是改变自己,如果改变自己能够达到目的,为什么不试一试呢?从这个角度讲,狐狸的确够聪明的,因为它终于进去了,尽管它付出了比较大的代价,饿了三天,味道肯定不好,没有点毅力是做不成这样的大事的。也许在狐狸心目中,和人斗智,并且成功,其乐无穷。

说它笨也有足够的理由。狐狸虽然聪明,但考虑问题毕竟不太周全,很有些驼鸟政策,只管把自已的头埋在沙里,就认为屁股别人看不到了。但残酷的现实完全不是这样,也就是说,事情决没有这么简单。你看,它付出了代价进去了,也许还兴高采烈,终于可以饱餐一顿了。于是我们可以设想,花了大代价进得园去的狐狸,极有可能像孙猴子进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园,肆无忌惮,摘一个,咬一口,咬一口,摘一个,因为园子里有许许多多颗葡萄啊,能不动心吗?这个时候,别人劝要担心噢,不要吃得太多噢,都是没用的,就像那个捡金子的,不到太阳升起,不到捡到背不动,他是不会歇手的。这下好了,狐狸终于把自己的肚子哺得饱饱的,但恶果也要它自己尝了,又胖了,出不去了!幸亏它还聪明,但早知这样,何必当初呢?因为在葡萄园里,要将自己饿三天,没有一定的意志更是不行的,面对这么多诱惑,痛苦不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