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病了的字母
5781200000021

第21章 L

理论理论

千里及:治烂弦风眼。

我想表达这样两层意思:一是动宾结构,前一个理论是动词属性,后一个理论是名词,合起来是说“理论一下那些个所谓的理论”,或者表示“和那些理论理论一下”(类似讨个说法);二作哀叹无奈意,即“理论啊理论”,后面可加叹号或省略号。两层意思均系上半年不断被“理论”折磨所致,此所谓“愤怒出文章”。

今年以来,为了接轨,我做了几样和“理论”有关的事情。先是考驾驶理论。车没有摸过一下,但理论关必须过的。一些规章制度算不上严格的理论,那些难懂的机械原理才折磨人,一点感觉也没有,死记标准答案,考过没几天,竟一点也记不起来。再是计算机考试。

平时也在用,但就是不知道还有这么多的理论,因为刚刚考过,还有点印象。举例说明一下。

什么叫“文件”?一套的答案是:记录在存储介质上的一组相关信息的集合;另一套的解释则为:记录在磁盘上的一组相关信息的集合。还有一个频率最高的动作“打开文档”是这样表述的:把文档的内容从硬盘调入内存并显示出来;巧的是,这也有另一个标准答案:将指定的文档从外存中读入并显示出来。我不知道“存储介质”是不是就是“磁盘”,“从硬盘调入内存”和“从外存中读入”是不是一个意思,如果是,为什么偏要两样表述?大部分人毕竟不是专业的啊。如果不是,那题目就不应该这样出。这种理论本来就抽象,打架的理论更让人犯迷糊。还有职称外语考试,也是一种必备的理论,前些天已经写了篇《狗日的外语》,文章写了一半,一位编辑说你这样骂我们不敢发的,恶气只得咽下。

像我这样对理论感冒却又无可奈何的肯定不在少数。比如几成众矢之的的职称问题,前段时间,就被上海交大讲师晏才宏的死再次掀起了议论的高潮:这么好的老师,早就应该是教授了,为什么还是讲师?是他自己不要吗?肯定不是,一定是有什么他无力搬开的东西挡在他评教授的路上。这个东西也许就是沉重的“理论”。还有一个被公认的事实是:“考试经济”已经成为目前市场经济队伍中的重要一支,且有越来越红火的趋势,单就职称而言,可以卖多少理论书啊,一版再版三版至N次版;可以组织多少场考试啊,一次不过二次重来三次纯属正常,初级要考中级要考高级更要考,如果这行取消了,不知要有多少人失业。然而,要理论有什么用,理论能换钱吗?它又不是我们幸福的源泉!但它恰恰是,真能换钱。支撑理论不断兴旺的基础是:有许多单位的准入要看职称,而且还将工资待遇甚至退休也和职称挂起钩来,利益就是最大的驱动力。

前两天又看了一回《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那个马谡啊,自幼熟读兵书,加上他又立了军令状,一贯神算的孔明也大意了一回,犹豫徘徊间就失掉了街亭。人们的一向看法是,是马谡脱离实际的理论害了他,的确是,这个中心思想直到今天也没变。

或曰:理论错了吗?是理论的错误吗?都不是,理论和实践一直是谁也离不开谁。这里也丝毫没有贬低理论的意思,理论之树常青,我对理论始终有一种敬畏的心情。还要向理论说的是,没有一种理论是完美无缺的,也不要因为自己不是十全十美而不必要地感到烦恼。

只是我们中的许多人仍然被越来越多的理论折磨着,因折磨而生发出骂,骂不成变叹,于是就催发了一个问题:既然这么重要,有没有痛并快乐着的理论?

陆楫的“信贷消费”

观杜仲:主治腰膝痛。

在“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信贷消费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话题时,我想起了四百多年前就“明目张胆”推崇奢华生活方式的陆楫。

陆楫是明朝上海人,其为文善议论,声名颇著。在《蒹葭堂稿·论崇奢黜俭》中,一反历来崇尚节俭的传统思想,认为节俭仅对个人和家庭有利,而从全社会考虑则是有害的。他在开篇就大胆提出:人们所创造的财富是有限量的,财富如在这里损失,在那里则必有增益,因此,我未见奢侈能使天下贫穷的。

他所指的奢侈其实就是超前消费。从某种程度上说,“勤俭”是商品短缺的象征,消费乃至超前消费则会扩大和刺激需求,供求平衡才会形成良性流通,这是简单不过的道理。

陆楫在文章主体部分多方论证了这种消费产生的连锁效益,特别列举了当时最富裕的苏杭两州的山水消费:当地居民都按季节去游玩,出游时,都乘坐精美的车船,吃着珍贵的食品,饮着美酒,一路载歌载舞,可算是奢侈了。但轿夫、船夫、歌童、舞女以及其他依靠人们游玩湖山的花费来谋生的人,不知有多少。

消费山水的通常大约是富人,虽然里面会有“谁养活谁”的争论,虽然它描述的也只是浅层次的表面繁荣,但至少告诉我们一条简明的经济规律:供求如果能够尽量扩大,充分就业就能够实现。如果富人不去消费山水,一味将钱储蓄起来,那么贩夫走卒这部分人的消费需求则会静静消失。

陆楫还从现象推理:首先富裕然后出现奢侈,首先贫穷然后节俭,奢侈或节俭的风气,起源于经济的富裕或贫穷。

这里恰如其分地分析了超前消费实现的依据。生活资料的极大增加使消费的实现有了可能性,况且人们还要不断地无止境地提高生活的质量。既能过得比昨天好,又能使大家过得好,何不超前?有人在理论上算了一笔账: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已逾四亿,如果有三成(抽样调查结果)愿意尝试信贷消费,按最低额度计,意味着我们的市场空间可拓展13%以上。还有广大的农村呢?

“寅吃卯粮”是一种无奈的懒汉和冒险行为,而信贷消费则显然是分期支付的均匀消费。

陆楫不可能完全提出具有现代意义的经济理论,但他的“崇奢黜俭”观起码比凯恩斯“赤字预算”理论要早好几百年。

领掌

葛根:消渴,身大热,解诸毒,醒酒。

我平时较少看载歌载舞的大型文艺晚会,更难得领略层出不穷的歌手狂歌狂舞的风采,一是没兴趣,二是没功夫。最近因为闲空,认真看了几场演唱会,发觉某些歌手的人气极旺,要么中途多次答谢掌声,要么歌毕掌声如潮,有的甚至要长时间谢幕。不禁感叹,歌手的水平真不错啊,歌迷们真热情啊。

然而昨天看了《演艺圈的“灰色部落”》的文章,有如吞下一只苍蝇般恶心,原来那些经久不绝的“掌声”都是“领掌”的率领拿了歌手钱财的“掌托儿”所为,也就是说,那些所谓“掌声”是花钱买来的。据说这行当还有相当的技巧和方式,在现场的不同位置点呼应、配合,效果明显,掌点的错落有致淡化了“掌托儿”人为表现的痕迹,同时有明显的以点带面作用。原先只是个别艺人偶尔为之,后来不少电视台的综艺节目、电视歌会都用此招,再后来越来越多的新人及艺人都频繁花钱买“掌声”,需求大增,于是“领掌”就成了一种新职业。某人长了一双蒲扇般的大手,平时拍巴掌能震得别人耳朵“嗡嗡”响,以前在家放牛羊马,一听他拍巴掌,那些畜生全回来了,因此他的生意就特别好。

这会儿我算有些明白了。有了“领掌”这个行业,鼓掌的含义已被大大地宽泛了,从某种程度讲,现在的许多掌声变得不那么值钱了,甚至一钱不值。前天我参加了一个不太重要的会,前面几位领导讲完话后不见掌声,待我熟悉的某领导发言结束时,为给点面子,我就记起文章中的情节“领掌”了一回,事实证明,效果不错。

不晓得“领掌”是不是舶来品,也许外国比我们更盛行,况且这个行业的兴起解决了不少人的生计问题,也繁荣了我们的文艺事业,按理说是好事儿,然而我总有种被欺骗的感觉。

仍举一个关于“领掌”的故事结尾,以表明我的立场:某“掌托儿”见到周华健立即迷上,把本职工作给忘了,忘情地给周助威,随后上场的“主顾”却被他起哄、嘘声,把献花什么的都给弄乱了。我以为这个“经典”幽默完全可以载入笑话大全之类的书里。

裸体的意义

甘蕉:止渴润肺。

当看到枫叶旗下两千五百个男女赤身横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街头时,我被这人体街道所惊呆,惊的是“集体裸露”,呆的还是“集体裸露”。

纽约著名的裸体摄影艺术家突尼克上个月在加拿大拍摄“赤裸的人行道”作品系列,整个摄影过程持续了大约一小时,警察在一旁维持秩序,顺便“欣赏”。

关于裸体,古今中外都有许多著名的论述,这里头最有意思的是人们对裸体的心态。

鲁迅曾精辟地概括了某些中国人的想像力:一见短袖,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这些人是不能欣赏“集体裸露”这样场面宏大镜头的,两千五百人同时宽农解带,昏倒的绝对是看客。

原始人生存在旷野里,没有一丝遮羞布。与天与地与动物甚至与他的同类都和谐相处,等到里里外外完全将自己包装好的时候,人也就变得不那么可爱了。

在我有限的知识里,出现裸体大约会有这么几种情况:为生计而裸体,为艺术而裸体,为制造新闻而自己裸体或要求别人裸体,当然也有图一时爽快或令人看了心酸的裸体,前些时候不断见诸媒介的所谓“裸奔”就可涵盖以上分类。所有这一切都说明,裸体的意义要大于裸体本身,但要真正认识裸体,还必须考察裸体以外的东西。所以,四名瑞典人策划的艳版《圣经》又让我大大惊讶了一回,炮制者称,裸女扮夏娃,裸男演亚当,插图皆为超级名模艳情及裸露照片,这部《圣经》将成为更多青年人的休闲读物。经书都变成了摇钱树,上帝(如果有上帝的话)在天可心伤?

还想到了前几年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叫“胴体”的词。在某些文学作品或街头小报中,这个词大量充斥版面,很容易让人想到裸体。有一天,忽然心血来潮查了查词典,结果发现《辞海》上该词有这么三个义项:一是大肠,二是屠宰后的牲畜躯干,三才是“人的躯干”,原来词也可以这么断章取义、随心所欲地用,不过,在大跌了好几回眼镜后仍然惊叹裸体的无边魅力。

现在的一段时间或将来,裸体这个词肯定还会弄出许多的新闻,但不管怎么说,因裸体而产生的各式各样的意义是会更丰富多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