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大海盗时代
5781400000006

第6章 蓝色地中海(4)

就这样,诚实的基督徒、没落的贵族和潦倒的骑士们或者被教皇乌尔班二世的激愤所感染,或者被现实生活的境况所困扰,结伴走上圣战之路。他们是踏上两千英里陆路旅程的数万欧洲人中的第一批,沿途即有上千人死亡,更多的人则丧生于与穆斯林的战火之中。

可以说,十字军这帮乌合之众几乎没有什么纪律可言。在匈牙利,由于对当地提供的食宿条件不满,一些十字军战士竟然杀死了本地的居民,匈牙利人奋起抵抗,把十字军赶出了自己的土地。瓦尔特率领的军队在保加利亚也不受欢迎。所有的城市都关起城门,拒绝这些无赖通过。可怜队伍里仅有的善意在饥饿的威胁下荡然无存,漫长的征途和可怜的军费很快让这场圣战变成了抢劫。当大军穿越城市和重重山峦终于到达耶路撒冷城下,几乎所有人都变成了见人就杀见财就抢的强盗——他们理所当然洗劫了圣城耶路撒冷。

然而十字军战士仍然处在土耳其人的包围中,缺乏支持,苦不堪言。

于是,又一位像彼得一样充满号召力的人物出现了,他叫贝尔纳。他游说法国国王路易七世组建了一支正规军,又跑到德国让德国国王也组织一批军队。德法联军成为第二次东征的主力。

第二批出发的十字军接近正规军,然而依旧损失惨重,饥饿达到极限时,仅一天就有500多人死去。这支军队遭到了土耳其人的伏击,损失惨重。和第一次东征的十字军一样,除了令人头疼的资金问题,十字军的后勤补给也相当棘手。撤退的一部分士兵开起了小差,他们进入东地中海和希腊,成为海盗。十字军与海盗的联姻就此开始。

第三次东征是由骑士发起的,他们被各国吟游的诗人所感动,甚至甘愿承担高昂的代价前往圣城。要知道,光是置备马匹和行军装备的钱就相当于一个骑士两年的收入,因此,参加十字军的高昂开销使许多骑士不得不先行抵押土地。王室也要付出极高的代价:为了承担骑士、弓箭手、步兵以及修建堡垒等等开支,法王路易九世为圣战所付出的金钱竟达到其王室年收的12倍。这一次东征仍以失败而告终,被打乱的残兵败将散落在小亚细亚半岛和塞浦路斯一带,有几个骑士自发组织散兵出海抢劫——海盗的队伍又壮大了。

这样的闹剧在历史舞台一共上演了八次,如果说前几次东征还因为虔诚基督徒的大量参与而有统一目标的话,那么从第四次东征开始,圣战就变成了彻彻底底的抢劫。在后来的几次东征中,行军和运输军用物资的情况大大改善,原因就是地中海航运的发达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宁可选择水路。许多十字军战士取道意大利,从威尼斯或者热那亚渡海前往东方,威尼斯人因为输送战士赚得盆满钵满,而十字军几乎要掏空自己的裤兜。他们中的许多人因为没有钱对付剩余的路程而变成了海盗。一时间,地中海上热闹非凡。雷焦、埃维亚、克里特、莱姆诺斯、纳克索斯、法马吉斯塔,大大小小的岛屿都飘扬着“十字军海盗”的旗帜。

很多人一旦发现留在这里远比拯救圣城更有诱惑力的时候,做海盗就成为远征的最终目的。

从公元1095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开始到公元1291年十字军占领的最后一个据点被穆斯林收复,前后近两百年,变成海盗的十字军战士不计其数。

十字军除了抢劫、做海盗,当然也曾以政府的名义与海盗发生过战争。最著名的一次,是对哥得兰沙岛的海盗发动的攻击。

哥得兰沙岛位于瑞典东南约80公里的波罗的海之上,是著名的波罗的海海盗团伙“维塔里耶尔”的根据地。从13世纪开始,这里就有海盗生息,遭受委屈的逃犯和穷得过不下去的农民不断慕名前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这里已经发展成为波罗的海海盗们栖息的乐土。这严重影响了丹麦女王玛格丽特的政府贸易。

面对强大的海盗势力,女王势单力薄,决定求助于还在头脑发热的一群没落的十字军战士。听到召唤,这部分闹哄哄的十字军骑士撇下“伟大的历史使命”转而帮助女王,也许在他们心里,拯救只是一种形式,打仗才是最终的兴趣所在。强大热情的十字军战士很快就攻占了哥得兰沙,迫使那里的海盗逃到北海的黑尔戈兰岛。这些十字军战士很多最后留下来成了女王的士兵。

讲点题外话。在所有狂热的十字军团里,另类的队伍不少。

最为特殊的一支队伍,其成员年纪小到还不能读懂《圣经》里的单词,更不用说领会教义了,可是他们的热情不比任何一支由成年人组成的十字军团低多少,他们的人数据说超过15000人,历史上称之为“儿童十字军”。他们肩扛十字架和蜡烛,一路高唱圣歌走街过户。在马赛,有两个法国商人被这些孩子们的热情所感动,答应免费为他们提供七条船渡过地中海。在叔叔阿姨们的帮助下,这些孩子们终于坐上了船。实在难以想像,这些孩子的父母是如何做出让如此年幼的孩子们飘洋过海、舞枪弄棒的决定的?

最终有人站出来阻止了他们,这些人就是海盗。据说海盗叔叔在萨里西亚的桑彼埃特罗附近阻挡了孩子们,更多的事宜无从考证。“儿童十字军”彻底覆灭,成了陈年的传说。几年后,有人在遥远的非洲奴隶市场上看见其中的几个成员,之后音信杳无。

如果耶稣有灵,一定会为打着他的旗号所发生的一切感到遗憾。

威尼斯与热那亚的辉煌

“文艺复兴”是由14世纪开始,一场源自意大利并最终席卷全欧洲的文化运动。运动的最终结果不仅仅是文化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欧洲从文学艺术、科技创造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深刻影响。

最早被“复兴”的国家是意大利,最早被“复兴”的城市则是位于意大利半岛北边的两个天然良港:威尼斯和热那亚。

然而这两个城市的兴起却和海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讲述它们之前,我们还是先说说罗马吧。

此时的帝国盛世不再,贵族们的生活越发糜烂,他们奢侈淫乱、互相攀比。整个民族都在追逐享乐,士兵的战斗力锐减。贤明的康士坦丁无力阻拦,只好划疆而治,定都拜占庭,改其名为君士坦丁堡,自称“东罗马”。原来的罗马城现在变成了“西罗马”的首都,并很快被日耳曼人攻陷。

这一时期对于欧洲而言是黑暗的,各个民族为了躲避战乱或者挑起事端而东奔西走相互融合,土地不过是从这个统治者手里交到那个统治者手中。宗教也来凑凑热闹,教皇和国王为了争夺国家的权力明争暗斗,实在感到无聊,就把东边入侵的中亚人的传说拿出来炒一炒,把那些人说成是清洗基督徒的恶魔,使得大半个欧洲都在张罗着抵抗的事情。

很长一段时期,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海盗吸引了大多数欧洲人的注意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地中海的海盗在一夜之间统统洗手不干——他们仍然存在着,我们甚至有理由相信,他们是怀着愉快的心情去谈论那些北欧弟兄的,也许在海上相遇,他们就会老远招呼:“欢迎你们,北欧的朋友!”维京人也应当会还以礼貌:“别客气,地中海的兄弟!为了我们共同的事业努力奋斗吧!”——然后惺惺惜别。

其实,在陆地战火连连的日子里,地中海上一刻也不曾平静。

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意大利半岛阿尔卑斯山和亚平宁山脉T形交汇两侧,有两个港口城市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崛起。这两个城市刚好像是意大利半岛的两个看门人,东边的叫威尼斯,西边的叫热那亚。在公元10世纪至公元15世纪之间,日耳曼人多次入侵北意大利,其入侵的通道就是位于威尼斯旁边的阿尔卑斯山东侧的圣戈塔山口和勃伦纳山口,从奥托一世到腓特烈一世都能征善战,持续不断的侵略把这两个城邦的人民锻炼得强悍无比。

在多次入侵的日耳曼人面前,城邦里无论贵族还是商人,无论水手还是贫民,人人都是战士。为了抵抗外族的侵犯,城市间相互结盟,并且雇佣了很多海盗和骑士充当他们的士兵。为了供养这些雇佣来的士兵,以及维护本地建筑和教堂、维持治安、疏导交通、摊派税收,两个城市想尽办法拼命挣钱,优越的海洋环境促使许多当地人也出海做了海盗。在他们眼里,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能挣钱。在他们的影响下,整个意大利半岛弥散着重利轻义的情绪,就连后来的大文豪莎士比亚也用一部《威尼斯商人》来汇报这一时期的情况。

威尼斯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建造在亚得里亚海威尼斯湾的188个小岛屿上,117条长短各异的水道构成了城市交通网,生活需要促使他们必须有发达的航运业,这在客观上也为他们的海盗行为提供了条件。

从一开始威尼斯就像是一个商人的国家,其权力机构由总督、选举人团、元老院及大议会组成。选举人团由20人组成,大多是些金融寡头;总督的权力受选举人团的监督;元老院是立法机关,由246名成员组成,对于行政和立法的问题有决定权;而大议会相当于下议院,人数更多。上述所有这些人多数都是商人出身。

热那亚位于利古里亚海热那亚湾北岸,是意大利的另一个造船工业中心。他们的崛起比威尼斯还要早一些。热那亚人很早就成立了航海学校和图书馆并建立了一支海军,他们在和海对岸阿拉伯人的经商过程中学习到很多航海的知识,并从阿拉伯海盗那里学到了抢劫的经验。很快他们就抛弃了老师,并联合附近的比萨共和国把阿拉伯人从第勒尼安海驱逐出去。尝到暴力夺取的甜头,他们掉头向东,进入东地中海,这就直接威胁到威尼斯人的利益。“水城”沸腾了,城里的商人和平民放下手中的活计拿起武器,带领着他们的海盗雇佣军于1298年和热那亚人在科尔丘拉岛附近海域打了一仗。战争的结果让威尼斯屈辱地签订了城下之盟,约定亚得里亚海由两国共享。而威尼斯的舰队和它的海盗雇佣军则统统沉入了海底。

威尼斯不相信眼泪。

又一个“卧薪尝胆”的故事发生了。威尼斯表面上俯首称臣,暗地里厉兵秣马。议会通过了一项重要决议:引进犹太人的赚钱方法和商业模式。他们首先恢复了造船厂,建立了兵工厂,加紧军事斗争的准备;接着调整了议会,让更多商人进入,使整个国家政权紧密地围绕商业来运行;然后他们自己铸造货币——威尼斯金币,对早期杂色货币流通的混乱状况作了进一步整理。为了便于通商,他们改善了阿尔卑斯山的道路体系,于1237年在罗伊斯河上架设了一座桥梁,使圣戈塔山道路通达。他们还建立了早期的行会,这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工商业联合会。在行会的统一监督和严格要求下,威尼斯制造的产品技术精湛,质量优良,赢得了广泛的市场和声誉。他们把欧洲大陆上最早的银行业和工商业打理得井井有条,另外还成功地说服十字军——那群胸口绣着十字打着基督旗号的狂热分子从陆路转道威尼斯渡海前往圣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由于十字军取道威尼斯,为图便利,他们干脆洗劫了距离更近的君士坦丁堡,以此作为这次东征的收关之战。

在运送十字军的整个过程中,威尼斯不仅赚取了大笔运输费,很多本地人还借此机会跟着十字军一起去抢劫,和海盗无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威尼斯的行政、外交、税收都越来越资本化,它的崛起已经指日可待。

1328年,威尼斯议会下令兵工厂制造大吨位的桨帆船。这种船最初的排水量为100吨,后来达到300吨,一支船队的底舱容量就可以达到50节火车皮。

1351年,威尼斯和热那亚重新爆发了海上战争,两国舰队在爱奥尼亚海的撒丁岛、东地中海的塞浦路斯岛和君士坦丁堡的附近海域都有交锋,据说连撰写《东方旅行记》的马可·波罗也曾在其中一次海战中成了热那亚舰队的俘虏。

虽然威尼斯在上述战争中胜少负多,可是在多次的交锋中渐渐积累了经验。

1397年,热那亚得寸进尺,侵占了亚得里亚海的贾基奥。从威尼斯湾向东、向西、向南的各条航线统称勒旺贸易线,而小渔港贾基奥就是扼守威尼斯通往亚得里亚海的门户,勒旺线一失,几乎可以宣告威尼斯的死亡。兵临城下,威尼斯全民皆兵,同仇敌忾。商人、银行家、作坊主、农民、工匠全部拿起了武器,附近几个岛屿的海盗也全部加入了保卫家园的战斗。这些平常拿着城市俸禄的海盗雇佣军战士表现得异常勇敢,在执政官皮萨尼的统一指挥下,他们全歼了热那亚舰队,并乘胜追击,把热那亚人赶出了亚得里亚海。

强者的喜悦写在每一个威尼斯人的脸上,接下去发生的事情是每个强大政权都会做的事。威尼斯深入意大利半岛内陆,占领了帕多瓦、维罗那、布雷西亚、贝加等内陆城市,使整个亚得里亚海沿岸和威尼斯湾都处在他们的控制范围内。威尼斯进入了全盛时期,常备的商船和军舰就有3000多艘,有30000名水手常年在船上服务。在整个地中海,没有人敢小觑他们。

胜利者的欲望是无穷的——终于轮到威尼斯“多面手”表演了,他们做海盗和做生意一样毫不手软,先是攻占了塞浦路斯岛,接着深入黑海甚至里海的沿岸抢劫,洗劫了匈牙利,还和土耳其海盗打得难解难分……中古时期,世界的海上贸易曾经三分天下:中国繁荣于东南亚地区;阿拉伯人则控制着东地中海、红海和印度洋;欧洲人在北海、波罗的海和大西洋沿岸活动。

随着威尼斯和热那亚等城市的崛起,意大利人取代了阿拉伯人在地中海的地位,最终成为早期资本主义的典范。他们的辉煌事业和他们的海盗行为始终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