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月中旬,一些地方政府就发出支前工作通知。通知要求:“由于庞大主力,很快进入境内,全面的后勤工作即将开始,如担架、运粮、运草、购办油盐菜蔬、带路送信、洗衣做鞋等,将要同时进行,故各县须立即全面动员组织,发动所有力量,投入这一伟大的争取全国解放的甚至是最后一次的大后勤任务。”
1949年2月15日,华东支前委员会制定了《收复京沪支前计划》。该计划对粮秣、交通、人力、财政,以及支前工作中的组织领导等几个方面作了非常具体的规定。
在粮食方面,支前委员会估计:“华野全部及随军常备民兵、民工,机关及可能的一部分俘虏在内,预计100万人,如连同中野在内,以150万人计算,每人每日需加工粮2市斤,每月需粮9000万斤。从阳历2月起以后以5个月接新计算,共需粮食4亿5千万斤。”
当时中国的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下,加之连年战争,农民生活本身已非常艰苦,所以粮食的征集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为了做好这一工作,支前委员会制定了5项政策:(1)根据各地工作发展程度之不同,分别划分区域,按公平合理原则,进行征借。(2)按地区肥瘦及每人平均亩数,酌量每人除去半亩或一亩基地外,按余地计算负担。(3)每亩征借最低十斤,最高二十斤,不再累进,每斤粮食附征烧柴二斤。(4)必须照顾穷人穷庄,适当减轻其负担,个别粮食多之地主富农,可个别多借,但必须使他们粮食能吃到新粮登场。(5)在征借方法上,还必须进行深入的政治动员,发动和组织群众自觉交粮,避免强迫摊派。
在支前的人力方面,华东支前委员会组织了22个担运大队,每个人队编有3500人,500付担架,500付挑子。这些担运大队大部配属给各军,主要担负运输任务,服役时间为6个月。此外,还有16个民兵团,配属治各野战兵团,支前机构和地方党委,他们的任务主要是警戒、巡逻等。
为了搞好支前工作,总前委决定将华东支前委员会与江淮支前司令部合并,成立华东支前司令部,统一组织领导渡江作战支前工作。任命傅秋涛为司令员、宋任穷任政治委员、曹荻秋为副司令、陈丕显任副政治委员、梁竹航任秘书长。统一后的支前委组织了两个办事处,派张劲夫、黄岩组织第一办事处,任命张劲夫为办事处主任,黄岩为政委,暂住合肥,必要时向前推进,带1500名干部及2个民兵团,开展江淮分区及皖西地区的支前基地各项工作。派万金培、谢晖组织第二个办事处、以万为主任,谢为政委,暂住安徽滁县,带1000名干部及2个民兵团,开展江淮一、四分区的支前基地一切工作。
2月下旬,华野、中野结束淮海战役后,还正在休整,渡江作战的支前工作已经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两台民工总队,25天往返1400余里,共挑运弹药59000多斤,转运伤员538名,曾有半个月未吃到菜,连续四五天不动烟火,仅吃些干粮充饥。他们经常日行百里,又多在雨天、夜间行军,但自始至终情绪很高。
为了支援大军渡江,男女老少齐上阵。49岁的韩大奶奶,自愿报名参加渡江第一线突击船队;17岁的渡江女英雄王凤英,为了参加突击抢渡,和自己的哥吵起来,终于如愿以偿。
仅在苏北地区36000名支前民工中,就评出了12785名功臣。其中特等功臣72人,一等功臣130人,二等功臣1321人,三等功臣11051人。此外还有225人为了完成支前任务而光荣负伤,甚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五、张治中纳闷:周恩来怎么不到机场迎接?
国共两党在长江两岸摆开了决战的架势。共产党不怕决战,辽沈决战、淮海决战、平津决战,共产党连战皆捷,士气正旺。毛泽东和以他为首的共产党人正要乘胜追击,蒋介石、国民党就要丧失对中国的最后统治。
在强大的压力面前,蒋介石暂时放弃与桂系李宗仁等人的纷争,支持何应钦出任李政府行政院院长,希望李氏能用和谈帮他挡住共产党百万大军南下,维系半壁江山,以图东山再起。
3月12日,何应钦内阁一成立,李宗仁就让他赶紧组织一个正式的和谈代表团。何应钦为此多次召开会议,并且通过电话和在溪口的蒋介石商洽后,终于在3月底定下了南京政府和谈代表团的组成名单。团长:张治中,成员:邵力子、黄绍站、章士钊、刘斐、李蒸,秘书长:卢郁文,顾问:屈武、李俊龙、金山。
正式代表团成立以后,何应钦组织他们和一些内阁成员,一连召开了4次会议,最终形成一个和谈腹案,作为到北平商谈的依据。“腹案”内容如下:
一、双方既确认以和平商谈解决问题是为全国人民之要求,则双方所应商谈者,端在国家元气之如何保存,人民痛苦之如何解除,国家政策之如何拟订,及政治制度之如何建立,以谋长治久安,是以关于战争责任问题,不应再提。
二、同意重订新宪法,此新宪法之起草,我方应有相当比例之人数参加。
三、关于法统问题,与前项有连带关系,可合并商讨。
四、双方军队应分期分年各就驻在区域自行整编,并应树立健全的军事制度,俾达成军队国家化之目的,至分期整编时双方应保留之军队数字,另作商讨。
五、“没收官僚资本”一节,原则同意,但须另行商订施行条例办理。
六、“改革土地制度”一节,原则同意,但须另行商订施行条例办理。
七、关于“废除卖国条约”一事,将来由政府根据国家独立自主之精神、平等互惠之原则,就过去对外签订条约加以审查,如有损害国家领土主权者,应予修改或废止。
八、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并由该会产生联合政府,惟在该会议与联合政府中,我方与共方应以同等名额参加,其属于第三方面人士之名额,亦于双方区域中各占其半。
九、代表团抵平后,即向中共提出双方应于正式商谈开始之前,就地停战,并参酌国防部所拟停战意见(附后)进行商谈。
以上九项,仅系商谈之预定腹案,并不书面提出。又其内容亦仅为我方可能让步之原则性的限度,商谈时仍应逐条力争,不得已时方渐次让步,如共方要求超过以上各项限度,应由代表团随时电报中央请示核夺。
国防部对于国共停战协定最低限度之要求:
一、青岛及长江流域连接鄂西、陕西、绥远地区双方第一线部队,应即停止一切战斗行动,各守原防,停止前进,并不得向空隙发展。
二、共军立即解除对新乡、安阳、太原、大同、榆林之包围封锁,准许国军采购粮食及生活必需品。
三、国家海空军立即停止海上与空中之攻击行动,但空军之侦察及空中输送补给,海军之江海巡逻对各海港之输送补给,不受限制。又国军为防卫长江及海上之袭击,如发现共军集结渡江材料及运兵船队时,得采取自卫行动。
四、双方立即停止一切敌意宣传。
五、双方对于间谍之防范及维持后方秩序之一切行动,不受限制。
六、为免除误会与冲突,除另有协议者外,双方第一线交通通信之恢复,应俟另行协议,在停战期间暂不开放。
七、关于双方俘虏之交换,另行协议。(《张治中回忆录》下册,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2月版,第792—793页。)
张治中于3月29日带着和谈“腹案”飞到溪口。
蒋介石拿到“腹案”后,轻描淡写地说:“我没有什么意见。你这次负担的是一件最艰苦的任务,一切要当心!”
此时,在溪口陪蒋的还有许多国民党的要人,他们在蒋介石身边吹风,反对和谈。有的甚至在背后说张治中的坏话,“张先生太天真了!现在还讲和平,共产党愿意和平吗?我看他会死无葬身之地!”
蒋倒是还倾向于和谈,这主要是出于—种军事需要。为了安慰李宗仁等人蒋对张治中说:“我决不干涉德邻,让他放手去干,我决不复出,愿意终老家乡。”
蒋的话使张治中很高兴,他说:“总裁这话对和谈是很有帮助的,也可以消除党内的分裂。不知愿意在报端上发表否?”
蒋介石答:“你斟酌吧。”
4月1日上午,张治中率“南京和平商谈代表团”乘飞机从明故宫机场起飞。这天,李宗仁、何应钦都来了,立法院还特别休假半天,让立法委员们到机场送行。这些欢送者们在心里希望和谈能够成功,能够得到一个“划江而治”的局面,这样就可以保住他们的利益不受到损害。
“天王号”专机在云海中穿行,张治中闭目坐在椅子上,他在心里想着李宗仁的一句话:“死马当作活马医。”
当飞机飞临北平上空时,黄绍竑提议:“在地面上游北平城不知有多少次了,但总没有从空中看得全面。我建议飞机在城上空绕一两个圈子让大家仔细看看。”
飞机在北平上空兜了一圈后,在西苑机场着陆了。一下飞机,只见迎接他们的人寥寥无几,经过介绍,才知道仅有中共代表团秘书长齐燕铭、北平市副市长徐冰、第四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显然规格比较低。
张治中和代表们心里非常纳闷:“为什么周恩来没有来?”周是中共的首席代表。又与张治中的关系甚好,代表们在飞机上就认为周恩来一定会到机场来迎接的。
南京政府代表团被接到六国饭店、(后改为国际饭店)下榻。
晚上,中共代表团代表周恩来、林伯渠、叶剑英、林彪、李维汉和聂荣臻,设便宴款待南京政府代表团全体人员。
饭后,周恩来与张治中进行了一次单独的谈话。
周恩来一开始的态度就十分严肃,质问张治中:“你为什么在离开南京前到溪口去见蒋介石?”
张治中在周恩来的逼视之下,面对突如其来的一问,蓦然一惊,正想加以解释。
周恩来没等张治中多考虑,接着又说:“你这样做法,完全是为了加强蒋介石的地位,起了混淆视听、破坏和谈的作用,同时也充分证明了蒋介石所谓下野是假的,而实际上他还在幕后操纵控制。”
张治中没料到周恩来对他去溪口的反应如此强烈,仓猝间反复解释:“我不能不去溪口,是我自己想要去的,既不是蒋叫我去,也不是李要我去。我所以想起要去,一则想到蒋虽然下野,实力还是掌握在他手上,我们虽然接受以毛先生所提出八条为和谈基础,但蒋究竟同意到何等程度,我不能不摸个底,才好进行商谈。二则蒋虽然不当总统,但还是国民党的总裁,我们六位代表除了章士钊,其余都是国民党员,也有义务去看望他,也不好全都去。我是首席代表嘛,只好我去了。三则近来京、沪间一些人纷纷发表言论,提出许多主张,给和谈制造障碍,我去溪口并且在回京后马上发表新闻,对这些人起到威慑作用。”
周恩来对张治中的解释并不满意,他说:“不管你怎么说,只能说明蒋还在操纵指挥,说明你们不要真和平,这种由蒋导演的假和平,我们是不能接受的。”
张治中见自己的反复解释不被理解,心里也有点生气,不禁和周恩来争执了几句。他这时才明白,为什么周恩来不到机场去迎接,为什么在六国饭店张贴那些“欢迎真和平,反对假和平”的标浯。
随后,两人淡起和千谈判的具体问题。
周恩来问:“你们带来了为实施八项条件所必需的材料了吗?对和谈有无具体的意见?”
张治中说:“我们没有具体的方案,想听听你方的。”张治中不敢将他们准各的“腹案” 拿出来,他把这份“腹案”当作是谈判的底价,只留谈判代他们自己掌握。
为击败国民党的拖延战略,中共早就有所准备。周恩来说:“目前,形势发展很快,全国人民渴望和平,国际上除美帝国主义及其追随者外,也都希望中国出现和于,这是:不能拖延的。因此,我们想先采取今天这样个别谈话的形式,再充分听取你方的意见,如果可能,经过三四天后,在五日左右提出成熟的东西,供双方讨论。”
张治中同意如此安排。
此后,双方代表从2日至7日,继续个别谈话,交换意见。在此基础上,从4月8日开始,毛泽东分别会见国民党和淡代表。第一天张治中,第二天邵力子、章土钊,第三天黄绍竑、刘斐,第四天李蒸、卢郁文。
六、毛泽东说:“李宗仁现在六亲无靠,最靠得住的还是共产党。”
1949年4月初,双清别墅。
双清别墅位于香山的西南山坡上,背依古老的香山遗址,有两股清泉顺山而下,终年不息,清朝乾隆皇帝曾题“双清”二字于清泉旁石崖上。民国初年,当过国务总理的熊希龄在此修建私人别墅,命名为“双清别墅”。
这是一座掩映于古树翠竹之间的庭院。院内房舍坐北朝南,高大别致,房前有一座六角红顶凉亭,小巧无华,亭旁一株古银杏树,参天拔地,树下有几竿翠竹,郁郁葱葱,亭旁蓄一池清水,微风吹拂,碧波涟漪,池边依山有一方子台,拾级而上,满院景色尽收眼底。
刘仲容的:车子驶到香山,在夜色朦胧中开上了山坡,行驶了好一会才停下来。下车后后,穿过一个院子,卫士将他领到一排大平房的一间屋里。
毛泽东放下正在阅看的文电,迎了过来,笑眯眯地伸出乎来,身上还穿着带补丁的棉布衣服,乌黑长发向后梳着,脸庞比以前丰满多了,透着红润的气色。毛泽东握着刘仲容的手,很高兴地说:“老乡我们又见面了!你要是早到两三天?就赶上参加我们的入城式了。”
刘仲容连忙说:“主席,路上不好走,要穿过前线,火车停停开开。”
毛泽东兴致很高,说:“十多年前,我们从荒凉的保安刚搬到延安时,没几天,你穿过前线来看我;这次我们从西柏坡山里刚进北平城里,也没有几天,你也是穿过前线来看我。可见,我们不仅是老乡,我们还有缘份。”
毛泽东几句话说得刘仲容热烘烘的,把大半个月长途颠簸赶路的疲劳都消融了。他轻松地笑着说:“托毛主席的福了!”
毛泽东喷了一口烟,脸色严肃认真地说:“我们没有福,我们从延安到北平,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直到今天取得胜利,靠能吃苦,能克服困难。进城了,我不断给大家讲,我们不能学李自成进京。”
刘仲容打量着毛泽东,见他衣服—卜的补丁在灯光下十分显眼,他感动地说:“主席,我一下子就懂得了共产党为什么能不断地走向胜利的道理。”
毛泽东撇开了这个话题,问道:“你讲讲,南边的情况怎么样?”
刘仲容详细地向毛泽东汇报了李宗仁、白崇禧的近况,然后说:“南京政府有三种人,一种是认识到国民党失败的命运已定,只好求和罢战,这是主和派;一种是主张‘备战求和’,他们认为美国—定会出面干涉,只有赢得时间,准备再打,这是顽固派;还有一种人,既不敢得罪蒋介石,又不信共产党,动摇徘徊,非常苦闷,这可以说是苦闷派吧。”
毛泽东接着问:“李宗仁、白崇禧哪哪一派?”
刘仲容说:“从历史上看,蒋桂多次兵戎相见,宿怨甚深。现在两家又翻了脸,彼此怀恨,李、白知道蒋介石对他们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他们既要防范蒋介石对他们下手,又怕共产党把桂系的部队吃掉。在这种情况下,被迫主张和谈,以谋取‘划江而治’的局面。因此,白崇禧极力希望解放军不要过江。他估计解放军能够抽出参加渡江作战的不过60万人,认为蒋介石凭着长江天险,以海空军固守,解放军想渡江也不是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