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粟裕一再请求:“主席,陈老总人走可以,但要保留他在华野的司令员兼政委的职务。”
毛泽东沉思一会儿说:“那好吧,陈毅同志仍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但是那边工作也很需要他,现在必须马上去。陈毅走后,你就任华野的代司令员代政委。”
自此后;粟裕指挥着华野取得了豫东战役、济南战役等一系列重大胜利。在中野密切的配合下,把国民党的一百多万主力部队消灭在长江以北地区。
想到此,粟裕如释重负。现在的情况已经完全扭转过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胜利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渡江作战不会遇到太大的困难。
粟裕觉得应该好好研究一下地图,准备渡江作战的方案。他在心里说:“刘、陈两位老总一回来,渡江作战就要拉开序幕了。”
在此之前,粟裕已经三过长江,两次由南向北,一次由北向南。向北,是处于劣势,为了保存实力,寻求发展;向南,则处于主动,实现发展。
粟裕的第一次渡江是在1940年6月,那时,粟裕与陈毅一起在苏南率领新四军正同日寇浴血奋战;国民党又一次掀起了反共高潮,他们想把江南新四军赶过长江,赶到敌后,好借助日本人的势力,消灭皖南、苏南的新四军。
毛泽东看穿了蒋介石这条“借刀杀人”之计,决定将计就计,要求江南新四军各部队迅速深入敌后;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一边抗日,一边不断发展壮大力量。
当时,新四军在江南分为两支:一支由叶挺、项英的新四军军部率领,另一支由陈毅、粟裕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率领。
1940年3月,顾祝同奉蒋介石之命,调集5个师、1个旅,连同地方保安部队约18个团的兵力,切断了两支部队的联系,造成围歼皖南、威逼苏南之势,蒋介石对顾祝同说:“叶、项在皖南,如瓮中之鳖,手到擒来;陈、粟在苏南,如海滨之鱼,稍纵即逝。
但是,项英却没有认识到此种局面的危险,他不执行中央军委“皖南军部应速移苏南为宜”的指示。在此种情况下,陈、粟眼见皖南、苏南部队无法集中,而江北的部队由于力量单薄,发展又不顺利,所以他们于6月15日急电中央:决心将苏南的部队移往苏北。
中央同意了陈、粟的意见。
陈、粟率江南指挥部和2个团的兵力立即向江边北移,没想到顾祝同、冷欣却不顾抗日之大业,向新四军发起了突然袭击。好在陈、粟早有防备,率部奋起还击,歼灭了蒋军2个团,越过了公路、运河、铁路、长江等四道日寇封锁线,于7月8日渡过长江,同新四军挺进纵队和苏皖支队会合。
留在皖南的新四军,最后没有摆脱蒋军的攻击,在皖南山区全军覆没。项英牺牲,叶挺被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粟裕的第二次渡江是在1944年12月底。当时,日寇面临盟军的强大反攻,准备放弃太平洋岛屿,与英美决战于大陆,在中国进行长期战争。中共中央根据形势,估计对日战争可能延长,所以令粟裕首先率3个团渡江南进,继而由谭震林、叶飞再率第二、第三批主力南下,对今后的发展作长期的打算。
日寇对长江虽然没有组织防御,但封锁却很严。舰艇在江中昼夜巡弋,沿江据点林立,警戒严密。粟裕率领主力部队、地方干部及机关人员近万人,要保证在同一时间内,使这么多人一举偷渡成功,难度很大。如果失误,不仅会造成很大的损失,而且也会暴露战略意图,后果严重。
粟裕考虑再三,只得将人马分成东西两路,自己亲率西路冒雪前进。
12月26日,连下几天的大雪仍然没有停,‘天寒地冻。部队在气候恶劣的条件下继续向江边挺进,终于在傍晚赶到了江边,在离江不远处的小村宿营。粟裕将偷渡地点选在龙潭北的一山个小码头。龙潭位于南京与镇江之间,铁路与江岸平行,铁路上林立着日军的据点,铁路与江岸之间地带很狭窄,地形不利。但是,正因为在意想不到的地点,加上气候条件不利,所以日军根本没有想到,新四军会从他们的眼皮底下通过。
12月27日晚,粟裕率几千人乘小木船渡江,但是由于人多船少,来不及运送第二梯队,天就亮了。好在新四军稳住了十几名厂警之类的地方武装,日军没有发觉,28日晚,后续1个营仍然利用这个渡口安然偷渡成功。
粟裕的第三次渡江是1945年9月,距上次南渡约10个月。
9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朱德总司令命令八路军、新四军接受防区内的日伪军投降。但是蒋介石却不准八路军和新四军受降,形势逼人,必须争取先机。
根据形势的发展,中央于9月19日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指示粟裕率苏浙军区的部队有计划地渡江北撤。
这一次渡江非常顺利。因为日军已经投降,不敢阻拦;而国民党军队正忙于接管京沪杭各大城市,难于抽出兵力,所以粟裕率6.5万多人安然返回江北。
此后,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爆发,蒋介石不断加强对苏北、山东的进攻,迫使粟裕领兵逐渐后撤,一直退到了黄河以北。
但是,粟裕以空间换取了主动,取得了苏中七战七捷、鲁南大捷、豫东大捷、攻克济南等一系列战役的大胜。这样,粟裕领兵又打回苏北,一场淮海决战,终于将蒋介石在江北的主力歼灭光,他将再次渡江作战。
第四次渡江作战更困难了,粟裕面对的长江不仅仅是敌人的封锁,而且具有纵深的防线。偷渡不行了,只能强攻,与敌人展开决战。这次南下渡江作战,将是他最后一次渡江作战了,因为这一战之后,蒋介石、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就会迅速土崩瓦解。
四、和谈的首要条件是“惩办战争罪犯”,头号战犯蒋介石只得匆匆下野
1949年1月10日,西柏坡。
周恩来兴冲冲地来到毛泽东住处,人还在门外,声音就传进屋里:“主席,好消息!”
“什么好消息?”毛泽东问。
“淮海战役胜利结束了,华野、中野共歼敌55万多人,还活捉了杜聿明。”周恩来说。
毛泽东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哦,他们的动作这么快,才4天嘛,粟裕就把杜聿明打败了。走,找朱老总、少奇去,我们研究一下以后的作战。”
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一起来到军委作战室。
大家就坐后,毛泽东轻松地说:“现在,无论在数量上、士气上,还是装备上,我们都优于国民党军队。我们可以吐一口气了,但是我们不能松气,我们还要最终消灭蒋介石的残余军事力量。今后,我们要研究如何进行渡江作战问题。”
朱德说:“刘、陈两位老总可能还没有赶到部队,就给粟(裕)、陈(士榘)、张(震)和邓(小平)、张(际春)他们发一个电报,让他们先休整两个半月,由1月15日至3月31日,每半月为一期,共为五期,并要他们完成渡江作战各项准备工作。详细情况,由刘、陈两位老总回去传达。”
周恩来看着毛泽东,用询问的语气说:“主席,我们今天是不是研究一下渡江作战问题?”
“好啊,先听听敌人的情况。”毛泽东一挥手,表示同意。
一位参谋走到大幅作战地图前,介绍起长江两岸的敌情情况:“在长江两岸,敌人有两个集团,一是白崇禧的西集团,一是汤恩伯的东集团。西集团有11个军约25万人,以武汉为中心,配置在长江两岸,北起明港,东至九江,西至岳阳。东集团有74个师约50万人,其中54个师配置在西至湖口,东至江阴的长江沿岸和上海地区,另有20个师作为第二梯队配置在浙赣线。”
毛泽东插问:“敌人的整个防线有多长?”
周恩来答道:“汤恩伯的防线有800多公里,白祟禧的防线更长,近千公里。”
朱德补充说:“这么宽的正面,敌人守不住,他们没有兵力形成一条完整的防线。”
刘少奇却有点担心:“敌人空海军优势对我们渡江作战影响不小。”
毛泽东在作战问题上,从来不把敌人的优势放在眼里,他总能从敌人的优势里找出不足,从自己的劣势里找出长处。他说:“空海军救不了蒋介石的命,三大战役他都有空军支持,但都输了。至于海军嘛,长江不是大海,海军也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我们只要把炮往北岸一架,国民党的军舰就不敢开了。
然而,渡江作战确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军事上的困难外,还有政治上的、外交上的困难。周恩来说:“我们不能不考虑美国的影响,一旦美国出兵,我们渡江作战的困难就很大了。”
“美国出兵干涉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他们总不敢对我们大举入侵。”毛泽东说:“不过为了应付美国出兵的局面,我想让中野紧靠华野,两大野战军都在汤恩伯防区内突破,共同进攻南京、上海。”
朱德听毛泽东说完这一番话,马上问道:“那么,由谁来对付白崇禧呢?西北野战军彭老总还要对付胡宗南的几十万人,他是没有更多力量的。
毛泽东:“让林彪的东北野战军去打白崇禧。”
周恩来:“平津战役结束还早,他可能也难有力量。”毛泽东:“东野现在是兵强马壮,让林彪加快行动。傅作义穷途末路,没有什么力量了。不过要争取北平和平解放,不能让历史古都焚于战火。”
朱德:“这下中野、华野和东野,三大野战军可以一齐向江南进军了!”
1月6日,蒋介石总统府。
蒋介石疲惫地坐在椅子上。蒋经国走了进来。
“经国,光亭(杜聿明字)突围有什么消息?”蒋介石有气无力地问。
“没有消息。”蒋经国答。
蒋介石索性闭上眼睛,说:“凶多吉少,几十万大军,兵家必争之地徐州尚且守不住,何谈突围?”
蒋经国:“父亲,照此下去,江北看来不保,退守长江能行吗?”
蒋介石:“长江也难守住。”
蒋经国:“那整个大陆岂不落入共党之手。”
蒋介石睁开眼睛,“不能轻易撒手,我们还有百十万军队,就让他们在大陆和共军打好了。台湾,只要有一些海、空军足可以守住,要不了那么多人。不过,如果李德邻能同中共和谈,拖到四五月份,长江汛期来临,那时中共再想渡江就很困难了。”
蒋经国自从苏联回国,跟在这位总统父亲身边,着实学到了许多东西,但是他仍觉得不能理解这位父亲。他已经在内战中输掉了几百万军队,现在即将下野成为一介草民,可却能仍然对未来抱有希望。蒋经国忍不住问:“即使共军几个月不过江,长江就能守住吗?”
蒋介石似乎来了精神,他站起身,边踱着步边说:“5月份之前共军若不渡江,则受长江汛期的影响,势必只能等到10月份以后。而到那时,我们的长江防线就会很坚固了。同时,我们后方的几个编练司令部还会提供100多万新军来加强江防。到那时,江南、江北,国共就要平分秋色了。”
“要是共军立即渡江,长江防线不保,那我们是去台湾吗?”蒋经国问。
听到这些话,蒋介石喜悦的眼神立即化作凶光,他拿起靠在壁炉旁的手杖,使劲地敲打着地面,咬着假牙说:“到了台湾,我也要反攻大陆。”
正在父子二人谈论未来的时候,张群走进来。“总统,新华社对新年文告发表了一篇评论,听说是毛泽东写的。”
蒋介石:“毛泽东的文章?什么题目?”
张群犹豫,欲言又止。蒋经国见状,伸手取过报纸,一眼瞥见5个大字,顿觉舌头在嘴里打转。
蒋介石催促说:“说呀!”
张群说:“毛泽东文章的标题是:《评战犯求和》。”
听到“战犯”二字,蒋介石觉得有一口气憋到了心里。好在他几十年来,受过的打击也不少,所以能将满腹的气恼藏于心底,表面却很平静地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经国,念念毛泽东的文章,听听他怎么说。”
蒋经国念道:“为了保存中国反动势力和美国在华侵略势力,中国第一号战争罪犯国民党匪帮首领蒋介石在今年元旦发表了一篇求和声明。战犯蒋介石宣称:……”
念了一会儿,蒋经国抬头看看蒋介石,没见他有什么反应,就又念道:“‘军队要有确实的保障’——这是买办地主阶级的命根子,虽然已被可恶的人民解放军歼灭了几百万,但是现在还剩下一百几十万,务须‘保障’而且‘确实’。倘若‘保障’而不‘确实’,买办地主阶级就没有了本钱,‘法统’还是要‘中断’,国民党匪帮还是要灭亡,一切大中小战犯还是要被捉拿治罪。”
毛泽东逐一批驳了蒋介石元旦文告中的论点。最后,毛泽东在文中说:“我们早已说过,蒋介石已经失去了灵魂,只是一具僵尸,什么人也不相信他了。”
蒋介石表面没露声色,但他心里却似打翻了五味瓶,不是个滋味。他对毛泽东的戏骂很是气愤,默默地在心里回骂着“娘希匹”。同时也为毛泽东在文章中,把他的想法一一说破而感到既钦佩又恼恨。
室内异常沉静,也不知过了多久,蒋介石开口了,他对蒋经国说:“你同苏联人比较熟,能不能和他们联系一下。”
蒋经国问:“父亲为何此时要伺苏联人打交道?”
蒋介石说:“美国人已经靠不住了,我想了解苏联人是什么想法。”
蒋经国答道:“明天我就去找一下罗坤。”
蒋介石又说:“叫礼卿过来,让他给白崇禧发电报,就说我同意他的和谈倡议。”
蒋介石度日如年,每天寝食难安。
1月9日,他得知杜聿明已大部被歼,更加心神不安。他在这天的日记中写道:“杜聿明部今晨似已大半被匪消灭,闻尚有3万人自陈官庄西南突围,未知能否安全出险,忧念无已。我前之所以不能为他人强逼下野者,为此杜部待援,我责未尽耳。”
第二天下午,蒋介石召集孙科、张群、张治中等商讨能否运用外交促进和谈到来,蒋授意孙科令吴铁城外长照会美、苏、英、法四国,请他们施加影响。但是,因为美国希望早日见到蒋下台,对吴的建议婉言拒绝,苏、英、法也仿效美国的态度。蒋介石的这一努力又告失败。
1月lo日,蒋介石从新华社广播中获悉,淮海战役已经结束,他听此消息后,叹息着说:“看来光亭的路是走完了。”蒋对杜很有感情,但没有料到,徐蚌会战失败之后,杜聿明既没有命丧黄泉,也没有魂归九天,而是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杜聿明于1959年12月被特赦后,安排在全国政协当文吏专员,从事文史资料研究工作,并相继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及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直至1981年5月7日才去世,终年77岁。此是后话,略过不提。
1月14日,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时局的声明》,声明说:“自1946年7月起,中国共产党领导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抵抗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430万军队的进攻,然后又使自己转入了反攻,从而收复了解放区的一切失地,并且解放了石家庄、洛阳、济南、郑州、开封、沈阳、徐州、唐山诸大城市。中国人民解放军克服了无比的困难,壮大了自己,以美国政府送给国民党政府的大批武器装备了自己。在两年半的过程中,歼灭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主要军事力量和一切精锐师团。现在,人民解放军无论在数量上士气上和装备上均优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残余力量。至此,中国人民才开始吐了一口气。现在,情况已非常明显,只要人民解放军向着残余的国民党军队再作若干次重大的攻击,全部国民党反动统治机构即将土崩瓦解,归于消灭。现在,国民党反动政府发动内战的政策,业已自食其果,众叛亲离,已至不能维持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