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字字锦
5807100000034

第34章 外看乾隆如何颠覆历史(2)

叁、干部们的节气是做人之根本

除了对皇帝们的关注,对继承人的关注,乾隆还关注那些臣子们,这些人也很重要的,他们关系着国家的运转。那么什么样的人是他要的好干部呢?

看他对知名大臣狄仁杰的评价。

狄仁杰,影视中看得多了,这是个很有贤名的领导。我印象中的狄仁杰,精明能干,秉道公正,执法不阿,是好官的代表。

可乾隆不这么看。道理很简单,狄仁杰原来是唐朝的大官,居然在武周政权官也做得一帆风顺,对武则天服务得很周到。狄是怎么得到武则天赏识的呢?武则天抢了李唐的天下后,李唐的宗室自然不服气了,于是常常有反击,也就是动乱,而狄恰恰是平定了豫州的叛乱后得到武则天赏识的。此后,狄一路顺风,被武则天称为“国老”。但恰恰是这个“国老”挽救了李唐王朝。公元698年,武家人开始做皇帝,感觉好得不得了。武则天的几个侄儿竟然多次请求姑姑,立武家人做太子,武则天犹豫不决。这个时候,狄国老进谏了:皇帝您如果立儿子为天子,那么将千秋万岁配食太庙,享受无穷;如果立侄儿为太子,我从来没听说过侄儿会在太庙中祭祀姑姑的。这回,武则天总算没被胜利冲昏头脑,于是将儿子李显立为皇嗣。

在乾隆之前,对狄仁杰还有一种评价是,他保全自己是为了恢复唐室。

但乾隆却大胆否定:余少时亦有仁杰,非感知己之深,乃服其韬晦,且以复唐自任之论,今以武氏始终夺唐祚及仁杰不能匡复观之,未免失言。大意是,我年少的时候还是很崇拜狄仁杰的,但我并没有将他视为知己,只钦佩他韬光养晦,还有以恢复唐室为己任的一些言论,从武则天夺取唐室天下自始自终的整个过程看,狄仁杰未免有些失言了。

对于狄仁杰这样的人物,乾隆都还有微词,一些变节的臣子那就更让他痛恨了。

所以,1776年,他做了两件大事:一是下令编辑《胜朝殉节诸臣录》,大力表彰明朝那些死节诸臣。想想看,前面历朝历代的忠臣,离我们太远了些,那就向前朝的忠臣学习。为什么要学习?因为我们蔑视那些变节的人,我们赞扬那些忠臣,忠臣才是我们大清王朝各位臣子学习的好榜样,“各为其主,义烈可嘉”。

二是下令编辑《贰臣传》,把那些“在明已登仕版,又复身仕本朝”的官员统统编进。这个有点狠的,人家都已经投降你了,你不好好用也就算了,干吗还要编个书,让他们遗臭万年呢?就这点来说,乾隆是从心底里看不起他们,他看到了事情的两面,我既然大赞忠臣,当然也要大贬降臣。

到这里,乾隆的用心已经很明显了,他不就是担心人家变节吗?变节就是对我大清朝的不忠!看看我对忠臣和贰臣的态度,你们这些干部们可要想好了,和平时期看不出来,一到关键时刻,品格高低立马就显现了,历史会记着你们的,好好干工作!

肆、胡须入药及其他

乾隆读书的重点,除了上面关注的皇帝(那是他个人能力的需要),关注皇储(那是朝代延续的需要),关注臣子(那是他执政的需要),此外,他还对一些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事件进行点评。这个读来就比较轻松,因为不太含他明显的政治目的,反而有专业的水平。

苏武“嚼雪吃毡”。

苏武的故事耳熟能详。大家敬佩他的是:奉命出使匈奴,慷慨激昂,视死如归,前后经历十九年。对于这样的凛然正气,乾隆也赞同。但是,他对苏武十九年是怎么过来的,却有自己的看法。史学家说的“啮雪餐旃”,他认为不太可信:

夫雪或可啮,旃决无可食之理,即偶一食之,断不能数日藉以不死,是说殊失于诬。即野鼠草食亦只可苟延旦夕,十九年之久,何以当之?则所称义不食匈奴之粟,亦饰辞耳。且武既娶妇生子,岂得谓非大节之玷?现在看来,乾隆这样推理不是没有道理的,积雪可以吃,但毡毛绝对不可以吃(这一点,乾隆没有想到几百年后中国工农红军有实践),即便偶尔吃一次,也不解决问题啊?因此不真实。再退一步,即便寻找野鼠洞中藏的粮食挖野草,也撑不了十九年啊?

况且他还娶妻生子呢。只不过是没投降,其他的细节,他认为很多都不可靠!

乾隆这样追根究底,不要认为很无聊,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如何看待一个正面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都是很辩证的。不要去任意拔高,苏武也是人,苏武也抵挡不了十九年的寂寞。一个有缺点不完美的人,反而最真实了。

诸葛亮“七擒孟获”。

这个故事也是家喻户晓。诸葛军师大肆征伐,三路大军气势汹汹向南中而来。

孟获在当地汉人和少数民族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但是威望并不代表军事实力,孟获还是抵挡不住,第一次抓来后,孟获当然不服。诸葛亮很大度,你不服,那我就放了你,你再来打吧。结果是抓七次放七次,弄得孟获很折服了:丞相您有上天的神威,我们南中人不再打了,彻底投降了!

对于这样的情节,乾隆很不以为然:七纵七擒为记载所艳称,无识已甚。盖蛮夷固当使之心服,然以缚渠屡遣,直同儿戏,一再为甚,又可七乎?即云几之上之肉不足虑,而脱鞴试鹰,发柙尝虎,终非善策。且彼时亮之所急者,欲定南而伐北,册宜屡纵屡擒耽延时日之理?知其必不出此。

乾隆见人们到处宣扬七擒孟获,认为太没有见识,这简直就如儿戏,脱掉袖套试鹰,放开木笼试虎,都不是好计谋。况且,关键的关键是,诸葛亮急于南定南方之后北伐中原,哪里还有时间玩这样的猫捉老鼠游戏?他认为,诸葛亮一定不会做这样无聊的事情!

唐太宗“剪须入药”。

这个事情在《旧唐书》和《资治通鉴》中都有记载,主要是为了体现李世民体恤大臣们的。说是有一天,大臣李勣(徐世勣)得了某种急病,医生诊断后开出方子说,人的胡须烧成灰可以医治此病。唐太宗听说后,立即把自己的胡须剪下来,送给他配药。李勣病好后,哭泣着向太宗表示感谢,把头都磕出血来了,而太宗却安慰他说:我完全依赖你们这些得力的干部才会成大事,你们的健康事关国家的安危,我的胡须算什么呢?我是为了国家着想,并不只是为了你个人,有什么好感谢的呀!

因此,乾隆看到这样的史料时,就有自己的见解了:剪须入药,事属不经。即云优恤功臣亦自有道,何至毁发肤以佐刀圭?设他日复有类者,安得如许须髯疗疾乎?事出李勣本传,或由太宗欲倚勣为顾托,因设词以结其心,而其家遂纪之志状。

在乾隆看来,剪胡须配药完全是无稽之谈,就算是对功臣表示特别体恤,也还有别的办法,且不说它有没有用。如果有用,那么以后再有这样的病,怎么办呢?

可能是他家人为了表现皇帝对他的关爱,杜撰了这样的情节,而后世一些编史书的,也不加审察,甚至进一步美化夸张,于是越传越神,以为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即便真有,也不合常情,因此乾隆并不赞同这样的事。

其实,乾隆还有一点可以追问:既然人的胡须可以入药,那很简单,李勣自己也有胡须,如果李自己没有,那一个堂堂知名功臣家里,仆人什么的多的是,哪里没有胡须?如果是战场上,有胡须的人就更多,随便剪好了。是不是那个医生当着唐太宗的面开的方子?别人没有机会剪胡须了?或者医生说,必须要用皇帝的胡须?哪个混账医生敢开这样的方子?

查遍中医典籍,好像也没有这样的记录,仅有“龙胡须”一项,这是蕨类石松科的一种植物,全草皆可入药,味苦和凉,用于散风和血、消肿止痛。

从健康的角度说,胡须也是藏污纳垢的地方,它一定会吸附一些东西,科学家的研究表明,胡须里藏有数十种有害物质。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胡须入药都有些荒唐,不仅不能救命,极有可能害命的。

加在唐太宗身上,完全是贴金。

以读书的眼光看,任何人读书都可以生疑,但疑问的大胆程度不一样,乾隆自然是可以吃豹子胆的,他只要有疑问,怎么御批都可以。因此,他的读书也就随意随心了许多,他尝到了读书的快乐,虽然这种快乐离不开他的位置、他的角度、他的立场,这种快乐明显带着他深深的用心。但是,布衣依然以为,这样解读历史也是别开生面的,起码为后人分析历史观察社会提供了一些多维而独特的视角。

布衣以为,乾隆十五万字的御批,要远远胜过他那些附庸风雅的几万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