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有一种战略叫集中
5830600000004

第4章 集中致胜的博弈之处(1)

博弈一——如何变相对弱势为相对优势

我在《今日女报》中读到一篇关于深圳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运用集中战略制胜的名人故事,故事是这样写的:

几年前,一支由7名业余队员组成的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中央电视台首次全程直播,中国移动公司专门为此做了一个网站。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此次攀登珠峰,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在7名队员中,有两个人最引人注目,一个是深圳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鼎鼎大名的地产大王。在房地产界,没人怀疑他的能力,但对于登山,他充其量是个业余爱好者,何况已五十多岁,想征服世界第一高峰,谈何容易?人们不禁为他捏一把汗。

另一个是比王石小10岁的队友,身体素质和状态特别好,在北京怀柔登山基地训练时,一般人登山负重最多只有20公斤,他负重40公斤仍然行走自如;别人走两趟,他能走三趟。人们纷纷预测,这名队员应该能第一个登顶。

整个登山过程中,那名呼声最高的队员身兼数职,一路上,他要接受记者采访,每天还要抽空上网,关注网友发的帖子,回复人们的关心和祝福。他还要全程拍摄登山过程,并把一些相关图片,按时发给家乡的电视台。

王石原本就是财富名人,加上年龄较大。按常理说,他是最受媒体和人们关注的队员。恰恰相反,他表现得极为低调,事先约定不接受记者采访,不面对摄像机,专心登山。

在海拔8000米营地宿营时,金色的夕阳倾泻在白雪皑皑的珠峰上,风景异常绮丽,队友们兴奋异常,纷纷跑出去欣赏美景,只有王石不为所动。有人招呼他:“王总,快出来看看,风景多么壮观啊。”他躲在帐篷里没吱声。几分钟后,又有队友提醒他:“王总,你再不出来会后悔的,我们登了这么多山,从没见过这么美的风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在那样的高度看世界,能不美吗?王石依然闭门不出。

第二天,登山队到达海拔8300米的高度。越是接近顶峰,危险和挑战越大。当晚,大家开始慎重选择是否登顶,那名呼声最高的队友,不得不放弃登顶,此时,他的体力已消耗殆尽。最终,只有4人成功登顶,其中包括王石,自始至终,全队只有他一人没受伤,近乎完美地登上世界第一高峰。最具实力的队员没有登上顶峰,最不被看好的王石,竟然一举登顶,这样的结局,大大出乎人们意料。

下山后,王石欣然接受采访,记者的第一句话是:“真没想到,难道你有什么登顶的秘诀吗?”他笑了:“自从第一脚踏上珠峰,我只有一个目标,就是登顶,与此无关的事情,我一概不做。”

王石一语道破天机,就是两个字——集中。只有集中才能使王石王石变相对弱势为相对优势。

乒乓球国手刘国梁说,一个人要发挥出他的最佳水平,首先就得学会拒绝干扰。许多人一生无成,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不够诚心,也不是没有对成功的渴望,而是因为他们做事往往不是有始无终、虎头蛇尾,就是在行事时敷衍了事。他们常常会这山望见那山高,在刚做到一半时又觉得另一个职业更为稳妥、更易成功。于是,他们做事就没有耐性,常常是一件事情没做好,又去忙另一件事情,结果搞得一事无成。

有个这样的故事:

主人的两头牛走失了,就吩咐他的仆人出去找。可是等了半天也不见仆人回来,主人只得自己出去寻找,并看个究竟。在野地里,主人看到他的仆人正在那里来回瞎跑,就问他:“你到底在干什么?”仆人回答:“刚才我发现两头鹿,您知道,鹿茸非常值钱,所以不必找什么牛了。”

主人说:“那么你捉到鹿了吗?”

仆人说:“我去追朝东跑的那头鹿,谁知它跑得比我快。不过请放心,我记得朝西的那头鹿脚有点瘸,所以转过来再追它,相信我会捉到的。”

叫他找牛他去捉鹿,捉东边那只时却惦记着西边那只,念头反复无常,最终落得个牛没找着、鹿没捉到的结局。

其实,象仆人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无论是在生活、工作,还是在感情上,最忌讳的就是朝三暮四、朝秦暮楚。有些人总是在一件事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就想着另一件事,表面上看起来忙忙碌碌、十分努力,实质上最后却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想追求什么。像这样无法专注于手头正在做的事情的人,想取得成功或达到目的真可谓天方夜谭。

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初期,显然是相当弱小的。在那种情况下,怎样状大呢?他深知集中的奥妙,所以,他在全党全军一直大力贯彻“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的战略战术。

在整体上,我打不赢你,但我可以从局部上集中一个团、二个团、百个团,在局部上创造远胜于敌人的优势而完成闪电战,如“百团大战”,大家都十分熟悉的。退则发动群众,进则集中优势打歼灭战。这一战略方针使得日本侵略军十分被动,十分头痛。

毛泽东对这一战略战术的充分运用,终于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将侵华日军赶回老家去了。

如果你还没出名,你还没有战斗力,那一定就是你在集中上做得还远远不够。

许多歌星只唱好一首歌就红遍了大江南北,许多作家只写好一本书,便红遍全球;许多演讲家只能讲好三个小时之课,就名振江湖,……

企业也一样。许多企业只生产一个剃须刀刀片,就响誉全球,许多企业只推出一种小小的服务,就将店子开遍了全球……

无论是个人和企业,只要是已成功的,你都可以从中看到集中智慧的运用。不集中是很危险的,尤其是创业初期。你本来就弱小,还分散了那些仅有的一点点资源,能比得过别人吗?不可能的。

如今,什么行业的起点都高,投入成本都高,你若不能很好的运用集中战略,是毫无竞争力的,是斗不过他人的。

集中之所以能变弱势力相对优势,是因为集中战略的确有如下一些好处:

一是获得成本优势。

打个大家易熟悉的比如,刘德华要开个人演唱会,他的宣传机构决定印一些广告张帖画,负责印刷的助手到印刷厂去问印刷价格,印刷厂说:印300张是每张1元,印30000张是每张4角。同样是一张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距呢?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印3千张的和印3万的制片费是一样的,只是增了纸张钱而已。这就是规模经济的好处,当然也是集中战略运用的好处。

对于个人来说,集中战略也一样能人获得成本优势,也能创造规模经济。

我写书是走的专业化路子,每次选好一个大课题后,我便购回相关资料近百本,一般仅资料费就要花2千多元,所以,若只写一本书就有点不合算。

因此,我一般都会在一个大选题下再开发出二、三个二级选题来写,这样一来,我只花了一次资料费,却写出了二、三本书,这一招就叫资料的集中战略。

当然,你可以运用集中战略到各个领域,你都会收到成本优势,创造规模经济。

二能创造议价优势。

我投入的规模大,生产的产品多,原材料购入自然要多,所以在购原材料时,就有了与对方议价的本钱。

如你开了一大酒楼,你的顾客要吃烤鸭,你只好到附近专门制作烤鸭地店里进货,此店卖价是每只18元,你由于每天购得多,开口价就要求每只12元,不然你就走人,就去了别处。此时,烤鸭店老板也只好卖给你啰!每只虽然赚得少,但赚钱总数额却起得来呀!这就是集中战略的好处之一。

三是能创造技术优势。

没有一定的规模,你是请不起一流专家的,也是支付不起高成本的科研经费的。

我一个老乡开了个服装厂,十年前是一个相当小的作坊,十几个人,在一郊区破旧房子里做简单加工,那时只是玩“跟风战”,技术力量几乎没有。

三年前,我们又见面了,他接我去看了一下他服装厂的规模,自己的大厂房,一流的设备,一流的设计师,一流的培训室装备……由此可以看出,他现在能够创造出一流的技术优势了,因为他还请了几个美国一流美女设计师定居中国呢。

以上三大优势,只是集中创造的优势中的几种,在后文中我将进一步分析集中战略对个人及企业的好处。

博弈二——如何变相对优势为绝对优势

古龙,武侠世界的一个怪才,他在出名之前的战略是错误的。那时,他什么都写,又是写诗,又是写散文,又是写言情小说,总之,流行什么就写什么。这显然是没有写作的主攻方向,自然也拿不出什么吸引人的绝活,故难以出人头地。直到后来,他开始集中精力写武侠小说,才开始真正步入他人生有价值有意义的阶段,才真正步入他事业的高峰期。

他头脑聪明,有写作能力,这是他的相对优势,不过,仅有相对优势是远远不够的,除非他在某个点上有绝对优势才能出名,因为市场只相信卓越。那么怎样才能卓越?只有集中,才为他创造卓越,为他创造绝对优势。

集中即是战略,又是战术,每个阶段都有指导妙用。

他在写武侠小说的初期,由于只是采取平庸作家常用的“跟风战”,于是,别人写什么,他也写什么,大师写什么,他就写什么。几乎没有他自己的个性在里面,因此,在众多武侠小说作家之中,他依然跳不出来,依然不能出类拔萃。他十分苦恼。

他决定用一周时间闭门思过,一天,他闲不住,到一朋友那里去玩,偶尔看到了朋友正在写一本关于毛泽东战争智慧的书,他一口气读完前三章,并听完朋友的讲解后,突然悟出了集中战略的妙用。回家后,他将他自己的武侠写作作了三项集中定位。

一是用短句表达;二是重点写现代人性,写情写爱;三是不写武功的招式打斗。因为他知道,写背景武侠他写不过梁羽生,写文化武侠,他写不过金庸,写血腥武侠他甚至写不过陈青云、柳残阳,他必须走武侠的专业化差异化路子,于是他便找到了自己写作的战略——集中写出个性,写出自我。

由于古龙集中优势——他是写情高手写变化高手;由于集中战略的运用,很快,他便从一般武侠作家中脱颖而出,成为新派武侠小说的三位顶级大师之一,与梁羽生和金庸形成武侠世界的三足鼎立之势。

集中它不仅能变相对弱势为相对优势,而且它还能变相对优势为绝对优势。

高度集中是一种把自己逼向悬崖,只有一个选择的生存状态;是一种全情投入,忘我的做事态度;是一种对事业乐此不疲,有着无比幸福和成就感的精神享受;是一种产生并创造生命奇迹的神奇力量。集中,几乎有着不可战胜的力量。

一个人从事自己最擅长、最感兴趣事情的时候,他的注意力就会自然地集中到这件事情上面。这种高度集中的境界,能够产生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

据说,日本江户时代有个茶师很喜欢武士打扮。一天,他一时兴起,打扮成武士上街闲逛。不巧得很,他碰上了一个真正的武士,茶师当场吓得头都不敢抬起来。

武士一见茶师很惊慌,就逼着他大声说:“拔出剑来,我要和你比武。”

茶师心想:若跟武士比武自己必定会死,但自己也是个得道的茶师,死也要死得漂亮点,于是,就骗武士:“我要去办一件很重要的事,等办完了再来与你比武。”

茶师立即赶到全城最著名的剑道馆,恳求剑道师傅说:“我被武士挑战,请教我死得最漂亮的姿势,因为等一下跟人比剑,我一定会被杀死。”剑道师傅要他先泡一壶茶给他喝,才肯教。

茶师知道自己有可能即将死去,他有点伤感,因为他是珍惜人生的,不过他是决不会回避和退缩的,他毕竟也是一代大师,于是,他就很专心地用毕生功力泡了此生最后一壶茶。剑道师傅喝了非常感动,他告诉茶师:“你去比武时,心态就保持现在泡茶的样子。”茶师听了很开心,便回去跟武士比剑。

他把腰带扎紧,高举着剑,两只眼睛盯着武士,目光中立即充满萧瑟的杀机,天地间仿佛立即静止。武士大吃一惊,心想:“对手原来武功如此高强。”吓得他把剑丢掉,爬着离开了。

微波炉大家都知道,格兰仕这个企业也因生产一流级微波炉而响誉盛名。谁又知道这个企业从几个人小打小闹,成长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微波炉霸主呢?

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它的成长成熟是因为充分运用了集中战略的结果。

它在前期,是走多元化的路子,虽然四方出击赚钱,但效益不大。后来,由于老总的智慧升级,他很快为企业确定了专业化的战略,于是大刀阔斧地改革,将还在大量盈利的其它行业转购给他人,他自己则只留下一个产业——生产微波炉。

在这种集中战略指导下,很快他就创造了一系列的市场优势,不几年就打造出了中国微波炉第一品牌。随着集中的扩大化,据说现在已成为了世界的老大了。

走集中战略致胜的企业是相当多的,如吉列就只集中生产剃须刀,中国的格力空调,也同样是走的专一代“集中”战略。

我们不妨再看看刘柏松教授对格力空调的集中战略的分析: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组建于1989年,是中国目前生产规模最大、技术实力最强的空调生产基地,也是世界单产规模最大的专业空调企业。公司现有珠海、江苏、重庆和巴西四大生产基地,年产空调能力达1000万台(套)。公司坚持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以领先的技术技能、过硬的产品质量、完善周到的服务赢得市场。公司在空调器的研发水平上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并坚持”以技术创新抢占制高点”的开发战略,生产一代、构思一代、研制一代,向市场推出众多极具竞争力的空调产品,至今已经开发出20大类、100多个系列、3000多个品种规格的空调产品,品种规格之多、系列之齐全居全国首位。

在这些品牌中,格力电器是唯一一家坚持专一化经营战略的大型家电企业。格力在成立之初,由于自己实力较弱,所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战略,集中开发中南、华东等地区。格力始终坚持两个“坚决”信念:一是坚决不打价格战;二是坚决走专一化道路。

产品开发战略是只做空调,保证产品规格种类齐全。

格力电器长期以来一直坚持专一化经营的战略,产品已涵盖了家用空调和商用空调领域的20大类、100多个系列、3000多种品种规格,成为了国内目前规格最齐全、品种最多的空调生产厂家,形成了业内领先的主导优势。

曾经有很多其他企业,比如说做冰箱、彩电、洗衣机的,想和格力合作,希望借助格力的品牌来经营自己的产品,但都被格力拒绝了。格力只做空调,从家用空调做到中央空调,格力始终认为市场份额是存在的,市场是无尽的。

专一化可以使一个企业始终保持压力,必须不断向前,不断进步,“在专一化上越做越好,越走越远”。在这一点上格力所表现出来的坚定和清醒是难能可贵的。特别是面对众多鼓噪者的指责,依然保持“我自岿然不动”,正反映出格力战略家的气质和专一化战略运用的娴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