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一场绝代风华
5865100000047

第47章 唐代民俗生活卷(13)

始识王公学卫非。

草圣未须因酒发,

笔端应解化龙飞。

怀素自己说他从学习书法到当时成名已经有十年光景了,正是因为每日不辍,才能得了今日的小有成就。诗人于是想起了当年王羲之向卫夫人学习书法的故事。书法之事哪里是从别人处学来,至于那些只有酒肉之后才能放开性情的传言更是妄谈。想要使得笔触如同飞龙一般飞舞起来,也终是要在自己的心中先有了这一腔化境。岂知,化境又怎么会在一朝一夕中成型?若是没有十年来的苦练,现如今的笔触也就不会如此传神了。真正的书法只在于平时的体悟中,不是做他人态,更不是做非常态,偏偏正是于普通生活中的坚持才真正是这一艺术手法的精髓。

自古以来,天道酬勤这句话什么时候欺骗过世人?

只是人们总愿意羡慕着天上飞的鸟儿,却从不愿意去想一想当初学翅时摔在身上的疤痕。这世上,哪里有捷径可循!唯一的快捷之法也就只有苦学了。若是连时光都打磨不起,又怎能写出这些传奇?

这样的话,还是留给世人共勉吧!

绝世书法换白鹅

举世之上,书法最好且又写的一手好文章的人,大抵只有王羲之一个。那篇《兰亭序》不知羡煞了多少后人,只因流觞曲水的幽情,便早已抵得过风清日朗的美色。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曾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写得一手好字而被后人尊为“书圣”。不仅如此,在王羲之的教导下,他的儿子王献之的书法也称得上是一绝,人们也总是并称他们父子两人为“二王”。

在评论到王羲之书法艺术成就时,有人总结说“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这已是最高的赞誉了,人世间哪里还能再找得出第二个如此境界的人来?即便经过是人工雕琢的字迹也比得上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精巧,不只是在当时的年代,再往后推上数个时代怕也再没有能超越他的人了。

尤是那篇《兰亭集序》,更被称之是“天下第一行书”。相传,那一天王羲之和朋友们相邀到一座凉亭饮酒作乐,借着酒兴写下了那篇《兰亭序》。及至完笔后再一细看,虽偶有别字且因醉酒而写得字零乱一些,但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飘逸之感却是极致。这总是一时的神来之笔,事后想要重作一幅如此佳品也是难再得了。真是越看越喜爱,就好像天然的璞玉一般,正因为有了些微瑕疵才衬得其更加晶莹,连王羲之自己都有些叹为观止。

这总是要和王羲之率真的性子联系起来的。那一日,当着众人可以放浪形骸的人,该是有着怎样的风骨!千金难买今宵醉,得了自己所爱,即便是醉了又怎样?难得能和这么多相好之人聚在一起,也是要逍遥一番了。

后世还传着一段“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说得是王羲之喜养鹅,他自觉养鹅不仅可以陶冶出一份闲情,更能从鹅的体态中悟出些书法上的道理。单是这些言论就够令人惊奇了,偏偏这一天他和儿子王献之在游历绍兴山水的时候却在村庄附近看到一群极喜人的白鹅。只见这些鹅一只只全都如白雪一般,摇摇摆摆从面前走过的模样把王羲之完全吸引住了。动了爱慕之情的他打听到这群鹅原是附近一名道士所养,他于是便向对方提出要把鹅买回家去的念想。道士也并不是不答应,只是他不要王羲之的银钱,要求只有一个,只要王羲之给他代书一部道典籍的《黄庭经》。不成想,王羲之听了后大喜过望,欣然应允了道士的要求。最后的结果自然是王羲之带着白鹅回家,而那道士也是遂了心愿的。

这些故事一代代地流传着,每个人口中的王羲之都有着不一样的豪情。人们总是对他倍加赞誉,不论其行径有多么出人意料,后世人却总是多出一份包容之心。同样豁达的李白更是对王羲之这份直率的性格赏识有加,他还专门作诗一首,说的便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王右军

李白

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

山阴遇羽客,爱此好鹅宾。

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

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

王羲之曾经官封右军,因而也被人成为王右军。李白赞赏的是他身上隐隐流透出来的超凡神韵。还是要提起那段写字换鹅的故事。世俗人总是要斟酌几分彼此的轻重,一部亲笔写下的《黄庭经》总要超过这些鹅的价钱,可王羲之并没有去算计这些。在他看来,能得到自己的心爱之物已经是上天最好的恩赐了。大概也是因为遇见了天外来客,及至得到白鹅后,那道士拿着《黄庭经》头也不回地消失在拐角处,甚至都没有给王羲之留下言谢的机会。

天下的事情,总是要遇到一个懂得自己心肠的人才能激发出许多情绪来。当年王羲之遇见这位修仙之人的时候,他也曾把身上的玉佩解下来相赠,希望对方能把这群白鹅送给他。但白鹅乃是道士心爱之物,玉佩对王羲之来说却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以它来换对方的心上物,不免有些失礼。因而当道士提出只要一部《黄庭经》时,王羲之也就爽快地答应下来。若不是遇到这么一个忘记了红尘之事的道人,王羲之也总是要流于世俗的吧。而若不是有着王羲之的这一段传说,李白又哪里能从古事中寻到自己心中的影子呢?

这一份从骨子里偷出来的神韵,也是再难改变了。甚至在婚姻大事上,王羲之也总是对自己的性情毫不掩饰,以最真的形态来示人。那还是他二十岁光景的时候,有个叫郗鉴的太尉因知晓王家有才子,这才派人上门来选女婿了。太尉提亲,得知此消息的王家儿孙全都一个个把自己装点得光鲜亮丽,希望能在来人面前把自己好好展示一番,以期能做一个乘龙快婿。唯有王羲之一人依旧躺在竹榻上吃着烧饼,对眼前的熙熙攘攘毫不关心。

来人见到此景,也甚觉奇怪。回到府上后,他原原本本地把自己所见之事报告给太尉。不想太尉双手一拍说,此人正是他要找的女婿了。于是,也就因此成就了一段美满姻缘。只因当时王羲之是躺在院子东边的竹榻上,后世也才有了“东床快婿”的典故。

发生在王羲之身上的故事还有很多。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后又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刻字人人用刀削下木屑后才发现,原来王羲之的笔迹已经印到木板中三分之深处了。这也就是“入木三分”的由来。

更有些励志意味的,却是王羲之用来洗笔的水池。当年王羲之也曾四处为官,但他心底藏着的却是要游历名山大川以寻前辈书法家遗迹的梦想。每到一处,他都练字不停,于是便在身边的水池中洗着毛笔和砚台。时间一长,他用来洗笔的池水全都变成了墨黑色。后世人们便将王羲之曾经洗过笔和砚台的池子称之为“墨池”。

这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故事,天底下有多少人需要这样的故事来继续激励着梦想啊!前途总是未卜,现如今的操劳也未必能得见光明。若是再没有人用自己的故事补给他们继续走下去的念想,人生便也都就此枯寂了下去。

中唐诗人刘言史曾写了一首七绝来咏叹此事。他一边赞叹着古人的意志,一边也还要继续给自己打气:

右军墨池

刘言史

永嘉人事尽归空,

逸少遗居蔓草中。

至今池水涵馀墨,

犹共诸泉色不同。

王羲之当年是在永嘉一带活动着,只是岁月变迁,人们再也难寻觅到他的行迹了。甚至连王羲之的故居现如今都已经长满了荒草,透出历史还能看到的,只剩下现如今依旧残留着当年墨汁的墨池了。只见这汪黑水和旁边水池的颜色完全不同,可是谁人还愿意去了解它背后的故事呢?

只因当初一句有关于梦想的话,这才注定了这一生都要漂泊在路上。这果真是最苦的日子,可谁又能说不是甜蜜呢?或许有一天,心中的梦想终会实现;又或者那些不曾告诉人的故事这一辈子也只能埋在心底,但那又怎样,回头看看自己的曾经,不也一样满是温暖的味道吗?只因曾付出了努力,结果才显得如此微渺。墨池依旧,那些故事却都散了。也许后人记住的永远都只是有人也曾如同自己一般不顾岁月风刀而继续努力着,即便他们再不懂得自己的心性,也是会被这些磨砺出激情的传说感动着。

你我缺少的,总是那些不会灭掉的激情,只消轻微触碰,就能燃烧出梦想。

贺知章的点睛笔

即写得一手好诗文,又作得一手好笔墨,此人便是贺知章了。贺知章,字季真,号四明狂客,唐代越州会稽永兴(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人。只在很小的时候,他便以诗文闻名,后于唐武后证圣元年得中进士,自此也走上了仕途。

只是后人皆知贺知章的诗作是好的,却不晓得他还擅长草隶。虽每次为人题字也不过十数个,但当世人若有幸得了贺知章的字,一个个都如获珍宝一般。且贺知章又常常与张旭、李白等人一起饮酒作乐,于是也被杜甫列为“饮中八仙”了。

当年贺知章初看到李白的诗文时,便因其字句中透露出来的豪情而称之为“谪仙人也”。他自己本也生性豁达,且又爱饮酒,这才和李白成了忘年之交。若不是他的引荐,李白得见玄宗的时日恐怕不知道要被推脱到什么时候。

后来人不知晓贺知章书法家的身份其实也并不奇怪。他留下来的墨宝甚少,存世也仅有、绍兴城东南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石刻和流传到日本的《孝经》草书。

唐文宗大和初年,刘禹锡在和州担任刺史的任期已满,遂与白居易结伴回洛阳。偶游洛阳洛中寺时,他二人在北楼上见到了贺知章于玄宗开元年间题写在墙壁上的草书。这字迹静静地躺在墙壁上已经有整整一百年的光景了,虽然已经覆盖满了尘土,从笔画的走势中依旧可以寻出龙腾虎跃的气势。眼见笔锋不凡,刘禹锡不仅暗暗赞叹,更在心底升起不少敬意,这才作诗一首:

洛中寺北楼见贺监草书题诗

刘禹锡

高楼贺监昔曾登,壁上笔踪龙虎腾。

中国书流尚皇象,北朝文士重徐陵。

偶因独见空惊目,恨不同时便伏膺。

唯恐尘埃转磨灭,再三珍重嘱山僧。

当年贺知章登上这座高楼的时候,不知是何事触发了他的心绪,这才在墙壁上留下了有如此气魄的字迹。远远观去,就好像真龙在墙上几欲腾空而起,又恰似猛虎于地上却要扑食。如果非要和古人做个对比的话,三国时期人们都倾慕于皇象的草书,北朝的文人又都对南朝徐陵的作品百加赏识,但贺知章写在墙上的这些字却更是令人惊讶。于是不禁哀叹自己和他不是生在一个时期,否则定要寻个机会前去拜访。又看看四周,只可惜这么好的作品却长在了旷野间,只怕终有一天会被灰尘覆盖住,使后人再也看不到本来的面了。

于是在临行前,刘禹锡百般叮嘱住寺的僧人,一定要好好保护贺知章的这幅作品。虽说其写在墙上并不能用来贩卖,但真正的艺术价值却哪里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

要说贺知章的真迹到底有多少价值,这在当时也算得一绝了。是时,秘书省内有“四绝”。《唐诗纪事》载:唐秘书省内,落星石,薛稷画鹤,贺知章草书,郎令余画风,相传为四绝。贺知章的书法便堂而皇之地在这“四绝”中占了一席之地。后宪宗元和年间,秘书郎韩公武曾用弹弓射中仙鹤的一只眼睛,从此才又加了一绝,此时便有“五绝”了。在这五绝中,于秘书省内任职的权德舆对贺知章的书法尤为推崇,并作过一首诗专来颂扬:

秘阁五绝图贺监草书赞

权德舆

季真造适,挥翰睨壁。

酒仙逸态,草圣绝迹。

兴涵云海,词韵金石。

传于秘丘,永永无斁。

人们在谈起贺知章书法的时候,总是喜欢先要说上一番他的心性。这是一个生性豁达、不拘小节的人,正因为胸中不存拘泥,所以才能如同行云流水一般挥出手中的墨迹。他面对着墙壁,眼睛有意无意地望向远方,似在寻觅究竟哪里才是下笔之处。又因早已喝醉几分,如此形态更像是仙人临凡了。忽然间他灵光一闪,便马上来了兴致。所有的笔墨走势早已在他心中有了梗概,就连写在墙上的这首诗歌的内容也都是成竹在握。他像是能包藏万物的云海一般,纵有着万千头绪,也从不向外人露得分毫。

及至提笔人们才惊讶于这一幅作品的酣畅淋漓。惟愿秘书省能把如此珍品永久地保存下去,毕竟贺知章也终会有老得再拿不动笔的年纪,到了那时可就再也寻不到这么好的作品了。

这也只是他人的妄自担心罢了。依着贺知章的性子,只要一时高兴,谁人前来相求,也都会毫不吝啬地挥上几笔。他看重的不是自己手上的这点功夫,更不是用几个字换来几两银钱,在他心中,真正重要的是有人能懂得他在形骸放浪之外的曲高和寡。人人都知高处不胜寒,却不知身在高处的人,究竟该如何抵得过刺骨严寒。

如此,李白和贺知章最终成了忘年交也就不足为奇了。他们相重的不只是各自的才情,更是因为各自心底的寂寥不经意间碰撞了,从此再难离分。

两人相遇是在天宝元年的长安城中。当时李白四十二岁,而贺知章已经八十四岁了。据载,李白初到长安,因尚无定居之所而客居在旅店,贺知章闻讯后第一个前去探望。两人相见第一眼,贺知章便被李白的清俊倾倒。随后,李白把自己的《蜀道难》一诗奉上。贺知章接过手来,全诗还没有读完便已经拍案四次。

当日,贺知章盛情邀请李白共饮,不巧的是他身上却并没有带足酒钱。只因于晚年得一如此知己,再贵重的物品也终是身外之事了。他随即解下了身上佩戴的金龟交与店家,只求浊酒一壶,得与眼前的后生不醉不休。

从此,二人也便成了莫逆之交。

两年后,贺知章于朝廷中告老还乡,李白也自是情深难舍。这才作了一首送别诗:

送贺宾客归越

李白

镜湖流水漾清波,

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

应写黄庭换白鹅。

贺知章在朝廷官居太子宾客,故也称贺宾客。他本是越州会稽永兴人,早年曾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因而才说是“归越”。镜湖便是绍兴的鉴湖了。当年贺知章自称为“四明狂客”,这便有了“狂客归舟逸兴多”的由头。

鉴湖的水永远是那么清澈,不因岁月流转而变了自己的身形。听说有久离家乡的亲人要从外地归来,这片湖水也再忍不住寂寞而荡漾起来。那一声声细微的波浪拍击,正像是最美的欢歌,喜着旧人的归程。人生苦短,纵是癫狂了一世,也终要在故乡寻一处安家之所。虽说尚没有见到百姓乡亲,但只要一听到这汪清水的欢歌,自己心中便也多出不少雅致。在外奔波了一辈子,也是该安享山间岁月长了。

或者哪一日于山间也偶遇个修行的人,不妨同样学着当年王羲之以书换白鹅的故事,不仅自娱一番,还能给后世人留下几多传闻。

人生到了晚年,有一些这样的小情致也已知足了。

只是此时的李白还无法预知,他所敬重的贺老在归乡后不久便要病死在家中。若能知晓此事,便是再不会离他半步的。只是上天总是容易妒贤,哪里又舍得有着如此才华的贺知章在人世间多逗留一些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