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外国文学评介丛书-涅克拉索夫
5875600000005

第5章 短诗(1)

讽刺诗

涅克拉索夫在文学上的真正活动是从指责性的讽刺诗开始的。可以说,在萨尔蒂科夫—谢德林之前,涅克拉索夫就以讽刺作家的身份而闻名于当时的俄罗斯文坛了。在这方面,涅克拉索夫是果戈理传统的忠实继承者。甚至可以说,他不仅继承了果戈理对现实中否定性现象的现实主义揭发和暴露的传统,而且用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性使这种传统更加深化。

在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诗人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讽刺诗篇,如:《当代颂歌》、《道学先生》、《摇篮歌》、《博爱家》、《犬猎》等。这些讽刺诗是针对贵族和资产阶级,大官僚和自由主义者而写的。

《当代颂歌》(1845)是借用颂歌的体裁而写成的一首有名的讽刺诗。颂歌,本是古典主义诗歌的基本体裁,而涅克拉索夫的颂歌当然没有那种庄严崇高的性质。诗人在这里使用的完全是反语:

种种美德装饰着你,

这决非别人所能具备,

可以指天作证,

我深深地尊敬你……涅克拉索夫描写一个仿佛是美德化身的人。但诗人采用了表面肯定而实际否定的抒写手法,这里,语气词“不”起了很大作用:“你不无故得罪一个坏蛋”,“你不想骗取权贵的友谊”,“你不鄙弃出身微贱的人”,“你不会将自己的大胡子亲戚推推搡搡赶出门去”。但是,诗人又在每个否定句后面包含着内在的嘲讽:

我不问你,现在你皮箱里,

是哪儿来的这么多东西;

我知道,一切都是从天而降,

因为你有美德和荣誉!……

涅克拉索夫在这首诗里暴露了强盗资本家们的装模作样的慈善事业、口是心非的仁义道德。诗人就用这种讽刺暗示的手法,揭露了伪善的剥削与牟利的手段。《当代颂歌》虽然还不是涅克拉索夫最优秀的作品,但那风格的别致,音调的清新,题材的现实,显然在当时怀古成风的诗坛放出了一线异彩。

《道学先生》(1847)通过这位老爷自己讲述的四件事,揭露了这位“道学先生”的真面目。

第一件事:道学先生发现,他的妻子每天黄昏以后用面纱蒙住脸,去会自己的情人。于是,他带领警察悄悄进了那人的住宅。事情揭穿了……那人要求决斗,可是道学先生没有应战。他妻子受尽了羞辱和忧愁的痛苦,便倒在床上,一命呜呼……

第二件事:有一个朋友欠了他的债没有按期还,道学先生友好地对他暗暗示意,说让法律来裁判。法律判决把朋友关进了监狱。一分钱没有还,那人便瘐死在狱中。道学先生想:虽然我有理,但我并不生他的气。既然他死了,我就豁免了他的那笔债款吧。除此而外,我还应该用泪水和悲伤表表我的敬意。……

第三件事:他雇了一个农民来当厨师。可是这个农民经常外出,而且有个与身份不相称的怪癖:喜爱读书,好发议论。道学先生懒得去威吓和申斥这个农民,便“慈父般”地将他抽打一顿。农民挨过打,就投河了:因为他“傻气攻心”!

第四件事:他的女儿玛莎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一时激动想跟他逃跑。道学先生威胁她说,要把她赶出家门,断绝父女关系。女儿屈服了,她嫁了一个白发苍苍的大富豪。他们的门第辉煌、生活富裕;但玛莎忽然面色苍白,形容枯槁,一年过后便得肺病死去,沉重的悲哀将一家人压倒……

这位道学先生虽然在每讲完一件事之后,总是标榜说:“我生活本着严格的道义,一生没有做过对不起人的事情。”可是,通过他的自白,在我们面前出现的不正是一个道貌岸然的贵族老爷的形象吗?很清楚,这是一个冷酷的、没有心肝的道学先生。涅克拉索夫在这首诗中仍然采用了重复的手法,活灵活现地刻画出地主贵族老爷们的虚伪和狡诈。

而《摇篮歌》(1845)则无情地痛斥了蝇营狗苟贪赃枉法的官僚。诗人声言这是“仿莱蒙托夫”,但实际上,涅克拉索夫只是采用了莱蒙托夫的诗的形式的一些特征,而内容和主题的揭示手法都是涅克拉索夫独创的。

《摇篮歌》借一个母亲摇动摇篮,哄宝宝睡觉哼唱歌曲,揭发了大官僚的发迹史;

一片欢呼声

轰动了全省:

你的父亲受到了审判——

有许多明显的罪证。

但你的父亲——有名的骗子手,

知道该干什么事情。

睡吧,小淘气儿,当你还诚实的时候!诗中“英雄”的一生是通过一般的、但富有表现力的特征描写出来的:一个著名的大骗子的儿子后来也成了大骗子。这类骗子的特点是:“你表面上冠冕堂皇,而实际上却很卑鄙。”接着,诗人又借诗中母亲之口,预言这位骗子后代的“未来”:“你娇柔温顺,像一只小绵羊,你的额头也很坚强,你钻营奔走,定会爬上肥美的缺位——遇有财益过手,你也决不会放过机会。”“你买一座高楼大厦,捞一个高官厚禄,立刻就是个俄罗斯贵族,显赫一时的老爷。过上这种生活,就会安安泰泰度过一生的岁月……”

就这样,诗人一针见血地暴露出专制农奴制度的危害:每一个大官僚都是用奴颜婢膝、恭维奉承与盗窃行为博取高官厚禄的。这是一首大胆尖锐的政治讽刺诗。这首诗直接攻击了掌权者及其忠实奴仆。因此,《摇篮歌》偶然发表以后,立刻在反动阵营中引起了一片惊慌。反动文痞布尔加林给沙皇宪兵处写了报告,他在报告里引用了涅克拉索夫的《摇篮歌》和其他几首诗,并称涅克拉索夫是“一个最狂妄的共产主义者,他为革命拼命地呼号”。

涅克拉索夫从果戈理的传统中认识到讽刺的巨大作用,他写道:

讽刺的影响越来越广越来越大,

正如枪弹很巧妙地瞄准了罪人。

正因为这样,讽刺这根红线贯穿了涅克拉索夫的全部诗歌创作之中。诗人很自豪地说道:“严峻的歌曲娱悦着我的两耳。”他赞扬讽刺作家果戈理,因为果戈理弹奏“惩罚的竖琴”,他以“否定的仇恨的语言”宣扬热爱。在涅克拉索夫看来,暴露黑暗的诗人就是“高尚的天才”。不过,这里应当指出,这种尖锐的讽刺,到诗人后期创作时,已经变成了强烈的愤怒和斗争的热情。

抒情诗

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影响下,涅克拉索夫创作了大量的抒情短诗和篇幅不大的叙事抒情诗,其中著名的有:《大门前的沉思》、《叶辽慕希加之歌》、《铁路》、《伏尔加河上》、《夜里我奔驰在黑暗的大街上》等。

《大门前的沉思》写于一八五八年,因书刊检查机关不允许发表,直到一八六○年才在赫尔岑主办的《警钟》上发表。这一时期,正是俄国农奴制度改革的前夜。地主、官僚不顾人民死活强取豪夺,广大农奴饱受剥削与贫困的痛苦,酝酿着反抗的风暴。涅克拉索夫对农奴们“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以深沉、忧郁的心情写下了这首诗。

全诗共五节。诗是以平铺直叙的手法开始的:“这里是一座大门。……”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通过强烈的对比手法,鲜明地展示了大门前的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一幅是节日里那些趋炎附势的人,带着“奴性病”,“诚惶诚恐”地来到一位大臣的官邸门前,他们登记上自己的姓名和职位,便心满意足地各自回家,仿佛拜谒就是他们天赋的职务!另一幅是平常日子里一些穷苦的人,将这豪华的大门团团围住:富于幻想的人,求差谋职的人,有年迈的老头,也有孤苦的寡妇。每天早晨,总有一些送公文的信差川流不息地奔驰着,到哪儿去,打哪儿来。而有的请愿人则在不住地啼哭。

就在这样两幅画面对比之下,诗人点出了正题:诗人亲眼目睹几个庄稼汉出现在大门前。诗人立即开始描写这群请愿者:他们的脸和手晒得黝黑,肩上披着破烂的衣衫,那伛偻的背上各背着一个行囊,颈上系着十字架,由于长途跋涉,他们那一双穿着草鞋的脚上布满了斑斑的血痕。看门人出现了。“放我们进去吧,”他们带着希望和痛苦的神情哀求道。看门人听到门里有人喊道:“赶走他们!我们主人不爱见这衣衫褴褛的穷百姓!”大门呼的一声关上了。这些朝圣者站了一会儿,于是解开了自己的钱包,但看门人不收这微薄的门礼,也不放他们进去,于是他们走了,被太阳炙烤着。他们一再说道:让上帝惩罚他吧!他们绝望地摊开两手,光着头,走着,走着……

那么,这个官邸的主人又如何呢?诗人愤怒地揭发他所过的穷奢极欲的腐化生活,谴责他对孤苦无告的人们的命运漠不关心:

而这豪华官邸的主人

还在做着酣畅的好梦……

你认为陶醉于无耻的阿谀、

追求女人、大吃大喝、纸醉金迷,

才是最使人倾慕的生活,

快醒醒吧!还有另一种快乐:

唤他们回来!你就能拯救他们!

但是幸福的人们,

对于善行却已置若罔闻……

这是诗人对达官贵人的怒斥。诗人自己的情感也达到了最激越的状态。诗人清醒地认识到,这些贵族老爷决不会发发善心,救济农民:“这惊人的悲哀与你有什么相干?这贫苦的人民与你有什么牵连?生命像永恒的节日,飞逝着不让你清醒。……”他们“在西西里的天空下,在芳香四溢的树荫里”,度过自己的晚年,“观望着紫红色的太阳正用一条条霞辉把大海镀上金光,而又慢慢地沉入了蔚蓝色的大海,他们被地中海的波涛的温柔歌唱催眠着——像婴孩一样入睡了……”然而,他们作威作福的日子行将结束了。他们注定没落的命运即将到来了:“你就要进入坟墓了……英雄,你被祖国悄悄地咒骂着,却有响亮的赞词来把你歌颂!”

接下去,诗人把他的注意力转向了被奴役的俄国农民,诗人在这里描绘了一幅在农奴制度沉重压迫下俄罗斯人民苦难生活的概括的画面:“他们走了,沿途乞讨着,他们呻吟着……祖国的大地啊!请给我指出这样一个处所,这样的角落我还不曾见过,在那里你的播种者和保护人——俄罗斯的农民可以不再呻吟。他呻吟在田野上,在道路上,他呻吟在监狱里,在城寨里,在矿山里,而且身上系着铁链……他在每一个偏僻的小镇里,在法庭和官邸的门口呻吟。”接着,诗人写了伏尔加河上纤夫的呻吟。伏尔加河,这浩淼无边而又强大有力的俄罗斯大河,乃是俄罗斯人民的力量的体现,由此引出诗人在大门前的沉思和感叹:

伏尔加!伏尔加!在春天涨水时期,

你横扫田野,茫茫无际,

但怎比得人民巨大的悲哀,

到处泛滥在我们这辽阔的土地上——

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呻吟……

唉,可怜的人!

你这绵绵不绝的呻吟意味着什么?

你是否充满了力量,还会觉醒?

难道你还要服从命运的法则?

难道你所能做的,都已经完成?

难道你创作了一支婉转呻吟的歌曲,

而灵魂就永远沉睡不醒?……

从这首诗的结尾部分,可以着出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的沉思。诗人相信,强大有力的俄罗斯人民绝对不能永远处于这样沉睡不醒、痛苦呻吟的状态之中,他们总有一天会振作起来解救自己的命运的。

《大门前的沉思》是诗人以其特有的描写,代表两个阶级两个对立阵营的原则写成的。他在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对比上展示了自己精湛的艺术表现才能。他一方面愤怒地斥责那位显赫的大官,并预言他必将灭亡的历史命运;另一方面,诗人又以动人的抒情诗句写出了对农民贫苦生活的深切同情。这首诗的最后部分被谱成歌曲,在十月革命前一直是一首很流行的歌曲。

五十年代末,随着农奴解放运动的发展,涅克拉索夫作品中的社会政治敏锐性也逐渐提高了。在《叶辽慕希加之歌》(1858)这首歌谣体的著名诗篇中,诗人提出了积极的斗争纲领:

请将自由的心灵,

献给自由的生活感受,

更不要妨碍人的愿望,

在心灵中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