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外国文学评介丛书-莫泊桑
5878400000007

第7章 主要作品介绍(3)

那时全家简直以为马上可以看见于勒一面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一面阔气地从船上走下来。父母亲就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地盼望着发了财的于勒早点回来。抱着这种急切的盼望心情,全家动不动就拿出叔叔的信念上一遍,要不然就是拿给别人看。我们还拟定了上千种美好的生活规划,甚至想在安古维尔附近买一幢别墅。于勒变成了我们全家的希望,变成了我们生活欢乐的源泉。

有一天晚上,一个小公务员看了于勒叔叔的来信,才决心向二姐求婚。

婚礼之后,我们全家和新婚夫妇决定到哲赛岛游玩。这个地方是穷人们最理想的游玩场所。它是距哈佛尔很近的一个英属小岛,乘两个小时的轮船就可渡海到达这个岛上。这样既不用花很多的钱,又可以落个出国旅行的美名,摆一摆绅士的派头。这次旅行,成了全家时刻梦想的好事情。上了船,大家又快活又骄傲。

船在平静的碧绿的海面上驶向远方。父亲挺着大肚子四处观望,一眼瞧见了两位漂亮的太太,高雅地吃着牡蛎。觉得这是一种雅致高贵的派头,于是问母亲和两个姐姐:

“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母亲怕花钱,两个姐姐马上赞成。母亲只好很不痛快地说:

“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

然后转身对着我,又说:

“至于约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我心里很不高兴,觉得这种不同待遇很不公道,眼睁睁地望着我的父亲带着女儿、女婿走到那个衣服褴褛的卖牡蛎的老头跟前。装模作样地教她们怎样吃牡蛎,才能够不叫汁水溅出来。不料弄巧成拙,他刚一模仿那两位太太吃牡蛎的样子,就把汁水全倒在身上穿的礼服上,狼狈地抬起了头。突然间,他觉得这个老头很像于勒,很像日夜盼着、想着的于勒。顿时,他吓得目瞪口呆,脸色苍白,赶快向我们走来,低声告诉我的母亲:

“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人,怎么这样像于勒!”

母亲吃惊了、发急了,亲自走过去观看,回来时也吓得直哆嗦,她急切地说:

“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我们。”

父亲走到船长身边,客客气气地搭讪着,船长冷冷地说:

“他是个法国老流浪汉,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族,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着他们的钱。他叫于勒……听说他在那边曾经阔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落到了什么地步。”

一切希望都破灭了。父亲一屁股坐在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

“是他,真是他!”“弄出大乱子了。”

母亲从“希望”的顶峰,一下子跌进“失望”的深渊。她做梦也没有想到于勒竟会是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在船上卖牡蛎的老乞丐。她突然暴怒起来,冲着我的父亲说:

“我早就知道这个贼不会有出息,早晚会重新回来拖累我们的,对达弗朗司家里的人还能有什么指望吗?”

父亲无可奈何,愁眉苦脸的只是问她:

“咱们怎么办?”

母亲干干脆脆地说:

“现在把钱交给约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现在巳经够倒霉了,要是再被这个讨饭的认出来,在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船的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她还决定不让姐姐们知道。她给了我一个五法郎银币就走开了。我把钱付给了于勒叔叔,望着那一只满是皱纹的手。我又留神看了一下他的脸,这是一张又苍老又穷苦的脸,满面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着:“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不由得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回来后,母亲冲着我喊:

“你简直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远处,已经可以望见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赛岛了。我真想再看看我的叔叔于勒,想走到他的身边,对他说几句安慰的话、温暖的话。可是他巳经回到了龌龊的舱底了。

回来的时候,为了避开可怜的于勒,我们改乘圣玛洛船回到了家里。

有了这件事后,我每次遇见一个乞讨的老流浪人,总要给他五法郎。

读了这篇小说,它会让你说:这篇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是这样卑劣丑恶,又是这样的庸俗平凡,但是里面却隐现着小市民的全部生活和思想。它在读者眼前打开了一帧丑恶的现实生活的画卷。在那里,金钱决定人的价值、地位和荣辱。所以菲利普夫妇尽管生活上捉襟见肘、破绽百出,却拼命装点门面,摆出一副庄严而神气的绅士面孔,维持小资产者的体面。因此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约瑟夫全家脱离贫困深渊的“希望”和“福音”,菲利普夫妇对他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手足之情,幻想着占有金钱的欢乐,陶醉在想象的幸福中。他们那颗“虚荣”而“冷酷”的心,被万能的金钱开动了。但是万万没有想到,出现在他们面前的于勒,不是日夜梦想的阔佬,而是一个又穷又苦、衣服褴褛的卖牡蛎的乞丐,立刻激起菲利普太太的恐惧、暴怒、绝望和躲避。他们满怀希望结果又异常失望的命运,被作者无比真实地抓住了,以无比辛辣、苛刻的嘲笑表现出来。于勒的发财与破落、阔佬与乞丐之间的鲜明变化,决定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他的两种全然不同的态度,真可谓“有钱千里盼相逢,无钱对面不相认。”从而剥光了涂在人们脸上的虚假的色彩,撕碎了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纱幕,手足之情、兄弟之谊完全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作者的揭露可谓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小资产者的贫困境遇、海外发财的梦想,拜金主义的人与人的关系被合盘托出。

最后作者以饱含伤感的笔触,通过小约瑟夫的内心独自,抒发了对不幸者的无限哀伤之情。正如左拉在莫泊桑的墓前所说:“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是笑或是哭,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

莫泊桑曾经说过:“一个作品的布局的巧妙不在于有激动力或者令人可爱,决不在于引人入胜的开端或者惊心动魄的收煞,而在于那些表现作品的明确意义的可信的小事的巧妙组合。”结合《我的叔叔于勒》理解这段话是十分中肯贴切的。

这篇小说题材十分普通,可以说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人和事。乍看起来平淡无奇,作者仿佛只是记述一场偶然的谈话,一件偶然碰到的小事。然而仔细玩味,就会看到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遇见,但却很少注意的一些特征。从中体察出平淡无奇的叙述里蕴有深意,平铺直叙中含有辛辣的讽刺,情节波澜起伏,构思巧妙。当菲利普夫妇酣睡在黄金的美梦中殷切盼望于勒归来时,笔锋轻轻一转,巧妙地安排了他们和于勒在船上的狭路相逢。作品具体而鲜明地通过人物的对话、骤变的表情、迅速的转移,避之如虎狼的态度以及归程改乘另一艘轮船等一连串环环相扣的情节,神形兼备地表达出了菲利普夫妇二人在希望和失望的矛盾中产生的种种思想感情。用这种白描的手法、深刻的思想分析、真实而生动的细节,既写出了他们的丑态和内心恐惧,又使人物认人唯钱、冷酷自私的性格跃然纸上。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借“我”之口叙述了整个事变,更给人以实感逼人的印象。

《米龙老爹》

《米龙老爹》于一八八三年五月二十二日发表在《高卢人日报》上,是一篇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的名作。在这个短篇里,莫泊桑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机智歼敌、坚贞不屈的爱国者形象。故事发生在美丽的诺曼第省。诺曼第的夏天,烈日当空,蔚蓝的天色和地平线相接,平原上四处散布着诺曼第省的田庄。远处小树林里,古老的苹果树开满了雪白的花朵,光彩照人。

花的香气和烈日下兽肥蒸发出来的气息,在空气中混杂在一起。

一个年约四十岁的强壮汉子望着靠墙生长的葡萄藤,想起了米龙老爹。

那还是一八七○年的事了。普军某部参谋处侵占了米龙老爹的田庄,法军远在十里之外静伏不动。但是一到夜晚普军总有一些骑兵“失踪”,凡是深夜零星出巡的士兵,总是遭到暗杀。每天早上人们在田地里、天井旁或是壕沟里总能找到他们的尸首。他们的马也伸着腿倒在大路上,颈项被人用刀割开了。

这些暗杀,仿佛是同样的人,用同一种手段干的,普军始终无法破案。原来,这都是年近古稀的田庄主人米龙老爹的秘密“杰作”。

米龙老爹具有外省乡间老农的外部特征。他今年68岁,身材矮瘦结实,长年的劳动压弯了他的脊背,两只有力的大手好像一对蟹螯,一头稀稀疏疏的头发,颈项上发黄起皱的皮肤上显出好些粗大的静脉血管,平素以顽强和吝啬闻名乡里。

敌军强占了他的田庄,老爹表面上竭力款待他们,安置他们。普军军官很满意,认为他“始终是殷勤的,并且是很合作的。”除了夸奖他,没有一句闲话,也没有一点怀疑,可是老爹的心里却充满了对敌人的仇恨。

普军到来的第二天夜晚,在老爹家里大吃大喝,一共用了二百五十多个金法郎的草料和一条牛、两只羊。老爹心里盘算着:“他们就是接连再来拿我一百个,我一样会向他们讨回来。”于是,他暗地里“盘算着复仇的计划”。他看见了一个普鲁士骑兵坐在仓库后面的壕沟边抽烟斗,马上取下镰刀,蹑着脚从后面走了过去,蓦地一下,就像割下一把小麦似的割下了他的脑袋。老爹剥下了他的全身装备,然后把敌人和一块顶栅栏门的石头,一齐装进一只装煤的口袋里扔进了水荡。这个普鲁士人的尸首,永远浮不上来了。随后把从敌人身上扒下来的服装等物,偷偷地藏到了林中石灰窑的地道里。

这以后,他随时等待机会。表面上对敌人还是那种服从和殷勤的态度。敌人对他很放心,老爹自由自在地出入敌营,常和普军士兵来往,学会了几句必要的德国话。每天傍晚,他都听那些骑兵要去的村落名称。有一天夜晚他也出门了。

他偷偷地溜进了树林,走进石灰窑的地道换上了敌人骑兵的衣服,然后走到大路上,像一个偷着打猎的猎手,小心地谛听着每一个极小的声响。

敌骑兵的马蹄声“得得”地由远而近传了过来,米龙老爹赶忙把耳朵贴在地上,判定了来的只是单个的骑兵。敌兵越来越近了,相距只有十来步远了。老爹横在大路上像受伤的样子,用德国话喊着“救人呀!救人呀!”敌人认定他是一个失了坐骑的、受伤的德国兵,于是毫无疑虑地滚鞍下马,走到他的跟前俯下身去看他,老爹迅猛地把马刀插进了敌兵的肚子里,内心感到一种老农式的无声的快乐。

事后,老爹割下敌人的首级,把尸首扔进壕沟里。自己骑上敌人的马匹在平原上巡游。

远远地他看见有两个归营的骑兵走了过来,又用德国话喊着:“救人!救人!”两个德国兵望见他穿着德国兵的服装、骑着德国人的马,就照直地冲了过去,丝毫没有一点点怀疑和猜忌。于是他,老爹,像弹丸一般从他们中间穿过,用马刀和手枪,同时干翻了他们两个人。这才从从容容地回到了石灰窑,藏好马匹、军装,重新披上原来的那套破衣裳,回到家里,一直睡到第二天早晨。

他有四天没出门,等到追查的风声过去了,他又用相同的手段杀了两个德国兵。从此后,他不再住手了,每到夜晚,都骑着马在月光下驰过荒废无人的田地,有时在这里,有时在那里,专门寻找机会,猎取普鲁士人的人头。

最后一次,米龙老爹一个人袭击两个德国兵。其中有一个人,力量很大,在搏斗时,在老爹的面颊上砍了一刀。然而老爹还是把这两个人都杀死了。他藏好马匹衣服,往回走的时候,已经精疲力尽衰弱得很。老爹满身是血,勉勉强强地走到马房前面,摔倒了。

事情败露了。老爹用他那种乡下人发呆的神态,安闲地站在普军的审判桌前。五个军官和团长坐在他的对面。团长问道:

“米龙老爹,您脸上带的那道伤是怎么回事?”

老爹一言不发。团长又说:

“您不说话这就定了您的罪。您知道今天早上在伽尔卫尔附近寻着的那两个骑兵是谁杀的吗?”

老爹干脆地答道:

“是我。”

团长吃惊了,双眼盯着他。又问:

“这一个月以来,我们在田里找着的侦察兵是谁杀的?”

“是我。”

“全部都是您杀的吗?”

“全部。对呀,是我。”

“您一个人?”

“我一个人。”

“您非全盘告诉我不可,您是怎么干的?”

老爹用同样安闲自在的态度,叙述了整个事情的经过。他说完了口供,突然抬起头自负地瞧着德国军官。团长抚弄着胡须问他:

“您再没有旁的话要说吗?”

老爹高傲地说道:“没有。再也没有,帐目是公正的:我一共杀了十六个,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您可知道自己快要死了吗?”

“我没有向您要求赦免。”接着老爹又说道:“……从前也就是你们杀了我的爹,他老人家是一世皇帝的部下。我还应该算到上一个月,你们又在艾弗勒附近杀了我的小儿子法朗索阿。从前你们欠了我的帐,现在我讨清楚了。我们现在是收付两讫。”

敌人面面相觑。老爹接着说:

“八个算是替我的爹讨还了帐,八个算是替我儿子讨还的。我们是收付两讫了。我本不要找你们惹事。我!我不认识你们!我也不知道你们是从哪儿来的。现在你们已经在我家里,并且要这样,要那样,像在你们自己家里一般。我如今在旁的那些人身上复了仇。我一点也不后悔。”

说完以后,老爹像一个英雄似“挺直了关节不良的脊梁”,直望着眼前的敌人。

狡猾的敌团长走到了老爹身边,低低地向他说:

“你听明白,老头儿,也许有一个法子救您性命,就是要……”

老爹没有听下去,向普鲁士军官“竖直了两只眼睛”,“鼓起胸膛”,把唾沫劈面唾向敌人。

不到一分钟,老爹被推到墙边。他扭过头望望自己的儿孙,在微笑中被普军士兵枪决了。

战争过去了。老爹被枪杀的地方,长出一棵茁壮的葡萄。他的儿子说道:

“老爹的这棵葡萄,今年发芽的时候并不迟,也许可以结果子了。”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像故事一样娓娓动听,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朴实,但每一篇又新颖别致,独具一格。

《米龙老爹》这篇小说和莫泊桑描写战争的小说《羊脂球》、《蜚蜚小姐》、《两个朋友》一样,以普法战争为背景,以普通群众为正面主人公,抓住生活中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侧面,反映了普法战争中法国人民的某些本质的方面。但是在表现上,这些作品绝无雷同之处。《米龙老爹》这篇小说,通过一个老农的英雄事迹,不但表现了法国人民的自发的反抗行动和他们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深仇大恨,更为可贵的是,作者较为深刻地揭示了法国人民坚决抗敌的原因和智慧。

军事审判是本文重点情节,看起来老爹像是被告,是杀人者,可是在审判过程中,老爹却把敌人置于被审判的地位上,义正词严地控诉了侵略者,肆意掠夺法国人民的财产、杀死法国人民的血腥罪行。小说表达了法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正义行动和他们仇视敌人的民族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