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素质教育——理想篇
5896200000017

第17章 人生的信仰和态度(4)

第一、要树立革命的必胜信心。革命乐观主义人生态度不是盲目的,而是来自于人们对人生一系列问题的客观分析与把握,来自于人们对客观事物各种联系和本质的深刻揭示,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预见,来自于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革命的必胜信念。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对革命事业有坚定不移的信念,才能具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我国历史上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所以能在极端艰难困苦的场合,仍能充满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就是因为他们对革命事业怀有必胜的信心。当前,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情况下,更需要我们在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第二、要培养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深厚感情。热爱生活是乐观主义人生态度的力量源泉。热爱生活,来源于人们对生活意义理解和其美好的发现。我们应该不断培养自己的认识与观察能力,做到一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树立革命乐观主义人生态度积蓄感情力量。只有对生活充满信心,才会使我们的人生朝气勃勃,勇往直前,具有无穷的力量。

(三)科学人生态度的培养与实践

科学的人生态度不是自然形成的,要树立科学的人生态度,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1.正确观察社会是树立科学人生态度的前提

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人们站在不同立场上,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理解同一问题,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看法。看法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都会对观察者的情感和态度发生重要的影响。观察理解得科学,能激发人奋进、乐观;观察理解得不科学,会使人萎靡不振、消极悲观,以至怨天尤人,漠视人生的意义。所以要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就要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进行辩证的观察,全面的理解。分清本质和非本质、主流和非主流。社会生活中总有先进的光明的一面,也有落后的黑暗的一面,前进中也难免出现事与愿违的问题。效果和动机不一致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这里就有个本质和非本质、主流和非主流的辨析问题。毛泽东同志说:"应当指出;不能忽略非本质方面和非主流方面的问题,必须逐一地将它们解决。但是,不应当将这些看成为本质和主流,以至迷惑了自己的方向"。列宁也指出:"在社会现象方面,……罗列一般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或者完全起相反的作用,因为在具体的历史情况下,一切事情都有它个别的情况"。因此,"要完全地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情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才能得出正确结论,找到前进的方向,激发起积极进取的热情。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主流?可以说,是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必须回答的一个热点问题。近年来,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长期泛滥,特别是89年后,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巨变,干扰了一些对社会主义本质和主流的认识,也动摇了一些人的社会主义信念。因此,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主流,对于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就显得特别重要。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激化的结果,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社会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为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第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从根本上改变了劳动者在社会生产中受奴役、受压迫的地位,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新型的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从而使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劳动者获得极大的解放;第三、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避免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使社会生产和社会劳动能够按照社会需要合理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分配,从而为国民经济按比例、高效率发展,提供了充分可能性;第四、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使社会生产以满足广大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目的,消除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对抗性矛盾,为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持久的、强大的推动力量;第五、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关系,使按劳分配由理论变为现实。按劳分配把劳动者的劳动贡献的大小同个人所获物质利益的多少相联系,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深刻根源。同时也要看到,在过去长时期内,我国社会主义优越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但是,这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没有优越性。因此,我们在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的时侯,第一、必须划清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它的优越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之间的原则区别。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与它的优越性是否得以充分发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正如一台机器,由于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操作不当,使它没有很好地发挥效率,这是操作技术问题,而不是机器本身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其优越性没有得以充分发挥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是解放以前的历史造成的,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造成的;从现实来说,是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不充分,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是我国经济和政治体制不完善,以及我们党工作中的失误,如没有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一些理论原则作了片面的乃至教条式的理解;搞阶级斗争扩大化,没有适时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没有很好地把握在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特点和规律,急于求成等,限制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第二、必须划清制度与社会的原则区别。制度和社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讲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是指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等基本特征为标志的根本制度是好的,是指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社会现状的本质和主流是好的,是指社会主义制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创造新生活的良好的社会条件,而不是说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切东西都是好的,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东西并不都是也不可能都是社会主义的东西,任何新社会中都有旧社会的残余,把现实中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都说成是社会主义问题,这不公平。第三、必须划清制度与实践的原则区别。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实践,但制度与实践并不是一回事。社会主义建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因此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失误和偏差,这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无关,不能把帐记在制度上。第四、必须划清制度与体制的原则区别。制度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总和,属根本制度,具有普遍性、原则性和相对稳定性;而体制则是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运行方式,属具体制度,是有特殊性、灵活性、变动性,没有固定的模式。社会主义制度是非常优越的,但是,其原有政治和经济体制确实存在许多弊端,致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对我国原有的经济和政治体制进行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社会主义固有优越性得到了发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第五、必须划清制度因素与非制度因素的原则区别。任何国家都存在非制度因素,如一个国家的地理、自然环境、资源、人口状况等。这些非制度因素虽然与制度无关,但对制度却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等,都是非制度因素,但是,这些因素也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就人口来说,建国40多年,我国净增人口6个亿,每年净增一个澳大利亚。目前,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8位,是一个大国;但是被11亿人口一平均,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就排在第105位,变成了一个小国。因此,不能把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混为一谈。总之,只有用唯物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地分析社会主义,才能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主流,坚定我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从而为我们树立科学的人生态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学习和借鉴是树立科学人生态度的重要手段

列宁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今天,要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除了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以外,还要从各个领域广泛地吸取有关人生问题的先进的思想,从先进的楷模身上学习崇高的情操。中外优秀文化典籍都蕴藏着丰富的可资借鉴的思想精华,如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求实态度,屈原的"路漫漫共修远兮,吾将上下顽求索"的追求真理的精神,鲁迅的"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等。吸收这些催人上进的思想精华,有益于我们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当然,更主要的是学习无产阶级英雄模范人物,他们是我们树立正确人生态度永不枯竭的源泉。学习贵在自觉,重在行动。

3.社会实践是树立科学人生态度的根本途径。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它可以使人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各个角落,深入到各种人际关系中去,获得真知。因此,要深刻理解人生的意义,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必须投身于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去。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使我们了解国情民情,认识社会理解改革;正确认识自己,摆正个人的社会位置,寻找到人生的真正价值;了解人民对自己的期望,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如怎样对待得与失、义与利、公与私、生与死,什么叫真、善、美和假、恶丑,什么叫"见荣誉就让,见困难就上"等人生问题,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正确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