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人红皮书
5903200000011

第11章 “红脸”识才:练就一双慧眼(1)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选准一个人,救活一个厂;选准一批人,兴旺一大片。”如今的领导面临的选才难题是:人太多,才太少;“人才”太多,“适才”太少。俗话说“一个萝卜一个坑”,好的“红脸”领导必须学会如何找到萝卜并放对坑,在储备、筛选和考察中,练就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

第9招:人才是挑出来的

企业的“企”字由“人”和“止”组成,企业无人则为“止业”。在整个企业活动中,一刻也离不开人。有人将企业里的员工分为五种类型:第一类是“人财”,指能直接给公司创造财富的人;第二类是“人才”,指具有某些的才能、能为公司做事的人;第三类是“人材”,是指有发展潜质的人;第四类是“人在”,指那种可有可无、有他不多没他不少的人;第五类是“人灾”,指会给企业带来麻烦和灾难的人。要做一个优秀的企业家,要打造一个优秀的企业,就要尽量招收与重用“人财”与“人才”,大力培养“人材”,尽量减少“人在”,坚决清理“人灾”。

这其实就是企业家用人要知人善任,即使企业家自身有所缺陷,只要能够做到知人善任,充分发挥人才的力量,企业一样会兴旺发达。知人就是选人,善人就是用人,所以,企业家必须选好干部、用好干部。

要“知人善任”,大致可以遵循以下三个步骤:第一,界定职位所需要承担的主要工作任务;第二,界定最适合人选的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包括职业性向、资历、体格等;第三,让候选人才与他所负责的职务相匹配。

这个过程中,管理者对人才的识别能力显得至关重要。你需要充满警惕,问问自己:“他真的是我需要的人才吗?”你可以借助于任何必要的技术和工具对他进行考察和考验。

诸葛亮给领导们提供了挑选人才的方法:“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意思就是说,识别一个人是否是人才,通过问答来观察他的志向;通过出其不意的提问来考察他应对突然事件的应变能力;通过询问计谋来了解他学识的真伪;在灾难临头时看他的勇敢;在酩酊大醉中看他的本性;在物欲诱惑下看他的廉洁;在分配任务后看他是否负责。

这是诸葛亮的经验之谈。领导者要想挑出合适的人才,还要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发现下属的闪光点

要知道谁是人才,就要了解员工的情况,并且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也就是“知人”。知人,不能看一时一事,要全局地、历史地来看,既要看他过去一贯的表现,更要看他现在的表现;既要听其言,又要观其行;既要看学历,更要看其实际的能力。领导做到心中有数,就能在需要的时候找到合适的人才。

赵匡胤起于草莽,兴于行伍,周围武将居多,却缺少能够规划天下、崇文兴礼的人才。为了能够从下层选拔到优秀人才,他专门准备了一个小记录本,不论是朝中官员还是地方官员,只要有可取之处,不管他的资历和级别,都要系统地记录下来。等到某个部门缺少官员需要补充的时候,他就翻开笔记本,从中选取。

与赵匡胤的小记录本比较起来,清末重臣李鸿章的幕僚队伍更是一个庞大的“人才储备中心”,中外合计达566人。他们被李鸿章分派到不同机构里,根据各自的特长履行不同的职责,有的成为朝廷重臣,有的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商人,还有大科学家、思想家,他们是李鸿章的“智囊团”、“思想库”,也成为他的耳目和眼线,将有效信息即时传达给他,也为他种种政令的执行起到了很好的疏导作用。李鸿章的政治势力延伸到全国大部分省区,而且在很多地方控制晚清政局达数十年之久。

李鸿章在选拔这些人的时候,有一个硬性的标准,那就是“经世致用”,不管他们家庭出身如何,地区籍贯在何处,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凡是有谋略、行事干练的,就能受到重用。在庞大的幕僚队伍里,“多精明练达之士,而绝少道学先生,即文学侍从之臣,亦不多见”。

避免“灯下黑”

古时点蜡烛或者油灯,在光源的下方会形成一片黑影,黑影之内的东西不容易被发现,离灯越近反而越被忽视,这就是“灯下黑”。有些管理者过分迷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急于对外招揽人才,忽视了企业内部的人才,而这就犯了“灯下黑”的错误。

“红脸”领导要注重发现和培养企业内部的人才。在“自家人”中挑选人才的好处很多,他们在认同感上具有先天优势,这样就容易跟领导“一条心”;由于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在专业培养上也可以节约成本。这样的下属,领导驾驭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

国美的老总黄光裕就青睐于从内部培养管理人才。每年,国美都会有部分中高层岗位在内部招聘,挑选合适的人。他还与主管人力资源的副总裁魏秋立女士一手打造了“蓄水池工程”,目的就是从企业内部挑选合适的人才。

接受“蓄水池工程”训练的员工必须从门店销售人员开始实习,通过在门店、分部、总部职能部门岗位的培养,逐步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熟悉公司组织结构和业务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有很多人因受不了高强度、严要求的工作而离开,而保留下来的人是最符合国美管理人才要求的。

“蓄水池工程”为国美培养了一批批部门经理和业务骨干,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发展。尤为重要的是,这为国美后期的往外扩张打下了很好的人才基础。80%的胜出者已成长为公司总部和分公司的部门经理和业务骨干。

管理者要在自己的企业里建立一个“赛马场”,既要“相马”,又要让这些“马”在赛场上竞赛,并且要让更多的集团成员参与选拔。

了解下属的性格

性格和能力是密切相关的。有能力的人性格特征一般比较突出,而无能力的人大多没什么性格特点。一个非常有能力、有见解的人,很少用模棱两可的语言去附和别人的意见,他说对或不对都有他自己的一套理由。而一个没有什么能力,没什么见解的人对别人的意见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只能言不由衷或驴唇不对马嘴地附和。

所以,领导除了了解下属的能力,还要对其性格有一定了解。它有助于管理者更好地识人、委派他适当的任务。对高层领导来说,应该注意以下性格特征:

1内向还是外向;沉默还是活泼;有事喜欢明说还是喜欢暗示;是喜欢冒险、猎奇,还是稳妥,心平气和,平平常常;是温顺软弱,还是性格刚烈;喜欢多交朋友、频繁交往,还是生性恬淡,喜欢清净的生活。

2进取心、事业心强不强,是想轰轰烈烈地干出一番事业,还是只要求尽职尽责,完成本职工作,或者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好坏无所谓。

3有没有责任心,做错了事是要别人批评,还是自己就能进行自责和反省。

4做事要不要别人帮忙,会不会主动帮助别人,帮助别人之后是有一种施恩图报的心理,还是处于友情、同情心等。

5自尊程度如何,有没有强烈的个人荣誉感、集体荣誉感;对自己的成就是赞赏还是无所谓,有没有成就感;是不是将自己和周围同事比较,有没有出人头地的心理、个人优越感和骄傲心态。

6有没有反抗意识;是比较本分还是喜欢主动出击,不时给自己制造挑战对象;有没有权力欲望;有没有领地意识,即不准别人插手自己工作职权内的事。

7有没有正义感、道义感;在关键时刻,对人是帮忙挽救还是幸灾乐祸;做事有道的准则还是有奶便是娘,只要有利,什么事都可做,不管以前的友谊,也不受道德约束。

了解下属性格对领导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很多行业业务的完成和性格因素有很大关系。公司领导在了解员工性格时还应注意两点:

第一,管理者不可能同时了解那么多人的性格,也不可能将任何一个人了解透,所以只要了解核心员工和业务、技术骨干就够了,其他次要人员只要一般了解就可以了。

第二,了解员工性格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业务,既不能将其忽略,也不能为员工性格所左右。员工的性格因素是可以照顾的,只要不有损其对企业的忠诚,一点小缺陷是瑕不掩瑜的。

在了解了下属的性格后,领导可以参考这些资料选择合适人才。要记住,不能求全责备寻找完人,只要这个员工对企业忠诚,能够独当一面,就可以当作人才来培养。

是人才,不妨“挖”出来

会挑人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能力,会“挖”来出类拔萃的人才为我所用更难得。

春秋时期的百里奚就是一位德才兼备的治国高手,可惜时运不济,沦落到楚国的宛地靠养牛养马为生。秦穆公知道以后,想向楚王要人,又担心楚王不肯放人,于是指使大臣向楚王说百里奚是一个在逃的老奴隶,以当时一个奴隶的身价(5张羊皮)赎回百里奚。当百里奚到了秦国之后,秦穆公热情地接待他,还把国家大事交给他掌管。百里奚又把很有政治远见的蹇叔推荐给秦穆公,秦穆公照样隆重接待。两人终于成了秦穆公的左膀右臂,共图大业。

“红脸”领导就应该像秦穆公一样,如果发现别的企业有优秀人才,不妨想办法挖过来,这样可以降低培养人才的成本,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使用人才,为自己的企业获取更大利润。身为“红脸”领导,脸皮要红也要“厚”。

有位搞房地产的王老板,生意越做越大,自己无力独自管理下去,但是又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在一次聚会中,他结识了朋友圈中的一个人物,此人号称“房地产销售状元”,兼具管理、融资才能,与王老板一交谈,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经过权衡,王老板决定高薪聘请他到自己的公司来。可是,此人正任职于另外一家房地产公司,公司老板还是王老板的朋友。于是,王老板跟朋友坦诚相商,又给那个销售状元优厚的待遇,终于把他成功地“挖”到了自己的麾下,成为得力助手。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才合理的流动是正常的,况且,自己不挖,也会有别人挖。只要不暗中操作,违背行业道德和潜规则,管理者就可以大胆地挖来“它山之石”。

用兵在精不在多

比尔·盖茨在总结自己的事业时说:“在我的事业中,我不得不说我最好的经营决策是挑选人才。拥有一个你完全信任的人,一个可以委以重任的人,一个为你分担忧愁的人,一个具备一系列略微不同的技能,而且其行为对你有所裨益的人,是十分重要的。”他重视的是人才的质量,不是数量。

《孙子·行军篇》也说:“兵非益多,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这话的意思是,用兵作战,不在于兵力越多越好,只要不轻敌冒进,并能集中兵力,判明情况,也就足以战胜敌人了。兵非益多,就是人们通常讲的“用兵在精不在多”。兵非益多是用兵作战的原则,也是选贤用人的原则。唐太宗李世民继位不久就提出“官在得人,不在员多”,提倡选官配员在质不在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这个方面,日本的管理学家士光敏夫有独到见解,他认为:“在出人才的工作单位,往往是工作多而人手少。这样,每个人的负荷就加大了。每个人都干着稍稍超过自己能力的工作,这就形成一种必须自己去经受锻炼克服困难的环境。”他还认为真正能够造就人才的正是这样的环境。他还发表了“少而精”的看法,他说:“少而精有两层意思,其中一层意思是:‘使用少数的精干人物’。但我更重视它的另外一层意思:因为人数少,人们更有可能变得精干。前者意味着将已经造就好的精干人物集中于自己的手下,而后者则意味着在自己的部下既有玉,又有石。要进一步对玉进行琢磨,同时,也要使石头经过磨炼变成玉,以此来提高全体人员的能力。”

沈阳电线电缆公司就是这样的一个“精兵简政”的高效率公司。该公司有13000名职工,但是,公司领导只在机关安排了八位工作人员,从事办公室、规划组、生产协作组、咨询组的工作。这八个人既有明确分工,又相互协作,一个人顶几个人用。其中一位工程师既是办公室主任,又分管公司的调研、综合生产情况等工作。他对所属各企业的队伍构成、产品服务方向等两百多个专题项目一清二楚。当他发现电线三场生产被动时,就及时组织机关各组对口负责,从经营管理、产品质量、设备改造等方面一抓到底。一个月的时间,就使该厂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公司领导有这样一员“虎将”,简直能抵千军万马!

第10招:能力是选材的硬性指标

“挑”不是一个瞬间动作,需要一段时间的比较和鉴别。掌握人才的基本信息只是步骤之一,能不能真刀真枪地打胜仗,是骡子是马还得拉出来溜溜。光说不练是假把式,就算领导唱“红脸”,挑下属的时候在能力方面也不能含糊,得挑能力强的。

要以成败论英雄

人们喜欢讲“不以成败论英雄”,但是企业领导选拔干部时,必须以成败论英雄,在英雄当中选人才。《孙子兵法》里说:“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将之去留,看的就是他是否有能力打胜仗。

将领带兵就是为了打胜仗,选择人才提拔干部就是为了让企业盈利。打胜仗和盈利都是目的。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手段离开目的就失去方向,所以手段必须与目的保持一致。“用之必胜”与“用之必败”决定干部去留和升降,正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日本当代著名的经营管理学家士光敏夫有句名言:“撑竿跳的横竿总是要不断往上升的,不能跳越它的人就应尽快离开竞技场。”

每个管理者都是裁判,都是教练,让不能跳越横竿的人离开竞技场,就是以成败论英雄、以能力选人才。在日本的日立公司,这种以成败论英雄、选人才的思想表现得很突出。即使一个厂长各方面都很优秀,却没有把生产搞上去,他的晋升也会比其他人慢。日立的领导人说:“并不是说把一个人派到一个条件不好的厂去,他没有马上赚到钱就革他的职,我们是要认真地进行观察。但是,如果其他公司在发展,而日立公司相应的部门没有发展,那么这个部门的领导肯定会被革职。”

以成败论英雄,不是看他出了多少力、干过多少事、经历了多少曲折坎坷,而是要看他干成了多少事、干成多少别人难以干成的事,看有多少事是他带领别人干成的。简而言之,干部的功绩在于成事而不在于做事,在于做成了什么,而不在于做了什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人不应该受到提拔。

能者多劳,宁缺毋滥

企业里往往会有一些“大忙人”,他们一般都很会创造工作机会、很有办事能力。他们可以在工作中找出疑问,自觉地解决问题。这些人本来就容易找到很多工作来做,上司和同事们再夸他们几句,大家都想找他们帮忙,他们就更闲不下来了。因此,为了把每件工作都做好,他们会尽力把时间分配得当、提高办事效率,搭进去业余时间也在所不惜。尽管他们每次嘴上都喊“忙死了,忙死了”,实际干起来却是满心欢喜。这种下属手边工作越多,冲劲儿越足。他一天的工作量相当于好几天的工作量,工作效率却比平常提高好几倍。老板应该多提拔这种人,让他们成为自己得力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