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道家做人儒家做事
5913700000025

第25章 儒家重世,人游刃于人海苍茫(2)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是孔子关于君子形象的又一个著名的描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胸怀坦荡、心底宽广,而小人却经常忧心忡忡。这里作为君子对比的是“小人”,我们应当注意,这里说的小人并不是指坏人,而是有些缺陷的普通人。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易生妨心,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胸怀开阔,气度广大,是一种远见卓识,是一种高尚情操和道德修养,是一种智慧、气度、风范的综合和修养达到较深层次的体现,是人们立世为人的一大美德,也是成就大业的必要条件。俗话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古今中外的所谓“君子”,之所以能够品行正、修养好境界高,原因即在于他们拥有一个坦荡的胸怀,因此,也能拥有一个宽广坦荡的人生。

中国春秋时代,就有一个“坐怀不乱”的坦荡君子柳下惠:

一天,有一个因赶路而找不到住宿地的女子,来到鲁国人柳下惠住处求宿。柳下惠收留了她。因怕晚上的寒风将她冻坏,柳下惠就解开外衣,让她坐在自己的怀里,并用外衣来紧紧地裹着她,就这样,两人坐了一夜。由于柳下惠为人正派,没有人怀疑他对这个女子有什么非礼越轨的行为。

后世人就依据此一美谈,用“坐怀不乱”来形容那些坚持道德的正人君子。

胸怀坦荡历来被人们赞誉为“宰相肚里能撑船”,看作是一种可颂的德性。林则徐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心胸开阔的人,永远是愉快的人。因为无私,不用小算盘算计,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说话办事也不用绕弯子,躲躲藏藏。一碗水能端平,自己内心不受谴责,大家也感到办事公道。一个宽宏大量的人,对别人的过错,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就能宽以待之,不应无原则地指责,也不应耿耿于怀,不要以针鼻儿大的心眼,计较芝麻大的小事。心胸坦荡的人,善于理解别人的难处,发掘别人的长处,多想别人的好处。宽阔的胸怀能帮你扫清前进中的障碍。宽容产生的道德震动,有时效果高于指责。当然,我们所讲的宽容不是放纵,不是无原则地迁就,而是一种 品德高尚人的内在力量。

心胸开阔的人比心胸狭窄的人更容易成功。三国时的周瑜,他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率三军打败曹操83万人马,才能出众,但就是气量狭小,容不得高于自己的诸葛亮。他给诸葛亮3天时间,让他营造10万支箭,企图加害诸葛亮,结果诸葛亮用“草船借箭”渡过难关。周瑜几次与诸葛亮较量失败,积气伤身,口吐鲜血,最终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吴国鲁肃评论:“公瑾量窄,自取死耳。”

还有曾经蒙受“胯下之辱”的韩信,后来受到刘邦重用,被任命为大将军,帮助刘邦击败项羽。有一天,韩信从家乡路过,派人找来让韩信钻他胯下的那个人,那人以为韩信要杀他报仇,拼命乃求饶。韩信却笑着对他说:“你不用害怕,多年来,我一直把胯下之辱铭记在心,告诫自己不停奋进,才实现自己抱负。为了感谢你,我现在任命你为楚国中尉”。

这是两个典型的例子,周瑜和韩信,一个心胸狭窄,要报复恩人,结果自己气死,成为历史一大笑话;一个心胸开阔,感谢仇人,委以重任,成为历史一大佳话。

据载,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司马牛请教如何去做一个君子,孔子回答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不大明白,接着又问:“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称作君子了吗?”孔子的回答是:“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也就是说,如果自己问心无愧,那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呢?当然,君子坦荡荡,不仅是一个行为端正的问题,同时也来自于人的内在品德。古人认为,君子有三种基本品德--仁爱、智慧和勇敢。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也就是说人如果有着一颗博爱之心,有着高远的人生智慧,有着勇敢坚强的意志,那麽他就必然会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从而心底宽广、胸怀坦荡。从心理的角度来看,一个心胸坦荡的人也会比一个经常忧愁的人更加健康。所以君子坦荡荡是与人与己都有益无害的健康心态,也是一个人的快乐基础之一。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或多或少都有嫉妒的阴影。越是关系比较近的人,越容易产生嫉妒心理,担心别人超过自己,不愿肯定别人的成绩,甚至背后说别人的“坏话”。当他人的才能、声誉、地位等方面具有优势,而自己处于劣势时,便产生了复杂难言的不悦、怨气至恼怒的心理表现,就是嫉妒。日本谚语:“嫉妒心是含有毒素的危险感情。”作家艾青说:“嫉妒--心灵上的毒瘤。”意大利警语:“不要让嫉妒的蛇钻进你的心里,这条蛇会腐蚀你的头脑,毁坏你的灵魂。”

一个被嫉妒支配的人,一定是目光短浅,心胸狭窄,事事都想占上风的人。但最终成为不被群众选择的人。我们每个人都要不断削减嫉妒,排除毒素,才能做一个心胸宽阔的人。嫉妒者往往在背后贬低别人的优点,夸大别人的缺点。综观历史风云,嫉妒不仅害人,也害自己。两千年前的孙膑和庞涓是同窗好友,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回到魏国,在魏惠王手下带兵打仗。庞涓深知自己才能不及孙膑,担心今后败在他手下,想除掉孙膑,便把孙膑诱骗到魏,向惠王进谗言,引起魏惠王恼怒,借故割去孙膑膝盖骨,脸上刺字,软禁起来,逼他写兵书,妄图将孙膑的才能据为已有。孙膑自知大祸临头了,写也是死,不写也是死,便装疯逃到齐国。齐王发现孙膑的特殊才能,任命为军师,并采纳孙膑“围魏救赵”等谋略打败魏国,使庞涓“智穷兵败,乃自刎”。

许多事实说明,嫉妒使人胸怀狭隘、阴暗,这样的人失去开朗的生活情趣,到头来,让别人不愉快,自己没乐趣,甚至危害事业。如古人说:“善莫大于恕,恶莫大于妒。”嫉妒是一种消极的情绪,最终使自己身败名臭。

削减嫉妒,要学会忍让和宽容。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人群环境,由于工作的经历、生活习惯、成长环境和思维方式不同,性格、气质和道德水准不同,难免出现分歧和矛盾,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这时,要心平气和,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并换位思考、及时沟通,千万不要误解成“你跟我过不去”、“你在大家面前栽我”……等等,然后找机会“回敬”或报复,如果冤冤相报,小疙瘩结成大疙瘩,结成死疙瘩,与人与己都没有一点好处,到头来,自己心中会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

人生在世,都要有能力自治其心,也就是治心窄,求心宽。心胸狭窄者,是一个小气者,是一个无所作为者。心胸狭窄,不仅会害人,而且会害己。心胸狭窄者,总认为自已是对的,别人 是错的,看不到自己的弱点,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总认为人家跟他过不去,总认为别人在整他。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不可能干出大事,也不可能创造出优异成绩。姜太公对周文王说:“大度盖天下,然后能包容天下;信用盖天下,然后能约束天下;仁德盖天下,然后能收服天下;恩泽盖天下,然后能保天下;权势盖天下,然后能不失天下。”姜太公认为,只有具备了这五条,才能治理天下,从事政治。宽容不仅表现个人的博大胸怀,也表现个人的聪明才智,更能调动部属的积极性,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宽容是一切成功者的应有境界。一个人心量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一个人心能容多少,成就就有多少。

倘若没有一个宽广的胸怀,没有一种平静的心境,要修养好品行是十分困难的。一个人若是内心十分充实,即在道德、人格、知识、趣味、情感等方面,比较完善,有一定质量,达到一定境界,有一个广阔的胸襟,心里容量大,就能有正确的自足感,能够避免无节制地被外界事物刺激和骚扰,视名利、权势、情欲为身外之物,不会过于计较。内心保持这样的境界,无论得意的时候或是艰难困苦的时候,都会是很乐观的。当然也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自然的胸襟开朗,对人也没有仇怨。为人处世能养成这种“坦荡荡”的境界,具备这种豁达胸怀,才使修身冶性具有基本的保证,修身正己就有了一种自觉性,会产生一种满足感、愉悦感。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曲曲折折、坎坎坷坷。灿烂的阳光下,也有阴暗的角落;和风日丽的天空,也会有乌云飘来的时候;巨轮航行在大海上,经常会遇到狂风恶浪的挑战;车辆奔驰在大地上,经常有高山大河的阻碍;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或善解人意,知书达理;或心胸狭窄、蛮不讲理;或愤世嫉俗、感情用事;或宽容大度、冷静沉着……

荀子曾经说:“群子贤而能容墨,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西谚曰:“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这就是一种胸怀,一种宽容大度的胸怀。宽容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份只有君子方可有的坦荡。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风云突变的世界,一个人必须有宽阔的胸襟,才能保持良好的竞争状态,偏狭和嫉妒只能使得自己的路越走月窄,最终走投无路。宽容是以辽阔的胸襟容纳各种智慧,是辉映创造性的文化品格。宽容是一种与人相处的素质,一种时代崇尚的品德,更是吸纳他人长处,充实自我,创造自我价值的良好思维品质。宽容是塑造一个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使每个人的个性、天分和志趣得到尊重和发展,使我们生存的社会成为百花争艳的世界。

让我们培养自己的正直、无私、宽容与豁达,做一个坦荡荡的真君子!

中庸之道的智慧

【儒家语录】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正言正说】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尚的了吧!可惜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己经很久了。”

“中庸”强调的是做事守其“中”,既不左冲右突,又戒参差不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它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

虽然在论语中“中庸”一词仅出现过一次,但中庸的思想却时时闪现,如在论语中孔子评价他的弟子们时说:“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孔子认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所偏,不合中行,对他们的品质和德行必须加以纠正。

再如论语中记载,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既然子张做得过分、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 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

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宽广胸襟,和“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思想。

商汤的开国大臣伊尹,就很深谙中庸之道的真谛:

伊尹辅佐汤推翻了夏桀的残暴统治,建立了在我国历史上维系约600年之久的商朝。伊尹原来不过是汤身边的厨师。他看到汤成天为与夏桀争夺天下而忙碌着,显得十分焦急,以致一日三餐都食不甘味。他就想出一个办法来引起汤的注意。他把上一顿饭的菜做得特别咸,下一顿饭的菜又故意不放盐,让汤吃得不对味而来责备自己。接着,他又把每顿饭的菜做得咸淡适中,美味可口,让汤吃得十分满意。伊尹早已算计好了,汤准会表扬自己。果然,有一次饭后汤对伊尹说:“看来你做菜的本事确实不凡。”伊尹说:“大王,这并不值得夸奖,菜不宜太咸,也不能太淡,只要把佐料调配得当,吃起来自然适口有味。这和你治理国家是一个道理,既不能无所作为,也不能急于求成,只有掌握好分寸关节,才能把事情办好。”

孟子后来对伊尹的评价是:“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意思是说伊尹在天下太平时入仕做官,在天下动乱时也入仕做官。伊尹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点,关键是善于把握好分寸,有所为有所不为,深悟中庸的为人处事哲理。 孔子一生践行中庸之道。如何行中庸呢?他说:“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的不足,不敢不勉,言顾行,行顾言”。孔夫子一生都在这样做。“非礼不动,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他一直认为,勤苦好学就接近了“智”,学以致用,努力行善,就近了“仁”;知道什么是羞耻,不做不道德的事,就接近了“勇”。智仁勇是修身养性的基础,也是行中庸之道的要旨。

孔子在强调个人修养方面也特别注重行中庸之道。子曰:“喜怒哀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都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当这些情绪未发泄时,我们的情绪就处于心平气静,中庸平稳:但有时因发生了异常的变故,人就会有情绪的变化和波动,只要是适当、有节制,不过度与激烈的发泄,就是温和平和。这意思是说,人与人相处,行中庸,遇事心平气和,包容共济,相互谦让,文明处世,礼貌待人,人们就会减少摩擦与争斗,化解社会矛盾,实现人们的和谐相处。人们都行中庸,不但人们之间可和谐相处,而且中庸之道还能使天与地之间处于融洽的位置,阴阳能平和,天下万物才能生长发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整个社会才能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现在说中庸,就是能够中和的中庸之作用。我们中国文化中《易经》的道理,是说天下的事物,天下的人物,随时随地在变,每秒钟都在变,没有不变的事。如何能适应这个变,如何能领导这个变,这是学问的中心。同时《易经》告诉我们,变是对立的变,任何一件事都是相对立的,有正面必有反面,有好必有坏,你说对的,同时也就产生了不对的。一切都是相对的,在这个相对的中间,有一个中和的道理。所以“中庸”便提到中和的作用,孔子是说两方面有不同的意见,如果有最高的领导德业的人,使它能够中和,各保留其对的一面,各舍弃其不对的一面,那就对了。那才是“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孔子同时感叹说:“民鲜久矣。”一般的人,很少能够善于运用中和之道,大家走的多半都是偏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