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道家做人儒家做事
5913700000027

第27章 儒家重世,人游刃于人海苍茫(4)

经过一年多的跋山涉水,唐僧于第二年夏天进入了天竺境内。那时候,印度半岛上有七十多个国家,唐僧游历访问了二十多个国家及许多的佛教圣地,并到了天竺佛教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唐僧在这里潜心苦学了五年,认真地学习了寺里所藏的各种经书,取得优异的成绩,成了了天竺闻名的第一流佛学者。

然而,唐僧并没有因此而自满,后来,他又到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各处游学,访求名师,两年后重返那烂陀寺,开始在寺内讲经。

那个时候,戒日王朝盛极一时,戒日王是天竺威望最高的一个国王,他在都城曲女城举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佛经辩论会。辩论大会到会的有天竺十八个国王,三千个深通教义的高僧,还有那烂陀寺僧徒一千多人,婆罗门教和其他各界人士两千多人,再加上随从人员,总计不下一万人。唐僧是这次辩论会的主讲人,称为论主。他在会上宣读了他用梵文写的论文,大家都被他的精辟论述惊服,十八天的会期,无一人能驳倒他的论点。大会结束时,戒日王送给他数以万计的黄金白银及价值不菲的僧衣,并让他骑着装饰华丽的大象,绕场一周,现旁围观群众欢呼雀跃,学有所成的唐僧成为天竺极负盛名的人物。

唐僧离国己久,思乡之情日渐迫切,他拒绝了天竺人民的盛情挽留,带着六百多卷佛经,启程回国了。

当唐僧回到长安时,人们听说这位不远万里、不辞辛苦到佛国去探索佛教真谛的大师取回了真经,都兴奋地传递着这个消息,整个长安都轰动了。前来观看的百姓人山人海,排成了几十里长的队伍。

唐太宗闻讯非常高兴,在洛阳亲自接见了唐僧,并听他讲述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唐太宗听得津津有味,于是要求他把这些见闻都写下来,《大唐西域记》就这样诞生了。

唐僧从洛阳回到长安后,马上组织各地高僧着手翻译佛经,长安大慈恩寺内的翻经院是专供他们翻译佛经的场所。经卷收藏在唐僧亲自设计修建的大雁塔里。大雁塔至今还屹立在西安市内,成为古都长安最显著的标志。

为了翻译佛经,唐僧经常“三更暂眠,五更又起”。他这样夜以继日地工作了19年,译出佛经74部,共1300多卷。后来,唐僧所译佛经的原本在天竺散失了,他的译本就成为研究印度古代文化的珍贵史料。

这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成功始于自己,成于自己。就像唐僧,如果他不亲自历经千难万险到天竺去求取真经,他能够学到那么多的佛教知识吗?能够取得那么高的荣誉吗?

凡是在某一方面取得了成功的人,他们都是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不懈的努力取得最终辉煌的成果的。依赖他人终不可取,即使别人帮得了你一时,也帮不了你一世。而且,过份地长久地依赖别人,会导致我们自身能力的退化。路,必须靠自己的双脚去走;成功,也必须用自己的热情与智慧去创造。

刘墉曾经说过,虽然不见得一分耕耘能换来一分收获,但是耕耘多的人总能有较多的收获。就好比守株固然可能碰上一只自己撞上来的兔子,但绝不可能比得上主动出击的猎人更有收获。

有一个童话小故事:

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生下来,就要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而毛毛虫和蚯蚓却都没有? 妈妈说: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又爬不快,所以要这个壳来保护!毛毛虫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蚯蚓会钻土, 大地会保护他啊!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妈妈安慰他说:所以我们有壳啊!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

是啊,不靠天,不靠地,我们靠自己!这是多么简单却铿锵有力的一句话啊。“自助者天助”,上苍总是愿意帮助那些自力更生的奋斗者,因为他们总是能够为自己定立下明确的人生目标,然后积极地投身到实现目标的奋斗过程中去。如果你很聪明,可是你总是不愿意付出辛劳去脚踏实地地做事情,总是希望有人能够代替你去完成你应该完成的任务,总是希望有人可以助你一臂之力而使你一夜之间飞黄腾达起来,那么没有人可以帮得了你,连上帝也很无奈,因为没有人可以代替你去成功,一切只能靠自己。只有依靠自己取得成功的人,才有资格谈人生的真谛;、只有依靠自己取得成功的人,才会给我们以真实的人生教益;只有依靠自己取得成功的人,才能跳出人生的苦难;只有依靠自己取得成功的人,才能博出辉煌的未来。

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儒家语录】

德不孤,必有邻。

【正言正说】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道德不失去,就一定会有人亲近。”

在当时奴隶制的野蛮情况尚存在的情况下,孔子能说出这样的见解,不但显示了他对于德、礼重要性的充分认识,而且表现了他对“治国之道”的精通。事实上,人心的“规律”确实如此,强制只会引起表面的恭顺,暗中却积聚逆反情绪;而用积极的教化疏导手段,则会激起其自身的内在的“自治”因素,从而使民心净化,天下安稳。这无疑是一种待人处世的大智慧,深刻领会其实质要领且加以灵活运用,将会使人在生活事业中受益颇多。

汉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少有的明君,他即位的当年年底,君臣之间就围绕着是严刑峻法还是宽法度、重礼教展开了一场讨论。汉文帝说:“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准则,用它来禁绝残暴,引导人们向善。现在犯法定罪后,无罪的父母、妻子、兄弟要连坐,收没妻子儿女为官府奴婢,这种做法是否合适?”许多大臣都说:“百姓不能治理自己,所以制定法律来约束他们。互相连坐,收没妻子儿女为官府奴婢,以此来使百姓畏惧,让他们不敢轻易触犯法律,这种做法由来已久,是适宜的。”汉文帝说道:“我听说法律公正则百姓忠厚,论罪量刑得当则百姓顺从。况且管理百姓而引导他们向善,是官吏的职责,官吏既不能加以引导,又采用不公正的法律去论罪,这反而有害于百姓,使他们为非作乱,法律怎么能禁止得了呢?我看不出这种法律有什么适宜的地方。”大臣们见文帝不赞成严刑峻法,就说:“皇帝的恩惠浩荡,德泽深厚,不是我们臣子所能赶得上的。让我们谨奉诏书,废除一人有罪而妻室收没为官府奴婢和一些互相连坐的法令。”从此废除了连坐法。为了广开言路,倡导规谏,汉文帝又废除了以“诽谤罪”惩治敢于直言犯上者的刑罚。

在执政十三年后,汉文帝又下令废除了“肉刑”。汉文帝一方而省刑罪,另一方面又注重“勤德而无私”。在他执政的后期,有一年,全国发生了旱灾,蝗虫成灾。文帝加恩天下,命令诸侯不要向朝廷进贡,废除对山林湖泽的禁令,减少皇帝的服饰、用具和游玩的狗马,裁减郎官的员数,打开粮仓赈济贫苦百姓。

汉文帝在位期间,由于他坚持克己爱民,勤俭持政,使得国家经济日益发展,社会秩序井然,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可喜局面。汉文帝坚持以德化民的举措及其所取得的良好效果,从实践上印证了“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确实是安邦定国之道。

钱钟书先在《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里面有一个说法:世道不好了,坏到连魔鬼都失业的程度了,大家琢磨这话,很有意思。魔鬼的职业是干什么的?是专门干坏事的,他为什么失业了?因为坏事被人干了,所以他就失业了。庄子说:“终身役役而不知其所归。”终身被功名所束缚而不知道人生的真正本意应该归结到何处。高人重道,常人重术,没有哪一代中国人像我们这一代人这样把追求财富的手段发展到无以复加,然而注重钻营之“术”,而不修身养性,我们的企业就会被“物欲”所控制。庄子说“物物而不为物所物”,要控制功名利禄,不要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把自己的本性都失去了,把良心都弄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