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道家做人儒家做事
5913700000005

第5章 道家:真名士自风流(4)

所谓“道法自然”,自然是无为的,所以“道”也无为。“静”、“朴”、“不欲”都是无为的内涵。本章老子把“道”的概念,落实到他理想的社会和政治--自然无为。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能依照“道”的法则来为政,顺任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们将会自由自在,自我发展。统治者如果可以依照“道”的法则为政,不危害百姓,不胡作非为,老百姓就不会滋生更多的贪欲,他们的生活就会自然、平静。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道不同于任何宗教的神,神是有意志的、有目的的,而“道”则是非人格化的,它创造万物,但又不主宰万物,顺任自然万物的繁衍、发展、淘汰、新生,所以“无为”实际上是不妄为、不强为。

谈到“道”的法则在人类社会的运用。老子认为,理想的执政者,只要恪守“道”的原则,就会达到“天下将自定”这样的理想社会。由此,我们认为,老子是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考虑问题,并不是仅仅代表某一个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意愿。这表现出老子内心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因而这是进步的、积极的。

自古以来,凡是秉承无为的宗旨去治理国家的,国家无不大治。相反违背无为之“道”,胡作非为的无不使天下陷于动荡不安的境地。

汉初的高惠文景四帝采取无为而治的方略,结果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汉武帝好大喜功,四处征战,胆大妄为,结果西汉王朝元气大伤,开始由盛转衰。

唐朝尊道教为国教,尊老子为太上老君,最初也是无为而治,结果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唐玄宗天宝年间,也像汉武帝一样好大喜功,四处征战,征西域、伐南诏、讨契丹,劳民伤财,藩镇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终于酿就“安史之乱”。

纵观历朝历代,无不以开国之君主张无为而治、修养生息而使天下渐趋稳定,国力日益强盛;又无不以国力强盛之后,他们的子孙后代好大喜功,为所欲为而由盛走衰。

圣人深知这个道理,总是清虚自守,与民生息,无为而无不为。不仅治国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治人治物都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天地万物都有其自己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人为地去改变它反而只能带来坏的结果。

例如,狼是生活在草原上的王者,如果你硬要把它捕捉来像猪羊一样养,那么它就不会再是草原之王了。老鹰是长天之王,如果你将其关在笼子里,它们还会有那雄浑、不可一世的霸气和威风吗?所以要想狼成为草原之王,就要让他在草原上去驰骋;要想老鹰成为长空之王,就让他在天空里翱翔;要想老虎成为百兽之王,就让它啸傲山林,声震林木;要想苍松成为凛凛君子,就让它站在悬崖,凌霜傲雪……一句话,万事万物,各依其性,顺其自然,“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遵循自然,反对人为束缚。不要让欲望蒙蔽理智。明明知道一亩地打八百斤就是高产,可偏偏要喊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非得一亩地打出个几千斤、几万斤,于是浮夸风,高指标盛行,亩产没有提高,粮食倒欠收了,接下来大家都勒紧裤带过日子,面露饥色,到处都是浮肿病。

大“道”看似无为,实则无所不为,看似无意,实则蕴含深意,看似无眼,实则时刻关注着天地万物的一举一动,尽管它不对你说什么,但它早就制定好了条条框框,你犯了那一条,就自己去接受处罚去。由此可见,不管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违背了规律就要受到惩罚。

老子主张“人法自然”、“无为”、“不言”,因为按自然办事这就是成功的秘密。“人法自然”正如儒家主张“民胞物兴”和“仁民爱物”,人法自然才能胸襟开阔,对万物抱兼容并收的宽宏态度;只有民胞物兴和仁民爱物,才能发挥爱人及物的博爱精神,才能以平常之心对待人、事和物。

一切都合乎规律,合乎自然,如此就顺利了。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都会以不同的态度去对待。人们都知道,生活当中有些愿望可以实现,而有的愿望却实现不了。过去常讲一句话:“人定胜天”。这只是一句非常不切合实际的豪言壮语,比如说,灾害发生了,造成了损失已成为事实,怎么叫人定胜天呢?面对一些灾害,人们能做的也就是尽力去防止造成更大的损失和灾后自救的问题,人们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原来讲“抗灾”,现在变成了“减灾”,很多事情是不会按照人们的意图进行的,一个人永远也不可能想怎样就怎样。

人们做什么事情往往怀着成功的目的,实际上,在奋斗的道路上,有很多人是达不到目的的,比如说体育比赛,在众多的参与者中,只有少数的几个人可以站在领奖台上,夺得冠军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种种原因,人们也不可能完全按照个人的意愿行事,比如说一个人喜欢干某项工作,可单位领导偏偏安排他去做别外的工作。不管怎样,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如意。

在这个话题中,有几句话是可以借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心种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另一句话“做事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也挺好,因为你努力过,奋斗过,这不就足够了吗?因为你尽到力了,即使达不到目标,你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顺其自然是非常好的生活态度,它决不是消极的,它是以积极进取为前提的,这样的态度不但不影响事物向有利的方向发展,还会使人活得轻松愉快,反而对所为之事有利。人们应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可以有向往,可以有追求,知道了有些事情的结果是难以左右的这个道理,就应该以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心态来对待所为之事,坦然对待不符合自己心愿的事情。

愿望越强负担越重,使人活得很累,反而影响了愿望的实现,如果达不到预想的结果,还会使人失望。我由于身体不好,在考研究生前,突然想不参加考试了,没有好身体什么也干不好,但又想到,反正已经准备了,就随便考考吧,在这种心态下,整个考试过程一点负担没有,很轻松,结果发挥不错,也考出了全系第一名的好成绩。人们也知道,在重大比赛中,一靠实力,二靠心理素质,如在平时注意培养淡泊名利和顺其自然的态度,就会减轻紧张心理,有利于实际水平的发挥。

总之,遵循自然,放弃一切人为束缚,这是老子对我们的教诲,是我们追求成功的奥妙,更是我们富有、快乐、平安生活的源泉。

简单生活,才能不为所累

【道家语录】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复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习常。

[心语雅说]

天下有一个开端,它就是天地万物的根源。知道了根源,也就能认识万物;认识了万事万物,又把握住万物的根本,那么终身不会有危险。堵塞欲念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终身不受苦累;打开欲念的孔穴,去操持世事,终身不得安宁。能够察见到细微的,叫做“明”;能够持守柔弱的,叫做“强”。运用目光观察世界,又把这目光收回体内返照内在的明,不会给自己带来灾殃,这叫做遵循常道。

“道”的法则是什么?就是无欲无为。所以,一个人立身处世,只要塞住自己的耳朵,闭上自己的眼睛,不该自己听的不要去听,不该自己看的不要去看,即使偶尔听到了,看到了,也要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同时关闭自己心中的那扇欲望之门,不胡思乱想,有了娇妻,就不要再去想娶个小妾,你只买得起用得起奥拓,就不要去想宝马。那么,你就不会被是非和烦恼所困扰,只要你做到了无欲无为,那么,你这辈子就可以一劳永逸了。

相反,如果不闭塞你的耳目,什么事都想去看,什么事都想去听,该管不该管的事都去管,一旦管不了时,就会把自己陷入是非的漩涡中去。如果不关闭自己那扇欲望之门,任其敞开,让所有的欲望充斥其中,那么,你将一辈子生活在欲望之中,有了娇妻,还要想美妾;有了豪宅,还要想太空别墅;有了钱,还想要权;有了权,还想上天;房子、位子、票子、车子、女子、孩子一个都不能少,巴不得天上的月亮也把它摘下来当夜明珠使……人的欲望一旦到了这个份上,那就无可救药了,最终会在欲火中把自己烧得一干二净。

所以,得“道”的人绝不轻举妄动,绝不想人非非,他们永葆无为无欲的身心,在宁静中做一个旁观者,审视着人生的富贵穷夭,透过那一个个细微的征兆发现某种苗头,从而趋利避害,一生安康。他们从来不逞强使气,更不会自以为是,谦恭待人,知强守弱,以弱胜强,就像月亮善于借助太阳光的反照使自己发光那样,他们非常善于借用大“道”的光辉来反照自己,使自己的内心一片澄明,有了这片澄明,就能对世间的一切洞若观火,哪里还会给自己招来祸害呢?这就是所谓的“习常”,即承袭了大“道”,所以能随遇而安,自足自乐。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对知识的追求要不停地积累和发展,而对于“道”则恰恰相反,只有去除了杂念,也就是说只有人们认识大道所建立的名相越来越少,才能离大道越来越近。“为学”与“为道”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概念。

这也正如《庄子》所说:“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即人类永远也达不到那个真理的所在。老子的高明就在于他早认识到了这一点,向外求是永远也求不到一个终点的。 这一点对于我们的人生是一大启示。人往往就是那样,对功名、财富的追求永远也不会满足,欲望就像是一条锁链,牵着一个永远也无法达到的终点。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他只带了一块布当作衣服,就一个人到山中居住了。

后来他想到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他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向村民们乞讨一块布当作衣服,村民们都知道他是虔诚的修道者,于是毫不考虑地就给了他一块布,当作换洗穿的衣服。

当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后,他发觉在他居住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常常会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件准备换洗的衣服,他早就发誓一生遵守不杀生的戒律,因此他不愿意去伤害那只老鼠,但是他又没有办法赶走那只老鼠,所以他回到村庄中,向村民要一只猫来饲养。

得到了一只猫之后,他又想了——“猫要吃什么呢?我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但总不能跟我一样只吃一些水果与野菜吧!”于是他向村民要了一只奶牛,这样那只猫就可以靠牛奶维生。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照顾那只奶牛,于是又回到村庄中,他找到了

一个可怜流浪汉,带着这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到山中居住,帮他照顾奶牛。

那个汉浪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跟修道者抱怨说:“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过正常的家庭生活。”

修道者想一想也是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他一样,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

这个故事就这样继续演变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后来,也许是半年以后,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

对于一个禁欲苦行的修道者也不能脱离欲望的烦恼,而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更是为欲望所忧,所以禁欲(禁止欲望的膨胀)是我们时刻要注意的问题。向外追求永远也没有一个终点,而我们的生命之舟载不动太多的物欲和虚荣,因此,我们必须学会知足,学会轻舟而行。

有句俗话:“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一个人一生一世,熙熙攘攘,挑肥拣瘦,朝三暮四,为了什么,还不是为自己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锁链吗?智者告诉你:每个人都有欲望,但欲望太多了,人生就变得疲惫不堪,每个人都应学会轻载,因为生命之舟载不动太多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