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道家做人儒家做事
5913700000007

第7章 儒家: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2)

唐玄宗时,裴宽曾在润州地方官手下做事。当时润州刺史韦诜正在为女儿挑选丈夫,很久也没有遇到合适的。一天,他在家里休息,登楼远望,看见花园里有个人往土堆里埋东西,于是向家人打听那是谁,家人去打听了一下,回来报告说:“是裴宽。他为人清廉,不愿意接受人家的贿赂,生怕玷污了自己的家门。有人送给他一大块鹿肉干,放下东西就走了,他没法退还给那个人,又不敢自欺欺人,所以就把它埋起来了。”韦诜听了,对裴宽的人品赞叹不已,决定把女儿许配给他。

结婚那天,韦诜让女儿躲到帷帐后面偷偷看裴宽。裴宽又高又瘦,穿着一件碧绿的衣服,人们都取笑他,叫他“碧鹳”。韦诜的女儿也很不中意,韦诜严肃地说:“父母爱惜自己的女儿,一定要让她嫁给贤良的公侯做妻子,怎么能够以貌取人呢?”果然,裴宽不负岳父的重望,后来当上了礼部尚书,很有声望。

要学会识人,要透过表象认识其本质。韦诜选中了裴宽,他不以衣貌取人,不以贫富取人,是因为从裴宽埋肉干的行为看出他清正廉洁的人品,由此断定裴宽以后必定能够飞黄腾达,而后来裴宽当上了礼部尚书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的识人方法果然没有错。

再举一例:

三国时期,庞统隐居在江东,鲁肃慧眼识英才,周瑜死后,他就向孙权极力推荐庞统。可是孙权见庞统“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里十分不喜欢,又嫌庞统出言不逊,轻视周瑜,便拒而不用,轻易地将他放走了。于是,鲁肃只好把他推荐给了刘备。庞统虽然早死,但是从当事人对他的评价,以及他生前所做的事来看,他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孙权因为以貌取人,就失去了这样一个人才,不能不说是很大的遗憾。

而司马懿则比孙权聪明多了。他任用的名将邓艾在小时候就常常被人瞧不起。邓艾从小是个孤儿,做过放牛娃,犯有口吃的毛病,说起话来结结巴巴,常常憋得脸红脖子粗。像他那样的人想要做官是没有什么指望的。但是他从小喜欢武艺,爱看兵书,每见高山大河、形势险要的地方,他总要指指点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被司马懿看中了,并做了尚书郎。后来,邓艾带兵消灭了蜀国,打破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对人的判断失误,导致良机丧失,甚至丧身辱国的事情,在历史比比皆是。如关羽因为低估了东吴的吕蒙,终致城亡兵败,身死无地。而楚汉相争之时,项羽勇猛无敌,威名天下,却因为前来投奔的韩信曾受过胯下之辱而不用之,使得韩信改投市井小人一般的刘邦,让不可一世的楚霸王落入十面埋伏之中,落得个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凄惨结局。不夸张的说,一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五千年的识人宝鉴。

一个人是否应该被看重,重要的当然是看他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学识修养,至于外在的容貌、装饰以及言谈举止等,其实都是次要的。无论是选才用人还是结亲交友,有见识者当然要以此为标准。当然,能够“质”与“文”俱佳更好,但是,切记不可因“文”而废“质”。否则,一旦被外表迷惑,得到一个华而不实的废物,甚至是一个仅仅外面光的“驴粪蛋”,就会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君子成人之美

【儒家语录】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正言正说】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成人之美,就是帮助别人做成或实现自己的愿望。《西厢记》里的红娘,同情和促进张生与莺莺的爱恋,事发遭难,仍仗义执言,促成有情人终成眷属。《水浒传》里的武松,不平于蒋门神霸占施恩的快活林酒店,行侠仗义,挺身而出,“醉打蒋门神”,夺回快活林。这些古代的故事,都可算得上是成人之美的壮举。

所谓君子成人之美,就是真正的有德之人,行事并不拘泥于世俗的条条框框,只要是有好结果的事情,他都会去竭力促成,并以此而感到快乐。

让我们看看是谁成全了一代文豪沈从文的“美事”:

沈从文(1902-1988年),原名沈岳焕,出生于湖南凤凰县,现代著名小说家。是少数几个拥有世界性声誉的现代中国作家之一。

青年时代的沈从文就因写过一些新潮的白话小说而在文坛小有名气,由于诗人徐志摩的介绍,他被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聘为教师。在从教其间,沈从文喜欢上了他的一个女学生张兆和。18岁的张兆和在中国公学曾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她聪明可爱,单纯任性。自卑木讷的沈从文不敢当面向张兆和表白爱情,他悄悄地给兆和写了一封情书。

张兆和拿着沈从文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理论,那个校长就是胡适。兆和把信拿给胡适看,说:老师怎么可以对我这样子。胡校长答:他非常顽固地爱你。兆和马上回他一句:我很顽固地不爱他。胡适说: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说说,做个媒。兆和连忙说:不要去讲,这个老师好像不应该这样。没有得到校长胡适的支持,张兆和只好听任沈老师继续对她进行感情文字的狂轰滥炸。沈从文开始了他马拉松式的情书写作。1932年夏天,张兆和大学毕业回到了合肥的老家。沈从文带着他买的礼物——一大包西方文学名著敲响了张家的大门,二姐允和出来招呼了这位不速之客,允和就对他说三妹上图书馆去了,不在家,让他进来等。沈从文听完说了声“我走吧”,回头就走了。

三妹回来后,允和让妹妹大大方方地把老师请到家里来,兆和终于鼓起勇气请了沈从文。心潮澎湃的沈从文回到青岛后,立即给二姐允和写信,托她询问张父对婚事的态度。他在信里写道: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张兆和的父亲开明地答:儿女婚事,他们自理。带着这份喜悦,两姐妹便一同去了邮局,给沈从文发电报。

1933年9月9日,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当时的北平中央公园宣布结婚。这个媒是允和做的,所以沈从文一看见二姐允和就叫她“媒婆”。

在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师生恋”中,胡适作为校长,并没有以“道学家”的面目出现,兆和的二姐允和也没有以势利的眼光看从文,他们都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并竭力劝当事人,以玉成其事。这种君子成人之美的做法,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成人之美的确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它需要有宽广的心胸,助人为乐的精神。对于患得患失、一切都要算计自己能得到多少好处的人来说,是很难做到成人之美的。这里还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情况是,自己好也成全别人好,自己富也成全别人富,自己能做什么也成全别人能做什么,有钱大家赚,有快乐大家分享。这种成人之美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一般人要做到虽然也不容易,但还不算太难。只要心胸宽广一点的人就能做到。另一种情况是,自己活得并不好,自己一贫如洗,两袖清风,还能够成全别人好,成全别人发财,这就太不容易了,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

尤其是在商品经济时代,商场犹如没有硝烟的战场,竞争激烈。成人之美就更是一种难得的品质了。对于许多人来说,不成人之恶,设下陷阱让人往里跳就很不错了,哪里还敢苛求什么成人之美的高尚风格呢?”

每一个人的成功,都需要别人的帮助,苏秦、张仪本是要好同学,苏秦深知张仪的学问在自己之上,可是,苏秦却先成功了,做了大国的宰相,张仪则依然落魄,来投靠苏秦。谁知,竟遭到苏秦无数奚落,于是决心单身赴秦,自找出路。苏秦暗中派人沿途照料,补给张仪之所需,直到张仪出任秦相,才明白苏秦当初的用意,张仪感激不尽。这种办法,是为了不使张仪依赖苏秦而埋没他的才干。这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谓用心良苦,成全能者。在电影《张铁匠的罗曼史》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张铁匠的妻子腊月在濒临饿死的绝境中,被贫穷善良的农民刘忍搭救。在那以后的日子里,腊月母子与刘忍相依为命,组成了一个“新家”。后来,传说早已死去的张铁匠找上门来了,正当铁匠夫妻忧心忡忡、左右为难之时,刘忍得知来人正是腊月的丈夫,便主动带上铁匠的儿子来认亲爹,让他们全家团聚,而自己悄悄离开北山……

人,都有七情六欲。可是,当自己的幸福以别人的痛苦为前提时,他们却自愿地放弃自己的幸福,这就是他们的高尚精神之所在。

“成人之美”的事,在今天的社会到处都有,如主动替友人值班,使其安心地去会女友;尽力帮助友人复习功课,掌握知识,使其早日榜上有名;主动帮助一时经济拮据的友人,使其免除后顾之忧等等。总之,大凡是好事情,好愿望,你伸出热情的手,予以大力帮助,使之功成事就,都可以说是“成人之美”的“君子”行为,都是得人心、受欢迎的。

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儒家语录】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正言正说】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有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好学,不以向地位卑下的人虚心请教而为耻,所以他的谥号就叫做‘文’。”

“不耻下问”,是说,不但虚心向比自己低下的人求教,而且不以虚心求教为耻。这是一种好的学习态度,在现今社会,更是我们值得推崇的学习态度。

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读书人谈起他们的经验,受过教训的敌人讲起他们的教训,往往都会谈到“不耻下问”。我国南北朝时杰出的农业学家贾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读,只是渊博。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学问的科学家,还向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贱的农夫求教。一些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冷嘲热讽地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羊倌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是贾思勰不在意,坚持像小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

“不耻下问”,孔子的这种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聪明人是不大好学的,而且聪明的人往往以为自己的学问够了,尤其我们现代人,极易犯这个毛病,好像自己什么都懂;而且现代人犯一个更大的毛病,地位越高了,好像自己的学问也随之越高深了。于是,不光自己不学习了,而且更不会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了。

有这样一则不虚心求教的故事发人深思:

一个博士毕业后被分到一家很小的研究所,成为学历最高的一个人。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博士只是微微点了点头,他心想:这两个本科生,学历那么低,跟他们没什么可以聊的。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漂?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漂回来了。怎么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啊!过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蹭蹭蹭地漂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博士道:“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每一个人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成绩和学历只能代表过去,只有学习才能代表将来。只有重视学习的人,才能积累更多的经验,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少走弯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放下面子,虚心向看起来比自己学历低的人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少走弯路。

对于现在每一个职业人士来说,学习是开发内在的潜力,你从工作中学到的,比眼前得到的报酬更可贵。你从工作中学到的越多,赚的越多。从工作中学习的人,等于别人付钱让他上学。如果不努力向上司和周围的人学习,你就很有可能放弃了升迁及更好的工作机会。

学习的目的不是把知识装在大脑里等它老化,也不是用来向别人炫耀的资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识必须经由行动才能产生力量,才能变成生产力,才能吸引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