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要懂点心理学
5921000000003

第3章 变新丁为骨干——招人育人中的心理学(3)

袁朗说:“九个人,二十二发上靶,这个靶场没见过这么差的成绩。”

拓永刚说:“我请求退出。”

袁朗说:“我再给你最后一次机会,收回刚才你说的话。”

拓永刚不服气地大喊道:“不收回,就是找你,如果你能用我手中这支枪射击,在一分钟之内打出你们所谓的合格成绩,我弃权。否则,我退出,并且我会向总部声明,是因为对歪风邪气的不齿。不过,那不叫弃权。”

从《士兵突击》的这个片段可以看出,拓永刚自我粉碎的失败,他还是那么高自我、高坦白。“我是枪械全能,我能用十一种枪打出接近满分……”很牛吧。他对自己过去的荣誉依然念念不忘。其实,到了A大队这个新组织,他们就应该忘记自己过去是谁。

一个新组织对所有新来的人,不管以前有没有工作经验,有没有相关方面的荣誉,都是有新要求的。A大队的要求是什么?A大队是特种作战部队,它对每一个士兵的要求是,在任何极端情况下,抄起一把枪就得能打。你的枪械可能是未经校正的,你的准芯可能是歪的,就算在这种情况下,你抄起一把枪就能打出一个满分成绩来那才叫行。

但是有人记着自己是枪械全能,曾经拿十一种枪打出过接近满分的成绩,因此他无法接受九个人二十二发上靶这个现实。“我怎么会这么差?”他的荣誉被粉碎了,他很看重以前那个身份给他的一切,而他根本不理解A大队这个新组织对他的要求,认为这是歪风邪气,他觉得自己有必要放弃。

那么,A大队对新成员的要求合理吗?其实很合理。因为在战场,情况变幻莫测,每个人都有可能抄起一把已经被打残废了的枪,但是你还得能战斗,你没有放弃的权力。

拓永刚这个人非常有个性,这种个性在心理学中叫高自我,他自以为是,很自负,而且对于别人的否定评价非常敏感。

如果一个人的人格特质中有高自我,还有低坦白的话,那么这个人就会表现出阳奉阴违。但是拓永刚很可爱,他不但高自我,而且高坦白,结果他就变成刺头了。当他跟老A大声嚷嚷之后, 老A蹲下拿起那把枪,当-当-当-当-当,二十五发全部中靶,他也就彻底被击垮了。

如果企业在对新员工进行自我粉碎的过程中,忽然发现有这样一个高自我、高坦白的员工,而且他还爱刺头,他还会跟周围所有的新员工去宣泄对企业的不满,那么企业应该怎样做?

对这样的员工进行自我粉碎时,企业当然要讲究方式方法,首先要对他进行大量的角色说明,比如A大队为什么要求新成员用未经校正的枪去射击,等等。如果在做了角色说明之后,他还不理解、还对抗怎么办?这时要勇于淘汰,因为这样高自我而且高坦白的人会影响周围的人。如果企业对这样的人不勇于淘汰的话,那么一人不治会导致人人不治。

企业促进新员工自我粉碎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种,负强化。什么叫负强化?A大队的新成员不是都带着过去的荣誉吗,不都是兵王都是军官吗?那么在射击之后,我们要第一时间告诉他们,这个靶场从来没见过这么差的成绩,九个人才二十二发上靶;要第一时间告诉他们,他们曾经拥有的一切在这里什么都不是。当他们身上有任何跟这个组织的新要求不相符的行为,他们身上表现出任何原有组织留下的烙印的时候,我们要第一时间对他进行否定、进行批评。

为什么要在第一时间呢?心理学认为,人在完成一个行为之后,依据个性不同或快或慢,会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开始给自己的行为合理化,也就是会找借口为自己的行为开脱。比如某某明明酒后驾车碰了一个人,当交警来的时候,他会说他没喝酒,或只喝了一杯,等等,这就是一种行为合理化。所以,我们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在他来不及进行行为合理化思维之前,对他进行负强化。

人在完成一个行为之后,依据个性不同或快或慢,会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开始给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第二种,岗前培训。对于在自我粉碎过程中产生了消极情绪的人,当他开始在一个新岗位工作的时候,我们要向他解释为什么要他这么做。

第三种,制造竞争。制造竞争最好是公开的,让新员工随时明白自己在新企业中,在所有的新人中,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A大队采取的方式是每人100分,扣完就走人,这叫末位淘汰。

2.“职业化三部曲”之二:角色扮演

当一个人完成自我粉碎之后,我们要开始促进他去体会自己的新角色。也就是说,我们要促使自己的新员工开始他的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有两个层次:行为层次和心理层次。我们来看《士兵突击》中的片段。

成才对着对讲机呼叫:“E1听到请回答,我是E4,E2和E3已经牺牲了。”

……

成才坐在厂外那片旷野上,跟许三多远远看见他时一样,枪扔在一边,连那套穿着很难受的防化服都没有换去,只是摘下了面罩。

许三多旁白:“成才那天回去就把自己关进了宿舍,直到第二天的评估开始,他拒绝见任何人。”

第二天的会议。成才端坐,甚至比在场的每一位高阶军官更像军人。

袁朗:“在你与所有人失去联系后,你判定行动失败,因此撤出战区?”

成才:“对。”

袁朗:“判定依据是什么?”

成才:“当战斗人员损失过半,可视为散失战斗力,当时E组损失人员比例已经达到四分之三。”

袁朗:“这是常规战争中的常规部队逻辑。昨天的态势是常规战争吗?我们是常规部队吗?你意识到放弃行动的后果是什么吗?我们的一切训练是不是都预示我们将在高压甚至绝境下作战?”

成才:“我怕了,我承认,但我同时可以保证,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

成才:“对不起,我为自己的表现表示遗憾。”

袁朗:“我也很遗憾。我们肯定你的能力,但无法接受你成为我们的一员。”

行为层次是我们看得见的。成才在行为层次上做得很好,起码像模像样的,端着枪就冲了进去,当发现自己的队友不知所踪之后,他还拿着对讲机呼叫,但在心理层次上的角色扮演失败了,他害怕了,突然之间他放弃了任务,缩在那个地道里面呼叫许三多。

把一个岗位角色扮演得像模像样比较容易,但是在内心深处对这个岗位有深刻的理解,或有感性的理解,就很难了。为了能够让我们的员工,在一个岗位上扮演好角色,我们要进行三个方面的促进。

第一,角色说明。我们要跟他说明这个角色是怎么回事。但是我们看到,A大队的操作是在成才角色扮演失败之后,才对他进行这种说明,只给了一次机会。

第二,正强化。如果某个员工做出了一些决策上适宜的行为,我们要在第一时间给予褒奖,并且把褒奖的过程变成强化的过程,最好是公开说明他为什么被褒奖。

第三,及时总结。及时总结就是某个员工在一次角色扮演结束之后,或是他在岗位上扮演这个角色一段时间之后,我们要对他的表现进行总结,告诉他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对。总结在心理学上的意义实际上就是一种认知强化和行为矫正。

3.“职业化三部曲”之三: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最重要,不是任何一个企业组织,都能让员工跟它建立心理契约的。

首先,心理契约怎么出现。在“同事”之间不间断的指导和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新员工对所在企业和岗位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在持久的不间断的角色扮演正强化之下,最终使得心理契约出现。

这里的心理契约不是经济契约,不是说我们给他加多少薪。如果是经济契约,那么当他遇到一个给他更高薪水的企业,遇到一个挣钱更多的岗位时,他可能就跳槽了。而心理契约就是,他在心里认定自己的岗位,认定自己的角色,认定自己就是企业的一分子,企业打在他身上的烙印抹都抹不掉。

许三多:“队长,我……想复员。”

……

许三多脱了军装,换了便装,走在大街上:“我换了衣服了,现在跟你们一样了。”

可一个警察围着他转了半天,许三多心想:“我已经跟你们一样了。为什么还看着我?”

许三多戴上队友给他的墨镜,走开了。那个警察赶紧对着对讲机呼叫:“三号三号注意了,前面那个穿黑衣服的人,看一下。”

华灯初上,夜色慵懒。许三多旁白:“城市真大,城市真漂亮,可是,我该去哪儿。”

许三多在街上溜达了很久。后来,他坐在一家店门口,吃起了队友给的牛奶和面包。迎面走来两个警察,一直盯着他看。他一脸茫然地站了起来,朝前走去,没走几步他一转身,敬了个礼:“你好,请问哪里有换衣服的地方?”

许三多换回了军装,心里回想起袁朗的那句话:看看你现在的样子,你还能活到以前的日子吗?

通过《士兵突击》中的这个片段,我们看到,许三多虽然脱了军装、摘了军帽、带上了墨镜,但对不起,他还是军人,除了这个角色他没有别的角色可扮演,他已经把自己和组织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当一个人跟一个岗位、一个角色、一个企业形成高度依存时,心理契约就出现了。只有这种心理契约,能让一个企业的成员有真诚的忠诚感、纯粹的忠诚感。对一个新员工进行锻造,把他从新丁变成骨干,给他进行指导、制造伪交流,对他进行不间断的行为正强化,让他融入企业,是为了让他更好地理解这个企业,理解这个岗位,理解这个角色。

当一个人跟一个岗位、一个角色、一个企业形成高度依存时,心理契约就出现了。

当然,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不仅要让他角色扮演成功,而且要让他形成对企业、对岗位、对角色的心理契约。只有这种心理契约形成了,新员工的职业化过程才算完成。

这种心理契约一经形成就很难从心里洗掉了,年轻人也许感觉不到,可当一个人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的时候,他会感觉自己的心被掏空了,这就是心理契约被瞬间剥夺造成的,也是这一阶段人的心理疾病高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