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创意英雄谱(第一季)
5935800000010

第10章 魏楠:预告片,让电影赢在起跑线(2)

通过做《三枪拍案惊奇》的预告片,我发现自己适合做预告片,因为我做过广告、做过电影、做过音乐。我同时总结出一个道理:其实我是一个懂艺术的商人,我能够把自己会的东西变成生意,但是我从来不说自己是一个搞艺术的人。

我觉得再搞艺术,你也得生活,也得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这次张艺谋导演给了我机会,我必须抓住,这让我又回到了原来的行业,而且开创了电影预告片的先河。这个行业最适合我,因为我热爱音乐、电影、广告,而且能把这些结合在一起。

值得做的事,都值得做好

《金陵十三钗》的广告片做起来比较麻烦,可因为有《三枪拍案惊奇》的成功经验,所以魏楠和张艺谋的合作非常顺利。而且,这部预告片的成功也奠定了魏楠在预告片行业中的地位。

做《金陵十三钗》预告片的时候,我是四月份到剧组的。到剧组时大概是晚上十点多,张艺谋导演找我去沟通预告片的事情。我到那以后,张艺谋正在门口锻炼身体,他一见到我,说:“好久没见了,小头发还这么亮!”我当时笑了,这是说我比以前成熟了。当时我的录音师、合成师、摄影师、技术片导演都在。我们在一起谈论第一款预告片怎么做,然后开始挑选素材。

进入剧组一个星期的时间,我从早上起床就开始看素材,跟导演沟通。收集好素材,我和同事在火车上抱着硬盘睡觉——硬盘要是丢了,我就可以在这行消失了。

我回到北京一共制作了十多个版本。每一版的音乐换了二三十条,包括我们自己做的、请团队做的、请朋友帮忙做的。第一版是比较西方化、比较沉重的风格,但是张艺谋跟我说,我们是要给东方观众看,所以这一版就给毙掉了。然后我开始做第二版,因为当时做第二版的时候,戏已经拍完了,所以这版更难了。当时我们已经看到剪好的素材,电影长度也已经基本确定了,所以电影的每个镜头都可以放到预告片中。这样,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剪辑了。我剪辑了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第四版、第五版,自己认为每个都很精彩,可导演看完以后说要换点新的镜头,我们就来来回回一直剪辑到第十四版。

制作的三个月中,张艺谋每次来看的时候,都会换镜头、换素材,因为素材量太大,片子本身也很长,导致很多有意思、好玩的素材,都得来回换。当时张艺谋要求我,不许露十三钗的脸,而且跟我强调了三四次,把我为难坏了。有一天一见面,他拍着我的肩膀说:“行啊,魏楠!我不让你露主演,你都能剪出这么长的东西来,明显就是我们素材多,好东西多啊。”

到我三十一岁生日的那天下午,张艺谋又来看,终于说OK了,这也算是送给我的生日礼物吧。我和张艺谋合作的时间比较长,了解他想要什么。任何电影的预告片,导演的要求都是一样,那就是体现电子复印件的品质,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

《金陵十三钗》再一次提升了我对预告片的认识。2011年年底,我们做了一部好莱坞在中国发行的电影——《变形金刚3》的预告片。因为好莱坞在中国宣传需要符合中国人的口味,所以还得找中国团队来做。现在,每年我都会剪辑一些好莱坞的电影,但只是少部分,大片还很难接到,因为我还没有能力去做,但我相信,目前的困难也只是暂时的。

艺术总有遗憾

《白蛇传说》是魏楠的再次提高,这部电影的预告片真正达到了好莱坞水平。

《白蛇传说》的宣传片很难做,因为全是特效。拍特效的时候,背景都是绿的,只能抠图像。这对于我来说更难,我拿一堆绿布的素材,怎么去剪预告片?那些蛇和背景都是在韩国制作的,我根本看不见,只能凭空幻想。

开始剪辑了一版纯绿的,什么都看不明白的预告片,配上音乐,基本上不能看。我剪的时候,包括音乐全是幻想,跟做梦似的。大概一个月之后,韩国才给了我合成素材。

因为《白蛇传说》最经典的地方是水漫金山寺,所以我跟片方沟通,希望先来一个水漫金山寺,只有李连杰就可以了。结果水的特效做不了,没有办法,我这个概念预告宣告失败。如果《白蛇传说》一开始的预告片,不出演员,就出一个法海(李连杰),肯定会给观众特别新鲜的感觉,让观众期待。但是因为技术原因做不到,这是做《白蛇传说》时我很遗憾的一个地方。

当时导演对我剪的片子没有任何疑问,但是有的特效没做完,不能放到预告片里面,我只能跟导演沟通,然后就一直等。于是,我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做完《白蛇传说》的第一款预告片,但等特效等了一个月。

在做《白蛇传说》的同时,我还做着《金陵十三钗》以及其他一共4部电影的预告片,非常辛苦。《白蛇传说》总共做了6版:一版先导预告,一版概念预告,一版中期预告,一版30秒预告,一版15秒预告,一版定图预告。还有一款并图视频,就是电影开头徐若宣的造型,很多朋友和观众都很喜欢,我就把那段戏用广告剪法剪出来。后来这段视频又通过开心网、人人网转帖的方法传播出去,这又开辟了一个营销思路。其实这个思路国内也有人早就用过,只是没有像做预告片这样用如此精细的方式来做。

不求更好,只求最好

做一件事情必须要和实际情况相结合,比如做预告片,中国的市场情况和国际上完全不同,你必须对中国的实际情况了如指掌才能成功。如果照搬国外的模式,可能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根本就没有这个市场存在。

每个预告片看着都很简单,好像一分钟就能做完,可其实它跟做电影没什么区别。这是一个很专业的职业,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做预告片最重要的是个人素质和社会阅历。你必须要了解观众喜欢什么,而不是了解导演喜欢什么,因为电影正片是要在电影院播放给观众的,这是导演的任务,电影预告片是电影的广告,这不是导演的任务,而是我们广告人的任务。

比如一个镜头很漂亮、很美,导演花了很长时间,费了很多心思,也花了很多钱,但观众不见得喜欢,观众喜欢的和导演喜欢的可能完全不一样。如果不明白这个,就做不了预告片。

这个市场开拓了两三年的时候,我遇到了和导演难以沟通的问题。如果实在沟通不了,产生了矛盾,那只能结束合作。我做预告片的目的,也是想帮助电影卖更多的票房,不是毁坏这部电影。有的导演很明白,有的导演不理解,也发生过不愉快,但我觉得这是创作上的不愉快,跟人没有关系。产生这些创作上的不愉快,我会想办法跟导演磨合、弥补,有一些电影预告片是结合了导演的想法做出来的。我明白,在开拓新市场的时候,这是必须经历的一步。

在好莱坞,有很多电影预告片看上去不错,进电影院后观众会感觉上当受骗。我觉得这不叫忽悠、不叫上当受骗。你看方便面的广告里面有大块牛肉、大块的虾,你明知道方便面里面根本没有这些材料,可你还是会买。这就是广告效益。

可能有人会说,我们这样做会毁了这个市场,可这是中国电影在营销方面的必经之路,好莱坞也是这么过来的。为什么他们比咱们强?第一点,他们的工艺比咱们早一百年;第二点,人家的电影投资大,像《变形金刚》是用钱砸出来的电影,预告片怎么做都特强,电影怎么看都特好。咱们还处于一个投资比较小的状态,我只能把全片最经典的几个素材挑出来。

现在,我提高了制作预告片的费用,这不是说因为我做得多好,而是我的制作成本高,预告片的质量才好。你给我3万元钱,我肯定做得也很差;你给我30万或300万,我做得绝对好。一分钱一分货,广告就是这样。

一部文艺片或者小成本电影,它有艺术、有分量在里面,就算花的钱很少,做出来也可能会很好玩。但是广告不是这样,广告就是一分钱一分货,拿钱砸的。所以我需要有这种类型的公司跟我竞争,才能体现我的价值,体现出我的水准。如果没有竞争、没有衡量,我没法创立一个准确的价格市场。有三四家这种类型的公司,我才能继续生存。

开始我定了10万元钱的价格,后来觉得不行,我还需要更多人、更多的团队才能完成制作,于是增加为30万,现在是50万。公司的办公区也从70多平方米变成1000多平方米。

按正常工作流程来算,我每个月能做5部片子,但到现在为止,平均每个月才能做3部片子。其中,《画皮II》的难度就很大,我动用了公司所有的人。这是一个概念预告片,最后那五六秒钟的字幕做了半个月。那个字幕是三维的,需要建模、材质、上颜色、打光,需要有很多不同的流程,做不好就会假。我们有半个多月的时间一直在调试字幕,我觉得这次《画皮II》的字幕已经可以跟好莱坞接轨了。

做这个字幕时,我们生成的是高清电影院播的那种片子,仅生成文件就用了一天一夜。生成完之后,我发现有问题,就回来继续调,重新生成。所以,50万的费用动用了20多个人、1000平方米的空间和10多台机器,再加上我们团队的创意。总体算下来这个价钱应该算便宜了。

我敢说,好莱坞的电影预告片我看过了99%。每天晚上我到家的任务就是看一张DVD,好多DVD前面有预告片,我就可以看一遍预告片,吃点东西再睡觉,这是我每天的任务。结婚5年都是这样,所以,好莱坞对我有很大影响,但我没有抄袭他们,我都是原创,只是借鉴了他们的形式罢了。

人每天都会有十几分钟没事做,这时我可以随便看,不特意去学谁的制作手法,而是把这当作生活。如果你把这当作工作,当作累赘,创作出来的东西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