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创意英雄谱(第一季)
5935800000011

第11章 梅帅元:创意“山水”造梦人(1)

梅帅元,中国山水实景演出创始人。代表作:《印象·刘三姐》《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中华泰山·封禅大典》《道解都江堰》《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鼎盛王朝·康熙大典》《菩提东行》等等。

实景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真实的山水,作为环境的依托;还有一个是概念,就是当地人生活的状态,比如他们的劳动、生活、风情以及各种状态。这两方面组合在一个环境里达到所谓天人合一的状态时,就比较优秀、比较适合山水实景演出了。

《印象·刘三姐》这类演出的成功,得益于广西本身的灿烂文化。只要把民族元素把握准了,装进山水之间的时候控制好山水和人的关系,就能构成伟大的作品。而《印象·刘三姐》的伟大,在于让真正的渔民、农民来表演,这才是它最核心的竞争力。

“刘海砍樵”是湖南经典的民间故事,我们把它挖掘出来做成现代的音乐剧,这是一个很大的贡献。传统剧目不挖掘、不整理,就会死亡、会消失。

我本人特别不喜欢看中国人演外国人的歌剧,我觉得那是最傻的移植方式,那里面都不是中国人的说话方式,完全没有创新精神。

此山、此水、此人

中国有很多演出都叫实景演出,其实很多人没搞懂实景真正的魅力和意义。它之所以能让游客到哪个景区都要看,除了看到山水之外,游客还能看到人们生活在山水之间的原始状态。他们唱山歌,捕鱼,劳作,那种最简朴的生活方式才是游客最感兴趣的地方。所以,此山、此水、此人很重要,这些才构成了实景演出的完整概念。

大概七八年前,中国诞生了山水实景演出这种演出形式。在这之前可能有很多在室外、景区的演出,比如《图兰朵》曾经在太庙演出。但是和我们要说的山水实景演出还是不一样的。

现在理论界没有总结什么叫山水实景演出,但我们作为实践者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实景演出必须在山水之间,也就是说在野外演出。实景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真实的山水,作为环境的依托;还有一个概念,就是当地人们的生活状态。这两方面组合在一个环境里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时,就比较优秀、比较适合山水实景演出了,像《印象·刘三姐》《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等等。

很多人对实景演出这一概念的理解有偏颇,很多地方的演出只能叫旅游演出。山水实景演出最难的地方在于怎么表达人和自然的关系,把握尺度非常重要,它不是张扬人的力量,而是让人融入山水之间。当你看到演出就活在山水之间,就像土地上长出一棵树、结出来一颗果子的时候,它一定是最高级的山水实景演出。因为它融入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如道家的“道法自然”,儒家的“天人合一”。

不补破衣服,只做新衣服

梅帅元经历过体制内、体制外的各种磨炼,他在各种体制之间都游刃有余,而且行事果断、大胆。因为这种性格,他不喜欢被局限在一个地方,也不喜欢被局限在小小的舞台。大概在10年前,漓江如诗如画的山水让梅帅元感觉到舞台的局限性,他开始筹划把山水搬到舞台上、把舞台搬到山水之间。

因为我们经常在舞台上演出,就想突破舞台的限制。其实我们真正的表演是生活舞台,这个舞台很大而且没有边界。所以,作为一个男人,我要有突破枷锁的胸怀。

我在广西壮剧团当团长时,带了一个自己写的剧本到兰州参加中国艺术节。艺术节结束时,我们带演员从兰州到敦煌,一路沙漠,走了几天的时间,景色很单调。那个景观和南方不一样,那里就像唐代边塞诗里写的那样,很是壮观。那时,我的脑海里反而浮现了桂林青山绿水的景象,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在那个时候突然想起要做一个演出,最初的念头好像从沙漠里诞生,但实际上还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在哺育着我,只是到一定时候要释放,它就来了,自然而然。

因为我经常来往于漓江一带,可以看到很多美丽的画面,特别是渔民在黄昏捕鱼的时候,用小竹筏载着鸬鹚围成一个巨大的圈。这时,渔民们跺着竹筏子、喊着渔歌号子使鱼受惊,同时让鸬鹚兴奋起来,水和光在江上流动起来。那个景观不用再做任何的编排,已经构成了演出最美的元素了,这是用任何舞蹈都不能表现出来的。

基于这种理念,我认为可以创造一种旅游演出,让来自全世界的游客看到他没见过的生活。那是一种陌生又亲切的感觉,特别是生活在繁华都市的人,一旦看到这种优美、缓慢、符合人性的生活,他们会很感动。所以,我认为它有市场,就开始以这样的理念,在桂林山水之间策划一台演出。

后来,我又去了韩国、日本,看到了其他的表演艺术。经过几年的孕育,我的想法已经成熟,我一面当团长,一面来实施这个计划。

我们那个剧团的规模不大。我上任时,大部分的演员都上了年纪,状态也不是很好。所以,我做了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创作了很受老百姓欢迎的剧目《歌王》。后来《歌王》拿到了文化部的文华大奖和中宣部的“五个一工程奖”,这是广西剧团第一次得到这么高的荣誉。

我的工作方式比较强悍,我劝退那些老同志,引进青春靓丽的青年们。因为这个事业需要新的人力来补充。改革肯定是残酷的,这件事情得罪了很多人,有人不服气,也有人告状,我特别能理解他们的心情。后来,我还是觉得做艺术家更有意思,所以放弃了团长的职务,而且放弃得很坚决。

放弃之后,我什么都没有,只有两只手和一个理念。当时广西文化厅有一个新来的厅长,姓荣。他不懂艺术但懂产业。我给他讲了我的想法,他非常赞同。可这个项目还要政府批准而且需要一大笔钱,广西壮族自治区给了20万元来启动这个项目。我为此专门成立了公司,走这一步很不容易,当时我已经是一级编剧(正教授级)、高级评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在很多人看来,放弃好好的剧团团长不当,去搞什么创意产业,真不是什么靠谱的事儿。

我见荣厅长时是夏天,在北海的海滩上,大家都穿着短裤。他问我有什么想法,我说我讨厌开会,也不愿意坐办公室,我就是那种山野之人,喜欢大自然的感觉。他没有因我的话而生气,反而也认为现有这种体制没什么意思,需要改革的激情。我对他说,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与其补一件破衣服,还不如做一件新衣服。我们做的项目还养了很多人,所以这件事还是很有意义的。

黎明之前,必经黑暗

梅帅元的创业不仅仅是创业,更是开创了一个行业。所以,先行者所遭遇的一切麻烦他都遇到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投资问题。不过幸运的是,梅帅元的想法得到了张艺谋的认可。张艺谋的加入也使得户外实景演出有了成功乃至推广的可能性。

我们在2001年立项,所有的手续办得很标准。先做可行性调研(可研)、环境评估(环评)。环评做完之后,专家认为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把垃圾排进漓江。以后如果人多了,如何让现场的排泄物不排入漓江,如何降低灯光和音响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在当时考察得非常严格。

专家整体评估完之后认为,这个是旅游项目,放在漓江是合适的。在我们的演出区还有很多工厂,浓烟滚滚,后来都拆掉了,种了很多植物,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旅游环境。我们的演出对声、光、电也有要求,灯光投射的时候,对植物的生长有好处,这个环境比当年我们在制作之前要好很多。

最难的问题是融资。因为当时没有人看过山水实景演出,没有样板。几千万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一般的演出也就几十万。于是,我们就不断地找钱,商家基本都是谈谈就走了,没人能理解这个东西怎么赚钱。

当时,我们找过很多香港人,也有台湾人,其中也包括坏人。在这个与狼共舞的过程中,我还得保证自己名声不能受影响。五年的制作时间,我们用了两年的时间在融资和项目的技术层面上。

融不到足够的钱,我们就先办了一个艺术学校。一旦演出开始,学生正好经过培训直接演出——在漓江上演出,不像大都市,必须有一个稳定的演出队伍。但是这个学校刚开始投了一点钱进去,后面的资金链就断了。我就把在股市里面剩的那些钱拿出来垫付。最惨的时候,人家会坐在门口闹事,甚至影响了这个项目的品牌。

那时,如果再不融资的话,项目就黄掉了。后来有了一个机会:我的一个同学在广西维尼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作,因为刘三姐是广西宜州人,所以他们集团对刘三姐有特别的感情。我记得动员他们投资时,几千人坐在下面听我讲述。那时,我的压力还是很大的,最后很欣慰,我说服了他们。集团领导研究决定后,第一笔款投了3000万元。

拿到投资后,我们就开始不断地修改方案。歌剧怎么演?谁来演唱?乐队从哪儿来?多大的规模才能奏响这个曲子?以后每天演出是什么样的成本?这些是商业计划里面没有的,所以我们的方案总是不断地被否决。

当时刚好华侨城项目想入驻桂林,他们也看好这个项目,要投1500万入股。因为华侨城是旅游方面的专家,他们可能比我们做得更好。这在当时是非常好的条件,我们把合同都准备好了。但不知道为什么,在关键时候华侨城却撤股了。华侨城撤股之后,我们只能自己单干。那年亚洲博鳌旅游论坛的闭幕会在桂林开,桂林政府就找到我们,希望我们在桂林市郊外做一台演出。当时我想,终于把实践的机会拿到了。最后,我们就在桂林的漓江象鼻山下做了这台演出。

当时,演员是我们在漓江训练的一批渔民。导演王潮歌和樊跃是我请来的,他们很年轻,有创造性、有激情,也很谦虚。表演的主题是“欢乐漓江”,这也成为《印象·刘三姐》的前期实验。最终,这个演出大获成功,因为是在水上演出,很多人都没看过,让参观的各国元首很是吃惊。

我们觉得这种演出形态是成立的。它没有任何高科技的手段,只是原生态的渔民划着竹筏子、唱着山歌来完成一台演出。后来我请张艺谋看,他也觉得这个形式很不错,就确定了这种演出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