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企业力量:罗苏与兴发产品传奇
5959600000009

第9章 管理革命之二:负“熵”的意义

善弈者谦努,不善弈者谋子。经营和管理一样重要,经营是赚钱,管理是省钱,经营是艺术,管理是模式。

——罗 苏

从厂饭堂吃过晚饭,罗苏又按惯例去“溜达”车间。他把这讲成是“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其实,早晚溜达厂区两次,是他给自己每日布置的功课,他只有溜达过了,当晚睡觉才会安稳一些。

来到挤压车间,见到坚守在岗位的热学工程师吕小川。吕工却一改以往的谈工作,忽然一脸兴奋地对罗苏说:“罗厂,上周的情况又好多了,我们厂大有希望啊!”

吕工说的是员工遵守管理条例的情况。才三个多月,这么一个乡镇企业的管理,就发生了如此深刻的变化,让呆惯了国有企业的吕工觉得很神奇。吕工原在内地某国有工厂工作,前年随大流加人深圳特区建设。他老家在南庄吉利村,当得知家乡办起了一间铝材厂,需要这方面人才时,便毅然放弃原公司优厚的待遇,回来报效乡亲父老。开始他还担心乡镇企业管理落后,会委屈自己,现在看来,竟然有幸遇上一个好厂长.找到一个能发挥自己才华的好场所。

吕工三句不离本行,他显然有点吊书袋子似的对罗苏说:“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个推理:宇宙将会不可逆转地向着无序转化。 ‘熵’会自然增大,最后达到热力学平衡,在‘热寂’中死亡。它可以解释为什么任何组织都必然走向死亡。但是,自组织理论则告诉人们。只要引入负熵流,无序也可以向有序逆转,可以在无序中产生新的有序。这就解释了一些集体企业为什么可以在别的企业都死去时,它反而会再生,会奋起……""

罗苏觉得吕工说得很有意思,但话语文绉绉的不好懂,他便把吕工拉出车间,就着树荫下的一张长椅坐了下来。他顺手掏出香烟。先递给吕工一根,点着,却忘记点自己的了,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一脸笑意地催促道:“再详细给我解释一下,你这教授开口就是文章!”

吕工连忙把点着的烟伸过去,给罗苏接上火,接着说下去:“也就是说,我们厂推行的‘管理要严,奖罚要明’,就是引入负熵的过程,用管理学上的理论称呼,则是负强化,所谓负强化,就是员工的消极行为发生之后,管理者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来减少或消除这种行为。员工们深知:干得好。守规矩,钱也挣得多;干得不好,出了重大差错,则会受罚甚至被开除。在这样的压力下,大家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干好工作。其实过程中的强化,会比事后的奖励更有效。奖励通常都是看到结果后给予的,也就不可能在每一天都发挥作用,但负强化亦即是惩罚,则是即刻的,马上形成后果的,这样会对员工有最直接的迅速的影响,从而收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罗苏一味地微笑、点头,他听懂了吕工所说的意思。罗苏在提出办厂十二字方略的同时,又把这涵义细化了,归结为管理工作“四大杀手锏”——“严”、 “明”、 “高”、 “精” (即管理要严、奖罚要明、工资要高、人员要精)。吕工所说的,是围绕“管理要严”和“奖罚要明”作出的解释,说实在的,罗苏更注重的是实践,对“理论”上的东西他可能一时说不出什么道道,他光知道这种做法可行,是对头的,就够了。

吕工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下定决心,要在家乡兴发厂大干一场的。他十分欣赏罗苏的胆识和魄力,他更亲身体验到这个乡镇企业“从严治厂”,从无序走向有序的现代管理的威力。

这时,罗苏突然发现吕工欲言又止,便鼓励说:“你是有什么困难要跟我说说吗?我们好几天没聊了。”

吕工是在铝型材厂筹建时,就被罗苏重金“挖”过来的6位高级工程师之一。当时罗苏“胆大包天”,从省内外“罗网”进这些铝业加工专家,并不在乎对方有没有档案、户口(因为有些技术人员原单位不肯放人,不给转档案、户口等),就“要挟”镇有关部门给他们重新建档、入户;而且还做了个大胆的决定,从厂房基建费中挤出一笔资金,先建一幢“专家宿舍楼”,随后还负责把专家们的家属接来安家乐业。此举开了珠三角企业爱才用才先河,一时被众多媒体作为“爆炸新闻”传扬。平日,罗苏十分关心各个工程师的工作和生活,常常主动跟大家沟通、交流,乐于帮助解决各方面问题。

但这一次,吕工却很坦然地说:“我没什么,厂领导已对我照顾得很好了,只是你……”迟疑了一下,还是照直说出来, “你家闺女,是一个榜样!”

“噢,你说她也算作榜样?是你的负‘熵’理论吗?”

“作为一个厂长的女儿,她能这样做,我也替厂长高兴。我认为这就是个榜样!”

罗苏知道,吕工说的是近日发生的“厂长女儿事件”——罗苏有个女儿在厂部门上班,因为前一天出差广州,回来很晚,嘱母亲第二天早上按时叫醒,没想母亲上街买菜回来,耽误时间了。她早餐没来得及吃。就匆匆赶到厂里来,但还是迟到了几分钟,而且又忘了别工牌。按理,她出差刚回来,上班时间是可以“弹性”一下的,工牌一时没挂也情有可原。但她没强调任何借口,立即主动找到部门负责人,承认是没有严格要求自己,乐意接受处罚。部门负责人有点为难,不敢执行,回应说等向罗厂长打个招呼再定吧。但她还是态度坚决:若是告诉我爸,可能处罚还会更重一些。于是,一下班,便自觉交了罚款。

就这件事,女儿当晚还向父亲做了检讨,她担心自己这样会影响父亲的工作。父亲也为女儿对自己工作的理解感到宽慰。

第二天,厂里就流传开“厂长女儿事件”。全厂员工的遵章守纪意识,也因此经受了一次震荡。

既打雷,又下雨,真枪真炮,弹无虚发,这就是在罗苏强制下,兴发厂自我否定、自我完善、自我攀升、自我奋发的一场管理革命!

“奖罚要明”——凡触犯兴发“刑律”者,不管皇室或庶民,统统罚你没商量,凡效力兴发有功者,不管贡献大小,一律激赏没食言。总是明明白白,说到做到。

厂里的两台挤压机,耗电量太大,对生产成本是一项沉重负担。有工程技术人员提出,可以尝试动力方面的改造。罗苏觉得这个想法很好,就召集全体技术人员开会,分派任务,公开“悬赏”。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不到一个月,这项技术难关就被一个技术人员攻克——改用柴油代替用电,每月仅此项就可节省七八十万元。按当时的“悬赏”金额.要发奖金6万元。

这是开厂以来头一次巨奖,就是对于当时月薪比一般工人高出十多倍的工程师来说,也是一个天文数字!人们怀疑罗苏是否舍得兑现,都在暗地里观望、等待。

月底前一天,罗苏就让办公室做好了庆功的准备,利用下班后时间.颁奖大会如期隆重召开,罗苏亲手将6万元现金发到获奖者手上,甚至连超额完成任务的“厨房”后勤人员,也拿到了当月因节约用水而获得的奖金。罗苏在大会上再一次向大伙表明:“兴发是大家的兴发,谁立了功,做出了成绩,就可以从兴发拿到报偿。借一句江湖上的话说。我罗苏说话算话,牙齿当金使,该赏即赏,该罚即罚,明明白白,绝不含糊!”

再看看第三大“杀手锏”——“工资要高”。

南庄镇政府领导记得,罗苏在招收工人时,一开始就向镇领导要“权”,其中最让人受不了的就是:“兴发厂的工资定位必须比本地一般厂的要高,这个条件,领导首先要满足我!”镇领导向来信任罗苏,十几年来,他已搞好了7个企业,领导们相信他总有自己的办法和看法。也就迁就了。其实,谁当企业的头,不想工厂和工人经济效益好?只是必须量力而行。量人为出才成。

罗苏自有看法:我把工资定高,是对工厂经营给压力.同时也对工人给压力。对工厂而言,工人工资这笔成本增大了,工厂就必须想办法提高效益,增加效益;对工人而言,你领了人家这么多工资,就得对得起这份报酬,就得比在别的地方更努力工作,要不,工厂就会淘汰你,所谓一分钱一分力.光是空口说白话不行。这样,两方面在“高工资”的压力下,将会共同产生一种超越平常的动力,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良性的循环,于企业.于工人都是一种最好的选择。

所以.罗苏创办兴发20多年,一直坚持高擎“高工资”大旗,让更多的敢拿和能拿高薪的各路骁将,集结在自己的麾下,充分发挥才干,为自己体现人生价值,也为兴发做出贡献。

但罗苏并不把“高薪”当作是吸引人才的“诱惑”,他至今仍然坚持这么认为——

人的创造,人的智慧,是无价的,尽管我们对工人的劳动,是按工作能力支付酬金的.可他的创造价值和贡献,决不是工资单或奖金所能估算的。兴发这样做,只是出于对人的最大尊重,为其发挥最大的聪明才智提供最大的空间。我对兴发员工的要求是:你有促进企业发展、造福企业的智慧吗?如果有,请你为企业献出你的智慧;如果没有,请为企业献出你的汗水。如果你没有智慧又不想献出汗水,那么请你离开这个企业。我认为用人的三种价值观是:固有价值、使用价值、剩余价值。同样,每个员工应对自己为企业创造的剩余价值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谁打工、谁当老板都要以创造剩余价值为依据。比如你年薪10万元却仅为企业创造价值6万元.那么老板岂不是为你打工吗?工资分配应随劳动创造的价值高低而调整。

企业要有后劲,必须有人才的流动,兴发公司人员流动每年达到十分之一。企业要兴旺发达,要依靠员工的冲劲和创造力,要用能人,不用老好人,要用有责任心、上进心、有功德心的人。以我的四十牟之经验来看.企业最大的失败就是上错项目、用错人。兴发公司的主任、部长、工程技术人员每年都要淘汰十分之一,所有员工实行双向选择,择优聘用,末位淘汰,被淘汰的员工或管理人员未必是失责或有过失,而主要是你有没有剩余价值。人才要有进有出,绝不能像死水一潭。要让管理人员有危机感,人无压力,便无动力。我公司早期的业务员基本下岗了。为什么呢?年纪大是一个原因,但更多的因素是不思进取。2001年公司招聘了一批科技人员,开发了三个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使公司效益增加了20%,许多人便产生了惰性,完成任务就不想再走南闯北了。如此下去。公司怎样发展?对停滞不前,不思进取的人,辞退!年年进新人,销售额反而年年递增。我们对销售业务员采用了赛马的竞争机制,能者上,庸者下,曾于1998年招聘一批业务员,他们工作认真积极,从第二年起,每年销售额递增了50%以上。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淘汰与吸收相结合的道理。

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人才是第一位,资本是第二位,企业有好的人才,才有明显的效益。企业招聘人才要有五湖四海的眼光,打开前门、广纳贤才,关紧后门,千万不能搞近亲繁殖。否则会造成人才流失,成为一潭死水。今天兴发公司拥有一支实力更雄厚的科技队伍,这支队伍有“三多”,一是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人才多;二是能独挡一面、有开拓精神的人才多;三是一专多能、善于应变的人才多。我们认识到,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带来经营的高水平,管理的高档次,产品的高质量,经济的高效益。总的来说: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强将无弱兵,企业有生命力,才能永葆青春。

说到做到,兴发厂的工人工资一开始定位就高于同行,这是真金白银的。

“进厂第二年,我们每月就可以拿到300多元,比起当时本科毕业大学生的45元月工资,高出五六倍呢,按大家的说法,在兴发做一个月,等于在石湾那些国营陶瓷厂做半年,我的同学一直很羡慕我。”现任技术咨询部副部长陈小明说。她是南庄人,1985年高中毕业,正好兴发厂考试招收工人,有10个名额,100多人报考,条件必须是高中学历。大家都知道兴发厂的收入高,所以竞争得十分激烈。 “比高考还难呢。”她忆述。好在能过关斩将,冲出重围,最终幸运进入兴发。

只是高工资制,兴发的工资等级还是要拉开距离的,罗苏认为这可以激励大家“争权夺利”,把每个人的本事充分发挥出来。职位与工资挂钩,同时还通过按件计酬,完成任务月、季、年度奖等相应措施配合,让每一个人的潜能激发到极致,总之是“水涨船高”, “能者多犒”。笔者在1985年兴发的工资报表中看到,助理工程师的月薪3200元!这是个什么待遇?当时广州市的一个处级干部,月薪才160元,相比之下,高达20多倍呢,你说这兴发牛不牛?不过同时看到,厂长罗苏的月薪只是600元,比一般岗位工人工资高一倍,却比工程技术人员工资低五倍。我想,其实他们对待“高”工资还是有自己相应的一套标准和尺度的,故此不议。

有人可能会对兴发的“高工资制”发出质疑,所谓工人的报酬与付出该如何体现?兴发这样做是否过多“侵吞”了国家的利益?然而,直到今日.兴发早已转制为民营股份制企业多年,其“高工资制”却一直乐此不疲,风行不改;而且这个企业始终是中国同行业中经济和社会效益最佳的.这就值得我们好好去做一番探讨。

设想:如果这一招没给企业带来好处,现在作为民营企业主的罗苏,兴发厂已归属到他个人的名下了,他会那么笨,还会继续坚持“工资要高”的做法么?

罗苏管理的第四大“杀手锏”——“人员要精”。

这里所指的“精”是精兵简政,人少而精,精悍、精明、精英。这是罗苏铺下“工资要高”这一红地毯后吸纳精兵强将的终极目的。兴发厂一开张,就打出“以最精的力量,出最大的效益”的人员配置大旗,彻底摒弃别的集体企业人满为患、以人等事的弊端,开诚布公地告知每个敢于进入兴发厂的成员:“这儿是一个萝卜几个坑”,是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的工作法,任何侥幸应付或懒慵懈怠绝对无法蒙混过关!因为“管理要严”、“奖罚要明”就像高悬的一柄双刃剑,稍有差池,甚至用不着别人动手,你可能就自己把自己“刺伤”了。也就是说,这“高工资”并不是白送给你的“乌鸦嘴上的那块肉”,你要有本事叼得来,还要吞得下!

在兴发集团办公室,多年来竟然一直只配一个主任的职位,仅配文秘两人,负责2000多人厂务。这位主任身兼厂办、党办负责人,还负责工、青、妇、计划生育等项工作,厂里大小事务,譬如:日常公关接待、文书档案、办理内外证照,甚至连食堂、招待所等一切杂务,都由这三人组成的办公室全部包揽。按理这么大的一个厂,一般得配十个八个办公行政成员才行。这还是集体企业哪!有人曾称罗苏这个老板比资本家还“抠门”,罗苏听了只是笑笑:“随你怎么说吧,我这套办法本来就是从资本家那儿学来的。但一般资本家会舍得出到我这么大价钱吗?”

就这样,他始终一意孤行,而且20多年,决不悔改。

这就是罗苏与众不同的出色之处,这也是兴发20多年长盛不衰的一个奥秘。

还不到一年.兴发就在罗苏办厂的“十二字方略”和细化的“四大杀手锏”的熔炼下,横空出世,独具一格,傲立于广东乡镇企业的潮头,引起世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