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孩子有个好性格
5972400000025

第25章 超越狭隘,培养孩子豁达宽容的性格(2)

会下棋的家长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刚学下棋时,往往只考虑自己第一步怎样、第二步怎样,而不会考虑别人会怎样。当棋艺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考虑自己这样下,对方会怎样应对,自己又如何一一应对。如此考虑的次数越多,个人的水平也会越高。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也是如此,能够“心理换位”,能够站在对方的位置思考,能够设身处地地多为对方着想,就自然而然变得宽容大度起来,生活中的许多矛盾就都容易化解了。

有时候,换位思考不只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别人、宽容别人,还是为了体会对方的感受、理解对方的情感,做到文明礼貌、善解人意。

一位老师带着学生去赏花,当学生们把花摘下来时,老师却没制止。然后老师问道:“怎么样?孩子们,这地方美吗?你们掐掉了花,剩下这些光杆好看吗?这些花是少先队员种的,当他们再来这里赏花的时候,看见的是什么呢?”老师的问题使学生陷入了思考。“如果我是那些少先队员,我看到这些光杆会有什么感受呢?”就这样,老师教育了孩子们学会换位思考,进而学会约束自己的不文明行为。

孩子学会了“心理换位”之后,当他们站在父母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时,就会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当他们站在爷爷奶奶的角度上考虑时,就会理解老人的那份关爱和唠叨;当他们站在老师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时,就会理解老师的艰辛;当他们站在同学的角度上思考时,就会觉得大多数同学是可爱可亲的。当孩子这样去考虑问题,那么很多委屈和误解,都会容易消除,孩子也就懂得宽容他人了。所以,教孩子学会心理换位是非常必要的。

别让孩子去报复

“儿子!如果以后谁还欺负你、嘲笑你,你就拿板砖‘砍’他!”这样的“叮嘱”不是漫画中的情节,而是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教育孩子如何应对吃亏上当的方法。家长这种报复的心态并不少见。一项调查显示,40%的家长遇到孩子在学校和同学产生矛盾时,让孩子采取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的方式。

快放学的时候,小学二年级的絮儿向同桌小琴借橡皮,可小琴却以要装书包为由没借给她。结果絮儿非常生气,用手推了小琴一下,还说小琴是“小抠”。回到家,小琴向妈妈讲述了自己受欺负的经过,妈妈生气地说:“记住了,在外边谁要是欺负你,你不要哭,谁打你,你就打谁。”小琴认真地点点头。

父母怕孩子吃亏,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应教孩子采取暴力方式去报复别人。孩子之间磕磕碰碰、发生矛盾都是很正常的,为人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学会宽容和理解,尽量通过平和的方式化解冲突,没有必要用报复的手段把矛盾进一步加大。

有一次,刘杰、王文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游戏,刘杰不小心将王文绊倒在地,虽然刘杰向王文道了歉,但是王文并没有原谅刘杰,而是暗自决定要伺机报复刘杰,也让刘杰吃点亏。

在几天后的一次集体活动中,刘杰在和同学追逐玩闹,当刘杰经过王文身边时,王文故意伸出脚绊了刘杰一下。刘杰重重地摔倒在地,头磕破了,流了许多血。王文既没过去搀扶刘杰,也没有及时叫老师,而是站在那里看着刘杰在地上痛苦地挣扎。

事后老师找到王文,问:“听有的同学说是你故意把刘杰绊倒的,是吗?”王文不吭声。老师又问:“为什么你要这么做?”经过老师的逼问,王文终于说了:“上次刘杰把我绊倒在地,我也得让他吃点苦头。”老师听到王文的这些话,惊呆了。

事实上,王文说出这些话绝对不是偶然,因为他的父母经常叮嘱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教育孩子以牙还牙,在吃亏之后寻找机会打击报复对方,这样做的结果是可怕的。人们常说:“冤冤相报何时了。”今天你的孩子被人伤害了,于是他耿耿于怀,寻找报复的机会,等他报复了对方,对方很可能也不会善罢甘休,于是又找机会报复你的孩子……如此下去,岂不是恶性循环,你的孩子也会受到许多不安全因素的威胁,可能吃更多的亏。而作为父母,你也会增加不少心理负担。

更可怕的是,孩子吃亏上当就教育孩子打击报复,很容易助长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助长孩子睚眦必报的狭隘心胸,这样孩子的人际关系以及思想品德将会是一团糟。看看社会上一些青年人,遇到一点不公平就打架斗殴,甚至杀人放火,其实这与他们儿童时期不懂得忍耐,不懂得宽容很有关系。

我们知道,现代的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在每一位家长心目中都是“至高无上”的,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受气包”,但也没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天到晚惹是生非的“打架大王”。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怎样让孩子掌握好这个“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当孩子受到伤害时,最理智的做法莫过于先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公正客观地帮助孩子进行分析。在这件事上,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告诉孩子以后再碰到类似的事情应该如何解决。

在批评别的孩子的同时,不要忘记指出自己的孩子在这件事情中的不足,不能把埋怨都倾泄在别的孩子身上。即使发生矛盾的主要责任在对方,也要让孩子学会宽容、大度,不要耿耿于怀。

另一方面,要让孩子知道,有时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对来自外界的伤害和侵犯予以回击是必要的。但更多的时候应该善待他人,尽量保持与他人的纯真友情,相互理解,相互宽容。这样才能教出有宽容性格的孩子。

让孩子学会接纳不同的意见

宽容不仅体现在对“人”的态度上,也表现在对不同“想法”和“意见”的接纳上。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宽容别人的不同言论,学会接纳别人的不同意见,孩子才不会固执己见、自视清高,以自己为中心。

善于接纳不同的想法和意见,是孩子与别人展开合作的必要前提。如果孩子不懂得接纳不同的“声音”,而是采取排斥、打压的办法,那么就体现了孩子的狭隘。

一天,张洁和几个小伙伴玩乒乓球的时候,由于人多需要分组,张洁大胆地站出来,对小伙伴们指手画脚,说应该怎么分。接着,有几个小伙伴对张洁的分组办法产生了异议,并提出了自认为更合理的分组法:将个子高和个子矮的伙伴搭配,因为他们认为个子高的打乒乓球有优势,可是张洁坚决不同意,还找出理由反驳。她说:“谁说个子高打乒乓球就有优势,那姚明为什么不打乒乓球呢?”这句话一下问住了大家,大家见争不过她,又不愿意听从她的指挥,只好纷纷离去。

有的孩子太过自信,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和意见,这类孩子头脑里通常有唯我独尊的思想。

中国有句俗话叫“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每个孩子的能力和思想总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接纳他人的意见,就很难与他人展开合作。

不懂得接纳他人意见的孩子常常表现出固执和自负,就连父母的意见他们都有可能不听。当你发现孩子身上有这种毛病时,应该对孩子采取教育措施,告诉孩子世上没有完人,每个人都有想不明白的问题或考虑不周的事情,学会接纳不同的意见既是虚心学习的表现,也是宽容豁达的体现。只有让孩子敞开心胸接纳别人,接纳别人的意见,才能获得更大的进步。

有一段时间,胡今觉得自己学习没有了动力,为此,他在QQ上给几个朋友留言,让大家指出他的缺点,希望通过别人的不同意见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

他有一些朋友“毫不留情”,把胡今的缺点都说了出来。但胡今非常高兴,他丝毫没有因为朋友说了难听的话而生气,而是觉得朋友很坦诚,觉得朋友很信任自己,因而很受鼓舞。

对于好友指出的一些缺点,如果胡今有不认同的,他就以“无则加勉”来激励自己;对于好友指出的一些缺点,他就提醒自己一定要努力改正。

善于接纳不同的意见,是父母应该教给孩子的。因为当孩子懂得从别人的意见中来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他才能更快地进步。但接纳意见,并不等于按照别人的意见去执行,接纳可以是把别人的意见接收过来,至于怎样处理完全是另外一回事。这就避免了意见不同而产生争执和矛盾,不失为为人处世的智慧。

接纳意见,首先要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告诉孩子,先不管别人说的意见正确与否,首先应该允许人家向你提意见。如果你阻塞言路,那你就没办法得到别人的帮助了。所以说,接纳意见得有耐心,得诚心地听别人说。

接纳意见,还要抽丝剥茧、学会分析。每个人的表达能力都是不同的,不是谁的表述都能够开门见山,直中要害。因此,要让孩子善于分析别人的意见,看看别人真正想说的是什么,这样才不至于轻易将别人的意见丢弃。

接纳意见,还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既然有了兼收并蓄和海纳百川,那么意见就可能有正确和错误两种,因此,父母要培养孩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能力,让孩子从不同的意见中找出对自己有利和有用的。

让孩子学会为别人喝彩

生活中,常见这样的孩子:自己取得了成绩、获得了荣誉,就欢呼雀跃、得意洋洋;别人有了成绩、有了进步,却往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甚至嘲讽、挖苦,而不是祝贺别人,为别人喝彩。其实这是一种狭隘心理的表现。

学校举行运动会,晚上女儿说:“我这次好郁闷啊。”妈妈问她为什么。她答:“这次400米跑的比赛只得了第二名,我本来想拿第一的(前两届运动会,女儿在该项目都是第一名),没想到陈娟以微弱的优势,夺得了第一。”

妈妈说:“那说明陈娟跑得不错呀,你有没有向她表示祝贺呢?”女儿说:“没有,我想都没过到要给她祝贺。我上午1500米比赛得了第一名,她也没有向我祝贺呀。如果不是上午跑1500米太累了,我肯定能得这个第一,老师也说我有雄厚的实力可以战胜她。”

被别人夺走了第一名,不少孩子都会不服气,更谈不上真心为超过自己的同学喝彩。这或许是因为嫉妒吧,但实际上这是不懂得包容别人、欣赏别人的优秀,是没有豁达性格的表现。

如今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不少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进步时欣喜不已,对别人孩子的进步则常常表现出冷漠、无动于衷,很少真心实意地为别人喝彩,有的家长嫉妒心就很重,这也影响了孩子,造成了孩子不懂得为别人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