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孩子有个好性格
5972400000026

第26章 超越狭隘,培养孩子豁达宽容的性格(3)

让孩子学会为别人喝彩,体现了一种理解,展示了一种关怀,是一种宽容的表现,凸显了与人为善的态度。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懂得为别人喝彩的孩子,才能敞开胸襟接纳生活和新事物,也正是由于懂得为别人喝彩,他才能赢得别人亲切的笑容和诚心的尊重。因此,父母很有必要教育孩子学会为别人喝彩,为比自己强的对手喝彩。

张静是一名初一的学生,一天他兴冲冲地对妈妈说:“老师让我和班上的刘玲同学一起去参选市电视台少儿主持人。”接下来,张静和妈妈商议要准备的材料、写参选计划。看到女儿满心期待的样子,妈妈对她鼓励有加。

私下里,张静对妈妈说:“其实刘玲的普通话不如我标准,而且她的笑容太做作了。”妈妈不露声色地观察女儿,然后跟她开玩笑地说:“你嫉妒刘玲了没有?”“有!”张静答道。妈妈认真地对张静说:“老师推荐你,说明你很有能力,也推荐了刘玲,说明她也很优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表现的地方不一样,不能用自己的长处比人家的短处啊。”接下来,妈妈分别指出了刘玲和女儿的优缺点,提醒女儿正确认识自己,告诉女儿竞争对手的水平越高,就越能从对方身上学到东西,因此,要懂得为别人喝彩。

张静非常赞同妈妈的观点,并表示会努力争取的。后来结果出来了,张静落选了。尽管张静有点失落,但是她还是很大方地祝贺刘玲。在刘玲主持节目的日子里,她帮忙写稿,支持刘玲举办的节目,写作能力提高了不少,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好,学期末还评上了“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

为自己喝彩容易,为别人喝彩难。但是张静在妈妈的教育帮助下学会了为同学喝彩,她也因此从对方身上学会了不少东西,收获了很多。张静的经历告诉我们,为别人喝彩是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为别人喝彩,其实是在激励自己向别人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在这个充满了竞争的现代社会中,对手无处不在。有的孩子受到父母的不良教育,学会了处心积虑地等待着对手的失败,对于他人的成功不屑一顾,愤然于心,从未慷慨地给予别人喝彩,心中也从未有过一种油然而生的敬佩。这种狭隘的心理是不被人们认可的,只有让孩子学会在欣赏自己的同时,懂得欣赏同学、欣赏朋友、欣赏自己的竞争对手,真心为别人喝彩,孩才能赢得好人缘、交到更多的好朋友,也更懂得宽容理解他人,懂得以豁达的心态为人处世。

让孩子学会为别人喝彩是一种智慧,因为孩子在欣赏别人的时候,也在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为别人喝彩是一种美德,孩子付出了赞美,这非但不会损伤孩子的自尊,相反还会收获友谊与合作;为别人喝彩是一种人格修养,欣赏别人的过程,其实也是自己矫正狭隘的妒忌心理,从而培养宽容豁达的性格的过程。

因此,尽早让孩子学会为别人喝彩吧!

让孩子学会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

作为父母,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喜欢他们遇到的每一个人,那简直就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奢望。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习惯,有自己的喜好标准,一定有自己喜欢的人,也有自己讨厌、反感的人。如果孩子不懂得怎样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那么他就很容易产生偏见,看问题、说话就会很偏激,使得心胸狭隘。

徐伟是个乖孩子,遵守纪律、循规蹈矩,他最讨厌的就是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因为他们的性格与自己很不同,做事的方式让他接受不了。上幼儿园的时候,他就不喜欢和调皮捣蛋的孩子玩,那时候主要是怕自己被他们伤害,但总是免不了被调皮的孩子调侃、欺负,因此对他们更加讨厌。

上小学时,班里也有几个调皮的孩子,他们把抓来的青蛙放在女孩子的抽屉里,把打死的虫子放在女生的文具盒里,这些行为深深地让徐伟厌恶。有一次,一个调皮的同学抢同桌的连环画,徐伟看不下去了,站出来和那个孩子打了起来。虽然他的行为得到了同桌的赞扬,但却被老师批评了。因为当老师问他为什么要打同学时,徐伟说:“我讨厌调皮蛋。”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喜欢的人,不能因为不喜欢就心生憎恨,更不能寻找机会伤害对方,否则,人际交往将会陷入混乱、社会秩序也将杂乱无章。

作为家长我们知道,不能因为在公交车上看不惯不排队、乱挤的人,就把矛头指向对方,非要和对方干个鱼死网破;我们不能因为看到喜欢背后说人闲话的人,就认为这种人一无是处,从此对他全面否定;我们不能因为看不惯做作的人,就认为他心怀不轨,不是个好人,从此与之对立。如果真的这样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人,那么我们就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儿愤愤不平、感到生气,然后产生嫉恨,这样我们也无法得到快乐。

所以,我们应该教育孩子学会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告诉孩子不喜欢某些人是很正常的,但是该来往的时候依然要友好地与之相处,尽量不在表情上表现出对他人的意见,大不了少与之合作、少交谈,在心底里不把对方当作朋友,在不必要的情况下不要去亲近对方。让孩子学会宽容他不喜欢的人,他才会豁达起来,才会多一些快乐。

父母可以让孩子按照下面这些步骤来练习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

首先,让孩子学会尊重对方。再可恶的人也应该被人尊重,这是孩子与人相处的基础。当孩子能够表现出对别人的尊重时,他喜欢计较的心理就会减轻许多。父母可以告诉孩子:“有些人你虽然不喜欢,但是那些人也有他们所爱的人,也有爱他们的人,只是因为你在某些时候看不到对方的可爱之处。因此,你应该尝试着去了解对方,这就必须先宽容对方。”

其次,让孩子站在自己不喜欢的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试着去揣测对方的想法,多了解对方、认识自己,孩子一定会认识到一些自己的不足,这时让孩子改变一下自己的观点,慢慢地去接受他人的性格,或许孩子会发现对方的独特个性,从而更多地接受这个人。

最后,让孩子寻找对方身上的闪光点,然后放大优点,缩小不喜欢的地方。当对方表现出不好时,让孩子这样想:其实他这些方面也不是那么糟糕,自己何必去在乎呢。让孩子冷静下来心平气和地与对方相处。

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人,没有必要与之处处为敌,否则就等于把自己的活动半径缩小。对于身边自己不喜欢的人,如果我们影响不了他,那就改变我们自己的心态,学会与自己不喜欢的人融洽相处,或许在改变心态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对方身上的闪光点,进而改变对对方的看法。

让孩子学会和伤害过自己的人继续做朋友

曾经的痛,还隐隐在记忆中显现,毕竟是渐渐被淡忘的过去,一切也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让孩子学会忘记昨天的不快,走出昔日苦恼的日子,换个角度,宽容伤害过自己的人,重新和他做个朋友。

祥祥4岁的时候,有一个小伙伴叫超超。这个男孩很霸道。有一次,他趁祥祥玩“奥特曼”的时候,慢慢靠近祥祥,然后突然伸手去抢祥祥手中的“奥特曼”。由于他用力过猛,“奥特曼”的手臂拉断了,祥祥伤心地哭闹起来。

听到哭声,其他伙伴围了过来。祥祥说那是爷爷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他非常喜欢。而超超显然知错了,深深地低下了头。这时祥祥妈妈刚好看到儿子在哭,于是蹲下身子用温和的语调问:“超超,你很喜欢‘奥特曼’是吗?”只见他连连点头,眼泪夺眶而出。“哇——阿姨,我错了,是我想玩才把‘奥特曼’弄伤的。”超超越哭越伤心。

妈妈又转过去安慰祥祥,说:“你看,超超知错了。你是不是应该原谅他,继续和他做朋友呢?”祥祥对超超的“恨”显然没有那么快消失,他一个劲地摇头。见无法劝服儿子,妈妈只好把祥祥带回家。

晚上,妈妈继续教育祥祥:“超超伤害了你,这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把它忘了好吗?”见祥祥不说话,妈妈又说:“如果你总是记着超超对你的伤害,他会难过的,你也不会开心,那样好吗?”祥祥摇摇头。慢慢地,他接受了妈妈的建议:忘记伤痛,重新和超超做朋友。

获得原谅的超超像变了个人似的,再也不随便抢别人的东西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烦恼和伤害是正常的,如果父母不及时教育孩子忘记伤痛,帮助孩子愈合伤口,孩子就有可能把记恨留在心里,并再也不理伤害过自己的人。这样对孩子并没有好处。

试想,你的孩子和一些伙伴在一起玩时,突然一个曾经伤害过他的孩子出现时,如果你的孩子还在记恨对方,那么当那个伤害过他的孩子又出现时,他还能轻松地玩吗?他的感情一定会变复杂,一定不会玩得开心。因此,让孩子学会忘记伤害过自己的人,其实是为孩子考虑。所以,当孩子被伤害后,父母要引导孩子宽容别人。

女儿和邻居老张的女儿莹莹同龄,又是同班同学,从小就在一起玩,非常投缘,楼道里常能听见她俩的欢声笑语。孩子能有个童年的玩伴,父母也感到高兴。

可是一天女儿回家,显得非常不高兴。一问才知道,莹莹不小心把女儿的卡通书弄脏了,女儿要求莹莹赔她一本新的,可是莹莹不同意,因此女儿非常生气,决定不理她了。妈妈看了一下女儿递过来的卡通书,果然书面弄得很脏,好像是被掉在了水坑里。

妈妈问女儿:“那莹莹跟你道歉了吗?”

女儿说:“虽然道歉了,但她不肯赔,我说了她两句,她就哭了。”

妈妈说:“莹莹向你道歉就可以了,她又不是故意弄脏了你的书,既然你们是好朋友,就应该学会宽容对方,不可以这么小气。再说了,你的书还可以看,你说呢?”

女儿却不出声。妈妈又说:“虽然莹莹不小心把你书弄脏了,伤了你的心,但是以前你也曾经不小心把她的玩具车弄坏了,她不是也没怪你吗?现在你不理她,她会开心吗?”

女儿想了想说道:“她会不开心的。妈妈,我找莹莹玩去了。”

女儿终于想明白了,妈妈也由衷地高兴。

让孩子和曾经伤害过他的人继续做朋友,是一种大度和容纳。当因为对方造成的苦恼找到你的孩子时,让孩子大方地伸出友爱和宽容的双手。虽然这种行为在孩子看来是复杂的、这种感受是异样的,但总的来说,前世无仇,今生无怨,要想走过一段不快乐的日子,宽容是带孩子步入快乐的最好捷径。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学会洒脱,以德报怨。

没有人不承认做朋友的感觉是好的,轻松自然,没有烦恼,言语之间不必战战兢兢、诚惶诚恐,这样才是正常的生活。那就帮孩子解开心中的结,让他和伤害过自己的人站在朋友的位置上,长久地和平共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