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的方与圆:洞察人性管理的奥秘
5988500000010

第10章 遇事应该怎样处理(1)

在管理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这种情况叫做例外,是制度管不了的。例外太多,说明制度、法令出了问题。

遇到事情怎么办?要讲情、理、法。遇到矛盾,要用行动去化解,不要用语言去辩解,越辩矛盾越大。

老板要有老板的魅力,干部要承上启下,基层员工要实实在在地把工作做好,“各安其位”。

执行制度要有软件配合,什么是软件?就是中国式的管理,就是人性管理。

在管理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或者是遇到一些麻烦,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处理呢?

中国式管理是一整套东西,是以中国文化贯穿其中、“一以贯之”的。所以,读者要连续地读下去,如果断章取义不仅不得要领,而且一定还会受害的。

上一章我们讨论到管理要有制度,但是又不能百分之百地去执行。如果你百分之百地去执行,制度就会变得僵化。制度管理例行会管得很好,例外就管不了,就搞得一团糟。

但是,有太多的例井毕竟不是好现象,那法规、典章就不起作用了。如果法规不能概括大部分现象,那还算什么法规呢?所以,当你发现例外越来越多时,你就知道是法规、法令本身出了问题,因为一定是制度有问题才会产生这么多的例外。可是,例外必然会产生。当你发现例外很多的时候,就要赶快修订法规、制度,以减少例外。

遇事要讲情,依理给对方面子

中国人考虑事情跟西方人不一样。西方人依法处理,法怎么规定,就怎么处理;而中国人会把法放在肚子里面,叫做心知肚明。我们懂得,只要一把法规、制度抖出来,大家就伤感情了,伤了感情大家就不和气,不和气的结果就是自己一定倒霉。

所以,很多人在执法的时候,都有这样的顾虑。整个社会如果这样下去的话,我们是没有希望的。,

所以,制度化首先要考虑到合理化,只要制度很合理,大家都能够遵守。

作为中国人,要先把情拿出来,从情入手,而不要从法入手。

所有中国人要把法放在肚子里面当腹案,心中有一把尺,这把尺就是合理,但是嘴巴要合情。嘴巴专门讲情,心里想的是理,肚子里面是法,就百无禁忌,什么都通。

看到员工事情做不好,老板马上处罚他,这样做很冒险。因为可能有很多原因造成这种结果,如果骂错了,你会下不了台。这是大家通常遇到的情况。所以,大多数中国人处理起事情来都会给对方面子,这样做一定有道理,对方会很容易接受。但是,你一开始就骂他,他就会抗拒。

“许多中国人都是讲歪理的”,这句话大家会认为可笑,但是年龄大一些的人都有夫妻对话的经验、体会:道理都是相对的。请看这位先生与太太的对话,就充分代表了这部分人的特点:

先生:“明天开始放长假,我们出去溜达溜达、走走吧。”

太大:“放长假大家都出门,人多车多,凑热闹干什么。”(她永远是对的)

先生:“既然这样,我们就留在家里好了。”

大太:“在家多无聊。”(你看她又对)

先生;“那你到底要怎么样?”(先生有点儿生气了)

大大:“问你呀,怎么老问我呀。”(你看她还是没有事,你在这儿忙得要死)

这段对话说明道理是相对的。这些人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你说东的时候,他就给你说西;你说西的时候,他就给你说南。他永远不跟你凑在一起,你就没办法了。

所以,你只要得不到老板的心,你跟老板怎么谈都谈不妥。

员工:“这件事我马上去做好不好?”

老板:“你急什么,有的是时间。”

员工:“那我明天再去。”

老板:“你为什么要等到明天,你今天要干什么?”

员工:“那我到底该干什么。”

老板:“你不会动脑筋?你不会想?什么都问我,要把我累死了!”

大师名言

只要制度很合理,大家就都能够遵守

遇事不要辩解,用情和行动去化解

有很多人经常说自己口才好,我感觉到很可笑:口才好,人家不过是让你,不跟你辩解而已。要说辩论,没有人辩得过中国人,因为中国人的阴阴阳阳非常厉害。请看下面的对话:

老板:“你最近在干什么?”

部属:“我在填表格。”

老板:“表格有什么重要的,你填不填有什么关系?”

碰到这种情况员工怎么办?部属怎么办?

有些老板很奇怪,凡是你认为重要的,他都说不重要。“你没有做的事情,为什么不去做呢?没有做的那才重要。”这就是老板的心态。你总在办公室里面忙,他觉得很奇怪:“外面的事情谁做,整天搞这些没用的表单吗?这些是骗人的,真正的事情谁去干呢。”你跑到外面去,他又会说:“你看他整天在外面跑,里面的表单谁填呢?”你永远没有办法调试得让老板满意。

可以说这就是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家事同理,家里人也是这样,夫妻两个人越来越看不顺眼的时候就是这样;子女在家,父母觉得很烦:“你整天不工作,在家虚度时光。”子女不在家,很忙,回来很晚,父母又会说:“家里是旅馆呀,回来睡个觉就走了。”

那么,怎样才能化解这些问题呢?

我的经验是:要把情摆在当头,见面就给他面子,他有了面子,就很讲理。也就是说,要中国人讲理,你只要给他面子就行。

还是上面那个例子,我们如何应对这个老板呢?

作为部属要思考一下:自己一定有什么地方对不起老板,他才会这样,他是借故这样做,并不是真的自己怎么做都不对。他一定有心结,把这个心结一打开,事情就化解了,就没事了。

的确,我们很少就事论事。因为我们的认识是,事和人是分不开的;西方人的认识是,人和事可以分开。例如,西方人听到一句话,他仅就这句话进行判断,而我们听到一句话先问“是谁说的”,搞清楚了再来判断(你不告诉我谁说的,我不可能判断)。在我们看来,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人,老板跟你有心结,你去道歉没有用,去说明也没有用。你就要开始想,想明白了大概是因为什么事情,就用行动来表现,老板自然就理解了。

我们是用行动来化解,而不是用语言来辩解的。

揣测没有错。中国人一定要揣摩别人的心思,这句话是孔子讲的。孔子说,你讲话的时候,眼睛要看对方,如果你讲话的时候,眼睛不看对方,你就跟瞎子一样。但是不能投其所好。一察言观色就投其所好,就是小人一个;察言观色之后合理地调试,而不要投其所好。

如果你完全不察言观色,不理解老板的心思,老板跟你越离越远,结果会怎样呢?他会用“急速冷冻法”,把你冷冰冰地冻起来不让你干事。

最后,我认为大多数管理者不会把人免掉,也不会把人调职。只要“急速冷冻”,让你什么事也不能做,你就自动走了。你走了,他还会想:走了更好。

大师名言

中国人是用行动来化解,而不是用语言来辩解的。

不要面子不讲理,只好翻脸依法处理

情是给对方面子。我观察了近30年发现,一个中国人只要有了面子,他就会很讲理。

某人要插队(北方人叫“加塞儿”——编者注),如果你说:“没关系。”他会不好意思地说:“站你后面。”

如果他一插队,你就说:“你为什么插队?”他就会说:“我比你来得早,哪里是插队,我是临时有事出去一下,我又回来,怎么是插队?”

在中国排队跟在西方排队不一样。西方人排队一定要人在那里,中国人是用眼睛在排队,眼睛看到哪儿,哪儿就是他的位置。你能把他怎么样?你能天天跟人家吵架吗?你天天吵架自己还做什么呢?

如果一看有人要插队你就说:“你是很急,站在我前面来。”对方就会说:“没关系,我站在你后面。”我们就是这样,只要有面子,就很爱护这个面子,就不能不讲理;如果没有面子,就可以蛮不讲理——反正我已经没有面子了。

让一个人没有面子,自己是最吃亏的,这个道理千真万确。这方面我们有太多的案例可供参考。

比如讲,老板要有魅力,老板有老板的做法,干部有干部的一套,干部的要点是承上启下,没有什么魅力,也不需要什么魅力。而员工、基层只要实实在在地把工作做好。对上面讲的话,员工头脑里只会想:我怎么知道对不对,我只是一个员工,这个干部讲得对不对有什么关系,他照顾我,给我面子,他讲的话就是对的;他刁难我,不给我面子,他讲的话就是错的。

很多中国人思想很简单,干部平常这么照顾自己,就是错,也是对,不然我有什么能力去区分对错。所以,基层有基层的一套,于部有干部的一套,老板有老板的一套,这叫做“各安其位”。西方称之为每一个人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用孔子的说法就是:君君臣臣。孔子的话是最简明的:老板要像老板,干部要像干部,员丁要像员工。这样,很自然就可以建立起一套制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