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联想你看不懂
5988700000011

第11章 金鳞遇风化为龙(3)

战略实施五步走

相比于确定愿景,企业战略的实施无疑更为复杂。战略实施的成功,既要保证企业愿景的合理性,又要制定科学的实施流程,保证战略规划能够按部就班地执行到位,最终实现企业的愿景。柳传志根据联想战略的执行情况,将战略实施分为五个步骤(见下图)。

战略实施五步走

第一步,确定长远目标。这一步可以说是对企业愿景的细化。比如说,联想将进入世界500强作为企业的愿景,那么在追逐这个愿景的过程中,联想还必须制定具体的营收目标和利润目标,以便逐步实现自己的愿景。

2010年,世界500强最后一名的营业收入是170亿美元。折算成人民币的话,联想和最后一名的营收差距是70亿元。联想如果要实现自己的愿景的话,就应该以17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为目标,逐渐缩小差距。

第二步,划分阶段。还以上面的世界500强愿景为例,联想为了实现目标,应该将最终的战略目标划分成几个阶段,比如说2010财年营业收入达到150亿美元,2011财年达到200亿美元,2012财年进入世界500强。通过这种分解的方式,既可以缓解企业的压力,又能够集中资源做好主营业务,从而逐步实现企业的愿景。不过让人意外的是,联想2010财年发展迅猛,已经出现在了2011年的世界500强名单上。

第三步,确定最近的目标。对联想来说,目前不是和国际PC巨头决战主流市场的时候,而是应继续巩固本土市场和新兴市场,并且加强消费市场的开拓,为最终进军欧美市场打好更为坚实的基础。

第四步,选择达到目标的方式。对联想来说,主要就是要考虑多元化、国际化和PC主营业务的关系。此前,联想已经在多元化和国际化上吃到了苦头,但不能因噎废食,彻底放弃多元化和国际化。一旦本土市场和新兴市场得到巩固,联想还必须走出去,通过产品的差异化选择,在主流市场和企业市场挑战国际巨头的地位。

第五步,行进中调整方向。再成熟的企业,也不可能不犯错误。事实上,风险和收益成正比,企业只要有比较高远的战略愿景,就无法回避由此带来的风险。但成熟的企业会在这个过程中时刻关注经营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战略方向有误,要有纠错的能力和勇气。由此看来,第五步可以看做是企业对战略实施的监控和反馈,或者说是企业战略纠错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企业不会偏离战略愿景太远。

企业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只要严格按照这五个步骤进行,就不会出现无法挽回的失误。联想正是凭借规范战略实施流程,才得以保证自己在正确的轨道上一路前行,最终成就了全球PC四强的尊崇地位。

市场先锋:

超越惠普模式

中国IT企业之所以能守住本土市场,凭借的是强大的市场开拓能力。但在PC市场,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联想一家。联想通过学习与借鉴,站在惠普、IBM、AST等巨头的肩膀上,在短短数年间实现了追赶与超越。

概念营销:家用电脑

概念营销不是联想的首创,但联想却无师自通,将概念营销运用得出神入化,甚至让提出个人电脑的比尔·盖茨都不得不由衷佩服,并兴起合作的念头。1999年比尔·盖茨来到中国,准备了一次大型演讲会。演讲前,他接待了三位中国企业家:四通总裁段永基、海尔总裁张瑞敏和柳传志。比尔·盖茨打算让联想成为微软“维纳斯”计划的合作伙伴。联想作为中国PC市场最大的厂商,正是微软需要的合作伙伴。

从个人电脑到家用电脑

早在1975年,年轻的比尔·盖茨就向全球宣称:让每张办公桌和每个家庭都拥有一台计算机。从此,个人电脑成为微型计算机的代名词。微软虽然不卖电脑,但在电脑从高端商品向消费品转化的过程中,其作用是决定性的。正是因为提出“个人电脑”这个概念,才让微型计算机成为普通消费者的宠儿。

柳传志在选拔人才时最注重两点,一是要以德为先,二是要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联想无疑是一家具有学习精神的企业,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从IBM到AST,从惠普到戴尔,联想始终没有放弃学习的机会——从IBM身上认识了微机的概念,从AST身上了解了微机的内部构造,从惠普身上学到了渠道建设,从戴尔身上明白了什么叫直销。而关于概念营销,联想从微软身上获得了启示。

17年前,比尔·盖茨提出让每个家庭都拥有一台计算机,但如此前卫的理念并没有获得业界的认同,反倒是个人电脑的概念提前出炉;17年后,29岁的联想人许志平略显模糊地说:电脑最终将走进家庭,而走进家庭的电脑和办公室里的电脑是不一样的。现在看来,许志平的提法虽然新颖,但预测并不准确。目前办公室里用的普通电脑和家庭用的电脑并无二致,而他不够清晰的描述,同样遭到了来自业绩的批评。当年在国产微机市场排名第一的长城微机,就有人嘲笑许志平:难道把电脑从办公室里搬到家里,就是你的家用电脑吗?

许志平虽然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家用电脑和电脑家用的逻辑关系,但他本能地意识到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幸运的是,许志平的上司和联想高层认可了他的说法,为此,还特别增设了家用电脑事业部,许志平成为首任经理。在家用电脑事业部成立大会上,李勤庄重宣布:家用电脑的推出将不仅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也会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而刘军的评价则更具有煽动性:这个概念(家用电脑)是联想第一次提出来的,不仅在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

如今看来,家用电脑的确只是个概念,和个人电脑也没有本质的区别。对联想来说,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让公司意识到消费市场的存在,并开始在价格上发力,希望能让微机登上普通消费者的购物清单。

从联想1+1到E系列

那些批评许志平和对家用电脑不屑一顾的同行们,很快就因为他们的迟钝付出了代价。联想总裁室的认可,让许志平抓住了机会,这个技术至上的年轻人随即开始了家用电脑的研发。

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的人,应该对“1+1”记忆犹新。没错,“1+1”就是许志平设计出来的第一代家用电脑。为了满足家用的条件,许志平选择孩子为突破口,将联想第一代家用电脑定位在教育和娱乐上。

家用电脑刚刚设计出来的时候,为了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公司在《联想报》上刊登了专门的征名启示。员工们对此颇感好奇,有一百多人参与了新电脑的起名。经过几轮筛选,最后还剩下三个名字:金钥匙、小太阳和“1+1”。然后大家对这三个名字进行了无记名投票,最终“1+1”成为大家的最爱。这个名字是一位刚刚加入联想三个月的新人——樊波起的,第一台联想“1+1”也送给他留作纪念了。

对于“1+1”这个名字,即便樊波本人,都没有明确的定义。当别人问他时,他回答:那是一个横着写的“王”字。中国的家用电脑,应该是无冕之王。事实上,联想“1+1”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说,和他的解释都靠不上边。反而是其他人的说法更靠谱——

大学生用户:1+1意味着通向21世纪的护照+签证;

小学生用户:1+1意味着简单易学;

孩子的母亲:1+1也许就是一个孩子一个电脑;

“1+1”设计人许志平:1+1意味着教育电脑+家庭电脑。

为了推广家用电脑,联想还曾在《新闻联播》之后插播广告,画面中一个温馨的三口之家中间飞出一个“1+1”,画外音伴随着一个清脆的童声:

一家一个“1+1”,帮助Daddy解决问题;一家一个“1+1”,Mammy得喘息;一家一个“1+1”,可爱的Baby喜欢学习。

应该说,联想的想法很不错。然而,它只是提出了一个美妙的概念,却没有将其落地的规划。联想“1+1”将孩子教育作为定位,显然也出现了偏差。那时候,Windows系统尚未流行,Dos操作环境下,孩子显然不是计算机使用的主体。

然而,联想“1+1”毕竟成功地让市场接受了家用电脑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联想对消费市场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联想在“1+1”之后能提出经济型电脑的概念,无疑就是在家用电脑推广过程中获得的最宝贵的财富。

杨元庆在推出E系列电脑时说:我们既然就是一个中国品牌,就不要把自己定位在阳春白雪的高位置上……为中国3亿个家庭提供的电脑,一定要和他们的购买能力相适应。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月工资只不过两三百元,让他们一次性掏出2万元的现金,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一次联想终于把住了市场的脉络,经济型电脑成了联想的主打品牌。

联想推出的经济型电脑,在功能上和最普通的兼容机差不多,但胜在价格低廉。1994年E系列经济型电脑上市的时候,媒体报道称:这是国内市场首家报价在1万元以下的名牌386电脑。此时,市场主流品牌的386电脑售价还在2万元、甚至3万元以上。联想的突然发力,顿时扭转了市场局势。正是从这一年起,联想发起了对国际巨头的反击战。

事后,杨元庆曾不无自豪地表示:1994年国产个人计算机对外国品牌的阻击战,就是从“E系列”开始的。

茅台与二锅头

柳传志见多识广,对中国PC产品的地位心知肚明。在联想刚刚研发自己的品牌电脑时,他就意识到市场开拓的难度。为了尽快打开国际市场,他提出了“汾酒与二锅头”的营销策略,后来为了更好地反映联想PC的品质,又更名为“茅台与二锅头”。对此,柳传志的解释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毫无地位,因此,要想挤进去就必须优质低价。由于国内劳动力便宜,生产成本低,可以做到这一点。联想286的质量达到了“汾酒”的水准,但联想以“二锅头”的价格销售,这就是联想产品在海外具有竞争力的原因。

要想实施“茅台与二锅头”的营销策略,企业必须做到三点:

第一,要确保产品的高品质,这也是前提条件。脱离这一条件,就会让企业失去利润空间,陷入恶性竞争的泥潭。柳传志第一次去纽约的时候,在一家百货公司的鞋架上看到欧美皮鞋上百美元一双,而中国制造的布鞋却成堆放着,一双仅仅卖一美元。这种忽略品牌、靠倾销为生的生意,当然不是柳传志愿意做的。为了防止在与国际巨头竞争中一开始就陷入被动,联想刚刚涉足PC制造业,就决定生产质量最好的产品。

当年,香港联想刚成立不久,北京联想还没有获得电脑的生产许可证,于是倪光南带领一批技术精英远赴香港,开始研发联想微机。为了保证质量,联想集中了最优秀的技术人员,采用当时最先进的元器件,任何一个环节都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联想的努力显然是成功的,开发出来的联想主机板和联想286微机,在德国汉诺威的展销会上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也为联想拉来了一大批订单。联想作为一家来自中国的PC厂商,能在欧美等地赢得市场,即便放在今天,也算是一件令人惊叹的事了。很显然,联想要求的“茅台”品质,在研制过程中得到了保证。

第二,要保证低价,这是新进入者的被迫选择。中国产品、尤其是高端产品的品质,并没有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联想作为一家中国的PC厂商,又是以新手身份进入业界视野,低价是一种被迫选择。只有通过低价策略,才能像柳传志希望的那样,在紧闭着的国际市场大门上凿开一条缝隙,并且插进去一只脚,最后抢上一块地皮。

联想的低价策略是认真而严肃的,为此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资料显示,为了保证微机质量,联想采用的元器件比同档次的其他品牌微机都要高,成本当然也高了不少,但在价格上却比其他品牌的要低。在这一策略实施初期,联想是赔本赚吆喝。在微机业务上,我们没有查询到具体的数据,但在与微机同步推出的主板业务上,也能看出端倪。当年,联想月销售主板近8000块,亏损约l万多美元。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几个月,前后共赔了差不多10万美元。

但这种亏损是联想能够预计和承担的,联想之所以采用这种策略,就是希望以利润换市场,尽快打开市场局面,为今后的新产品打造品牌。当286微机成为历史,联想386、486微机迅速在市场上崭露头角,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品牌。事实表明,联想的策略无疑是正确的。

让服务成为DNA

在2000年的联想战略愿景中,杨元庆提出要打造服务的联想。这里提到的服务战略,主要是指联想向IT服务业务的转移,但同样包含着服务客户的意思。随后,联想提出要让服务成为融入公司每名员工血液的DNA。在联想发展史上,有很多经典的服务客户的案例。

十分钟演讲

2001年,联想的服务战略方兴未艾,当年年底,联想举办了一个“专家谈联想服务”的论坛。论坛上,来自中国消费者协会、国家质量监督局的专家们兴致颇高,几乎每个人的讲话都超出了预定的时间。等到杨元庆最后发言的时候,时间已经到了晚上七点半,听众都已按捺不住想去休息和吃饭。

杨元庆少有地露出了幽默的一面,他走上讲台兴致勃勃地说:“大家好,虽然时间已经很晚了,但我准备的是一个半小时的讲稿,所以请大家再忍耐一下,听我讲完。”

此言一出,台下大哗。如果听众不是都有身份的人,恐怕就会有人当场起哄了。

早有准备的杨元庆微微一笑,问:“那么大家说,让我讲多长时间?五分钟?十五分钟?半小时?”

最后,杨元庆说:“那好,综合大家的意见,我讲十分钟。”

十分钟演讲结束,杨元庆赢得了满堂喝彩,台下的掌声远远超过了先前各位专家赢得的掌声。

这就是服务的力量,也是联想人血液中流淌的服务意识。

对此,杨元庆曾有过一段精彩的分析:我的确准备了一个半小时的演讲内容,这就相当于我做好的产品。做好的产品当然要卖给客户才有意义。但在当时的情境下,这个产品显然已经不符合客户的需求了,如果强行推销,结果将是被客户拒绝。即便别人为了维持面子坚持听下来,以后也不会再来听你的演讲了。因此说,听众想听什么,你就要讲什么;客户需要什么产品,你就必须卖什么产品。当时,听众就给了我十分钟,那么我就必须在十分钟内将客户最想听的内容讲清楚、讲精彩,这就是做服务。

多年来,联想从代理业务到做自己的品牌,从做前台产品到做后台服务,将市场竞争从生产转移到市场,从市场转移到价格,又从价格转移到服务,始终引领着竞争的脉络。

一瓶水一场官司

联想的服务深入人心,即便再无礼的客户,都会受到悉心的照顾。这种服务意识不仅让联想在市场上无往不利,而且还能为工作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