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联想你看不懂
5988700000023

第23章 研发策略:“田忌赛马”(5)

1994年之后,由于吕谭平的失误,香港联想连续两年亏损。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联想选择京港整合,将北京联想的资产注入香港联想,成立联想集团。整合本身并不复杂,问题的关键在于需要吕谭平和另外一位合伙人吴礼益出局。

吕谭平和柳传志私交极好,两人既有创业之情,也算得上患难之交。

吕谭平虽然是个名副其实的商人,但极重义气。联想创业早期,做的是IBM PC代理业务。那时候,香港的中间商通常要拿15%的代理费,但柳传志从吕谭平手里拿了500台电脑的代理权,只给了5%的代理费,吕谭平丝毫没有计较。后来,柳传志又和吕谭平做过一单50台兼容机的生意,因为联想方面换货,吕谭平亏了几十万港元,但吕谭平在联想提出要求后,没有丝毫犹豫。正是因为吕谭平这种性格,柳传志才会在成立合资公司时选择他。

香港联想刚创立的时候,艰苦的程度并不比北京联想创业的时候低,但吕谭平从来没有任何怨言。作为香港联想的一把手,吕谭平全身心投入到香港联想的经营中,并曾在北京联想身处困境时出过大力。

柳传志也是一位重感情的人,像吕谭平这样的人,没有人不愿意将其当做朋友。但做企业不是交朋友,当朋友情谊和企业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理性的经营者肯定会以公司利益为重。

当时,如何安排吕谭平,也让柳传志极为挠头。但在意识到吕谭平的确已经不适应联想的工作后,柳传志坦诚地向吕谭平表示希望他离开,并未为了吕谭平的面子或者维护双方的情谊而妥协。

“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多年以后回顾,柳传志依然对此难以释怀。

吕谭平其实不想离开联想,但他相信柳传志的为人,事后也曾表示,他相信柳传志的真诚,相信柳传志是为了公司,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

应该说这是两个理性的人,通过理性的方式解决了联想发展史上的一道难题,而这种理性就是建立在“公司为重”的信念上。

主动承担

中国文化崇尚谦逊,不提倡展现自我和主动出击。但在联想文化中,一直提倡主动精神。在新的联想文化体系中,要求员工能对公司的事情主动承担、主动负责,能以主动满足客户需求为第一要任,并以之影响他人。

王晓岩曾说过,富有追求精神的联想干部应该做到两条:一是要主动接受任务,当公司交给一项任务,尤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时,要有一种知难而上的精神,不推诿。二是要主动承担责任。当公司根据需要,让员工从业务熟悉的领导岗位,换到一个业务非常不熟悉的领导岗位,而且具有很大的风险的时候,员工要能够顾全公司的整体利益,敢于挑重担、承担责任。

其实,王晓岩就是联想主动承担责任的代表人物。当年,联想实施ERP工程的时候,最初是由朱立南牵头,柳传志夫人龚国兴具体负责实施。在实施ERP之前的高层研讨会上,柳传志曾说过:上ERP,是找死;不上ERP,是等死!事实上,ERP工程的确是一项难度极大的项目,因为需要变动组织架构和权力格局,会让很多既得利益者感到痛苦和不安。

联想高层对此其实心知肚明,在联想档案中就记载着这样一段话:“ERP要改变人们习惯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一些部门、岗位的职责、权力等都有可能需要调整,而这种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非常剧烈的,因为这种调整可能会与部门的利益、个人的利益相碰撞,因此会遭到习惯性的天然的反抗。如何解决呢?我们必须以大局为重。”

ERP工程启动后,龚国兴兴高采烈地开始投入工作。然而,几个月过去了,公司内部连一点ERP的影子都看不到,有的人是阳奉阴违,更多的人则是不予理会。龚国兴最后向朱立南哭诉:“我不干了!”

问题是显而易见的,根源也不难找出,但如何解决,包括柳传志和朱立南在内,都没有更好的方法。最后,朱立南想到了王晓岩。王晓岩当时是杨元庆的左膀右臂,在联想内部素有“女强人”之称,是一位敢想敢干敢冲的人物。

朱立南知道杨元庆肯定不愿意让王晓岩离开自己,为此还特意请杨元庆吃了一顿他爱吃的安徽菜。

王晓岩当时对ERP并不感兴趣,此前的项目设施,她也和其他人一样置身事外。当朱立南找到她的时候,她也意识到了风险,但就像她自己所言的,要敢于承担责任。或许是性格使然,面对压力和挑战,她痛快地答应了朱立南。

在别人问她为什么会接受这项工作时,王晓岩说:“我总是对未知的东西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潜意识冲动,当时很快就答应了。我心里想,都说ERP很难,它难在哪儿呢?怎么就做不好?我就不信它做不好。”

正是有了王晓岩敢于冒险、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与努力,联想ERP工程才得以顺利实施。2000年1月5日,联想ERP系统正式上线;2月14日,系统正式独立运行。

联想是条船

“谁要是破坏了大船结构,不管你是谁,发现一个,处理一个。”

这句有点狰狞的话,很少会有人想到这是柳传志说的,但事实的确如此。孙宏斌在企业部干得风生水起的时候,企业部利益至上的苗头也逐渐显现。那时候,柳传志的大船结构思想正在形成,对小集团和宗派主义非常敏感。随着公司对大船结构认识的深入,联想的大船文化也从平底快船逐渐过渡到舰队模式。

联想大船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

平底快船阶段

创业前三年,联想的组织架构极为简单,内部称之为“平底快船”模式。当时,联想的组织架构按职能进行划分,设有办公室、财务部、工程部、技术开发部和业务部等。早期的联想权力比较集中,各个部门由总经理直接负责,没有过渡的层级。

这种简单的组织结构与创业期企业相适应,只要企业领导人的能力没有问题,就能保证组织的快速反应和灵活应变,有利于推动企业高速发展。对联想相对比较有利的是,公司虽然采取总经理负责制,但王树和、柳传志、张祖祥和李勤等人原本都是同事,关系非常紧密,在工作中能够做到足够的沟通,杜绝了“一言堂”现象。这样一来,这种组织架构既保证了决策的迅速,又实现了领导的集中意志,非常适合刚创业的联想。

大船结构阶段

所谓“大船结构”,柳传志是这样解释的:公司像条大船,向着总裁室制定的目标前进,这是“大船结构”的统一原则;每个部、每个人的岗位目的明确,这就是大船结构的定位原则;各部门之间分工协作,这就是大船结构的合作原则。今天我们要特别强调的就是统一原则和合作原则。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在联想给予一个人最高的赞赏,是夸他/她有大船思想;对一个人最差的评价,是说他/她在划小船。

孙宏斌因为划小船,被送进了监狱;倪光南因为划小船,被送出了联想。这都是因为联想对大船文化的重视。

与大船文化相比,大船结构主要针对公司内部管理,强调的是集中指挥和分工协作。关于大船结构,联想曾总结过五层内涵:一是集中指挥,统一协调;二是各部门实行经济承包合同制;三是实行制度化管理;四是实行集体领导和民主管理;五是思想政治工作与奖罚严明的组织纪律结合。

联想历史上的诸多“天条”,就是在大船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是联想实行制度化管理和强调纪律的结果。随着柳传志对大船结构的认识日益深刻,这一思想逐渐转化成大船文化,也成为联想文化的核心内容。

联想的“入模子”培训,最初就是为了培养员工的大船思想,希望全体员工能够在总裁室的统一领导下,以公司利益为重,严格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从而形成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价值观。

舰队模式阶段

由于孙宏斌事件的影响,联想在执行大船文化时出现了一些偏差,过度强调集权,将原本应该属于部门和分子公司的权力全部集中起来,导致部门和分子公司无法面对市场变化及时决策,严重打击了大家的积极性。

在早期的大船文化影响下,联想公司虽然做到了集中指挥,但却没有真正做到分工协作。1993年,外部市场环境变得严峻起来,创业后一直顺风顺水的联想,第一次没有完成年度销售目标,公司内部也开始出现了分歧。大船结构出现了裂隙,小船又没有动力,大船文化危机来临。

众所周知,在市场环境变化较快的时候,一线人员的反应速度决定了公司的销售业绩。如果单纯强调集权,一线人员随时要层层向上面报告,肯定会耽误决策。在环境的迅速变动下,等到总部作出批示,很多时候机会已经错过了。

好在联想是一家善于学习的企业,柳传志也不是一个固执的人,很快他们就意识到公司的问题所在。面对压力,柳传志让杨元庆出任微机事业部总经理,而杨元庆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整顿与微机相关的部门,希望恢复联想的快速反应能力。在整顿过程中,柳传志也调整了自己的大船思想,提出了集权和分权相得益彰的“舰队模式”。

舰队模式既重视大船文化的统一指挥,又强调平底快船的快速反应。1994年,公司经过整顿后划分为14个事业部,公司总部只负责宏观战略部署,微观层面的产供销等权力全部下放到事业部。这样一来,联想人再次拥有了做主人的感觉,重新焕发了工作的积极性。

柳传志后来总结大船文化时说:一条航船遇到了风暴,由于船长和水手都是主人,谁也不逃生,齐心协力,船就能够避开风险;由于是主人,就能造出更好的大船;由于是主人,就会选更好的航道;由于是主人,达到目的后的结果和自己息息相关,就会奋力不停地创新,努力去达到更高的要求。一批中国的精英——有思想、有抱负、高素质的年轻人在联想居于主人的位置,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精英加入到这个主人行列……

很显然,正是因为权力的合理分配,才让联想在保证集团统一指挥的情况下,让全体联想人依然能以公司大局为重,做到主动承担、尽心尽力。

公司是我家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亲情,企业的家族文化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中形成的。早期的联想被人称为“不是家族的家族企业”,也出于同样的原因。让人遗憾的是,联想收购IBM PC业务后,为了打造更为现代的国际文化体系,放弃了很多诸如“家文化”等老的联想文化。殊不知,文化并没有新旧之分,也没有现代和古代之说,尤其是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新联想宣扬的国际化文化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让人欣慰的是,在柳传志复出后,联想文化开始回归,联想发展也重新走上正轨。联想家文化的发展与公司创业同步,在1988年正式出现于联想资料中。《联想报》创刊时,创业11人之一的王世英写了一篇题为“公司就是我们的家”的文章,这是联想“家文化”有据可查的最早文字资料。

之后,“家文化”的类似概念被联想内部频繁提及,但始终没有形成正式的官方说法。直到1990年,柳传志在一次内部讲话中说:“我们希望我们公司将来能形成一种类似日本式的管理模式,而不是英美式或香港式的,也就是希望公司能吸引每个员工,使他们热爱公司,以公司为家,而公司呢,也能认真地把职工看成联想家庭的一员。”

有人曾说:在中国众多的企业中,只有少数几家企业的员工能够被人很快判定其所在的公司,联想便是其中之一。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联想人身上有着一种独特的文化特征,这种特征是联想人共有,也是联想人特有的,是联想人区别于其他公司人员的特色。可以说,正是在家文化的锻造下,联想人才会让人形成这种认识。

正是在家文化的熏陶下,才有了像甘鸿那样的老同志,高烧39度还在为公司打拼,即便从楼梯上摔下来也毫无怨言,而为了节省几毛钱的车费,还曾掉入水中差点淹死。同样是因为以公司为家,柳传志躲在蟑螂满屋的小旅馆里,边哭边给供应商写信讨要货款,连正在住院的夫人都无法顾及。同样是柳传志,为了做到一笔生意,让一位毛头小伙子指着鼻子让他出去,这位中科院出来的颇为清高的知识分子,愣是没有发作,转身出了门。之后又找回来,最终做成了这笔生意。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以公司为家的文化,谁愿意拿自己的身体、尊严、甚至生命来争取公司的利益?

当前,联想的确开始淡化家文化,应该说这并不是柳传志等老联想人愿意见到的,但迫于国际化的要求,以杨元庆为首的新联想人选择了妥协。妥协让联想相对平稳地整合了IBM PC业务,但并没有让联想的业绩出现增长。现在,联想将战略重点重新调整到本土市场和新兴市场,即便新联想人不愿意再提家文化这种太过中国话的概念,但也不能忽视和谐文化、责任心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