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竞聘演讲轻松过关
5988800000004

第4章 打造强大自信的心态(3)

人是群体动物,群体归属感对于我们来讲太重要了。有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找来一群大学生,告诉他们实验非常简单,只需要他们“宅”在房间里就行,什么都不用干,想睡到几点就睡到几点,每天有专人给他们送饭,保证他们吃好喝好。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想看看这些大学生谁在房间里待的时间最长。参加实验的大学生很开心,因为不用上课,不用考试,不用做饭,不用洗碗,想几点睡就几点睡,想几点起就几点起,无拘无束,逍遥自在,这是神仙过的日子啊!还比谁待的时间长?能这样过一辈子才好呢!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些大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去以后,没过多长时间就有人挺不住了。为什么住不下去了呢?因为,这些大学生不是“蚁族”,他们是一人一个单间。单间里除了像床这样的生活必须品之外,其他一无所有。没有书,没有电视,电脑更不会有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这些志愿者的生活状态,他们接受不到来自人群的任何信息,没有人可以交流,除了吃饭睡觉无事可做。这种状态很容易使人联想起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名著《双城记》中被关在巴士底监狱里的囚犯。虽然这些大学生在生活待遇上和当时的囚犯有着天壤之别,但他们的精神生活却是出奇的一致,用一个词概括,那就是与世隔绝。这样的生活状态,即使天天吃鱼翅、鲍鱼,这份精神上的煎熬也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心理学家通过这个实验印证了一个观点:一个心智正常的个体,只有生活在群体之中才有安全感,才活得踏实。一个人如果被硬生生地从群体中分离出来,过起孤零零的生活,那是非常难受的事情。看过《鲁宾逊漂流记》的朋友们都知道,漂流到荒岛上的鲁宾逊,不也有一个叫“星期五”的奴隶相陪伴吗?

1.“孤雁失群”的含义

现在的问题就很明显了,在竞聘演讲的时候,演讲者恰恰脱离了自己的“群体”,这就会使演讲者产生孤雁失群的茫然感。这话有两层意思:

(1)首先是空间距离引起的孤独感

一个讲台,一张讲桌,把演讲者和听众泾渭分明地隔离开来,这种空间上的疏离势必会使演讲者产生“我们不是一拨”的弱势心理。确实,这种“一对多”的阵势是挺让人发憷的。

(2)其次是角色差异引起的不安感

对于竞聘演讲者来说,台下的听众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听众,他们是有投票权的,自己是“成龙”还是“做虫”就在他们的一念之间。如此强烈的角色差异肯定不会产生“我们是一拨儿”的感觉,既然没有归属感,紧张也就在所难免。

回归群体的方法

要回归群体,就要做到下面这两点:

(1)第一点——不要把听众当作“假想敌”

现在,有一些指导大家克服演讲紧张恐惧心理的方法,对其中的某些方法,我个人是不太认同的。比如,有的人提出,演讲的时候把听众都想象成欠你钱的人,你是债主,那你的底气不就足了吗?还有人说,你可以把听众想象成一片庄稼地,你是在对着一片玉米、一片高粱演讲,你还紧张什么呢?这个方法我认为更加荒诞。演讲是信息传递的一种形式,是听、说双方沟通交流的过程,它不单单是一方面的行为。你把听众想象成玉米,那和我们看人的眼神能一样吗?

竞聘演讲的时候,本来我们和听众在空间上就有距离,在角色上也有差异。这个时候,一个明智的演讲者最需要做的就是:模糊这份距离感,淡化这种差异感。也就是说,我们不要强化那种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泾渭分明的界限,要从心理上暗示自己,我和听众是一个群体的,现在所进行的是一项需要分工合作才能完成的工作,而我的任务是讲,他们的任务是听,他们都是我的同事、领导、伙伴和朋友。这样,演讲者才能在心理上完成对群体的回归,正所谓“我和大家在一起,所以我不紧张”。

(2)第二点——要在听众中找朋友

不把听众当成自己的“假想敌”,仅仅这样还不够,竞聘演讲者还要学会并习惯于在听众中寻找朋友、寻找自己的支持者。

我们都知道,人的情绪是会传染的。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老师在《蒙曼说唐——长恨歌》中讲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过去的皇帝不是都上早朝吗?早上五点来钟就上朝了。因为要赶着上早朝,所以大臣们都起得特别早,那些住得比较偏远的大臣甚至半夜就得起床,所以在上早朝的时候,大臣们就难免会困,哈欠连天的。但是也有例外,这个人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唐代大诗人张九龄,他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张九龄不但是著名的诗人,在唐玄宗时期还当过宰相。他无论晚上睡得多晚,早上起得多早,只要往朝堂上一站,整个人就精神抖擞、玉树临风。连唐玄宗都说,他上朝最爱看张九龄,因为一看到张九龄那么朝气蓬勃、意气风发,他自己也就跟着特别有精神了!

同样的道理,如果听众当中有许多张九龄式的人物在支持你,向你投来鼓励的、信任的目光,那你的自信不就有了吗?你不就越讲越带劲了吗?既然如此,我们在竞聘演讲的时候也找找自己的“张九龄”吧。怎么找呢?我个人认为,竞聘演讲和一般意义上的演讲还不太一样。一般意义上的演讲,演讲者可能要面对很多陌生听众。而在竞聘演讲的时候,听众以本单位的同事居多,虽然演讲者不可能都认识,但里面毕竟有熟识的,甚至在工作中接触比较多、交情比较好的人,当然,还会有平时对我们比较认可、比较赏识的领导。因此,在刚上台紧张的时候,多看看他们的微笑、鼓励的目光,他们就如同亲友团、拉拉队在为我们鼓劲。而那些陌生的面孔、严肃的表情、审视的甚至挑剔的目光,我们暂时回避一下。等我们用在听众中找朋友的方法建立起自信,演讲顺利推进以后,我们再去照顾全场,用目光和全场的听众进行交流。因为有了前面找朋友的铺垫,所以在后面的交流中,我们就会多一份从容、镇定与自信。

要点

运用群体回归法打造自信:

1.不要把听众当作“假想敌”。

2.要在听众中找朋友。

战胜困难靠自己——自我暗示法

自我暗示是心理暗示的一种,心理学家对自我暗示的解释是:给予潜意识一定的信息刺激,持续不断地向潜意识输送一定的观念,借此来影响和改变人们的认知与行为。这个概念不是很好理解,简单地说,自我暗示可以理解为自己“糊弄”自己。

1.自我暗示的作用

怎么自己“糊弄”自己呢?我们举一正一反两个例子。如果你反复地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你很漂亮,慢慢地你举手投足之间就会流露出一种优雅之气,你就真的漂亮起来了;相反,如果你认为自己很笨,什么都做不好,那久而久之真的什么都做不好了,真的变笨了。所以,心理学家把自我暗示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向的、积极的暗示,像第一种情况中认为自己很漂亮,这就是正向的暗示。而第二种情况中觉得自己很笨,对自己不满意,这就是负向的、消极的暗示。

其实,以上所述是有科学依据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意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我们自己能体会到的、感受到的,就是意识。比如经常说的“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我意识到你对我很重要”,等等,我们能感觉出来的,都用“意识”这个词表示。此外,还有存在但我们意识不到的信息,即潜意识。比如,我们晚上睡觉做梦,那就是潜意识在起作用。心理学家认为,潜意识是没有辨别能力的,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信息,你灌输了什么样的观念,潜意识就接受了什么样的观念。而且潜意识非常“敬业”,它一旦接受了你所暗示的信息,不用你督促,自己就开始积极地工作了。

潜意识通过自我暗示所发挥出的能量是超强的、惊人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世界潜能大师博恩·崔西(BrianTracy)说:“潜意识的力量比意识大三万倍。”所以,心理学家经常说:要改变一个人,首先要从改变他的潜意识开始。为了让大家有一个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小故事

有两位美国的心理学专家,他们对外宣称自己找到了一种绝对正确的智能测验方法。为了证明他们的研究成果,选择了某所小学的一个班级,为全班的学生做了测试。测试结束以后,他们批改了卷子,并根据孩子们的答题情况,挑选出了五名最优秀的学生,说他们是“天才儿童”,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这些孩子包括他们的家长当然是高兴坏了,老师对这些孩子也刮目相看。

测试做完以后,大家兴奋了一段时间,慢慢的这个事情也就过去了,日子还是一天天地重复着,当年的孩子们也慢慢地长大。20年以后,追踪研究的专家发现,这五名当年所谓的“天才儿童”,在社会上都拥有极为卓越的成就,他们真的成功了。换句话说,那两位心理学家的预言实现了。

这个实验太有轰动效应了,那两位心理学家的预测太准了,他们太神了。真的这么灵吗?当然不是!就在大家非常热切地请那两位心理学家公布当年测验的试卷,想弄清其中奥秘的时候,他们不慌不忙地在众人面前取出一个箱子,上面积了厚厚的一层土。两位心理学家把箱子打开,告诉大家:“当年的试卷就在这里,我们完全没有批改,只不过是随便抽出了五个名字公布而已。不是我们的测验准确,而是这五个孩子的心意正确,再加上父母、老师、社会大众给予他们的协助,使得他们成为真正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