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禁珍妃的景祺阁
景祺阁位于内廷外东路、宁寿宫中路的北端,紧靠着珍妃井。这个殿阁不是明代时候建的,而是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建的,后来又经历了嘉庆七年(1802年)和光绪十七年(1891年)的两次修缮。
景祺阁是一个二层楼阁式的建筑,面阔7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底层的四面都有廊,前檐的明间开门,有穿廊直达颐和轩的后檐,次间开槛窗,上面是方格玻璃窗,下面是玻璃屉方窗。室内西次间有一个小戏台,西梢间山墙开了一个小门与阁后的小院相连通;东次间内用隔扇分成了数间小室,东梢间还有一座楼梯通到二层。一、二层之间的地方还设有平座,寻杖栏杆施于二层擎檐柱间。二层前檐的明间开的是步步锦隔扇门,裙板上装饰的是夔龙纹;次间、梢间都是步步锦支摘槛窗。东面的明间开门,其余都是步步锦支摘槛窗。檐下本来装饰的是金龙和玺彩画,光绪十七年(1891年)修缮的时候为了迎合慈禧太后的喜好改为了苏式彩画,但现在已经恢复为乾隆时期的原貌。
景祺阁前面西侧的小院内有回廊与乾隆花园的符望阁相连,东侧还有敞厅3间,与景福宫相邻。紧贴景祺阁的东侧有一座假山,山顶上原来有一座翠环亭,后来在道光年间被拆除了。山顶的平台上与景祺阁二层之间还架有一座汉白玉的小石桥,山下有一个叫作“云窦”的洞。
景祺阁后面的小院里有数间房屋,清末光绪皇帝的珍妃就曾被慈禧幽禁在这里,这个小院的西墙外就是著名的珍妃井。
太后礼佛的景福宫
景福宫位于内廷东路的东北部,景祺阁的东侧,颐和轩的东北角,是整个皇宫东北角上一个独立的院落,与内廷西路的英华殿相互呼应。这座宫殿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修建的,康熙朝的孝惠皇太后(顺治帝孝惠皇后)在这里居住过。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帝又仿照建福宫后面的静怡轩对这里进行了重建,准备等自己归政后在这里颐养天年。这座宫殿后来经历了嘉庆七年(1802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的两次重修。
景福宫坐北朝南,是一处很规矩的正方形的建筑,面阔、进深都是5间,宫殿的四周环以围廊。前檐明间开门,次间、梢间为槛窗;后檐东梢间开门,其余4间都是槛墙、支摘窗;两山面也都是槛墙和支摘窗。景福宫坐落于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上,檐柱柱础雕刻有精美的覆莲花纹,这在宫中也是少见的。屋顶上铺的是绿琉璃瓦黄剪边,采用了三卷勾连搭歇山卷棚顶,檐下装饰有苏式彩域。
景福宫前的东、西两面都是游廊,与景福宫的前廊相通,这些游廊把景福宫围合成半开敞的独立小庭院。院内西侧的游廊还设有一个垂花门,就是景福门,门外是一个小院,院的正中有一八角形汉白玉须弥座,南北长4.2米,东西宽2.5米,高约1米,四周环绕着高约30厘米的铜质栏杆。在这个须弥座上安放着一块高达4.5米的巨石,这块巨石就是紫禁城内著名的山石——文峰石。石峰东面下部刻有乾隆皇帝御制的《文峰诗》。
乾隆皇帝晚年喜得五世同堂,在对景福宫重新修葺后,书写了一幅“五福五代堂”的匾额,悬挂在景福宫,此后,景福宫又被称为五福五代堂。乾隆皇帝对自己能够五世同堂非常骄傲,还制作了一枚“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之宝”的印玺。
乾隆归政的憩息之所——颐和轩
颐和轩是紫禁城东北角宁寿宫后区中路建筑中的一座,南边是乐寿堂,北边是景祺阁,轩与阁之间有穿廊相连,形成工字殿,轩内正中三间和进深二间形成了一个宽敞的大厅,厅的东西两壁刻有乾隆皇帝御笔亲书的《西师诗》和《开惑论》全文。颐和轩内的匾额是乾隆题写的“太和充满”四字,楹柱上的对联是“景欣孚甲含胎际,春在人情物性间”。楹间北向的对联是“丽日和风春淡荡,花香鸟语物昭苏”。颐和轩也不是明代的建筑,而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修建的,嘉庆七年(1802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经过了两次重修。
颐和轩面阔7间,单檐歇山顶式建筑风格,上覆有黄琉璃瓦。前檐出抱厦5间,后檐出抱厦3间。除前檐抱厦外,其余各间都有出廊。前檐抱厦明间、东西次间开敞,形成较深远的前出廊,东西稍间装板墙,南面为槛墙、支摘窗。轩明间为五抹头隔扇门,次间为槛窗,上面是步步锦支摘窗,下面是玻璃屉窗。稍间是步步锦支摘窗。后檐抱厦次间、山面轩稍间、尽间都是槛窗。明间尚有穿廊3间,北面能接到景祺阁,穿廊明间为东西向开门,可通往轩北的东西两座小院内。轩东西山面廊南北封装,设有小门,西廊外建有如亭和围廊,形成一个封闭的小院,如亭分为上下两层,底层有一小石瓮,上层是一座小戏台。
颐和轩前月台的左侧有日晷,前檐的月台通过甬路可与乐寿堂相连通,甬路的两侧还有琉璃花池。颐和轩的两侧还有游廊连接乐寿堂,游廊的墙壁上镶嵌有敬胜斋帖石刻。
慈禧晚年的寝居——乐寿堂
乐寿堂在内廷东路建筑的北部,南侧是养性殿,北侧是颐和轩。始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庆七年(1802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经过了两次重修。
乾隆之所以修建了乐寿堂,原来是计划退休后以这里为自己的寝宫的,所以,他对这里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在乐寿堂的东间,有乾隆御题的“亭台总是长生镜,鹤鹿皆成不老仙”。西暖阁内也有一幅对联“智者乐兼仁者寿,月真庆值雪真祥”。乐寿堂的正室上高悬着乾隆御题的“与气和游”的匾额,两旁还有联“座右图书娱昼景,庭前松树蔼春风”。光绪十五年(1894年),慈禧太后搬到这里居住并于光绪十七年把这里大修后,这里就成了慈禧晚年的主要寝宫。慈禧常在这里接受光绪皇帝和皇后以及后妃的问安,她还时常在这里召见王公大臣,也曾召见过外国公使。
乐寿堂面阔7间,进深3间,四周都有围廊,单檐歇山顶,屋顶铺有黄色琉璃瓦。柱网结构为减柱造,即明间与东、西次间减杀了前檐4根金柱。为装修和支撑二层楼板的需要,在室内6根金柱南1.82米处增柱6根,东、西稍间靠北距老檐柱南1.6米处增柱2根,增加的8柱外观与构造柱相同,但上方没有承重的梁枋构架。乐寿堂明间前后檐为五抹步步锦桶扇4扇,其余各间都是槛窗,槛窗分三层,下为玻璃窗,上二层是步步锦支摘窗。室内明、次间以东西向阁道分隔成南北两厅。东西稍间南部和靠北墙通道为单层,其他都是两层。大厅仙楼和东西稍间南部、北廊以及夹层、阁道的装修式样风格统一,大多都是楠木包以紫檀、花梨等贵重木材,间或有玉石、珐琅等类的饰件装饰在其中。
乐寿堂的后门,陈设着一座巨大的玉雕,此玉采自和阗,进供朝廷后,乾隆帝非常喜欢这块巨大的玉石,命人依照唐人《大禹治水图》雕刻,当时这块玉石被送到了能工巧匠汇集的扬州进行雕刻,雕成之后再运回朝廷,如此的大费周章就是为了一块玉石,可见皇家的奢侈能达到什么程度。但这块玉雕的雕刻确实可堪称鬼斧神工,设计高超,雕工精绝,确实是玉雕艺术中的上品。
宫中最大的戏楼——畅音阁
畅音阁是清代宫廷演出戏曲最主要的舞台,位于故宫宁寿宫阅是楼的院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这是一座三层的大戏台,台后是扮戏楼。整个建筑坐落在1.20米的高台上。建筑总高度为20.71米。三层加起来的建筑面积为685.94平方米。畅音阁的对面是面宽五间带前后廊的阅是楼,是皇帝及后妃们看戏的地方。畅音阁的东西两侧还各有转角庑房13间,同阅是楼和畅音阁的扮戏楼相通,形成楼阁庑房相围的自成系统的格局。
畅音阁最为知名的是院内从上往下依次被称作福台、禄台、寿台的三层大戏台。畅音阁大戏台与颐和园中的德和园大戏台相似,都有活动的天花板和地板。台底有水井和水池,可演鬼怪戏,上下有机关,能引真水上台。
三层大戏台最常用的就是第一层的寿台,福台和禄台用处不大,只在一些神怪戏中才会被用到。寿台是基本表演区,这一层的后部又分上下两层,上层叫“仙楼”。从寿台到仙楼有4座木阶梯,叫“搭垛”。在仙楼两端又各设一搭垛,可以通向中层禄台。加上仙楼,畅音阁的实际表演区有4层。这4层都有上下的场门,而且都用桶扇把前台与后台区别开来。
戏台对面的阅是楼是看戏的地方,分为上下两层,专供皇帝和后妃看戏。东西北三面都用两层圈楼围绕,一些文武大臣们是不能到阅是楼上看戏的,只能在楼两侧的廊下看戏。
清末的慈禧太后非常喜好看戏,据资料记载,慈禧当政时期,凡遇节日,她总是要到畅音阁看戏,并由皇帝、皇后,以及一大群的妃嫔及王公大臣们陪同。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五十岁生日时,为了讨好这位当权的太后,仅购置戏服和道具的支出,就耗费了白银十一万两之多,这是一个多么惊心的数字啊。
太上皇的居所——养性殿
养性殿也是内廷东路北部的一组建筑,位于宁寿宫后的养性门内,乐寿堂的前侧。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帝命人仿养心殿建造了这座宫殿,用来做自己归政后的居所。乾隆帝尚在位的时候,多次在这里举办各种宴会,与王公大臣、蒙古王公等欢聚一堂。但后来真的做了太上皇后,因为实在离不开自己已经住惯了的养心殿,就没有移居到这里来。
养性殿的形制因为是仿照养心殿建造,所以跟养心殿的基本一致,它的暖阁别室的名称也基本取自养心殿。比如东暖阁临窗处也称作“明窗”,还有对联一幅“蜃窗日暖兰喷雾,鸡树风轻玉蔼春。”东暖阁的后边一室也叫作“随安室”,但西暖阁的西室没有沿用养心殿内“三希堂”的名字,而是称为“墨云室”,这里存放着珍贵的南唐李廷圭古墨,墨云室的北边一间叫作“长春书屋”,与养心殿的一样。
养性殿的建筑为黄琉璃瓦歇山顶,面阔3间,每间用方柱支撑,隔为9间,前面接有卷棚抱厦4间。明间、次间开门,原为三交六梡菱花槅扇,现在已经改成玻璃门窗了,明间4扇,其余各间都是2扇。进深4间,室内隔为小室数间,曲折相绕。明间前后开门,中间设有宝座,天花是八角浑金蟠龙藻井。左右置板墙与东西次间相隔,墙上分别开有小门,并且是对称而设的,门楣之上还有毗庐帽。东暖阁分为前后两组空间,前面的叫作明窗,后面的叫作随安室,室内的东侧悬挂“俨若思”的匾额,是乾隆皇帝的御笔。西暖阁隔为数间小室,北室为佛堂,建仙楼两层,内置佛塔、佛像。西山墙外的耳房是仿养心殿的梅坞建成的,与养性殿内相通,取名为香雪堂。
养性殿在建造之初是作为太上皇的寝宫的,所以采用的是和玺彩画。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居乐寿堂时,曾在养性殿东暖阁进早、晚膳。因为慈禧太后喜欢苏式彩画,所以此殿在光绪十七年重修后,除墨云室仍为和玺彩画外,其他的都改为了苏式彩画。
专为乾隆而建的乾隆花园
乾隆花园,原名宁寿宫花园,位于北京故宫宁寿宫区的西北角,原来是乾隆皇帝供自己归政后休憩之所,所以习惯上称这里为乾隆花园。宁寿宫花园建于乾隆三十六年到四十一年(公元1771~1776年),前后用了六年的时间才修建完成。
乾隆花园南北长160米,东西宽37米,占地面积5920平方米,整个花园的建筑布局非常精巧,组合十分得体,堪称是宫廷花园的典范之作。花园一共有四进院落,这四进院落内的主要建筑物有古华轩、旭辉亭、抑斋、遂初堂、竹香馆、萃赏楼、延趣楼、三友轩、耸秀亭、碧螺亭、符望阁、玉粹轩、倦勤斋等。
花园内的主体建筑是古华轩,位于整个花园的中部,古华轩内有山石亭台,构成一个自然院落。西面的禊赏亭抱厦中有“流杯渠”,是根据王羲之的兰亭曲水流觞仿造的。遂初堂是一个典型的三合院的建筑格式。进入垂花门,里面仅有几块湖石,使得这个院落非常幽雅别致。粹赏楼是一座卷棚歇山顶的两层楼,院内满是山石。最后一进院落是园内最为崇高、华美的符望阁,它的前院是用整座山石围绕起来的,与阁后的斋馆用庑廊相连。符望阁的前山主峰上有一个亭子,名为碧螺亭,这是个五柱五脊梅花形的小亭,图案全部都用梅花,形状非常别致。
乾隆花园内的建筑物不仅外观上富丽堂皇,而且在室内装修上也是非常讲究的。这些建筑物的花罩隔扇都用的是镂雕、镶嵌工艺。符望阁内装修以掐丝珐琅为主,延趣楼的嵌瓷片,粹赏楼的嵌画珐琅,都有很高的工艺水准。三友轩内月亮门以竹编为地,紫藤雕梅,染玉做梅花、竹叶,象征岁寒三友。倦勤斋的挂檐以竹丝编嵌,镶玉件,四周的群板雕刻的是百鹿图,隔扇心用的是双面透绣,真可谓是处处见真功夫。
乾隆花园从总体上来说布局得体,山石树木、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无论是建筑或是景物,都是皇家园林中的代表作,就算是二百多年后的今天看,也是非常具有艺术价值的。
皇太后养老的宁寿宫
宁寿宫是皇宫东路建筑的主体建筑,位于皇极殿的后侧,养性殿的前侧,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建成。刚一建成的时候这里只是宁寿宫后殿,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间,乾隆将前殿建为了皇极殿,原来挂在前殿的匾额移到了后殿,所以后殿就改称为“宁寿宫”。
宁寿宫建于单层石台基之上,因为与皇极殿原来是一座宫殿的缘故,所以这个台基与皇极殿的相连接。宁寿宫是一座面阔7间,进深3间的单檐歇山顶式建筑。檐廊柱枋间是镂空云龙套环,枋下是云龙雀替,都装饰有浑金,看起来富丽堂皇。内外檐的装修以及室内间隔、陈设都仿造坤宁宫。东次间开门,门板是两扇光面板门,上面是双交四梳亮子,门的左右下方砌有槛墙,上面安装有直棂吊搭窗。其余各间都是槛墙、直棂吊搭窗。每间的上部都安装有双交四梳横披窗3扇。后檐明、次间开门,每道门都有双交四梳菱花桶扇4扇,其余各间都是砌墙。室内的吊顶是镞花蝙蝠圆寿字天花。迎门一间的后檐有一小室,里面有一个煮肉的锅灶。西侧是敞通的3间,周围是安置有木榻的大炕,墙西侧是萨满教神位及跳神用的法器,这里是满洲皇族祭祀的地方。东侧的两间相连为卧室,后檐有仙楼,东山墙开有一个小门,穿过小门可以到达庑房。宁寿宫殿后的左右各有一座砖砌的方形烟囱,上面有一个铜顶,这是专门供宁寿宫灶房及室内烟道使用的。在乾隆年间改建后的宁寿宫成为紫禁城内除坤宁宫以外的另一处体现满族风俗的重要建筑。
宁寿宫的装饰彩画原来是龙凤和玺彩画。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曾一度住在宁寿宫,鉴于自己的喜好,慈禧命人将外檐围廊改为苏式彩画。1979年重新修缮后,恢复了乾隆时期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