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常用词语600条
6001900000016

第16章 J(1)

吉人自有天相

“吉人”指善良的人;“天相”指老天辅助。指行善的人遇到灾害或困难,自会有上天保佑而平安无事。此语语义源自《左传》所载有关郑穆公的一段故事。

《左传·宣公三年》载:“石癸曰:‘吾闻姬、姞偶,其子孙必蕃。姞,吉人也,后稷之元妃也。今公子兰,姞甥也。天或启之,必将为君,其后必蕃。先纳之可以亢宠。’与孔将钮、侯宣多纳之,盟于大宫而立之,以与晋平。”石癸,即石甲父,为郑国大夫。他说这段话的背景是,郑文公把儿子们赶出郑国,其中公子兰逃亡到晋国,并跟随晋国来讨伐郑国。当晋国大军压境之时,石癸说:“我听说姬、姞两姓宜于成为配偶,他们的子孙必定繁衍。姞就是吉人,是后稷(周的先祖,舜时的农官,别姬氏)的嫡妻。现在的公子兰是姞氏的外甥(因公子兰之母燕姞,姓姞,燕指南燕,为国名),上天又会帮助他,必然能做国君,他的后代也必然繁衍。如果把他立为国君,我们就可以长久地得到他的宠信。”于是,石癸和孔将鉏、侯宣多(均为郑国大夫)立公子兰为国君(史称郑穆公)。以此与晋国讲和,晋国果真答应了。

上述《左传》石癸话中的“吉人也”,“天或启之”,后来便演变为“吉人自有天相”。元代杂剧《泣红舟》:“孩儿放心,吉人自有天相。”

后来,人们多用此语来宽慰人,劝人不必为某人担心,或自虑过重。

急来抱佛脚

古语常以“急来抱佛脚”比喻平时不做准备,事到临头才急于求助。明人沈璨《一种情》传奇中有这样的台词:“外:‘如今事已急矣,且烧起香来看神仙有何判断?’老旦:‘有理,这样叫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抱佛脚”三字源于唐。唐代诗人孟郊《读经》诗:“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庭》。”这大概是最早的“抱佛脚”者了。但这里的“抱佛脚”,只是表示晚年将以研读佛家教理自娱的意思,还没有后来的喻意。

宋代刘攽(ban)的《中山诗话》中记载:一次,王安石与几个客人偶谈佛经,他有些感慨地说:“我老了,正该和和尚去作伴了。”并随口念道:“投老欲依僧!”不料旁边一人紧接着应道:“急来抱佛脚”。王安石听了,心中颇觉不快,说:“我这‘投老欲依僧’是一句古诗!”客人也不示弱,说:“我这下句是一谚语。你上句去‘投’(头),我下句去‘脚’,‘老欲依僧,急来抱佛’,合律中声,岂非妙对。”王安石听后也不禁哑然失笑。这段故事,在宋人邵博《闻见后录》中也有记载,说明在宋朝时,“急来抱佛脚”已作为谚语,比喻事到临头才急于求助的意思了。

关于此语的来历,明人张世南在其《宦游纪闻》中说:“云南之南一番国,专尚释教(即佛教),有犯罪应诛者,捕之急,趋往寺中,抱佛脚悔过,便贳其罪。今谚云:‘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乃番僧之语流于中国也。”这种说法,是否可靠,无从查考。但此语在宋时即已流行,又有唐诗“抱佛脚”之说的渊源流变,且佛教自汉末流人中国后,历代礼佛之风甚盛,从生活现象中提炼出“急来抱佛脚”谚语,也在情理之中。文人为民间俗语附会故事的现象很多,“乃番僧语流于中国”之说,或许只能作为故事来看待。

后来,人们也把平时没有准备,事到临头慌忙应付的行为,比喻为“急来抱佛脚”。现在也称“临时抱佛脚”。

疾风知劲草

只有经过大风的吹迫,才看得出坚韧的草挺立不倒。比喻在危难时才显出人的意志坚强,经得起考验。语出《东观汉纪·王霸传》。

西汉末年,有个负责司法的小官吏叫王霸,常牢骚满腹,认为做这种事是大材小用。他的父亲见他的志气不小,便把他送到长安去读书。后来王霸从京城回到颍阳(今河南许昌市西南),得知刘秀领兵经过,便去投奔刘秀。自此,王霸为刘秀出谋划策,帮他打了多次胜仗。刘秀担任大司马,任王霸为贴身武官,非常信任他。后来,部队进人黄河以北,战事很不顺利,接连吃了几个败仗。和王霸一起从军的人见事不妙都逃走了,而王霸还和以前一样跟随刘秀,刘秀不由感慨地对王霸说:“颍川从我者皆逝也,而子独留,始验疾风知劲草。”意思是:“先前在颍阳跟随我的人都走了,只有你没离开我,真是大风刮来才知草的坚韧啊!”

假惺惺

惺惺是佛教的语言。

佛教认为德行修养高尚的人,盘膝而坐,双手合十,六根清净,虽然眼睛闭着,但头脑是清醒的,这种人静的状态就叫惺惺。所以惺惺有修养高尚与清醒警觉两种意义。反之,那些模样儿也是盘膝静坐,却胡思乱想,心猿意马,或者昏昏欲睡的人,则是假惺惺了。

《西厢记》中提到:“惺惺自古惜惺惺”,意思是说那些修身养性达到惺惺水平的人,也倍加尊重和爱惜达到同样水平的人。

后来,词义就偏向爱惜、同情这一面,“假惺惺”的含义便发展成假情假义的同情、关心了。

驾轻就熟

又作“轻车熟路”。谓使用良好的工具去从事熟悉的工作。源自唐·韩愈《送石处士序》:“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

唐朝时,河阳节度使乌重裔与大文学家韩愈关系密切。810年(元和五年),乌节度使刚刚上任三个月,便向手下的佐吏了解当地有什么贤能之人。有人向他推荐了一位姓石的文人。乌重裔不了解此人,便向韩愈打听石先生的为人怎么样。韩愈说石先生很有才学,他谈吐敏捷,既像下流的河水滔滔不绝;又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可与古代驾车能手王良、造父比高下。

后人将此语简化为“驾轻就熟”或“轻车熟路”。用来比喻对事情十分熟悉,做起来很容易。

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

明:看得分明;暗:昏暗、糊涂。听取多方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听信一方意见,就分不清是非。源出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上(唐太宗)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魏征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敏锐,清廉正直,知古论今,敢于明谏,为巩固朝廷的统治地位做出了很大贡献。一次,唐太宗李世民问他:“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做事正确,明白而又不糊涂呢?如果办错了事又是什么原因呢?”魏征回答:“上下左右的意见你都要听一听,自然会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假如您只听信一面之辞,那就会由于片面性而把事情办错了。过去,秦二世偏信赵高,而遭来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而自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导致了彭城阁之变。这都是偏听偏信的结果。反之,做君主的多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多听取分析各方面的意见,就能避免一些祸害的发生。例如尧帝因经常出访百姓,苗这个人所干的坏事他就知道了;舜帝由于兼听兼信,共、鲧等人的罪行就没有逃脱。所以说,英明的君主是从不堵塞言路的。应该叫下边的各种情况都反映上来,这样您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定。”

现在此语也多用为劝诫之辞,说明要听取各方面意见,全面了解情况,才能明辨是非;如果听了一面之辞就相信,必将造成错误的判断。

将……进行到底

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了一篇著名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这篇文章气势磅礴,表明了人民解放军彻底推翻蒋家王朝的决心。文章中提到“把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自此,“将……进行到底”开始成为大家经常使用的词组。

最近,这个词组出人意料地异常活跃起来。“将爱情进行到底”、“将网络进行到底”等提法不绝于耳。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所引起的示范效应;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虽历经半个世纪,毛泽东的那篇名文依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词组的套用如果适当,往往会产生极佳的效力。但是,近来对“将……进行到底”的使用略显轻浮,有的还存有语病。我们还是应当保持祖国语言的纯洁性。

解铃还须系铃人

比喻谁惹出的麻烦还由谁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