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常用词语600条
6001900000015

第15章 H(2)

原指脸皮厚,心眼黑。即“厚颜黑心”之术。“厚黑”一词,源自20世纪30年代李宗吾先生。宗吾先生以强烈的使命感和敏锐的洞察力,对社会黑暗及人性中的恶劣成分予以深刻揭露和严厉鞭挞,著成《厚黑学》、《厚黑丛话》、《厚黑原理》等7篇文章,并自称“厚黑教主”。

李宗吾先生之书,抨击居多,讽刺兼或有之,而绝无赞同及至欣赏之意,更无教唆之心。而当今的一些形形色色的“厚黑学”,却是一些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东西,其产生的后果,只能导致人心不古,物欲横流。

现多用“厚黑”一词借指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惜奴颜婢膝讨好主人,同时不择手段坑害他人。

葫芦里装的什么药

比喻对某种事物不知其中的奥秘。这一俗语与我国古时候行医的招牌——葫芦有关。

在我国,葫芦与中医有着密切的关系。南朝宋代范晔编撰的《后汉书·费长房传》记云:“市中有老翁卖药,悬有壶(葫芦)于市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唯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奉酒脯。”长房即费长房,东汉时任汝南小吏,为人聪敏好学。一天,他见一位卖药老翁,在市散后跳进酒店墙上悬挂的葫芦里,感到此老翁不是凡人,于是他在酒店挂葫芦的下方,备好一桌酒席,待老翁从葫芦中出来时,他立即跪拜,请求收他为徒,以学医术,老翁允诺了……这是史籍中的神话。从神话角度讲,葫芦既可容卖药老翁,当然药也在葫芦之中。自然也就出现了“葫芦里装什么药”的俗语。它原指医药而言,后来人们把它引申到社会生活方面,把“药”泛指为意见、措施、办法、对策了。

糊涂庙里糊涂神

形容旧时官衙中主要长官糊涂,其余人也糊涂。也比喻错上加错。这句俗语大约流传于清末民初。

《清稗类钞·糊涂庙》载:“万全县北十里许有名糊涂庙者,不知所始,或云县与山石接壤,庙祀晋大夫孤突,音讹而为此,理或然也。宣统问庙额则曰‘胡神’,须卷而状狞恶,绝类波斯胡。其庙踞山坳,前三楹供神,后则庙祝居之。”这是一件荒唐且很有趣的事。说河北宣化县北山洼处有座寺庙,百姓称为糊涂庙,为什么叫糊涂庙呢?是因为这座庙本来是供奉晋献公时的孤突,孤突是晋太子申生的老师。后人可能是由于音讹,误会是供奉胡人的庙,所以庙里的神像塑成古代波斯(今伊朗)人状。庙名题错了,神像也塑错了,真可谓一件天大的糊涂事,于是人们称之为“糊涂庙”,并由此生出俗语“糊涂庙里糊涂神”。

化干戈为玉帛

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玉帛:玉器和丝织品,是诸侯会盟朝聘所带的礼物,这里指礼尚往来。比喻变战争为和平。典出《左传·僖公十五年》。

春秋时期,晋献公昏庸无道,立骊姬为夫人,诬陷并逼死太子申生,立骊姬所生的奚齐为太子。晋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及夷吾逃亡在外。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死去不久。晋国大臣里克杀死了奚齐,派人到翟地迎接公子重耳回国即位,重耳感到时机尚不成熟,便没有回去。

逃亡在梁国的公子夷吾乘机派人请求秦国支持他,约定:如果能回国即位,就把河西地区的土地送给秦国。秦穆公便会同齐国,扶持夷吾当了君主,就是晋惠公。

但晋惠公不讲信用,没有如约把河西的土地送给秦国。他即位不久晋国发生灾荒,派人到秦国请求购买粮食,秦穆公慨然应允。但第二年,秦国闹饥荒,派人到晋国买粮食,晋国竟然不答应。秦穆公十分生气,于是在公元前645年,出兵攻打晋国。晋军连连失利,在韩原的战斗中,晋惠公不听劝告,用郑国出产的马来驾车,失去控制,陷在泥泽里出不来,被秦军俘获。

秦穆公夫人穆姬,是晋献公的女儿,跟晋惠公是同父异母的兄妹。惠公被俘,这对她来说是奇耻大辱。当她得知秦穆公押着晋惠公回到秦都时,便带领子女们登上高台,脚下铺上柴草,派人穿着丧服前去迎接秦穆公说:“祸从天降,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以兴戎(让我两国国君不是用玉帛相见,而打起仗来),如果晋国国君早时晨进入秦国国都,我就晚上自焚;晚上进入,那就早晨自焚。请君王看着办吧。”

秦穆公便把晋惠公拘留在都地郊外的灵台。

成语“化干戈为玉帛”即由此演变而来。

画鬼容易画人难

典出《韩非子·外储说上》。有一人给齐王作画,齐王问他说:“画什么最难?”回答说:“画犬、马最难。”齐王又问:“画什么最容易”?回答说:“画鬼怪最容易。”那犬、马,谁都知道,早晚都能见到,不容易画得像它本来的样子,所以难画;鬼神,无形状,眼前见不到,所以容易画。

后此语演变成“画鬼容易,画人难”,比喻随口瞎说容易,实事求是就难做到。

画虎不成反类犬

画虎不成,反倒像狗。比喻好高骛远,一无所成,反贻笑柄。语出《后汉书·马援传》。

东汉名将马援写给侄子马严、马敦的信中有这样的话:“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这段话是马援告诫侄子,大意是:龙伯高这人的谨慎周到为人所知,你若学习他,即使学不成也能成为一个比较谨慎的人,就像刻画天鹅一样,不像天鹅还能像个鸭子。你不要去学杜季良,杜季良虽然以豪侠好义著称,你要学他不成,反倒会被人认为是败家子,这就如同画虎不像反倒像狗了。

后人也从“刻鹄不成尚类鹜也”这句话中引出“刻鹄类鹜”为成语,比喻模仿虽不算成功,但还近似。

黄花闺女

是对未婚少女的一种呢称。

南朝宋武帝刘裕之女寿阳公主,在一个新年的人日(农历正月初七)里,与宫女们在宫里嬉戏作乐,躺卧于含章殿檐下。当时腊梅花盛开,一阵微风吹来,有的花瓣竟落到她的额头上面,经汗水渍染,前额留下斑斑花痕,拂拭不去形成自然的梅花妆,这就使寿阳公主更加妩媚多姿。宫女见了,都欣然称美,并跟着仿效起来,用梅花粘贴于前额之上,以增美色。这种装扮,被后人称之为“梅妆”。因为梅花不能持久,宫女们又用黄粉替代腊梅来装饰。传人民间之后,一时风行各地。《木兰辞》中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就是这种装饰的写照。这种“花黄”、“额黄”的装饰,后来又有了新的进展,到梁简文帝萧纲时,已由梅花妆发展为各式图饰了。唐代诗人李商隐《李义山诗集》中《蝶》诗有“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讲的就是这一历史典故。

因为梅花妆的饰粉是黄色的,采用这种装饰的又都是未婚少女,到了她们成年出嫁时,就要另作扮饰。所以古诗中的“今朝白面黄花姐,明日红颜绿鬓妻”,正是写女子结婚前后装扮的不同。这就是未婚闺女称“黄花闺女”的由来。

同时,“黄花”又指菊花,菊能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因此,人们在闺女前加上“黄花”,不仅说明这个女子还没有结婚,而且表示这姑娘品德高尚,能保持贞节。

黄色

人们常把宣传色情等不健康的书报称为“黄色”书报。同类的歌曲、电影和录像也统称为“黄色”。究其由来,有这样两种说法:

①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当时美国的报刊竞争十分激烈,其中纽约的约瑟夫·普利策和威廉·伦道夫·赫斯特,分别办有《世界报》和《日报》。这两家报业资本家间的竞争最为疯狂。他们大量刊登色情、凶杀、犯罪等内容的新闻,并用耸人听闻的编排手法进行处理,以吸引读者,扩大销售,达到获取最大利润的目的。1895年,《世界报》创办“星期日专刊”,其刊载的连环画《黄色孩童》(亦译作《黄色青年人》),内容低级下流,不堪入目。由于此连环画的主角是一个身穿黄色衬衫的孩子,当时就把这种专门登载庸俗低级内容以取悦、招徕读者的报刊,称之为“黄色报刊”。以后,“黄色报刊”的称谓和它的含义扩展到世界各国。

②1887年在法国法蒙索明地方爆发了工人罢工,资本家组织了御用工会,企图破坏罢工。罢工工人和御用工会发生冲突,打碎了御用工会集会场所的玻璃,资本家用黄色的纸张来粘补碎玻璃,从此,工人们就称他们为“黄色工会”。以后,“黄色”的含义进一步延伸:把一切用来麻醉人民,松懈人民斗志的低级、庸俗的报刊、歌曲、电影、录像都在本名前冠以“黄色”字样。“黄色”渐渐成了淫秽、堕落的代称。

混账

原指一些年轻人乱窜帐篷。混账一词源于蒙古族。

从前,我国北方的蒙古族,过着群居的游牧生活。为了寻找有水草的地方放牧,到处游荡。碰上有水草的地方便支起蒙古包,定居下来。白天,男人们去放牧,只留下老人或妇女看守帐篷。这时,在家的一些年轻小伙子为了找年轻姑娘谈情说爱,就乱窜帐篷,混进姑娘的帐篷里去。有时候,年轻小伙子碰上严厉的老头,老头就会愤怒地骂一句,你又混账了,混账东西又来了。年轻小伙子自讨没趣,急忙退出帐篷。

后来,“混账”一词渐渐变成了一句骂人的话,意为言语或行动无理无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