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常用词语600条
6001900000020

第20章 L(2)

元朝末年,元军和朱元璋领导的义军在黄河北展开拉锯战。老百姓苦不堪言。谁来了都得欢迎,都要在门板上贴上红红绿绿的欢迎标语,来的勤换得也快。豫北怀庆府人生活节俭,于是想出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用一块薄薄的木板,一面写着“欢迎元军,保境安民”,另一面写“欢迎义军,保境安宁”。哪方来了,就翻出欢迎哪方的标语,既省钱又方便。想不到这个方法后来惹出大祸。

一次,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率军进驻怀庆府,进城见家家门口五颜六色的木牌上满是欢迎标语,心里很高兴。可是突然一阵狂风刮来,木牌刮翻,反面全是欢迎元军的标语。于是常遇春下令凡是挂两面牌的人满门抄斩。经过一场屠杀,怀庆府人口大减。现在常说的“两面派”,就是从怀庆府“两面牌”演变而来的。

现在“两面派”大都指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人,也指对斗争的双方都敷衍的人。

领衔

原是指在共同签署的文件上署名在最前面者。“领衔”一词源于古代官衔高低的排列顺序。

“衔”字是指官衔而言。官衔即官阶,古代选官时,旧的官名及拟授予的新官名均要呈报,新旧官名相衔。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官衔》说:“官衔之名,盖兴近代,当是选曹补受,须存资历。闻奏之时,先具旧官名品于前,次书拟官于后,使新旧相衔不断,故日官衔。”所以“领衔”的“衔”指官衔。再说“领”字,在此应当作率领、统属讲。这“领衔”实际上指的是在诸人中官位最高者。

在我国古代,众人于文件之类上署名时,姓名之前要列出自己的官衔,其排列顺序当然按官衔由高至低的顺序。所以“领衔”者当为众人之中官衔最高者,他无疑是要排名在最前面的,这就是“领衔”一词的由来。

据清代官修《日下旧闻考》载,书前列有“总裁”七人,依次为“原任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化殿大学士翰林院学士兼户部事务世袭一等轻车都尉 臣于敏中,经筵讲官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兼刑部尚书 臣英廉,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管步军统领事务世袭三等轻车都尉 臣和坤……”这七位总裁依官衔由高至低的顺序排列,官衔最高者为于敏中,所以他排名在最前面,即由于敏中领衔。

后来,人们便将在共同署名时,署在最前面者为领衔(领衔者不能为两人)。

六亲不认

六亲:泛指所有亲属。不认所有亲属。

在历史上“六亲”有着特定的内容,其代表性的说法有三种:

①《左传》所说:父子、兄弟、姑姐(父亲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属)及姻亚(夫的家属)。

②《老子》以父子、兄弟、夫妇为六亲。

③《汉书》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

后人比较赞同第三种说法。清人翟灏在《通结偏》中,引用《吕氏春秋》“父、母、兄、弟、妻、子日六戚”为例,肯定了六亲的此种说法。从亲戚的结构分析,第三种在血缘和婚姻关系中是最亲的。

现在常用“六亲不认”来形容不讲情面。

龙生龙 凤生凤

语出汉·王充《论衡·讲瑞》:“凤凰,麒麟生有种类,若龟、龙有种类矣:龟故生龟,龙故生龙。”意为龙生下的是龙,凤生下的是凤。后比喻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后代,由此借指有什么样的宗师,就会有什么样的信徒。

露马脚

生活中,不想让人知道的事,尤其是试图蒙混过关的事一旦露出破绽,人们便称之为露了“马脚”。这是一条应用广泛、用法灵活的俗语。这种说法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北宋《续传灯录》卷二十载:“后来风幡事起,卷簟义彰,佛手难藏,驴脚自露。”关于这个“驴脚”,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岁阳春,汴梁城父老倾城郊游寻乐,而骑驴代步者颇多。有一姓陈的富户骑着一匹“雪蹄驴”,引来游人注目。有个刁民用醪酒将陈某灌醉,盗“雪蹄驴”藏于草房中,后来官府派人搜查,见断墙处露出驴脚,就将盗驴者捕人县衙治罪,驴归原主。当时有文人作谣戏之:“酒灌饱,雪蹄跑,官府派人四处找。亏得偷儿失算了,断墙残处露驴脚。”

由此可认为,“露马脚”系脱胎于“露驴脚”。元代无名氏所撰杂剧《陈州粜米》中有“这一来,则怕我们露出马脚来了”的句子。这是见诸文人著作的最早记载,至于在民间的流传和使用,则可能更早。有人说,元代统治者一向崇马,所以将成语中的“驴”易作“马”了。可是,既然崇马,应该避免用“马”才对。况且这种笼统的说法是不足为据的。

其实,类似“露驴脚”之事,在唐代就见于记述。据唐·张鷟《朝野佥载》记载:“唐杨炯呼朝士为麒麟楦,或问之,曰:‘今假弄麒麟者,必修饰其形,覆之驴上,宛然异物,及其去皮,还是驴耳。无德而失紫,何以异是’?”杨炯以“假弄麒麟”作比,意在指斥“朝士”弄虚作假,但“假弄麒麟”一事,本是古代一种游戏。麒麟是古人心目中一种祥瑞灵兽,在节日庆典之时,将描绘好的麒麟皮,装饰于驴或马身上,借以喜庆助兴。但马脚或驴脚难以包装掩饰,耍弄起来,难免显露“真相”,即露出马脚或驴脚来。“露马脚”一说就源于此。

另据古籍记载:明太祖的结发妻子马氏,系平民出身,未曾缠足,后来贵为皇后,感到有失体面,就常穿拖地长裙,一双大脚藏而不露。一日马皇后坐轿上街游玩,不料刮来一阵大风,将轿帘掀起一角,露出了她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被街人瞧个正着。于是在民间就有马皇后露大脚的传闻。这个故事,可说是“露马脚”一语的注脚。

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

即路途遥远才知道马的力气,天长日久才知人心的好坏。始见于宋·陈元靓《事林广记·结交警语》:“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一折:“若有些儿女歹,我少不得报答姐姐之恩。可不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相传北宋年间包拯府中马汉的侄子马力去汴梁城,想找他在朝为官的叔父谋个一官半职,不料在横渡扬子江时误乘贼船。船至江心,贼子将马力身上的财物搜劫一空,并将马力推下船去。正当马力生命垂危之际,一位名叫路遥的打渔老汉将他救起。后来马力找到了叔父马汉,在包丞相手下做了官。

过了几年,路遥家中突然失火,三间草房顿成灰烬。路遥无力重建家园,其妻忽然想起马力,劝老头子:“何不去找马力求援?”路遥遂去汴梁求助马力。马力盛情款待救命恩人路遥,三日一小筵,五日一大筵;同时,派人修建路遥房舍。在路遥面前,马力却闭口不谈资助建房事。过了三个月,路遥以为马力厌烦他,于是一气之下骑着毛驴回家了。到家一看:青砖瓦舍平地盖起。听老伴说,方知是马力派人修建的。路遥懊悔自己不该错怪马力。

关于这个民问故事,还有人补充解释:“日久”是路遥之家人,“人心”是马力之仆,最后马力报了恩,“日久”也见到了“人心”。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山伯之僮叫“四九”,英台之婢称“银心”,用吴越方言,“四九”、“银心”,也就是“日久”、“人心”之音。不过,这都是比附之言。在《事林广记》中“路遥”、“马力”的涵义是显而易见的。

现人们亦常用此语来说明经过长期的实际考验,始能识别人心的善恶好歹;或用以表明自己或别人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驴年马月

这是北方方言中爱用的一句成语,是“不知何年何月”的意思。语出北宋初著名僧人道源写的《景德传灯录》卷九:“其师又一日在窗下看经,蜂子投窗纸求出(有只蜜蜂向窗户纸上撞,想出去)。师睹之曰:‘世界如许广阔,不肯出,钻他故纸,驴年得出(不知哪一年才出得去)’。遂有偈(佛经唱词)曰:‘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大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这段记载,前面说“驴年得出”,后面偈语又有“何日出头时”。可见“驴年”即“何日”,即“不知何年何月”的意思,和今天口语中的“驴年马月”用法完全一样。

又,我国用十二生肖定年,十二生肖中无驴;用干支系月,不用生肖。因此驴年马月即指不知何年何月。

吕端大事不糊涂

原意指吕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头脑清楚。此语源于宋代。

吕端(935—1000年)别字易直,幽州安次(今属河北)人,北宋初曾任成都和蔡州知府,后升为枢密直学士。后来,宋太宗打算起用他为宰相,有人说吕端糊涂。太宗说:“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结果委任他为宰相。太宗死后,内侍王继恩阴谋废掉太子,另立别人为帝。吕端及时发觉这一阴谋,奉太子真宗即位,贬逐王继恩,为朝廷立了大功。

到了明代,有个文人写了一副对联:“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副对联,将两个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勾勒了出来。到了清代,有个大臣叫张廷玉,是个著名学者,很受乾隆皇帝的器重。张廷玉70岁时,自感年老体衰,难胜重任,几次禀奏请求“退休”。乾隆不批准,还送他一副对联:“潞国晚年犹矍铄,吕端大事不糊涂。”潞国是北宋名臣文彦博,年老时身体还很健壮。这副对联是说,一个人老了,只要身体好,干事情大事不糊涂就行。这句话从此就流行开来了。

现只用作“大事不糊涂”,指在大是大非等原则问题上是非分明。

乱点鸳鸯谱

鸳鸯:小鸟名。雌雄多成对生活在水边,故常用以比喻夫妻。后称错配姻缘为乱点鸳鸯。语出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八,该卷的回目名曰:“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乔太守办案实事求是,他根据铸成大错的情恋关系,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不合理婚姻关系进行调整,以成人之美,在公堂上当即判定三对男女青年的婚配,使有情人终成眷属。乔太守的义举在封建社会是不成“体统”的,所以冯梦龙“正话反说”,书题为“乱点”,其实并不是“乱点”。

后人借“乱点鸳鸯谱”讽刺那些不重视调查、胡乱判断的做法。

乱七八糟

原指“七国”和“八王”两次宫廷内乱。

西汉文帝时期,刘邦分封的那些刘氏同宗诸侯王的割据势力迅速扩张。他们自置官吏,自征赋税,不服从中央领导,成了各自为政的独立王国。汉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意见,着手削减了一些封国领地,收归中央管理。吴王刘濞立即串通楚王、赵王、胶东王、胶西王、济南王和淄川王等六王于公元前154年,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兵叛乱。景帝错杀晁错而不能退兵,立即派周亚夫领兵平定了“七国之乱”,这就是“乱七”的由来。

“八糟”指的是历史上晋朝皇室内宫争权夺利的“八王之乱”。西晋初年,晋帝司马炎建立晋朝后,惧怕其他大夫会夺去他的政权,便把皇室子弟分封为诸侯王,享有各种特权。武帝死后,继位的惠帝是一个白痴,无能治理朝政。他当皇帝,其大权却掌握在他的外祖父杨骏手里。而司马炎的妻子贾后不满杨骏大权独揽,便设计杀死了杨骏,特请汝南王司马亮辅政。司马亮也搞专权,贾后觉得不放心,密诏司马玮去除了他。司马玮又有了实权,她觉得还是放心不下,于是,又设计杀死了司马玮。这样接二连三地杀了下去,宫廷不得安宁。当时,负责卫戍中央王朝安全的赵王司马伦,一举发动政变,把疑心作恶的贾后杀了。接着废惠帝,自立为王,引起齐王司马炯、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喁等人的强烈反对。他们联合杀了司马伦,帮助白痴皇帝复了帝位。司马炯等三个王也不能联合共事,司马喁又联合司马颖把司马炯给杀掉了。东海王司马越得知后十分恼怒,发兵进宫,一举把司马喁、司马颖都杀了,并毒死了白痴皇帝,另立新帝,由他掌握着朝中的大权。这次皇室内争权夺利的血腥斗争,历史上称之为“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比“七国之乱”的时间长,规模大,人民遭受的灾难也更深重,同时也严重地削弱了西晋政权的统治力量,所以称之为“八糟”。

后来,人们便把历史上这两个事件联系起来,成了“乱七八糟”。用来形容那种杂乱无章、难理头绪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