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常用词语600条
6001900000021

第21章 M

马大哈

马:马虎;大:大意;哈:指打哈哈。即开玩笑,态度不认真。

“马大哈”一词源于相声《买猴儿》。1953年天津著名作家何迟创作的相声《买猴儿》,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的艺术形象。有一次把“到(天津)东北角买猴牌肥皂50箱”的通知错写成“到东北买猴儿50只”。结果,官僚主义和盲从作风助长了“马大哈”的错误,致使采购员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掀起了一场买猴儿的风波。这个段子经电台的播送,影响遍及了全国。人们在流传中就将“马马胡胡大大咧咧嘻嘻哈哈”压缩成“马大哈”。因这一形象具有广泛而准确的概括意义,于是便成为现实生活中某种人的代名词。现常用来比喻粗心大意的人。

马虎

人们常把办事草率、敷衍或疏忽大意、不细心称为“马虎”。“马虎”一词源于一段故事。传说宋朝东京城里有一个画家,非常喜欢画虎。有一天,他刚画完一个虎头,便来了一位朋友请他给画一匹马,画家提起笔来,便在虎头下面顺手画了个马身子。朋友看后问道:“您这是画的马,还是画的虎?”画家说:“管它是什么,马马虎虎吧!”朋友听后,生气而去。

事后,画家把这幅画挂在自家的墙上。他的二儿子问道:“父亲,您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呀?”画家漫不经心地答道:“是马。”他的大儿子看见画后也去问他画的是什么,他又随口说“是虎。”于是,画家的两个孩子各自信以为真。

有一天,画家的二儿子出外,正好碰见一只老虎,而他却以为是马,想抓住骑上,结果被虎吃掉了。也巧,老大出外碰到一匹马,却以为老虎,竞用箭将马射死了。通过这两件事,使这位画家猛然醒悟,认识到了凡事马虎不得,便将马身虎头画一焚了之,并深有感触地作了一首打油诗,以戒后人: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大儿依图射死了马,二儿仿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马虎。此后,人们便送给这位糊涂画家一个“马虎先生”的绰号。“马虎”一词便由此传开了。

瞒上不瞒下

原作“谩上不谩下”。意即只欺瞒上级,不避讳下级。源自宋。江万里《宣政杂录·通同部》:“靖康初,民间以竹,径二尺,长五尺许,冒皮于首,鼓成节奏,取其声曰通同部。又谓制作之法曰谩上不谩下,通衢用以为戏云。”清人梁章矩《浪迹丛谈》载:“今人有‘瞒上不瞒下’之语,似即本此,而以瞒为谩。”

《宣政杂录》中所载民间制作的乐器,其实就是渔鼓,渔鼓是在长竹筒的一端蒙以猪皮或羊皮制成,形成鼓面。伴奏时将渔鼓斜挎于胸前,蒙皮的一面朝上,以手敲之。渔鼓的制作方法,宋时称作“谩(鞔)上不谩(鞔)下”,“谩”字是“鞔”(man)的谐音。此语原是百姓用以影射蔡京,童贯作恶多端,只瞒得皇帝一人。

后来泛指官场里只瞒哄上级,对下则无所顾忌的行为。

盲人骑瞎马

瞎子骑着瞎马,形容瞎上添瞎,险上加险。语出《世说新语·排调》。

东晋时期,画家顾恺之和桓玄在荆州刺史殷仲堪家里聊天。不知是谁提出,每个人都讲一件自己认为是最危险的事情。桓玄首先说了一句:“矛头淅(xi)米剑头炊。”(意思是说:用长矛的尖头淘米,用剑烧火做饭。)殷仲堪接着说:“百岁老翁攀枯枝。”(意思是说:年纪很大的老头子攀在一根干枯的树枝上。)顾恺之则说道:“井上辘轳卧婴儿。”(意思是:井上的辘轳上躺着一个婴儿。)这时,站在一旁的参军抢着说:“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意思是:一个瞎子骑着一匹瞎马,深更半夜走到一个很深的水池旁边。)

这个参军所说的事,确实是十分危险的。但是,他忘了殷仲堪有一只眼睛失明,因此,无意中犯了殷仲堪的忌,使他坐在那里很不是味儿,生气地对那个参军说:“你这句话真是咄咄逼人啊!”

现在此语通常用来指乱闯瞎撞。

毛病

最初“毛病”本不是指人,而是指马。古人看马好不好,要看毛如何。徐咸《相马书》说:“马旋毛者,善旋五,恶旋十四。所谓毛病,最为害者也。”意思是说马身上的毛旋有好的,也有坏的。毛旋儿的位置生得不好,就是“毛病”,对主人会有妨害。王良《百一歌》也说:“毛病深知害,妨人在不占”(大意是:要知道马的旋毛生得不好害处最大,不用占卜就知道它会妨害主人)。后来,“毛病”由专指马扩大到其他事物,凡是缺点或有妨害、有损害的地方,不管人或物都可称为毛病了。

帽子戏法

原指足球比赛,一人在半场或全场比赛接连攻进3球。后来,只要一人在整场比赛中攻进3球,均谓“帽子戏法”。

“帽子戏法”源于刘易斯·卡洛尔的童话作品《麦丽丝漫游奇境记》,书中有位制帽匠,能用帽子变成各种各样的戏法。

最先使用“帽子戏法”一词的体育项目是板球。板球比赛中,投手连续3次击中三柱门或其横木使对方三人出局,协会就奖励帽子一顶,表示一种荣誉。“戏法”一词,在英语里也有“极妙的技巧”的意思。因此,投手连续使三人出局,就是表演了获得帽子奖赏的极妙的技巧。

我国足球书刊中,最初出现“帽子戏法”一词是中译本《贝利自传》。书中有一节,题目就叫《帽子戏法》,叙述的是球王贝利在1958年世界杯赛对法国队一役中独进3球的经过。由于最后一球,贝利是把球跳过对方后卫,再头顶攻球入网。有些读者及球迷对“帽子戏法”一词产生误解,以为此词表示从后卫头上跳过再攻入网的。

在足球史上,表现过“帽子戏法”的球员不胜枚举,尤以乔治·康姆塞尔为其最高记录保持者。他是密多土布瓦队的球星。这位神射手在1926年至1927年英格兰乙级赛季中,一共表演了9次“帽子戏法”,成为名副其实的“王中王”。现在“帽子戏法”已成为常用的足球术语。

美轮美奂

形容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语出《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矣。’”郑玄注:“心机其奢也。轮,轮囷,言高大。奂,言众多。”

晋献文子(晋国大夫赵盾之孙,赵朔之子,即赵氏孤儿,后立为上卿,谥为文,称文子)宫室落成时,晋国大夫们都去参加落成典礼,表示祝贺。一位资深的国老(张老)致贺辞说:“美哉轮焉,美哉奂矣,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意思是在这里举行盛典奏乐作歌,在这里治丧祭祀,在这里聚会宗族。有讽其过于奢侈华丽,而佯作赞美之意。

赵武意识到张老的用意,便致谢辞说:“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最后一句意思是可以保全腰、领去见先人于地下。九京,赵氏祖坟的所在。

大夫们盛赞张老善颂,文子善祷!后来人们用“美轮美奂”表示对宏伟、壮丽建筑的赞美。

近来有人在文章中用“美轮美奂”来形容钻戒的光耀夺目,也有的用来形容轿车的光华、气派……这就不对了。

民以食为天

天:指的是赖以生存的客观环境。意思是百姓以粮食为生存的根本。语出《汉书·郦生陆贾列传》。

公元前204年夏天,楚王项羽挥师攻打汉王刘邦,攻占了战略重地荥(xing)阳(今河南荥阳)、成皋(今河南荥阳东北)。在项羽强大的攻势下,刘邦仓皇失措,准备抛弃成皋以东的地盘,向西撤退。

刘邦有一个谋臣,名叫郦食其。他仔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这样做对汉军十分不利。他又打听到项羽囤积粮草的重地敖仓,没有多少兵力把守,感到有机可乘。于是就找到刘邦献计说:“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敖仓这个地方,储藏着楚军的大批粮食,而守兵却很少。只要我们攻取敖仓,然后下决心夺回荥阳、成皋;老百姓见我们粮草丰足,又占据险要之地,就会归顺我们。这样还愁打不败项羽吗?”

刘邦听从了这个建议,马上派兵攻取了敖仓,使军心大振,很快扭转了不利的战局。

现在人们引用“民以食为天”,借以说明粮食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东西,一定要重视粮食的生产和储备。

名列前茅

茅:旄的假借字。前茅,则引申为先头部队。“前茅”一词源于古代的行军作战。

古人把旄牛(即牦牛,是春秋时楚国特产)的尾毛绑在竹竿顶上作旌旗,故又称旌旗为“旄”。在古代,旄旗是用来指挥的。最初,旄用来指挥舞蹈动作,使之整齐协调,后来用于军事。行军时,“斥侯”(相当于现在的侦察兵)拿着“注旄于竿首”的旌旗,走在队伍前头,叫“前旄”。如果遇敌情变化,就举起旄牛尾杆来通知后面的部队。现今的旗帜,当为古代旄的遗制。《公羊传·宣公十二年》有“左执茅旌”,《新序·杂事》则写作“旄旌”。清代文字学家王引之对此曾发表精辟的见解:“茅为草名,旌则旗章之属,二者绝不相涉,何得称茅以旌乎?今案,‘茅’当读为旄。旄,正字也;茅,借字也。”“前茅”就是“前旄”,前军所持之旗也。引申之,则指“名次列在前面”。不过,这个前茅是有伸缩性的,它不是固定的指第几名,人数少,前二三名叫前茅;人数多,前五六名也可以叫前茅。现在多用“名列前茅”来比喻名次列在前面。

名下无虚士

意思是负有盛名的人必有真才实学。源自《陈书·姚察传》:“臻谓所亲曰:‘名下定无虚士。’”

据《隋唐嘉话》载:隋朝开皇四年冬。隋文帝杨坚派当时著名诗人薛道衡出使陈朝。因古代交通不便,薛道衡到达陈朝首都建业(今江苏南京)时,已是第二年的正月了。

古代称正月七日为“人日”,这一天,陈朝大臣们设盛宴招待薛道衡。席间,主人邀请薛道衡以“人日”为题作一首诗,借以助兴。薛道衡不好推辞,开口说了两句:“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大臣们听后,有的窃窃私议,嗤其诗意浅拙无文。这时,忽听薛道衡又续吟了两句,“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当时的身份、感情和时令,委曲尽致,巧而不纤,实为佳句。陈朝大臣们听后,十分佩服,纷纷惊叹:“名下定无虚士。”

后遂以“名下无虚士”,形容名实相符,名不虚传。

明日黄花

明曰:指重阳节后的一天,即九月初十日;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菊花已萎,无欣赏价值了。“明日黄花”出自宋·苏东坡《九日次韵王巩》一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苏东坡的词《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中也有“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之句。这首诗和词都是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写的,所以“明日”就是指重阳节之后。重阳过后,菊花逐渐枯萎凋谢,蝴蝶见了也会感伤忧愁。宋代人胡继宗说:“过时之物,日明日黄花。”此后,“明日黄花”便成为一个成语。比喻过时的事物,含感慨之意。

报刊上有的文章用“昨日黄花”来比喻过时的事物,这显然是望文生义的误解。

模范

“模范”一词,是由两个同义的语素“模”和“范”组成的合成词,其本义都是模型、规范的意思。

在古代,模范是铸造金属器物的模具。4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用“模”和“范”冶铸青铜器了。冶铸时除了原料外,离不开“模”和“范”。“模”就是实物的样品,“范”就是按“模”的样子做出的铸型。将冶炼出的金属溶液注入“范”内,冷却后就成为与“模”一样的金属器物。

“模范”一词在汉代已经形成,王充《论衡·物势》载:“陶冶者,初诞埴作器,必模范为形,故作之也。”因为模范具有使器物成型的规范作用,故引申为值得人们学习或效法的榜样。如扬雄《法言。学行》中有这样的句子:“师者,人之模范也。”《北史·庾信传》:“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从此,“模范”就和榜样、先进联系在一起了。

莫名其妙土地堂

吴语中把人们所碰到的奇怪事情称做“莫名其妙土地堂”。此语源于梁朝。

梁朝时上海浦南的亭林镇叫十二家摊。镇中有一条大河,河面宽阔,水深流急,平时人们过河,就靠一条小船摆渡,既费时光,又不安全。有一天,三位考客打算过河到金门楼试场赶考。这天正逢集日,等摆渡的人特别多,三位考客足足等了一个时辰,总算轮上,差一点误了考试。为此,他们商定,假如三人考试得中,就捐款在这条河上造一座桥。后来,三位考客果然榜上有名。于是,他们立即捐钱造了一座拱形石桥。同时,在石桥北面朝南盖了一座土地庙,意思是保佑百姓太平无事。但是,老百姓为了感谢三位考客,不同意将土地老爷供在庙里,坚持塑了那三位考客的金身。土地庙里没有土地老爷,过往客商感到十分奇怪,都说这座土地庙真是“莫名其庙”。慢慢地,大家干脆称那座庙是莫名其妙土地庙。有些人也称它是“莫名其妙土地堂”。

从此人们每当碰到奇怪的事情就以此庙作为比喻:莫名其妙土地堂。

莫须有

应作“必须有”,该词出自臭名昭著的秦桧之口,是他回答韩世忠责问他为何加罪于岳飞时说的话。

关于秦桧以“莫须有”一词回答韩世忠的质问,在宋代史籍中多有记载。然而,南宋宁宗时人徐自明所撰《宋宰辅编年录》卷十六则所记略异:“先是,狱之成也,太傅韩世忠尝以问桧。桧曰:‘飞子(岳)云与张宪书不明,其事体必须有。’世忠曰:‘相公言必须有,此三字何以使人甘心!’”此书现存最早的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刻本,到1928年永嘉黄氏的校订本,均作“必须有”,可知宋人徐自明原书是写作“必须有”的。如果作“必须有”,就与“莫须有”的传统释意有歧。那么,其他史书作“莫须有”,是否有误?这里关键是如何理解“莫须有”一词的含义。

作“必须有”是以确定的口吻表达肯定的意思,而作“莫须有”则是以反诘的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译作现代汉语,前者是“一定有”,后者是“难道没有吗”,即“肯定有”、“当然有”。这是当时的俗语,宋人所云“莫须”或“莫自”,“须”、“自”均为副词词缀。这就是说,“莫须”只不过是“莫”字音节略略拖长,其基本词义和色彩是与“莫”字相当的。两者在语意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对“莫须有”一词这样理解,与南宋初年的政治形势并不矛盾。秦桧当时独揽相柄,气焰熏天,对一个已被解除兵权,仅挂有太傅虚衔的韩世忠蛮横地讲:“事实虽然还不清楚,但那件事一定有!”是合乎情理的。“莫须有”一词一经记录于史书,便成了凭空捏造,加罪于人的代名词了。

牡丹不带娘家土

旧时女子出嫁有向父母求金索币争嫁妆的陋习,以此来抬高在夫家的身价,或同妯娌争荣,或夸耀于邻里。其时,有一俗语与此陋习针锋相对,叫做“牡丹不带娘家土”。

此语源自武则天的一段故事。据《吴下谚联》载:“武后临朝,腊月游苑,有诏百花夜发。诸花皆开,惟牡丹不应制,贬之洛阳,连根带土而去。至洛,会天雨,大半淋脱旧泥。有司安插栽种,不带泥者次年荣茂异常,带泥种者仍不开花。于是掘起,洗净别栽,后乃一体盛开。相传至今迁种者,酒洗去土,故有此谚。”这显然是将牡丹移栽时与其他花卉不同的习性,附会于武则天贬牡丹于洛阳的传说而已。但这句俗语常与“好女不着嫁时衣”并用,在今天看来颇有点积极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