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常用词语600条
6001900000039

第39章 Y(2)

今多作“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人们广泛使用的熟语。

一日不见 如隔三秋

一天没有见面,就像隔了三年一样。语出《诗·王风·采葛》。

古时候有个小伙子,和一位美丽的姑娘相爱了。可是,那位姑娘却不能经常和他见面。她要帮助父母做很多事情:要去采苎(zhu)麻,用来织夏布;要去采香蒿,用来祭祀;要去采艾草,用来治病。小伙子度日如年,无时不在思念自己的心上人。于是他就写了一首诗,倾吐自己对恋人的相思之情: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首诗,以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表达了对爱人的强烈思念,因而广为后世所传诵。后来人们常用“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来形容思念的心情非常殷切。

一推六二五

原称“一退六二五”,是珠算斤两法口诀。指十六除一等于0.0625。

据说“一推六二五”是这样来的:过去的秤是十六两为一斤,如果一斤价格为一元的物品,一两价格就应为六分二厘五、二两应为一角二分五厘……推算下去,也就是多一两就多一个六分二厘五。做买卖的人掌握了这个规律后,就不用算盘去算了,口里很流利地唱出:“一退六二五,二为一二五”。

因“退”是“推”的谐音,有时就说成“推”,故借用作推卸干净的意思。这样,“一推六二五”便有了新意,表示对某件事儿推出去不管、不理、不负责任。“一推六二五”就一直被沿用。

衣冠禽兽

原意指平民百姓出仕人将。“衣冠禽兽”一词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图案。

从明朝开始,在官服上绣以飞禽走兽,以标志官员的等级。据《明史·舆服志》和《清史稿·舆服志》记载:“文官绣禽,武官绣兽”,而且等级森严,不得逾越。因此,布衣做官为将被称作“衣冠禽兽”。明代对官员服饰胸前图案有规定:文官官服绣飞禽,武官官服绘走兽。文官一至九品穿绯袍(大红袍),分别绣仙鹤、锦鸡、孔雀、云雁、白鹂、鹭鸶(即白鹭)、鸳鸯、鹌鹑、练雀。武官一品、二品绯袍分别绘麒麟、狮子;三品、四品绯袍分别绘豹、虎;五品青袍绘熊;六品、七品青袍分别绘彪、犀牛;八品、九品绿袍分别绘犀牛、海马。因此那些布衣做官为将者被称作“衣冠禽兽”,颇有点羡慕、赞扬的味道。衣冠上绣的禽兽越是珍奇,他的品位也就越高。

明朝中期以前的“衣冠禽兽”是赞语,到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官场腐败,做官为将者声名狼藉,百姓视他们为瘟神盗匪,于是便贬称其义,转而把那些为非作歹的文官武将称作“衣冠禽兽”。其贬义之称,最早见于晚明陈妆元的《金莲记·构衅》:“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清代以来“衣冠禽兽”也就成了那些行为如同畜生为众所不齿的贪官酷吏的代名词。现在“衣冠禽兽”借指行为卑劣,道德败坏,如同禽兽之人。

依样画葫芦

比喻一味模仿,没有创新。语出宋·魏泰《东轩笔录》。

在五代后晋时,有一个叫陶谷的人博学强记,善于做文章,经常草拟诏令文书;在后汉和后周时,也都居官较高。后来,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驿兵变中当了皇帝,建立了宋朝,陶谷在翰林院为“翰林学士”,同样是担任起草诏令文告的工作。时间一久,他自以为文笔高妙、才能出众、功劳不小,于是便托人去向宋太祖赵匡胤报功,希望得到提拔和重用。不料赵匡胤笑道:“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

陶谷得知皇帝不但不提拔重用他,反而奚落了他一番,心里很不高兴,便在翰林院的墙壁上题了一首诗:“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这件事被赵匡胤知道后,对他更加不满,后来一直也没有提拔和重用他。

“依样画葫芦”一语,便由此而来。

疑心生暗鬼

疑心太大,就容易生出一些离奇的事来。语出宋·吕本中《师友杂志》:“潘曼子文,温州人,师事伊川先生(程颐),自言有自得处,尝闻人说鬼怪者,以为必无此理,以为疑心生暗鬼,最是要切议论。”

宋理学家程颐的弟子潘文,可说是学有所得,他不相信世界上有鬼神之说,认为是愚昧的疑心在作祟。潘文其人能有这样的朴素的唯物观,堪为后人敬佩。吕本中认为潘文的观点“最是要切议论”,亦属难能可贵。潘文的这句“疑心生暗鬼”流传至今,已经不仅指疑心生鬼神而言了,而是指那种捕风捉影地乱猜疑的心理状态了。

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

昏昏:糊涂。昭昭:清楚明白。语出《孟子·尽心》:“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孟子生于战国时期,他继承孔子的学说,以天下为己任,对当时处士横议,士风不古的现状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他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的贤者教导人,必先使自己彻底明白了,然后再去使别人明白;现在的人教导别人,自己还糊里糊涂,却想让别人清楚明白。

后人引用此语,泛指本来自己糊涂,却要使别人明白。

以其人之道 还治其人之身

这句名言是宋朝哲学家朱熹在《(中庸)章句》中的注语。

《中庸》第十三章的原文是:“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这里“以人治人”四个字,本意只是说要按人道的原则来治理人。朱熹注“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说要按人道的原则,回过来治理他时,要使其自身能承受。

《中庸》第十三章所申述的是忠恕的尽己、推己之道,朱熹作注并没有远离《中庸》题者而别出歧义。在“十年动乱”中,这句话被解释成“以反动派对待革命人民之道还治反动派之身”。在那是非颠倒的年代,知识分子与反动派是同义语,这句话被拿了过来作为整人的“思想武器”。无形中给加了一个“治”字,即把“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变成了“以其治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这是对古语句义最大的曲解!

以小人之心 度君子之腹

度:推测。小人,品质低劣或地位卑下的人;君子,品行高尚或地位尊贵的人。源自《左传·昭公廿八年》中“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厌而已。”意思是希望身居尊位的君子的心思能像地位卑下的臣子吃饱的肚腹一样知足。是说在知足这一点上,君子尚不及小人。

公元前514年,晋国的魏献子(魏绛)任中军将,派魏戊任梗阳大夫,当地有人打官司,魏戊断不了官司,将案情报告了魏献子。一方当事人为了打赢官司,送一班女子歌舞乐队贿赂魏献子。

此事被魏戊得悉后,便找到阎没、女宽二位大夫商议,让他们劝阻魏献子。

一天,阎没、女宽见了魏献子,魏献子召他俩一同进餐。阎没、女宽边吃边接二连三地叹气。饭毕魏献子同他们闲谈,说吃饭时应该忘却烦恼,问他们为何吃饭时再三叹气。阎没、女宽说道,我们先叹气是为前一天有人请我们喝酒,喝醉了没吃饱饭,怕今天又吃不饱。再叹气是想这点酒菜能够让将军吃饱吗?最后感叹的是我俩吃得肚子饱了很知足,愿将军之心思也能像小人的肚腹一样感到知足才好。

魏献子听了,知道他们是在批评自己接受梗阳人家的贿赂,是贪得无厌的表现,于是就把女子歌舞乐队退了回去。

后人根据这句话变化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指以卑劣的想法去推测正派人的心思。已与原文含义没有一点瓜葛。

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

意思是别人用什么办法对付我,我便用什么办法回敬他,针锋相对,绝不调和。语出《圣经·旧约全书》中的《利未记》第二十四章、《出埃及记》第二十一章、《申命记》第十九章。

《利未记》第二十四章记述道:上帝耶和华晓谕以色列人的先知和大立法家摩西,必须严惩亵渎圣名者。一个以色列妇女的儿子(父亲是埃及人),有一天在以色列游玩,和一个以色列人在营中发生争斗,亵渎了圣名。有人把他送到摩西那里,关进监牢。耶和华晓谕摩西说:凡诅咒上帝者、亵渎圣名者,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乡人,一律杀无赦。“打死人的,必被治死;打死牲畜的,必赔偿牲畜,以命偿命。”假如有人把邻居的身体致残,那么也要照样把这个人致残,“以伤还伤,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不管是谁,同归一例。

由于《圣经》流传极广,使这个成语相继进入世界许多民族的语言(包括汉语),成为国际通用的成语。多用来比喻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

英雄无用武之地

有本领而无处施展。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今操芟(shan)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后《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转述这段话时,将“英雄无所用武”改作“英雄无用武之地”。

曹操率领大军沿江向东直下,对刘备和占据江东的孙权威胁很大。诸葛亮便对刘备说:“情况危急,让我去向孙将军(指孙权)求救吧!”于是刘备派诸葛亮去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拜见孙权,争取实现“联吴抗曹”。诸葛亮对孙权说:“天下大乱,将军在江东起兵,刘豫州(指刘备,他曾任豫州牧)在汉水以南也组织武装,与曹操共争天下。目前曹操已打败北方许多地方的武装势力,又占领荆州,威震四海。像刘豫州这样的英雄,没有施展本领的地方,所以逃到夏口(今湖北武汉)。希望将军斟酌一下自己的实力,来应付当前的局势。如果能以江东的力量与曹操对抗,那就趁早与他一刀两断。假如不能,那就赶紧放下武器,向曹操投降。我分析,您现在表面上服从曹操,而心里却动摇不定。事情已经很危急,如果还不赶紧决断,那么祸患临头不远了!”诸葛亮最终说服孙权一起抗击曹操,然后派周瑜和诸葛亮在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指挥了著名的“赤壁大战”,灭掉了曹操的嚣张气焰。

现一般用此语比喻有本领的人没有地方或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

樱桃好吃树难栽

人们常以“樱桃好吃树难栽”借指享受容易,但取得享受的财富要付出辛勤劳动,是不容易的事。其实,樱桃树并不难栽,那么,俗语中为什么偏说樱桃而不说苹果或其他果树呢?有人说“樱桃好吃树难栽”是“樱桃好吃果难摘”的讹传。这种说法似乎有些道理,樱桃果小,采摘时费时费工,但并不费力,言其“难摘”亦不甚恰切。据笔者考,“樱桃好吃树难栽”或“樱桃好吃果难摘”,均为“樱桃好吃口难摘”的讹传。

唐玄宗李隆基曾被称为“风流天子”,此人对吃喝玩乐很有些花点子。据《唐语林》载:“玄宗紫宸殿樱桃熟,命百官口摘之。”可以想象这皇帝老儿一声令下,文武百官围于树下,一个个像当今婚礼上新郎新娘咬苹果似的以口摘樱桃,是一个何等可笑的画面!这恐怕便是“樱桃好吃树难栽”的语源。

应声虫

原指随声而应的虫。语出宋·范正敏《遁斋闲览》所载的一个有趣而又颇具寓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