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常用词语600条
6001900000040

第40章 Y(3)

淮西一文人杨勔(mian),自言中年曾得一怪病,每当说话时,腹中辄有虫声效之。数年间,其声越来越大。有个道士告诉杨:“此应声虫也,久不治,就会延及妻、子。欲治此疾,当读《本草经》,读到虫声不应的那味药,当取服之。”杨勔依法,读至“雷丸”(即雷矢,又名竹苓),虫忽无声,于是杨当即服雷丸数粒,此病果愈。杨勔病虽然好了,但对此法并未全信。一次他去福建长汀,遇一乞丐亦患应声虫病,围观者甚众,以为新奇。杨勔教他服雷丸可愈。不料这乞丐却说:“某贫,无他技,所求衣食于人者,惟藉此耳。”也就是说,全靠这应声虫赖以生存。这便是“应声虫”一语的由来。

这自然是一个古代的传说,但由此产生了一个词语“应声虫”。它常常用来比喻那种对事物毫无主见,而只会跟着别人随声附和的人,有明显的贬义。

有其父必有其子

战国时期,齐国人尹文有个儿子很愚笨,因此他总怀疑这孩子不是自己的亲生子,常常用木棍、皮鞭毒打他。

有一天,孔子的孙子子思来到尹文家中拜访。恰值尹文正为儿子的事气恼,见子思来了就气冲冲地说:“这个孩子肯定不是我的儿子。我一直怀疑我的妻子不贞洁,大概是她和别人私通生的。所以我决定把妻子休掉!”子思说:“如果像您所说的那样,那么尧和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贤明君主)的妻子是否贞洁也值得怀疑。尧、舜两位圣君是那样的英明,可他们的儿子丹朱和商均的道德、才能却连一般的老百姓都不如。按您的逻辑推断,丹朱和商均怎么会是尧和舜的儿子呢?‘有此父斯有此子,道之常也。’(有这样的父亲,就会有这样的儿子。这句话说的是通常的道理。)倘若贤明的父亲生了愚昧的儿子,这也是很自然的现象,绝不是妻子的罪过。”子思还要说下去,被尹文打断了。”先生请不要再讲了,道理我已明白,我不会再赶走妻子了。”

后来,“有此父斯有此子”演变为“有其父必有其子”。元·白朴《董秀英花月东墙记》杂剧:“想你父亲,也不曾弱了,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孩儿,你着志者!”

现此语用以说明父亲的言行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孩子常常在某些方面像父亲。

有钱能使鬼推磨

只要有钱,连鬼神都可以役使驱遣。形容金钱万能,有钱可以办成任何事情。这句俗语有两个语源。晋鲁褒《钱神论》:“有钱可使鬼,而况人乎?”又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新鬼》载:一个新鬼来到阴间,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到食物,饿得瘦弱不堪。一天他忽然遇见过去的朋友,已死20余年了,却长的丰腴肥胖,新鬼向旧鬼请教,何以会保养的如此丰满?旧鬼告诉他,只要到人间常常闹得人家鸡犬不宁,惶恐不安,那些人就会烧纸钱送鬼神,还要供上好吃的鸡鸭鱼肉,这样就不会再为吃饭犯愁了。新鬼得到诀窍后十分高兴。于是他来到一户穷人家。看到厨房里有一扇磨,就吱吱地推起来。主人听到厨房的声音,进来一看并没有人,可磨却自己在转。十分惊异地说:“佛怜吾家贫,乃令鬼推磨。”“鬼推磨”即源于此。

后人将这两种说法结合,产生了“有钱能使鬼推磨”。“鬼推磨”之说来自烧钱送鬼神的习俗。所以人们把它与纸的发明者蔡伦(东汉人)联系起来,产生了这样一个民间故事。

传说,蔡伦造出了质量较好的纸,销路甚佳。蔡伦的嫂子慧娘叫自己的丈夫蔡莫也去学造纸。蔡莫急于赚钱,不等学完就匆忙回家办纸坊。由于纸质太差,卖不出去,蔡莫望着满屋草纸,一筹莫展。

最后还是慧娘想出了办法:自己装死躺在棺材里,让丈夫一边哭,一边烧纸。当乡亲们都来帮办丧事时,慧娘却从棺材里坐起来说:“我到了阴问,阎王让我推磨,这时,恰逢我丈夫正在烧纸(纸是阴间的钱),几个小鬼为了得到我的钱,都争着帮我推磨。阎王就放我回来了。”乡亲们信以为真,纷纷拿钱去买慧娘家的烧纸,给死去的亲人送钱,以免遭磨难。

有眼不识金镶玉

这一俗语源自“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或楚地。据《韩非子·和氏》记载:春秋时代,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今湖北漳县西)得一璞玉,献给厉王。厉王使玉工辨识,说是石头,以欺君罪砍掉卞的左足;武王即位后卞和又去献玉,又以欺君之罪被砍掉右足。到文王即位时,卞和抱着璞玉,哭于荆山下。文王派人问他,他说:“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文王使玉工剖璞,果得宝玉。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和氏璧”。“有眼不识荆山玉”这句俗语即由此而来。《金瓶梅》第二十二回有“有眼不识荆山玉,拿着顽石一样看”一句,也能证明“金镶玉”原为“荆山玉”。

这句俗语在民间口耳相传几千年,后来人们不知荆即是古代楚国,由于对“荆山玉”的不解而音讹为“金镶玉”了。

“金镶玉”,是指在金器上镶嵌上各种玉石的图案花纹。“金镶玉”一词还有个传说:汉代王莽篡位时,王莽与皇后争夺玉玺,摔掉一角,后来用纯金修补上,故称为“金镶玉”。另外,古书纸已发黄,书页边用新白纸裱上。因内黄外白,故亦称为“金镶玉”。

现在“有眼不识金镶玉”借指有眼却不识别宝贵的物品或怀有才能的人。

有眼不识泰山

常用作冒犯或得罪人后,赔礼道歉的客气话。一般认为,这一成语中的“泰山”是指山东省境内的东岳泰山,这乃是一种误解。

据古籍资料记载:“泰山”所指,实为鲁班的弟子。泰山初学木工,上进心很强,鲁班也很中意,常常亲自手把手地指点他。泰山勤学好问,聪明过人,不仅尊师,也敢非师。一次鲁班精心设计了一个制作方案,泰山却提出异议,使颇负盛名的匠行大师大发脾气,并将泰山撵出班门。从此,倔强的泰山开始了新的生活。泰山来到南国,看到了丛丛翠竹,心想:师傅在木制技艺上造诣极深,我何不在竹子身上下番功夫?于是,他办起了竹器作坊,收徒传艺,架竹房、编竹椅、做竹箱……泰山的竹器,花样繁多,工艺精美,因此,作坊所在的巷道竞被命名为“竹椅子巷”。事过十几年,一天,鲁班在集市上看到有人面前摆着精巧的竹制家具出卖,这些家具巧夺天工,比木制品都精致。他万万没有想到,这竹制家具竟是被他开除的徒弟泰山所制。在师徒重逢时,鲁班自责道:“初,吾有眼不识泰山也!”从此,“有眼不识泰山”这句话就在民间流传开来了,而泰山也成了竹匠的创始人。

现在人们常用此语比喻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就在眼前却认不出来。

有缘千里来相会

缘:指因缘,缘分,命中注定的一种机会。迷信的说法认为人与人的聚合都是出于命运的安排。有缘分的人,即使相隔千里,也能碰到一起。

元代杂剧《玉清庵错送鸳鸯被》(撰者佚名)中有:“无缘对面不相逢,有缘千里来相会。”此外,明·冯梦龙《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二有:“无缘对面不相逢,有缘千里能相会。”

关于此语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苏州一富人有个女儿叫席盼盼。一次,她去紫金庵烧香,回来时发现发髻上的一支宝簪不见了。而这簪是席家祖传之物,所以只好贴出告示,重赏拾到簪者。

有一天,一位广东客商肩驮一猿来到紫金庵,看到告示后也没注意,进庵欣赏十八罗汉去了。出来时,猿将一支簪交给了他。原来,那天盼盼的簪被树枝勾住了。客商将簪送到席家。席家见客商一表人才,又没结婚,将盼盼许配给他,择吉日完婚。不料,猿偷吃了厨房的东西,客商一气之下将猿杀死了。

新人人洞房,新娘听说簪是猿找到的,就说:“女方媒人是簪,男方媒人是猿,应该谢谢猿。”可是,新郎却说,猿被他杀了。新娘一听非常生气,责骂客商伤天害理,说:“我们是有‘猿’千里来相会,无‘猿’对面不相逢。”说罢便把新郎赶出洞房,婚事告吹。

由于“猿”和“缘”是谐音,“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便由此引申和演化而来。

现人们常用此语用以说明男女成婚或彼此相识是一种缘分。

有志者事竟成

也作“有志竞成”,有崇高志向的人只要坚持不懈地为实现这种志向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成功。语出《后汉书·耿弇(yan)传》:“帝谓弇曰:‘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耿弇,字伯昭,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时的重要军事将领。28年(建武四年),刘秀派耿弇领兵攻打张步。张步仗着兵多将广,不把耿弇放在眼里。没料到,几天时间竟被耿弇接连攻破好几座城池。张步虽然吃了败仗,但是他见耿弇兵少而且疲劳,又纠集20万人马来攻耿弇。耿弇的部下见敌我兵力悬殊,建议耿弇待援兵来到以后再与张步决战。耿说:“主上快要到了,我们应当杀牛备酒来隆重接待他们,怎么能反而把没有歼灭的敌人留给主上呢?”于是出兵大战一天,终于打败了张步。

几天以后,刘秀来到临淄劳军。当着许多文官武将的面,夸奖耿弇说:“这真是有志者事竟成啊。”

元元本本

原指追到头,刨到根的意思。语出汉·班固《西都赋》:“元元本本,殚见洽闻。”意思是把事物的根由底细摸得清清楚楚。这里的第一个“元”和第一个“本”都是动词,分别当“探源”、“追根”讲,第二个“元”是“元始”,第二个“本”是根本,都是抽象名词。如果再往里追究,“元”是人头,“本”是树根,是动植物得以存活的最关键部位。

有人把“元元本本”写成“原原本本”或“源源本本”。这都不能算错:“原”本是“水源”,有“本来”的意思;“源”是“原”后起字,这两个词都是“元”派生出来的同源词,写成“原原”或“源源”,意思也能通。不过知其本意写成“元元本本”,就更准确了。

现此语一般用来指事物从头到尾的全过程或全部情况。

远来的和尚好念经

近身之物,日常目睹耳闻,自不稀罕;而远来之物,总带有异地情调,易被人的喜新厌旧心理所接受,也较易引起人的重视。比喻贵远贱近。语出元曲《合汗衫》。一和尚吟:“近寺人家不重僧,远来和尚好念经。莫道出家便受戒,哪个猫儿不吃腥!”这首打油诗虽油腔滑调,对和尚或许也有些亵渎,但所含哲理却颇为深刻。

早在唐代,诗人鲍防曾针对帝王家好大喜功,爱以远地贡品粉饰太平的做法,写了《杂感》诗一首:“汉家海内永平久,万国戎王皆稽首。天马常衔苜蓿花,胡人岁献葡萄酒。五月荔枝初破颜,朝离象郡夕函关。雁飞不到桂阳岭,马走皆从林邑山。甘泉御果垂仙阁,日暮无人香自落。远物皆重近皆轻,鸡虽有德不如鹤。”我们还可以这样推测:元曲“远来和尚好念经”一语,或许即出于《杂感》一诗吧。

远水不救近火

本意为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语出《韩非子·说林上》。

春秋时,鲁国和齐国毗邻。齐国大,鲁国小,鲁穆公对齐国感到不能放心,便派他的公子们到晋国和楚国去当官任职,企图和这两个强国结成亲密关系,一旦鲁国有事,就可以从晋楚二强得到援助。

有个姓犁名鉏(chu)的臣子,却不赞成鲁穆公的这种主张。他对穆公说:“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这段活的意思是:到南方越国去请人来救落水的孩子,越人虽善于游泳,孩子肯定不会活了。失火后去大海里取水,海水虽多,火肯定扑灭不了。这是因为远水救不了近火。

后来,人们引用“远水不救近火”这句话,比喻所设想的办法,不能解决亟待解决的问题。

远水解不了近渴

事情急迫却试图用缓慢的办法去解决。在这句俗语出现之前,却早已有一句相同含义的俗语“远水不救近火”,出自《韩非子·说林上》:“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

这句话到了宋朝演变为“远井不救近渴”,据宋人庄季裕《鸡肋编》载:“谚有……远井不救近渴之语。”除此记载外,宋诗人陈师道有诗句为:“不应远水救近渴,空仓四壁雀不鸣。”由此可见,我们今天使用的“远水解不了近渴”一语,源于宋代,恐不为错。《红楼梦》第十五回:“秦钟道:‘这也容易,只是远水不解近渴。’”

现多用此语来比喻不能救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