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常用词语600条
6001900000008

第8章 D(1)

打骡子马惊

本来是为了惩罚甲,结果却使乙也吃了一惊,俗语喻为“打骡子马惊”。此语是从宋诗人梅尧臣《打鸭》诗中“莫打鸭,打鸭惊鸳鸯”句脱化来的。

宋宣城太守吕士隆,一日要惩罚一军中官妓,这妓女说:“老爷要打我板子,我是不敢躲避的,但恐怕丽华会为此不安的。”妓女所说的丽华,是吕士隆新近宠爱的一个官妓的名字。宋人赵令时《侯鲭录》认为梅诗“莫打鸭,打鸭惊鸳鸯”,即指此事。“鸭”是宋时对妓女的鄙称。由此,“打鸭惊鸳鸯”一语便有了殃及无辜的含义。后来,由于“打鸭惊鸳鸯”的出典鲜为人知,生活中又很少见到打鸭惊动鸳鸯的现象,便逐渐演变为“打骡子马惊”了。

大器晚成

指大的器物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加工才能做成。语出《老子》四十一章:“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后用以比喻有大才的人,其成就晚。《三国志·魏书·崔琰传》:“琰从弟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琰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在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中,发现“大器晚成”写成“大器免成”。帛书《老子》本比流传近2000年的王弼注《道德经》要早400多年。据考证,“晚”与“免”,在古代的字义差别很大,并不通用,不可能形近而误。在《老子》一书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无为”、“无争”、“无名”、“无形”的思想贯穿始终,“大器免成”体现了对功名利禄淡漠和不要为外物诱惑的处世观点。

当时“成”的概念,一般指功名成就,任官,成名,富贵显达。老子对这种“成”一直抱否定态度,认为大悟大彻的人以修养为根本,绝不愿染指世俗的功名显达,主张“免成”而不是“晚成”。

老子的“免成”与“不成”也是有区别的。“不成”是对“成”的一种承认,只是未能达到而已;而“免成”则是对“成”的不介入,不参与“成”与“不成”的竞争,处“成”之外。这正是老子关于做人的哲学见解。

现通常用来说明能担当大事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亦用作对长期不得意的人的安慰话。

大事不糊涂

语出《宋史·吕端传》。当时吕蒙正为相,宋太宗想要任吕端为相,有人说,“吕端作人糊涂。”,太宗说:“吕端作小事糊涂,作大事不糊涂。”于是决定任他为相。在后花园举行的小型宴会上,太宗作《钓鱼诗》,其中两句云:“欲铒金钩深未达,□溪须问钓鱼人。”把意愿倾注在吕端身上。几天之后,宋太宗便罢免了吕蒙正而任吕端为相。

后来人们常用此语说明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头脑清醒、能够坚持原则。

大手笔

原指有关朝廷大事的文字,即诏令文书。语出《晋书·王殉传》:“殉梦人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仪,皆殉所草。”这段话的意思是:晋代,一次王殉在梦中遇见一人送给他一支大笔,像架屋的椽木那样大。他醒后,对人说:“这是将有大手笔事的象征”。果然,随即传来了皇帝去世的消息。所有的重要文件都由王殉起草。又据《陈书·徐陵传》载:“世祖高宗之世,国家有大手笔,皆陵草之。”

后来,人们便用“大手笔”称著名的作家或作品,也用来赞誉写作的才能极高。

大腕

意指有影响、有实力的人物,特别是文艺界的明星。但究其词源,却说法不同:

①“大腕儿”一词实际上是一句旧社会土匪的黑话。黑话在语言学上属于隐语,是普通语言的一个变种。土匪中对心狠手辣的人叫“腕儿硬”,枪法准叫“腕儿亮”,枪法准,而且敢下手的人一般能在土匪中当上“炮头”,“炮头”是土匪中的骨干,黑话叫“大腕儿”。在土匪中能被称上“大腕儿”的,自然是说明他有实力。

②“大腕”原作“大蔓”,本是曲艺行中术语。“腕”即“名”。单弦《打渔杀家》中有这样的句子:“肖恩呐,我也跟你道个腕儿,我的名字叫左霸天。”一个人知名度高低,被称作“有腕儿没腕儿”;传名叫“扬腕”,有损名声叫“伤腕儿”;知名度高的演员,称“大腕”。曲艺圈内行话很多,行动坐卧走,吃喝拉撤睡,都有行话。随着时代进步,旧时行中术语已逐渐消亡,但个别的词,如“走穴”、“大腕”等却不知缘何流向社会。

③在旧时代,走江湖的艺人之间有一种只有他们自己才能懂得的行话,这种行话叫“春点”,俗称为“调侃儿”。走江湖的艺人把“春点”看得很重要,也很神秘,有“能给十吊钱,不把艺来传;宁失一锭金,不给一句春”之说。因此“春点”的内容是绝不传给非江湖之人的。以评书艺人来说,“春点”当中把拜师调侃儿称为“叩瓢儿”,把字正腔圆称“叠子正”,五官端正称为“人式压点儿”。在曲艺行中,把说(唱)完一部书又换一部调侃为“拧万儿”,一部书快完了叫“万念儿”,一部书越说越长叫“万字海”,新学一部书叫“烫万儿”,自己编纂的书叫“攥万儿”,把成本大套的书叫“万子活”。一位艺人有了名气了,很叫座儿,这在艺术同行和观众当中有一句公开的调侃叫“响了万儿啦”,或叫“有万儿”,也有叫“大万儿”的。今天流行的“大腕儿”一词即是旧江湖行话“大万儿”的误写。

戴高帽

据清人翟灏《通俗编·好戴高帽》篇考证,“戴高帽”一语源自《北史·熊安生传》:“(宗)道晖好著高翅帽,大屐。州将初临,辄服以谒见,仰头举肘,拜于屐上,自言学士比三公。”说的是南北朝时有个学士身份的人叫宗道晖,好戴帽翅很高的帽子,穿很大的木底鞋,每逢州将等上级官员到来,他都要以这身打扮去谒见。见到官员时,又总是向上仰着头,举着双手,然后跪拜,一直把头叩到木屐上,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戴高帽”一语便由此而来。

由于宗道晖好戴高帽自炫而品性又奴颜婢膝。此后,人们便把吹捧、恭维别人的行为叫做“给人戴高帽”,如果喜欢别人对自己吹牛拍马,夸赞自己,就叫做“喜欢戴高帽”。

清代俞樾《一笑》:“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逢人则送其人,当不至有所龃龉也。’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欢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师颔其首曰:‘汝言也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这段话的意思是:有个在京城做官的人,要调往外地,临行时与老师道别。老师说:“异地做官不容易,你可要谨慎从事啊!”这个人说:“老师,没关系,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逢人就送,就不会出什么意外了。”老师听了生气地说:“待人应真诚,做人要正直,怎能这样做呢?”这个人说:“噢,天下能有几个人像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呢?”老师听了很高兴,说:“是啊,你说的不是没道理。”告别了老师,这人出来对别人说:“我那一百顶‘高帽’,现在还剩九十九顶了!”

当断不断 反受其难

指在与人敌对时,应当决断时不能决断,结果坐失良机,反受其害。语出《史记·春申君列传》。

战国时,楚孝烈王无子。赵国一个叫李园的人,瞅准这个时机,把自己的妹妹先献给春申君,待她怀孕之后,又怂恿她说服春申君,把自己献给楚王。李园的妹妹到楚王那里不久就生下一个儿子,被楚王立为太子,她也被册封为皇后。李园由此也成了皇亲国戚。

李园担心春申君会把其妹怀孕之后献给楚王的机密泄漏出来。私养刺客,策划刺杀春申君。

楚孝烈王病重时,春申君的家臣朱英提醒他,要他谨防李园杀人灭口,早下手把李园杀掉,以免遗下后患。但春申君认为李园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没把这件事放在心里。不久,楚孝烈王病故,李园就指使他私养的刺客,杀死了春申君和他的全家。

司马迁叙述这个故事后评论说:“当断不断,反受其难,春申君失朱英之谓邪?”意思是说,该下决心如不下决心,结果贻误了时机,自己反受其害。春申君的悲惨结局,不就是当初不听朱英的劝说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吗?

此语在《史记·齐悼惠王世家》用作:“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含义相同。现多用此语来指处理问题时犹疑不决,拿不出断然措施,任其滋生,受其困扰。亦指不能中断某种关系,无益而有害。

倒霉

原意为把竖在门前的旗杆弄倒。倒霉是由“倒楣”一词演化而来的。

隋唐废除了世袭的九品中正制,推行科举制度,读书人寒窗十年,总要在考场上比个高低,露一番身手。一旦乡试中了,便要炫耀一番,在家门口竖好旗杆,杆上高悬大旗,上写“捷”字,以此装点门楣,以示荣耀。如果京试高中,还要另竖黄杆,升起黄旗大大庆贺一番。反之,如京试不中,则把原先竖在门前的旗杆拔倒,人们称之为“倒楣”。因此,“倒楣”的本意是拆倒原先用来炫耀门第、装饰门楣的旗杆。

清代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载:“明季科举甚难,得取者,门首竖一旗杆,不中,即撤去,谓之倒楣。今吴俗讥事不成者谓之倒楣,想即本此。”而明朝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则写得更加具体明白:“士子乡试会试考中者,揭竿于门,上悬捷旗。此风处处皆然,沿以为例。殿试得鼎甲者及选为庶常者,则又另植黄竿,另张黄旗,比乡会加数倍,高竿大旗,飘飖云汉,可谓门楣增辉矣。未中,反其意为‘倒楣’。”这里“倒楣”是指运气不佳科举落榜。

“倒楣”最早在江南流行,属苏州地区的方言,传到北京,变得更灵活多样,“楣”讹传为“霉”。在现代北京话里,说运气不佳,多用“倒霉”、“倒邪霉”、“倒了八辈子邪霉”或“倒血霉”。称晦气的人叫“倒霉蛋儿”。人们多用该词比喻事情办得不顺利,运气不好或者碰到了极为不顺心的事情。

点卯

即点名,确切地说,是早上点名。把点名称作“点卯”源于旧时的官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