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常用词语600条
6001900000007

第7章 C(2)

然而,这口特大铁锅却不是用来为僧人煮饭,而是用来向那些朝神拜佛的施主们化缘。凡是进庙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们,在经过大铁锅旁边时,都要投进几个铜钱,一则是为孝敬菩萨,以求显灵,降福灭灾;二则是为了维持寺内僧人的生计。因此,这口大铁锅虽然从未真正煮过饭,却是“撞钟和尚”们的生活依靠和来源,里面装的是地地道道的“大锅饭”。这便是“吃大锅饭”一语的由来。

后来,人们把“吃大锅饭”一语引申为社会上所存在的“平均分配”弊端,显得贴切而生动。

酬宾

即酬谢顾客。展销会上常有“酬宾”字样,遇有降价也称“酬宾”,“酬”源于古人饮酒的礼节。

“酬”为形声字,从酉,州声。酉,是古代酒器的象形,因此凡是酒器或与喝酒动作行为有关的字都从酉。显然,“酬”与饮酒有关。古人喝酒讲究礼节。开始主人向宾客敬酒,称为献,宾客回敬主人叫酢,主人接饮后再敬宾客酒,则叫酬。引申之,酬就有了“报答”的意思。顾客多次光顾商店购物,本身就是对商店的支持,因此,商店为了表示对顾客答谢,就经常使用“酬宾”一词。

出风头

原意为“兜风”。亦形容那些热衷于自我表现的人。此语源于上海。说起来还和做广告有些瓜葛。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上海,已形成“十里洋场”的商埠,城内数四马路最繁华,四马路上有座“青莲阁”,旁边有一家“升平楼”茶座。附近棋盘街一带也开了“奇芳居”、“同兴居”茶馆。每天下午三四点钟以后,这里一派笙管弦乐,笑语嘈杂,车水马龙。一些茶楼酒肆,为了招揽生意,特地雇用一批妓女,打扮得花枝招展,每天乘坐马车,从市区绕黄浦滩到四马路兜圈子,招遥过市,兜风往来,大做广告。妓女们自己把这种生涯自嘲为“出风头”。不料,上海滩上那些养尊处优、闲得无聊的少爷、小姐,看见每天游来游去的广告模特,觉得很好玩,不问青红皂白,也跟着“赶时髦”,雇用马车“兜风”,和妓女们“并驾齐驱”,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人仿效。于是,上海滩上涌现出了一批批“兜风队伍”,杂七杂八,不伦不类。市民们对这班人的滑稽表演,轻蔑地称之为“出风头”。久而久之,“出风头”成为一句口语流传开来,用于形容那些华而不实,招摇过市,沽名钓誉,以显示自我的人。

初生牛犊不怕虎

谓初生的小牛犊不惧怕老虎。语出《三国演义》。

蜀国大将关云长奉刘备之命前去攻打樊城。镇守樊城的曹操部将曹仁自知无法抵挡,赶紧派人星夜赶到长安向曹操报告。曹操当即委派庞德率援军前往樊城。庞德一到樊城即鸣锣击鼓,要与关云长决一死战。关云长一见庞德的架势,骤然色变,非常恼火地悦:“我名声远播,天下人对我无不敬服,庞德这一世俗小子,怎么敢藐视我呢!”站在一旁的关平见父亲动怒,便代父迎战,激战数十回合后,关云长见关平拿不下庞德,愤然横刀跃马亲自出战。二将激战,双方打得难解难分,胜负不分,最后便鸣鼓收兵。

庞德回到曹军营寨,对众人说;“人们都说关云长为天下英雄,现在才真正信服了。”关云长回到自己的营寨对关平说:“庞德刀法熟练,的确是我的对手。”他还想再战。关平担心其父再战有闪失,就对他劝道:“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父亲即便在交战中杀了庞德这小子,也只不过是杀了一个无名小卒而已,这有什么意义呢?倘若在交战中有个疏忽,被那小子刺伤了,就对不起伯父(指刘备)对您的重托了。”关云长不听儿子的劝告,第二天又与庞德交战,结果负重伤退回营寨。

“初生牛犊不怕虎”现在用来比喻那些无所顾忌的年轻人大胆勇敢的创新精神。

穿小鞋

“穿小鞋”这句俗语和封建时代妇女缠足的陋俗有关。

史载南唐后主李煜,制造了3株6尺高的莲花,描以金色,称金莲台,令其宫女美妾以帛缠足,把脚缠成又小又弯的月牙儿,站在金莲台上跳舞。上行下效,从那时起就兴起了妇女缠足之风。缠足后脚小,当然就要“穿小鞋”了。

从南唐到清末,1000年来,我国汉族妇女一直因袭着以摧残自己身体为荣的缠足陋习,把脚缠成弓形,美其名曰“金莲”。在封建时代,男女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双方不得见面,怎知女方脚大脚小呢?所以,媒婆说媒时都要女方的鞋样儿,请男方定夺。为防受骗,男方同意了婚事就留下鞋样,按照尺寸做一双绣鞋连同订婚物一并送至女家。成亲时,新娘必须穿上这双绣鞋(现在有的地方还残留着姑娘结婚时在娘家换鞋穿的风俗,不过已不是小鞋,也不是男方所送罢了)。如果当初故意把尺寸弄小,自然穿着不舒服,甚至穿不上就要丢丑。后来人们把这种风习逐渐引申到社会生活方面,“给人穿小鞋”这句俗语,也就流传开来。

“穿小鞋”成为打击报复的代名词却始于宋代。据传,北宋有个叫巧玉的姑娘,后母要把她嫁给又丑又哑却家境殷实的娘家侄儿,巧玉坚决不从。后母恼怒,想整治她。恰逢有人给巧玉介绍了个中意秀才,后母背地里剪制了一双很小的鞋送给男方。巧玉上轿那天,她怎么也穿不上,一气之下悬梁自尽。

后来,人们便把背地给别人使坏点子整治人的行为或利用职权寻机置人于困难境地叫做“给人穿小鞋”。

吹牛

俗语称说大话、夸海口为“吹牛”。其由来有两种说法:

①吹牛中的“牛”指的是蜗牛,“蜗牛”是一种俗称,《尔雅·释虫》中称作“□(音蜗)蝓”,郭璞注云:“即蜗牛也”。梁代顾野王《玉篇》中也有“蜗牛即□蝓”的注释。“蝓”作为□蝓的简称,其读音今同“鱼”,而唐代著名训诂学家陆德明在其所撰的《经典释文》中,则明确注明:蝓,音揄、刘,又晋由。

上古时候,人们常用蝓的外壳制成吹器,其发声大而宏亮。由此,后来就以“吹蝓”来比喻口出大话。“蝓”不仅读音与“牛”相近,而且其俗称为蜗牛,又与它的头部有触角颇似牛首有关,加上牛具有形体与力气都大的特点,故吹蝓和吹牛也就相通了。

吹牛即吹蝓,还可以佛教用语“吹法螺”来佐证。《辞海》中即有“吹法螺”条目,注为“法螺即螺贝,吹之声能及远。”比喻佛之说法广被大众接受。

②“吹牛”一词与蒙古人有关。据《元史》记载,元将石抹案只攻宋叙州(四川宜宾市),宋将横截长江,元军不得渡,“案只聚军中牛皮,作浑脱及皮船,乘之与战,破其军,夺其渡口,为浮桥以济师。”当时,生长在漠北草原的蒙古人只会骑马,不会造船,每逢涉水,便以浑脱为船。那么,浑脱又是什么?叶子奇《草木子》谓:“北人杀小牛,自脊上开一孔,逐旋取去内里骨肉,外皮皆完。揉软用以盛乳酪酒液,谓之浑脱。”浑脱就是小牛的皮。由于只在脊背上开一孔,其他地方仍是完璧,因而盛酒盛奶,都没有洒漏之虞。遇到渡河时,只须用嘴对准小孔吹气,等牛皮鼓胀后,用绳子紧扎小口,便是一只小船了。于是从那时起,就有了“吹牛皮”一语。刚开始,是仅就吹牛皮袋子而言。

春雨贵如油

是说春雨对庄稼生长的重要性。相传,我国南北朝时著名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期间,天时不利。暮春三月,天旱无雨,谢灵运对此坐卧不安。一日,亲自带着随从,邀众多同僚乡绅,串村走巷,了解灾情,了解民心。那些同僚乡绅虽有一肚子怨气,也不敢发作。路上,忽然天空阴沉,寒风嗖嗖,竟然下起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此时此景,太守谢灵运一扫愁肠,忘记了自己太守的身分,高兴得在雨中连蹦带跳,手舞足蹈,一不小心,滑倒在泥泞的路上。那些同僚乡绅,见此情景,个个掩口冷笑。谢灵运被侍从和村民扶起,虽心里生气,但仰头大声高唱道:

春雨贵似油,下得满地流。

滑倒谢学士,笑煞一群牛。

后来“春雨贵似油”一语便流传开来。此语演变为成语“春雨如油”,则始见于北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一:“春雨一滴滑如油。”现常用来形容春雨之可贵。

聪明反被聪明误

是用来讥讽那些一心为私利打算的人费尽心机,钻营取巧,到头来却反害了自己。其由来有两种说法:

①据宋代崔敦礼《刍言》这本杂记集载:墨鱼出来游玩,为保护自己性命的安全,它吐出浓浓的“墨汁”,自以为这一手绝顶聪明,人们谁也无法发现它。岂知渔人一见哪里有“墨汁”,网就往哪儿放。墨鱼自以为聪明,结果反而被“聪明”送了性命。这种说法所表示的语义,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没有什么变化。从感情色彩看,都含贬义。

②北宋的文学家苏轼,在仁宗(赵祯)嘉佑六年,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黄州。哲宗时,又被贬惠州、琼州,他内心愤懑,牢骚满腹,遂作《洗儿》诗一首自潮。“洗儿”,是唐代遗留下来的一种风俗,即婴儿出生三天后要洗身,届时,主人发出请帖,宴请亲朋好友临盆观看,以图吉祥。苏轼的《洗儿》诗如下: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

东坡先生为何作此诗?明人周清源的《西湖二集》中有段话解释得很清楚,“只因他一生倚着聪明二字,随胸中学问如倾江倒峡而来,一点忌惮遮拦也没有,逢着便说,遇着便谏,或者诗赋,或者笑话,冲口而出,不是讥刺朝廷政治得失,便是取笑各官贪庸不职之事。由此人人怨恨,个个切齿,把他诬陷下在狱中,几番要置之死地。”苏东坡晓得一生吃亏在聪明二字,所以有感作这首诗,与其聪明反被聪明误,不如做个愚蠢之人。故诗作只适用于苏轼所处的那个特定的社会现实和他本人的特殊遭遇。由此可知,苏轼并非真的责怪自己聪明,不过是牢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