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玲行医,名扬四方,莘城附近村庄的人来看病,萃城周围县的人也有来看病的。
莘城有两所医院,人们习惯称县属的人民医院为“大医院”,称城关镇的卫生院为“小医院”。小医院看着玲玲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于七五年把她聘为临时工,并且为了打她的招牌,还单独辟了一个科——针灸科。在小医院里行医,工作是有规律的,上午四个小时,下午四个小时,那时虽然会议很多,但因玲玲是个“临时”的,人们也就很少招呼她。玲玲精力充沛,感情饱满,只要是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事,她愿意做得多些、再多些,她愿意一个人顶几个人干,她愿意三头六臂地干,她在想方设法为自己广阔开拓工作之路,为自己增添生活的内容。生活总是丰富多彩的,工作之中还有工作的,工作之外更可以有工作的。
玲玲想当画家。她想:我虽然不能像健康的青年那样去劳动,但可以用双手为祖国描绘美好的图画。有一位美术教师告诉她,作画有两大基本功,一是素描,二是色彩。要懂透视学,要懂解剖学,到研究色彩关系……。于是,她开始画人头,抹色块,做静物写生,临摹名画。练了一些时日,散劲了,她觉得自己身上画图画这方面的“细胞”是有一些,然而学成一个正的画家,那路程可是太长了。末后还可能当个半吊子画家,也有人坦率地告诉她,她身体不适于从事这一行业。她便将画板扔下了。
玲玲羡慕作家的生活。她经常写日记,如饥似渴地读小说,跟爸爸学写剧本。她的家就住在文化馆里,有几个叔叔是搞文学创作的。她一有空就摇着轮椅把他们喊来,要他们讲授文学知识,并把自己的“涂鸦之作”拿出来,让他们品头论足。’因她从小没踏过学校门,连象“作文课”这样最起码的基础训练都没有经过,写出的东西当然不可能像样。在叔叔们针对她写作中的弱点泼了几瓢“冷水”之后,她觉得自己的创作属于“小儿科”水平,便不敢立此为业了。
歌唱家曾拨动过她的心弦。她懂简谱与五线谱,她有很好的自然条件,她便按照科班要求,练发音,扩大音域,还把自己唱的歌录下来。她的歌,唱得还是不错的,音色很美,很动听,但仔细地进行鉴定,她发现自己在音乐方面的才能,充其量只能打七十分,不可能成为郭兰英、王昆,况且不能登台演出,只能在家唱给自己听。有人说:“设想一下吧,当晚会上报幕员报告说,‘下一个节目,张海迪独唱。’人们见一个姑娘被推上来。这样美吗?……”玲玲想罢,也便不立此为业了。
演奏家又引起她的崇拜。于是,她练习手风琴,弹吉他,甚至在睡梦中还寻觅乐章的节奏和旋律。她的手指是灵巧的,这几样乐器很快就掌握了,但一考虑自己腿不行,不可能有登台演出的机会,练到一定程度,也动摇了……
说实在的,玲玲如果身体好,会成为艺术上的多面手的。但有身体一条,就不能向这方面发展了。
爸爸见玲玲今天钻研这个,明天钻研那个,东一榔头西棒槌,学而不定,习而不专,便意味深长地给她讲起了一鼯鼠“五技而穷”的故事:一个鼯鼠,要啃破一只箱子,它正面啃啃不行,就去啃侧面,侧面啃啃不行,又去啃箱底,箱底没有啃破,它就误认为这箱子永远啃不破,便摇摇头,无可奈何地走了……其实,这箱子只有六寸厚,鼯鼠在正面、侧面、箱底却都啃了五寸。如果它不吝惜力气,再坚持啃两口,箱子就会啃破了……
这故事,爸爸是在饭桌上讲的,玲玲听了笑得喷饭。她知道爸爸以鼯鼠影射她。笑罢,便故意噘撅嘴说:“爸爸,你真坏!”
这天晚上,玲玲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她细细体味爸爸的话,觉得里面很有滋味。自己对于所要学的东西所以会浅尝辄止、见异思迁,是自己还没有找到“最佳突破口”,还没有把活动的目标建立在与自己的条件、才能相当的基础上。这有如土壤,黑土宜种小麦,黄土适合种谷子;这有如十八般兵器,各有长短,不能拿枪当刀,也不能用斧作剑;这有如吃饭,有时用筷子,有时用勺子。她想到人们劈木头,为什么从小头人手,小头就是“最佳突破口”;她想到人们牵牛,为什么要牵牛鼻子,一头大牛,牵别处费力不讨好,牵鼻子不费力却牵住牛,鼻子就是“最佳突破口”;她想到当年打济南,为什么先占千佛山,后攻东圩门,占了千佛山居高临下,攻进东圩门,才可势如破竹……她又想到,鲁迅是学医的,后来搞了文学,成了一代文豪;刘勰搞创作平常,但他的文艺理论著作《文心雕龙》却千古不朽;歌德绘画的才能是很平庸的,但他是世界上了不起的诗人……这些人之所以干出了一番大事业,就是因为及时地认识了自己,发现了自己的才能,从而确立了发展才能的“最佳突破口”。自己作为一个残废人,有没有长处?最大的长处又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她苦苦进行思索。后来,她认定自己的长处是记忆力强。多少东西一旦印入自己的脑海,会经久不忘。“瞎子耳灵,聋子眼尖”,这是老百姓的话。理学告诉我们,人的生理有代偿机能,当某一种器官失去它的功能可以由别的器官代替。这也象工作中的“代理人”。玲玲是懂得生理知识的,她对自己记忆力好的认识,是有据的。她小时记性好,残废后整天坐着,用脑的时候多了,脑发达了,记忆力的增强比一般常人有了更多的条件。虽然病动手术,记忆受到一些影响,但记忆力还是比一般人要好些。
“记忆力好的人是最容易学外语的。玲玲,你学学试试吧!”当玲玲把想法告诉父母和伙伴们之后,大家都这样献策。
“对!就学外语,学习了外语,是我了解世界的一个通道,通过对外国的了解扩大我对生活的感受,将来,我还可以搞翻译,通过翻译,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这样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玲玲通过对自己有兴趣的学问进行了一番尝试和筛选,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最佳突破口。
现在,她可以在外语这个领地里“长驱直入”了。
外语呀,连许多在校的学生,都是一门望而生畏的课程,多少人见了ABC这样的洋符号都感到头痛。在“文革”前,上大学兴考试的那些年月,多少人因外语不及格而失掉了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现在玲玲却要啃一啃这块硬骨头了。在她面前横亘着一座山,横亘着一座烈焰腾腾的火焰山。但玲玲面对着这火焰山,没有却步,也没有叹息,而是勇敢地不顾一切地攀越。
是否怕青年人学习了外文会崇洋媚外,还是怕更多的人掌握了外语这个语言工具后会出现别的什么事,当时,县里好多中学都取消了外文这门课,教外文的老师不得不痛心地离开自己所酷爱的专业而去改教语文、政治或农业知识。那些年,完整的外语教材是没有的。玲玲就把“文革”前的英语教材,整章整本地抄下来。她还煞费苦心,自己“编辑”了一本奇特的英语教科书:一个厚厚的大本子,里面贴满了她平时搜集的印有英文说明的糖纸,药品说明书,袜子标签,烟盒、食品包装等。她说,读这样的“书”,学得快,记得牢。她逢人就问,慢慢把一些字母串起来。人们都见过妙龄女郎的绣房吧,凭着姑娘们的一双勤快的手,凡一切能叫人看得见的角角落落,都拾掇得井然有序,别致有趣,弥漫空间的是青春的浓郁芳香。可玲玲的住房,迥然有别,她把它布置成了一个英语环境。她把英语单词和句子,写在了凡是能用手够得着的墙上。她的书桌上,书架上,床单上,也都写得密密麻麻的。她的桌子上摆着一个泥塑的会摇头的“小县官”,过去,工作累了,她常常摆动它,与之逗乐,现在,却在它相应的部位,写下了好多好多的英文单词。
朋友们来了,她用英语同他们对话。
她时常对着镜子,让自己当中国姑娘,让镜子里的影子当英国姑娘,来练习对话。
在那一段时间里,玲玲学习英文,简直是入了迷,着了魔。在时间利用上,她分秒必争。有时,一边吃饭,一面念念有词地背诵,竟几次把笔插进饭碗里。她本无饮茶的习惯,但为了学习,每天晚上都要沏一壶又苦又涩、象中药汤那样难以下咽的酽茶,借以提神助兴。她还给自己立下了一条法规,每天背不熟规定的单词条数,就自己打自己的板子。为了按时完成学习计划,她甚至使用兴奋神经的药物。深夜,实在困得没有办法时,就定好闹钟,伏案稍稍打个盹儿。不少次由于疲倦极了,闹钟震耳响,她竟也听不见;常常坐到椅子上,一直苦读到“东方既白”。
在乡下,人们都曾看见过焦渴的大地,张开那龟裂得出现纹缝的嘴唇,拼命地吸吮着一场甘霖的情景。玲玲那贪婪地汲取知识乳浆的样子,与之是何等地相似呀。她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溶化在知识的海洋里了。
在小学、中学里,人们都读过苏秦“头悬梁”,孙敬“锥刺股”,杜甫“读书破万卷”,韩愈“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以及白居易“口舌成疮,手肘见胝”的故事,玲玲那锲而不舍的苦学劲头,比之他们,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玲玲深深懂得,人的才能并非一生下就有,而是全靠从学习中得到的。
艰苦的学习,对身体健全的人,只是精力的聚焦,体力的消耗,脑细胞的损害,劳累了只需要稍事休息便可得到恢复和补充。而玲玲姑娘的学习,却远不止于此,因为魂儿全被书本勾走了,她有时连续坐上几个小时,上身疼痛难忍,尚可用意志来征服,而三分之二的下身,麻木得如同一块死枣木墩子。常用一种姿态,久不活动,生出一个个褥疮,这处感染化脓未封口,另一处又开始溃烂,褥疮有时导致全身发烧,数日不退。就是在病的时候,玲玲仍趴在床上,用肘支撑上身;翘着头,看书写字。除非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她总不肯让能够活动的双手和可以思维的大脑休息。为了攻克英语这座火焰山,姑娘那有知觉的部分肌体,付出的是痛苦和汗水,而无知觉的那部分肌体,付出的却是血的代价。她读呵,写呵!熟悉玲玲的人都知道,她用过的英语练习本,摞起来有两尺多高!
我们必须了解玲玲攻读英语时的那个年代,那是一九七五年,敬爱的邓小平同志刚刚出山不久,很快又遭到了诬陷,他老人家整顿教育的雄心大志还没有来得及施展,学校里又出现了一片混乱。多少年轻人自称“看破了红尘”,主动地放弃了学业,干枯的心田里出现了一片荒芜;多少学生把学习当成儿戏,上了中学的学生,还“坑”“炕”不分,“娘”“狼”不辨,却高喊着要“反复辟”“反回潮”。而这时的玲玲,才是真正地“看破了红尘”,她懂得了马克思说的,人生的意义在于“造福人类”、“完善自身”。她拿到了贝多芬理解人生的“钥匙”——用痛苦换来欢乐。她校正了心海的罗盘,点燃起青春的火炬,为了辉煌的目标——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不吝血汗,艰苦地跋涉于知识的大山巨川之问。她那滋润的心田里,郁郁葱葱,一片青枝绿叶!
为了玲玲的学习,多少人帮助过她。在学习外语时,有许多老师帮助她。过去上过大学的叔叔阿姨帮助过她。如果没有他们手把手地从ABc教起,玲玲即使再聪明,记忆力再好,也是踏不上外语这块领地的。但是他们的知识也毕竟是有限的,在玲玲基本掌握了英语语法和二、三千个单词以后,他们就教不了她了。“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后来者居上”,这是做人们认定的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这个时候,玲玲多么盼望自己身旁有一名严师和高师!她常常在内心里呼喊着:
“高明的老师,你在哪儿呀!快来指教一下玲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