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温州人做的和你不一样
6014200000010

第10章 神出鬼没——温州人创业模式和你不一样(1)

1是温州人就要学会做生意

对于最会经商的温州人,有人戏言:“江浙一带本是水乡,但温州因为山高水远,与外界交通阻隔,自古以来民风剽悍。民风剽悍之处多出土匪军阀,比如东北、湖南、四川,而温州属于异数,于是多出生意人。”

温州人的创业激情可以说是超出了全国其他地方的人,在温州人眼里,只有自己创业,才能真正地实现人生的价值。他们不甘平庸,不甘贫穷,他们内心的野心使得温州人纷纷踏上自己创业之路。其中,包括刚刚走出校门的学会,包括漂泊在外的手工艺者,也包括丢下锄头的农民;其中,有五六十岁的老人,有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有男人,也有女性。这就是温州人的不同寻常之处,在温州,我们看到最多的是工厂和企业,看到最多的是沿街开张的商铺,看到最多的是市场上来去匆匆的生意人。在温州,人人都在创业,这话说得可一点都不夸张。

下面我们先看看一个普通的温州人是怎样创业的。这是一个柔弱的女性,但一点也不逊色于男人,颇有些巾帼不让须眉的味道。

阿微的事业起步于北方美丽的城市太原。校尉营是太原柳巷的一条街,被称为海鲜一条街,在这里开海鲜餐馆的全是温州人。“阿微海鲜馆”在校尉营是第一家,餐馆的名字源自开餐馆的温州女人,她的名字就叫阿微。在海鲜馆里,阿微时常围一条围裙,像一个厨娘而不像一个老板,而这正是温州人的做派。

1989年,温州女子阿微来到太原。原是想来闯一闯北方的天下——因为她老公当时做生意赔了十几万,家里还背着高利贷。她与老公吵了一架,一气之下便来太原看她弟弟。当时她弟弟在太原做小本服装生意,也做得很苦。阿微刚来时身无分文,只靠摆个小摊,做做鱼丸汤,阿微攒了一点钱。第二年,她用自己的钱与弟弟合伙开了个小餐馆,自己做起了老板。由于当时在太原开餐馆的温州人很少,阿微的弟弟放弃服装改营餐馆,加上来吃饭的都是温州同乡,免不了有些虚荣心,不敢让人看见自己在当“厨子”,连炒菜时都要打着领带,炒完了菜就赶紧溜出了厨房,装作老板的样子。做姐姐的倒觉得没有什么,为此没少劝弟弟。当时太原还没有海鲜餐馆,阿微开海鲜馆最初是为在太原的温州人开的,后来温州人把生意上的山西朋友都带过来,山西人也开始吃海鲜了。海鲜馆生意日渐红火,4年后挂出海鲜馆的招牌。

阿微很能干,心也很野。她说自己是男人的性格,不爱哭,除了那次老公做生意赔了本,她生气哭过以外就再没哭过。直到现在她还保持着创业初期的习惯,又当老板又当厨子,显示了温州人的务实之处。为了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阿微特意把自己20岁的儿子带到太原来,让他学习经营,艰苦创业。阿微最爱说的两句话就是:“是温州人,就要学会做生意。”

“几乎所有的温州人都有一个创业的梦。”有人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次,他遇到两个来自国内的女学生,一个是上海人,一个是温州人。后来他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在学校读书时,上海女孩就住在学校中,毕业后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下班后,就是逛街、购物、去酒吧,每天过着上班族的生活。而那个温州的女孩在学校的时候就出来租房子住,业余时间来打工。有了一定的积蓄后,她就开始自己做点小生意,自己做起了老板,不几年,她在美国就有了自己的店铺,自己的房子。

对此,人们感慨地说,温州人为了创业什么苦都能吃,什么脏活、累活都能干,总之有什么困难他们都会想办法克服。在纽约,许多成功的温州人都是白手起家,从小到大一点点干出来的。其实,吃苦耐劳精神就是温州人能创业成功的内因。

温州人能敢于自主创业还要得益于温州人互帮互助的习俗。有人说:“真搞不懂你们温州人,文化不好,语言也不懂,到了国外个个都当老板。我们上海人出国的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外语水平也不错,做了几年还是个打工的,最好的也就在洋人的大公司做个高级职员。”其实,温州人到了国外,哪怕他口袋里只有几万人民币,只要有了落脚点,就会去寻找目标,有出让的小餐馆、小工场或者小店铺,只要适合自己的都可以,看中了就找在国外的亲戚朋友商量,让他们出钱帮一帮,于是这些亲戚朋友都会按照自己的能力慷慨解囊,你出五万,我出十万,很快地便能凑个百十万的。盘下那个餐馆或店铺之后艰苦努力,赚了钱先还债,三五年之后还清了债,再去找更大的铺面或工场。

虽然以上的说法似乎有一点戏谑和调侃的色彩,但是温州人的确有这样抱团的习惯,他们往往是一个人先到了外地,一旦发现商机,立马往回送信:“此处钱多、人少,速来!”于是一发不可收拾,一传十、十传百,雪球越滚越大。这就是温州盛产老板的一个独特的原因。

自主创业,不怕吃苦,务实的态度,抱团的风俗,这些都是温州人成功创业的根本所在,也是温州人创业的与众不同之处。

2专做抢手货才好赚大钱

在温州有很多名声远扬的富豪,也有很多抛头露面的神秘人物,其实两者在财富的数量上不相上下,有时候后者的实力甚至更为惊人。对于这种人我们称之为“民间英豪”。他们在真实的世界里,默默地打造着自己的创业神话,即使是功成之后,也不会四处张扬,他们惟一喜欢做的就是赚钱,这种人就是典型的“闷头发大财”的人。在温州,这样的人物非常多。这也是温州人隐性富豪的超人之处。

邵泰和就是这样一个民间富商。那么邵泰和为什么会一直鲜为人知呢?原因之一,这个人非常低调,从不喜欢张扬自己。第二个原因就是,他把自己的企业全都分散开来。如果你拿10亿资金注册一家集团,能不被发现吗?如果你将这10亿资金分散,注册很多不同的公司,每间公司的注册资本或许只有几千万,在温州这样的地方很难引起别人的注意。邵泰和就是如此。他随时带着好几张名片,谈不同的业务使用不同的名片,这些名片上所印的地址有温州的,也有丽水的,甚至外省的。

邵泰和的祖籍是温州永强,就是现在的温州龙湾区。当年永强位于温州的远郊区,80年代中期温州将机场选址在这里,后来又将这一片划为市级经济开发区,几千家企业入住,这里才得以迅速发展。如果提到永强瑶溪邵家,温州当地都会知道,邵家在当地是名门望族。解放后,邵泰和的父亲意识到这样的家庭背景的危险性,便离开家乡,来到了温州市区,在一家国营照相馆当摄影师。60年代,温州就业压力大,或动员或强迫,有相当一部分人被赶到了农村,邵家便在其中。

在13岁的时候,邵泰和便辍学了。毕竟乡下不比城里,家里人口多,经济上周转不开。父亲找到做裁缝的女婿:“你看,我们家现在这个样子是一天不如一天。你弟弟泰和不可能再读书了,干农活吧又太小……”女婿明白岳父的意思,立即说:“那就让他跟我一起学裁缝吧。”这是在1968年,邵泰和当时还很小。可邵泰和并不喜欢做裁缝,他真正喜欢做的是摄影。这曾经是他父亲的职业,小时候一放学他就到父亲工作的照相馆去玩,对那些机器他差不多是无师自通。

邵泰和无法实现自己的摄影梦,只好跟着姐夫学裁缝。3年后,邵泰和就能独当一面了,自己在瑶溪镇上开了一间很小的裁缝店,由于手艺好,不久便在镇上出了名,不少人家托关系送礼物希望将自己的孩子送到邵泰和名下学艺。一般做裁缝手艺的不肯将手艺传给别人,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多一个人干这份事就多一个竞争者;而邵泰和的想法和别人不同,他一下子收了好几名徒弟,他的裁缝店也因此有了更大的名声。

开服装店是赚了些钱,但邵泰和的心不在服装店上,他仍然想成为一名摄影师。有了点钱之后,他拿出了父亲的照相机,自己建了一个摄影室,开始在家里研究摄影。

裁缝和摄影这两件事在邵泰和的心里分得很清楚。裁缝是职业,摄影是爱好,最初他还真没想过要用摄影来赚钱。一段时间后,他的想法变了。以社会地位论,摄影是艺术,他想把自己变成摄影师,成为一名艺术家。但是,要成为艺术家,他必须做到一件事,即不当裁缝也一样能够养家糊口。经过一番考虑,他决定用手里的照相机赚钱。首先他得有比镇里照相馆更好的设备,于是他借了几百元钱,准备去上海购设备。听说他要去上海,街坊四邻纷纷找他带货。到了上海之后,他看中了一个镜头,毫不犹豫买了下来,又买了其他一些摄影器材,竟然将别人的钱款也花光了。货没有带成,回来只好向人家道歉,准备赚钱还账。

当时,瑶溪镇上的照相馆是国营体制,只等着顾客上门,摄影设备非常落后,服务态度也差。邵泰和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扛着照相机走村串巷挣钱。尤其是每年学生毕业的时候都要照毕业相,那可是赚钱的好机会。

在经济并不发达的瑶溪镇,邵泰和的日子过得还算不错。虽然不是国家工作人员,可有过硬的手艺,整个瑶溪镇哪家有什么红白喜事,肯定少不了请他。他因此落下了很好的人缘,也赚了一些钱。此时的邵泰和觉得自己这一辈子大概也就这么过了。但有一件事情却改变了邵泰和的人生轨迹。20世纪70年代末,低压电器生产柳市形成风潮,也影响了隔瓯江相望的瑶溪。此后的一段时间,大量的个体企业开张。

邵泰和的几个朋友也想办厂,跑来找他。此时的邵泰和做了十几年的裁缝,照了十几年的相,而这两个行业都不太可能有大的发展,若想干出一番事业还是要做别的。最后,他关掉了裁缝店,连缝纫机都送了人,一心扑在了办电器厂上,其实说白了,就是一家手工作坊。这时温州的低压电器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只要不是管理上存在严重问题,但都能赚钱。邵泰和是一个精力旺盛的人,过去他一人兼两职,现在他也不想吊死在一棵树上。当低压电器厂走上正轨之后,他又办了另一家工厂,专门生产铸钢。当时周边地区还没有铸钢厂,整个温州私营机械企业正在快速发展,对于铸钢的需求量非常大。铸钢厂的效益非常好。

邵泰和没读过多少书,可他非常精明,眼光独到。他办企业有一个特点,只要看准了,便毫不犹豫地投入,会争分夺秒。要是他没有看准,别人再怎么怂恿,他也不为所动。他之所以创办铸钢厂,是看到了这一行业的市场前景。其实,关键是他看到了温州数千家低压电器生产厂、机电厂之类均需要铸钢,而当时温州又没有一家这样的生产商,一些原材料不得不向外买进来。正是进入了这一市场空白区,邵泰和的铸钢厂一创办便显出快速发展的势头。6年后,邵泰和看到铸钢厂还可以在衍生产品上发展,又独资创办了温州市铸钢阀门厂。

邵泰和说:“创业的根本在于眼光和思路。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均蕴含着巨大的机会,机会就在你的面前,关键是你是否看得到、抓得住。”的确,言为心声,邵泰和是一个善于抓住机会的人,眼见制鞋业快速发展的时候,他又开始动心了,想在这个行业分一杯羹。显然,他不可能再办一间制鞋厂,温州的制鞋企业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他在此时加入这个行列只能说是一次自杀行动。鞋类生产需要几样东西,一是皮革,一是鞋底。皮革生产厂家温州已经有了,但整个温州还没有一家生产合成革的工厂。于是,宏泰合成革有限公司在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宣告成立,邵泰和和他的合伙人先后引进了三干三湿全自动PU合成革生产流水线及三板印刷机、鞣纹机、磨皮机等先进的后处理设备。此后,邵泰和又与江苏德发树脂公司、香港达信企业有限公司等合作创办了德泰树脂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革用PU浆料,成为温州第一家生产聚氨酯的公司。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邵泰和的创业特点:他不做别人做过的或正在做的企业,也不做冷门企业,他做的企业全都是为热门企业提供原料。如此一来,他便永远跑在别人的前面。温州低压电器业兴旺,他便创办铸钢厂;温州鞋业兴旺,他便创建合成革厂。

邵泰和的精明之处在于,生产厂家如果从别的渠道进原料,不谈价格因素,仅运费一项便是相当大的一个数字。如果自己在当地建厂,让那些厂家省了运费,降低了成本,优势是明显的。当然,邵泰和也充分考虑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虽然自己不懂技术,但可以和懂技术的人合作,借别人的优势为自己的优势。

20多年来,邵泰和创业之路涉及了多个行业,但不管是哪次创业他都选择与人合作这一策略。因为,邵泰和已经从自己先前的成功经验中看出,借他人优势为自己的优势,这才是最能成功的创业路线。温州经济发展到今天,一线企业已经有几十家,二线企业更多达几百家,在这些企业的背后还有数千家三线企业。实际上,众多的温州企业家都面临一大困惑,他们将企业做到一定规模之后失去了自己的方向。这种迷失感,邵泰和是不会有的。

专做热门生意的合作者,鞋子热门,我就做相关鞋子制造业的边缘行业的生意,如果制造业火爆,我就做制造业急需的原材料加工生意,邵泰和这种随行就市的创业套路成功率极高,而这也正印证了那句话:“跟温州人学赚钱是一辈子的事”。

3做就要做行业的老大

温州人的创业品质还在于他们争做第一的远大志向。人多大的野心才会有多大的动力,温州人对财富痴心不改,对创业满怀激情,对人生敢于挑战,对自己极为苛刻。他们的创业风格是,从不给自己留后退的余地,也不允许自己一辈子生活在平庸之中,他们总是在说“做就要做大,做好,否则,不如不做。”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温州人有明显的冒尖意识,他们创业也是这样。

1960年,陈正光出生于温州瑞安市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1976年,陈正光完成了初中学业,选择了学木匠。陈正光之所以选择做木匠,是因为干这活儿比当农民好,收入也较多,还可以吃百家饭。

在手艺人的圈子里,有这样一个行规,那就是学艺必须满3年。陈正光对于这份安身立命的手艺非常重视,平常孜孜以求,刻苦钻研,仅仅一年之后他的手艺已经超过了师傅。可没有满师,师傅不让他单飞。直到19岁那年,陈正光终于独自撑起了门面。